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哲学 > 科技哲学 > 试析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3)

试析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3)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试析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


  三、《技术创新论》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兴起
  技术哲学(技术创新哲学是其中之一)本来就是一个较新的哲学分支学科。技术很晚才进入西方哲学的视野。究其根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取向有关。“哲学一科学”史从苏格拉底一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以理论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对实践活动则不予重视。技术创新活动一向被看成知识贫乏的实践活动,因而被认为不值得哲学研究。到了今天,即使有人考虑到现代技术的巨大影响,但也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现代科学的运用,现代技术工程被看作“应用科学”,对技术及技术创新的哲学反思通常是科学哲学的附属产品。因此,尽管技术(及技术创新)与人类同时产生,甚至人类漫长的历史是由它来标识的(石器、铁器等),技术及技术创新对历史发展也有巨大影响,但技术及技术创新向来没有进入哲学思考的核心。不过,夏保华教授认为,在技术创新中,大量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虽然是经济学与管理学的问题。但是,在技术创新中,也包含了靠穷根究底的思考来解决的哲理性问题。他列举了八组技术创新的哲理性问题,包括: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客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活动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动机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知识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条件的问题,关于技术创新方法的问题。他还特别提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用哲学的知识、观点和方法,而且不是短期能彻底解决的。为此,他呼吁科技哲学界应着力进行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以“面向文本”、“面向现实”和“面向自我”的“三个面向”为基础,为发展一门技术创新哲学而努力。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同样,也不是技术创新研究需要有哲学转向,而是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才能显示出哲学关注时代变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特征。
  可以说,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术创新论》是对技术创新哲学研究质疑的积极响应与大胆尝试,并且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其著作及其后续研究最大的成功在于开创了国内技术创新哲学系统研究的先例并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从话语、范围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研究范式。在此之前,从哲学视角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一直处于零散、琐碎的状态之中,人们的观点与看法也不尽相同,更谈不上有完善的研究体系,这也是技术创新哲学作为一门学科迟迟未建立的原因所在。比如就研究范围而言,李兆友教授就指出,就当前从哲学视角研究技术创新来说,至少可以做如下的工作:从主体的观点研究技术创新,侧重于从主客关系角度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获得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从价值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的价值维度,分析技术创新这一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还可以具体分析创新不同阶段的价值创造特点;从辩证法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同其他诸如制度创新、知识创新的互动,从而拓展技术创新的环境因素的范围;从历史观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如何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把技术创新的研究放在历史的坐标中,探讨技术创新的历史性,从哲学高度预测未来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等等。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学科的生命力取决于它与现实的联系程度,取决于它是否有助于分析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一方面,能进一步深化技术哲学研究的内涵与外延,从理论上丰富技术哲学体系,同时也找到了技术哲学走向现实的中介,有利于实现技术哲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哲学研究,也能为其它领域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指导。站在哲学的角度看,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也反映了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反映了哲学研究“需要有技术创新的转向”这样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技术创新的哲学研究,在理论上推动了哲学新学科的发展,同时也为哲学研究走出象牙塔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可以肯定的是,在《技术创新论》开创的研究范式的引导下,愈来愈多关注技术创新研究的学者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学科的研究视角,而是试图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全面把握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哲学也必定成为一门“有着远大未来的学科”。

相关热搜

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