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文化 > 文化战略 >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2)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2)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我国人才战略与教育文化启蒙


  三、教育文化启蒙的基本维度
  
  新型教育文化的形成,首先需要我们进行文化启蒙。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人手来推动教育文化启蒙。
  
  (一)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从传统文化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被称为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张岱年先生说过: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个,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而刚健有为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人生总原则。四者以刚健有为思想为纲,形成中国文化基本思想的体现。”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需要从这些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文化基因,进一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
  一是继承尊师重教的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民族,尊师重教既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二是树立教育理想与社会意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性修养和社会忧患意识。在儒家经典大学中,开篇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宋代大儒朱熹对此进行了发挥,提出了“格物致知论”,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著名的“三纲八目”之说,它对于我国古代的学风和个人修养发挥了根本的规范作用。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实践的学问,其中的忧患意识、道德良心、天人共处、反求诸己等思想都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这种崇尚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气质恰恰又能涵养国人的精神,是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三是凝练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耀眼明珠,无论是“仁者爱人”,还是“泛爱众而亲仁”,表达的都是对人的善性的承认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护。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正如:“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札记·礼运》)教育要继往开来,需要丰厚的精神依托。为此,我们还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
  
  (二)确立人本观念:改变对分数的迷恋与对个性的漠视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当今时代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我们必须重视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力资源才算高质量的、能够带来生产力效果的人力资源。显然,在应试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应试战士”已经不能符合未来人才的基本标准,通过教育而产出的应该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朝气蓬勃而又个性鲜明的未来一代。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需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人类社会的教育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都试图去探索和回答这一课题。孔子提出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和古希腊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都蕴含着全面发展的因子;瑞士近代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H.Pestalozzi)很早就提出了“3H”教育,即“头(head)、手(hand)、心(hean)”教育,这也体现了朴素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J.Dewey)通过经验课程和活动教学,将知识与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探讨教育的本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培育新的课堂生态和课堂文化。在应试体制下,课堂教学似乎就是为了分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和创造力无从谈起,教育臣服于分数,成了应试的奴婢。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改造这种考试文化,把课堂作为教育意义生成的场所。
  
  (三)崇尚科学与民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需求
  所谓教育中的科学,最关键的是不违背教育规律做事;所谓教育中的民主,更多地指向校园中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合理的师生关系处理规则。崇尚科学与民主,体现在学校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呼唤的是课程的现代化。课程的现代化意味着学校课程的设置需要根据现代课程设置的原理,在知识、社会和学生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点,开发出满足各方面需求的课程,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促进其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基本维度上的发展。
  教育的现代化也呼唤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与革新。开放有序、充满活力的课堂文化的构建,必然要超越“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挖掘对话、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之所以具有超越时空的感召力,就在于观点的碰撞和分享恰恰可以带来心智的启迪。
  教育现代化同样呼唤管理上的创新。学校中的管理其实也发挥了教育的功能,它区别于社会上的管理之处在于,其不仅要用既成的一套规则体系去规范学生,还要告诉学生这套规则的合理性及其意义。明代王阳明曾批评当时对待学生的方式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显然,简单机械的管理方式更不适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
  
  (四)提升精神境界:塑造开放的心态与国际视野
  一是要祛除急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对于儿童,世人往往恨其成长的缓慢,而对他们的期待又如此之高,于是不免急躁起来,各种“补习班”“提高班”遍地开花,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眼镜越来越厚、面容心态越来越老。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承载着大人的期待,在沉重的负荷下无奈地看着童年渐行渐远。一百年前,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长,除它自身之外,并没有别的目的”只可惜今天的人们尚未悟透这句话的意思,而古人“拔苗助长”的警告仅成为笑谈。
  二是塑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视野。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已经自豪地迈入大国和强国的行列。与国力相适应,我们应该在教育上培植一种成熟的价值观,既充满自信又宠辱不惊。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宽广的胸襟和国际的视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国际话语体系,才能搭建一个平等的教育交流平台,也才能在国际对话中从彼此的智慧中受益。
  总之,《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这一目标令人鼓舞。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落实这些理念的过程,其实也是我国教育的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我们期待:随着这场启蒙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能够一扫“应试教育”的阴霾,用孩子们愉快的笑脸映出一片亮丽的晴空。

相关热搜

2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