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文化苦旅》对拓宽散文的领域有一定的贡献。以往的散文往往只是对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表述,不够丰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

  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1)

  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一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雪岭上一星跳动的红的开篇,伴随着着笔尖在纸上移动的“沙沙”声结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太多,“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余秋雨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地方,用与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差不多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他看到了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听到了都江堰的江水轰鸣;他看到了山庄沉重的孤独的背影,听到了异乡漂泊人匆匆的脚步;他看到了一代大师谢晋在关闭的大门上盯着门孔,寻找亮光的身影,听到了世纪老人巴金在***前铿锵有力地呐喊。菩提树下有他的静心打坐的身影,莫高窟内留有他沉重悲哀的叹息。

  在读《文化苦旅》之前,我还不知道,原来散文,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文化苦旅》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余秋雨先生总是在从宏观的历史去抓取碎片,然后以民族文化的视角去进行解读。

  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最使我感慨的一篇是《风雨天一阁》。

  从天一阁里刮来一股风,一股凄凉彻骨,带着朽木气息的风。

  历史在岁月的沟壑中徒步行走着,犹如黑白默片—那一栋苍老的木楼,那一位名叫范钦的老人,那一枚枚在时间深处静静飘香的芸草,那一个以自己脆弱的生命与自己的文化渴求斡旋的少女…

  天一阁,是希翼中华文明长久延续的伟大意愿的物态造型,是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在亚洲,它是时间最为久远的藏书楼。它的创始人—范钦,对书有不讲理由的痴迷。再加上他工程般的精细, 使 范钦成了范钦,天一阁成了天一阁。

  然而,历史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范钦所创造的历史该由谁接下去呢?在他弥留之际,他一再打量着范大冲的眼。他无法得知他的儿子能否坚持到最后,无法得知他的后代能否坚持到最后。

  在范钦过世二百年后,一个名叫绣芸的女孩,幻想着借婚姻来登上天一阁。但范家严密的规矩使她的幻想最终破灭了。我似乎看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钱绣芸那充满渴望的眼睛凝视着天一阁,瞳孔深处是一种对文化的痴情。哪怕寄托已成泡影,她也要这么守望着它。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

  钱绣芸就这么望着,不觉已将一生苍凉的时光耗尽。她在一个风雨潇潇的夜晚,将自己化作了一片片芸草,在时间的深处静静的飘香。 她是幸还是不幸?天一阁不语,依然以绝世的风姿看光阴如梭穿过。

  我曾多次在梦中,在天一阁朱红的大门前,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的书生?

  只是因为那本书,我明白了手指触碰着纸张的珍贵,我明白了一本书能保存下来历尽了多少的磨难,我明白了读书的乐趣在于求知,在于不断充实自己。每个人的精神就好像是被上帝啃过的半颗苹果,只有读书才能丰富我们的时间,才能填补我们精神上的缺漏。

  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2)

  一个日常的课间,无意间在学生的桌上看到了《文化苦旅》,随意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深深的被其文化气息所吸引。作者以他亲身经历去感受与思考历史与文化,涉及面极宽,思考度极高,文化值极大。我对其中的《抱愧山西》印象极深,引发了我的几点思考。

  一、地理深思

  书中提到“但是,在山西的这几个县,竟然有这么多农民做出了完全不同于以上任何一条道路的选择。他们不甘受苦,却又毫无政权欲望。他们感到了拥挤,却又不愿意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又不愿将一生的汗水都向一块狭小的泥土上灌浇。他们把迷惘的目光投向家乡之外的辽阔天地,试图用一个男子汉的强韧筋骨走出另外一条摆脱贫困的大道。他们多数没有文化,却向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提供了一些另类思考。”现在提到山西,印入脑海的无外乎是黄土与煤矿,其实不然,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史书中最早出现的“中国”一词,指的就是上古虞舜时代的山西南部。

  山西有其独特的魅力,太行山大峡谷、恒山、雁门关、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有自然景观,有人文风情,风光秀丽,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灿烂。山西面食文化,山西大院文化,无不昭示其曾经的独领风骚。曾经山西的黄土地上森林茂密,草木葱翠。但是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现在黄土遍野。现在的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不断地采取措施改善它的的生态环境。希望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山西能恢复其昔日的风采。

  二、情怀深思

  书中提到“在上一世纪乃至以前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竟然是山西!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里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都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间,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走西口》里对“仁”“义”“礼”“智”“信”的强调与重视,“仁”——“仁爱”,世界大同是为仁;“义”——“忠义”,祖国山河是为义;“礼”——“礼和”,家国天下是为礼;“智”——“睿智”,刚柔相济是为智;“信”——“诚信”,一诺千金是为信。

  当时看电视时这一段话让我激情澎湃,久久不能忘怀,想想山西昔日的繁华,我想大抵是和这些的信仰有关的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家国大义又高于天。

  不仅给了我们做人的方向,同样也告诉了我们处事之本。诚信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是国家维持正常社会秩序的基石。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诚信,要从小抓起,良好的家训、家风是我们养成诚信的基础;学校教育是诚信教育的延伸与规范,社会教育更为诚信指明了方向,弘扬诚实守信,通过网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教育,塑造诚信的魅力与风采。借鉴山西文化历史,发扬现代经济文明。

  三、发展深思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完《文化苦旅》,我的受益不止这些。它更多的是教会了我对问题的看法——多角度看问题,全方面看问题,创新思维看问题。《文化苦旅》属于文化散文,文化散文的魅力在于,当你领略书中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情怀后,还能感叹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这是汉字的魅力,更是文化的启迪。我们现在号召文化自信,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思想风貌及行为特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我们需要不断品味和享受文化的洗礼,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的汲取营养,才能树立文化自信,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才能砥砺前行,风雨无惧,共圆中国梦。

  一行字,一本书;一缕遐思,一种情怀……《文化苦旅》已经结束,我们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3)

  读罢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却又难以言状,只觉得淡淡的哀愁与寂寞萦绕在心中不去,又难复平静。

  从滚滚黄沙的大漠边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镇,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足迹,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夹杂着喜悦、激动、哀伤、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终只汇合成一个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国史上叙说羁旅之苦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然而负担上“文化”二字,却更令人觉得这苦涩的味道浓得要化不开了。

  说说那个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砖黄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余秋雨老师之苦,皆因有着中国古代文人忧国忧民式的文化自觉,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现象赫然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却无能为力,也就难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许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师要幸福,没有亲眼目睹种.种擦肩而过的辛酸与血泪,因而没有那种刻骨铭心的苦味萦绕心头,然而余秋雨老师笔下一幕幕清晰可见的中国式文化悲剧,已经令我的心也不自觉得随之惆怅,陷入了淡淡的寂寞,历久不散。也许余秋雨老师得知我们肆意欣赏着他的“苦”,却不能与之同苦,而只是仅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也许许多历史界的专家学者曾经不留情面地指出过余秋雨老师作品中与史实不符的种.种纰漏,但是依然无妨,文学不同于历史学,毕竟余秋雨老师酿制的文化苦酒传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仅仅是向读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广大的中国人民。这样就已经足够了,不是吗?

  作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这样追随着余秋雨老师的足迹,在寂寞间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后旅途也到了终点站,只剩下了“这里真安静”的孤独与余韵……

  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4)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5)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高中生文化苦旅读书心得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