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书心得 > 文学经典读书心得

文学经典读书心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文学经典读书心得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当我第二次再次阅读此书时,我内心时时犹如甘泉涌入心间,净化心灵,洗涤灵魂。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是一个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东西的女孩子,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从她的灵魂深处隐隐闪现很深的自卑,因而从她的性格上就表现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简爱》这部作品中就是作者自我价值的写照。在作品中主人公简爱就是作者的精神体现。
 
  文中的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她与主人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使得这位牧师深深地爱上了她。罗切斯特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人们都在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并因此而淹没了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了“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了“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个体的人格尊严而抛弃所有,并且义无返顾。也许当人们穷得一无所有时,他们才会去追求“真爱”。可是被铜臭熏过的精神还配拥有真爱吗?也许到了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时候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应该在生活中灌注一些真情和温情,追求一份本真的温馨、和谐和宽容。让我们也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不计得失的简化的爱情。纯净得像一杯水,缓缓地洒落人间。
 
  在美好富裕生活的诱惑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个人尊严,这是简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地方。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午夜寂寞的灯光一层层把夜渗透,在这份安谧的光晕下,轻轻合上《简爱》的最后一页,所有的故事终于圆满地落下帷幕,我的心也变得充实丰满,静静回想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的一生,不知不觉产生很深的感触。
 
  总的来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勇敢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从世俗的喧嚣中脱离出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简爱》吧,去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简爱就是一个童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信的女性,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永远幸福的春天。
 
  文学经典读书心得(2):
 
  从早以来,我就有读红色经典文学的意愿,不过这些年来,由于红色文学没有引起现代人的重视,所以竟觉得好象沉寂于们的心灵之外,感觉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实不然,我还是十分地喜欢当代文学的。朝花夕拾,竟别有一番滋味。印象中记忆比较深刻的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杨沫的《青春之歌》、柳青的《创业史》等等。初次接触这些当代小说是从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学习的都是其中的某些经典的节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读这些脍炙人口的文章便能知道那绝对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所以我的想读这些经典文学的想法是由来已久了。
 
  走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遍览了正规的放置琳琅满目的书品的大书店和在微黄的路灯下泛着稍微发黄的小书摊,却均未发现这些名著的踪迹,心里于是遗留了很多的遗憾,一直算是个未了的心愿。说来,还是现在的信息社会好,那一天,我得知单位的一小女孩有网上购物的习惯,于是灵机一动,心想:“从网上采购不是很好的方式吗?”于是欣欣然地采购了四五本的小说,基本上是以上所列的品目书籍。
 
  一来到的几天,我十分兴奋,对每一部小说的关注不亚于自己的孩子一般,捧书劲读。在早晨醒来的时候,在中午休息的空当儿,在茶余饭后的时光,在星期天的时候……总之是利用了除去工作以外的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感觉就如一股春风沁入我的心脾,满腹的馨香迎面扑来,极大地满足了我的心愿。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之所以让人感觉良好,我感觉是基于以下三点:
 
  一是丁玲同志的文笔细腻,写作水平高,是当代读者进行写作的榜样。如在描述沸腾的果树园的情景时,一段描述十分细腻。“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起了清朗的笑声。”一个小小的背景描述,几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形容词,给整个故事铺就了一个好的环境。薄明的、肃穆的、清凉的、清朗的、苏醒,几个词用的颇具魅力,这就是著名作家与一般作家的区别之一。这种细腻的描述在整个小说中随处可见,所以建议读者能够细心地阅读,这种充分地细腻描述,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切身地感受当时的情景,理解起文章的内容来也更容易。
 
  二是文章写得比较实在。这主要是由于这中红色小说是描写我国历史发展的特定时期的内容,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基础的,并非“本故事纯属虚构”的那一种,所以更贴近实际。文中涉及的故事在当时的怀来、涿鹿一带土改的农村是实实在在的,也真实地在现了当时解放后的农村土改运动轰轰烈烈的场面,也把党对农村的土地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文中的人物描写大豆能够在当时的农村找到典型的真人物,他们代表了广大农村的各种思想层面的人物,有“窥一点而知全身”之感。并且为了更贴近实际,增强这种真实性,即尊重历史的现实又体现小说这种文学题材的趣味性、连续性与可读性,文中很多出都采用了当地的方言表现形式,甚至一些“脏话”,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刻画出文中人物的真实面孔,读其书如见其人。如在文中,“狗屁”、“屌”、“肏”等不雅之眼也随处可见。但让人读了,这就是当时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这就是那些民风粗犷的农村。
 
  三是文章的结构比较好,全文58章,每一章都能够独立于出来,单独地成就一篇文章。整篇文章就是一个个的小故事连缀而成的,就如《水浒传》的手法相仿。整篇小说遵循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逐步地写农民翻身得解放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李宝堂从一个看园子的老头进步为一个小小的农会的领导,是经过了大伙的推荐的,那是他个人都不曾想过的。人们对当时的解放区的土改运动犹豫过,一是害怕有一天国民党再卷土重来,一是害怕那些地主老财的势力,一是对解放军工作组的土改运动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这些都是土改运动不能够迅速推开的重要原因。象黑妮一个弱女子都能与养大他的地主阶级的代表叔叔从思想上严格地割裂开来,这充分地体现了人民群众的觉醒,而土改工作组的坚持不懈地努力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这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在尚未完全觉悟的农村的严谨的工作作风。
 
2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