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社会学 > 人口问题 >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2)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2)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研究


  三、现阶段中国城市贫困人口产生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调整,企业下岗(失业)职工增加。不同于农村贫困,与城市贫困关联最为密切的就是城市居民的下岗失业问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推行“低工资,多就业”的政策,国家通过企业或单位向职工提供社会资源的分配。经济体制转轨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劳动力的雇佣和解聘逐渐市场化,职工工资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
  (二)劳动力增长进入高峰期,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相当严峻。据资料统计,在我国12.6亿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约为6.8亿,其中4亿多在农村,2亿多在城镇。按照农村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只能吸纳2亿多劳动力,乡镇企业再吸纳大约1亿劳动力,农村尚有富余劳动力1.4亿左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入了城镇打工行列,与城镇人口争抢本已十分有限的就业空间。
  (三)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平的问题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配差距日益扩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收入差距扩大是在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基础上的扩大,而近几年的收入差距扩大则是富有者越来越富有,贫困者越来越贫困的两级分化。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安全网存在漏洞。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是永恒的法则,社会保障是其正常运行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它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工具,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还难以起到稳定和调节作用。
  (五)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劳动能力差。城市贫困人口的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年龄偏大。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比较严重,新生劳动力充裕,文化技能要求相对较高,形成了35岁以上的劳动力再就业较为困难的局面。
  
  四、城市贫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新贫困的人口结构特征将更突出
  过去的城市贫困者主要集中于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抚养人的社会救济对象,人口学特征还不太突出。但未来的发展可能使贫困越来越集中在一些特定性别年龄结构的人群中,导致贫困现象的结构化。其中影响最大的可能有老人群体、部分单亲家庭及其未成年子女以及弱势女性,这将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
  
  (二)时间分布上更具集中性
  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凸显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近20年时间。1978年前,由于铁饭碗和城乡割据的二元体制的双层保障,城市几乎是不存在贫困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城市贫困问题开始凸显出米,正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三)构成群体多元化现象将日益突出
  随着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按照目前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我国今后每年建设用地需要250万~300万亩。如果按照城郊农民人均1亩耕地推算,就意味着每年大概有250万~300万的农民失去土地。而这些失地农民中,今后生活能得到基本而有效保障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五、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对策与途径
  
  (一)在发展中促进就业
  无论农村贫困还是城市贫困归根到底都是由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现阶段城市贫困更直接的是由于下岗失业造成的,因此积极主动地开展创业活动,为下岗失业工人创造更多机会的开发式扶贫较之单纯的救济式扶贫更易见效。为达到在发展中促进就业的目的,政府需要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二是增加经济投入;三是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开辟第三产业的就业渠道;四是提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二)以制度创新治理城市贫困
  一是深化国企改革,落实企业自主权,减轻企业负担:二是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加强再就业工程建设。
  
  (三)以人力资源开发治理城市贫困
  政府城市扶贫战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素质。从现状看,我国城市贫困人口共同的特点是文化素质低,缺少一技之长。这要求我们加强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文化和技术素质,对此,政府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一方面为再就业培训制定法律,另一方面积极提供资金支持。我国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岗规模大,本应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但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培训机构收费较高,虽有不少培训机构,但实际培训人员并不多。今后要加大政府投入,调低收费标准,资助下岗职工受训,以迅速增加受训人数。限于目前条件,为使培训更有效率,应改变目前重学历教育、轻实用技术培训的倾向。

相关热搜

5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