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实用文档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 > 发展战略 >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 要: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中国政府如何恰当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低碳经济转型问题,已被世人所普遍关注.
    基于现实国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建立行之有效的政策规制;有针对性地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观念 和消费行为;同时积极谋求国际合作,探索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策略选择 伴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进程,气候问题也越来 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 会”,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都在为如何妥善处理气候 问题而努力,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低碳经济”这 一新名词于2003年在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 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被首次提出。顾名 思义,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清 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 经济发展模式。表面看来,低碳经济不过是借助于 技术创新来实施一场能源革命,进而建立一种较少 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但 实质上却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或无碳 能源开发,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 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加速推动了建立在化石 燃料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 变。[1]由此,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探索与研究,不仅具 有很强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对于低碳经济,国内外很多学者专家都做了一 些相应的研究和论证。汉森(2007)指出,发展低 碳经济对中国是个非常大的挑战,一是要把温室气 体减排纳入低碳经济的思考当中;二是要考虑城市 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变化;三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 看到中国与整个国际社会的互动作用。我国学者庄 贵阳指出未来中国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 提下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 挥碳汇潜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2]王志轩认为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一定要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一 定要科学估计中国节能减排的潜力,一定要通过政 策、价格来引导,通过市场的手段来推进.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概况 (一)低碳经济在英国的实践 “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政府的 能源白皮书中,英国之所以能先于其他国家提出这 一全新概念是由其特殊的国情及面临的现状所决定 的。这也注定了英国走在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低碳经济、节能 降耗减排等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了健全完善的法 规制度、强化对企业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民生角 度鼓励家庭节能减排等多项措施,并专门成立了独 立官方顾问机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负责对政 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意见和能力支持。早在 2000年就开始执行其“气候变化计划”,此后每年都 要出台新的气候变化年度计划.
    2007年5月,英国政府发布了新的《能源白皮 书》,进一步明确了通过提高能效、促进低碳技术的 采用和选择燃料来实现低碳经济的能源总体战略.
    2007年6月,英国公布了《气候变化法案》草案,法 案明确承诺了到2020年削减26%一32%的温室气 体排放,到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的排量降低60%的 长远目标。为配合低碳经济战略,英国政府推出了 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2008年 颁布实施的“气候变化法案”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 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并成立了相 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按照该法律,英国政府必 须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到2050年达到减排80%的 目标。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低碳转 型发展规划》白皮书。这是英国继第一个为温室气 体减排目标立法并发布《气候变化法案》后,在应 对全球变暖方面出台的又一举措,也是全球首次将 二氧化碳量化减排指标进行预算式控制和管理,确 定“碳预算”指标,并分解落实到各领域,标志着 英国政府正主导经济向低碳转型。《规划》要求英国 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在2008年水平的基础 上减少18%,即相当于在1990年排放水平的基础上 减少34%。其内容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 多个方面。这充分显示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 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充分意识到了能源 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并进行了长期不懈且卓有 成效的努力.
    (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当前,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 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倡导节能减排、发展可 再生能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大力推进低碳经 济的发展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京 都议定书》尚未给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分配“减排配 额”,但这并不意味发展中国家可以长期不承担环境 保护义务。尤其是我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 市化阶段,这就意味着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 段时期内,在中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我国所需要 的能源消费将比较大。因此,中国的碳排放及其变 化也必将引起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即将 出现的减排压力和工业化发展趋势下的能源和资源 约束,中国只有举全国之力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 导下,逐步制定、实施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倡 导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对策.
    2007年6月4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 案》出台,这也意味着中国制定了自己的气候发展 战略,方案提出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 能源结构,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立低排放型 社会;加强能源战略规划研究与制定;积极扶持风 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的开发和利用等目 标。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2007年6月1 日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未来 十几年内,我国将积极促进气候变化领域的自主创 新与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进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全 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循环经济促进法》。这是一部 关系节能减排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及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法律,为促进我国经济发 展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9年8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这个《决议》是 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 决议,在国际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决议》认为 要强化节能减排,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增强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 引领作用;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要 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 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 务和要求;要综合运用经济、科技、法律、行政等 手段,全面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各级政府 预算要做出相应安排,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 业政策、财税政策、信贷政策、投资政策,建立健 全生态补偿机制,形成有利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 政策导向和体制机制.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以低能耗、低污染 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逐渐成为了世人关注 的热点。以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低碳 革命”倡导者,已开始在国内大力推进对高能效、低 排放为核心的低碳技术的研发,并对其产业、能源 贸易政策进行相应调整。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根 据我国现实国情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要求 我国将面临来自经济发展阶段、能源禀赋状况和技 术研发水平等方面的巨大挑战.
    (一)我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 代化的进程中,这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碳经济 的发展起到延缓作用。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阶段,对能源的需求量和消费量不会急剧下降,经 济发展的惯性也会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制 约。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 面实现工业化。西方大多数国家的历史经验及我国 现实发展状况都显示出:在处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快速推进时期,温室气体排放将不断增加。我国目 前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与发达 国家相比有所区别,这就更加剧了低碳经济顺利推 进的难度。怎样既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增长,而又不 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 路,这对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挑战和 要求.
    (二)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低碳能源资源 的选择有限势必会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拥有 丰富的煤炭储量,在全球煤炭储量中占13%。在能 源结构上,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 2008年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的70%,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炭资源的消耗。而全 球水平仅为27.8%。我国“煤多油气少”的这种资 源禀赋以及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在现实社会经济 中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 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 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石油、天然气 分别高出约36%和61%,使得中国单位能源的二氧 化碳排放强度将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能源结构 调整的难度大,中国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 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 出更高的代价,面临更大的困难.
    (三)总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大制约因素。作为世界上最 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 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相关技术特别是一 些关键技术的研发能力较差,科研体系薄弱,与欧 美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同时,中国能源、交通 等一些重点行业中落后工艺所占的比例仍然较大.
    落后工艺技术的大量存在和先进技术的严重缺失, 使得中国工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呈现高排放的特 征将继续长期存在,陷入所谓的“锁定效应”,这将 增加未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成本,因此发展 低碳经济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强烈的要 求.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对于目前我国国情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 势在必行的经济愿景,更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地实 践创新提高的过程,甚至更是一种痛苦的社会转型.
    在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和发展低碳经济、转型经济增 长模式的艰难博弈中,只有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 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借鉴吸收发展低碳经济的成 功经验,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走出 一条协调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兼顾技术创新与制 度创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积极互动的低碳经 济发展之路.
    (一)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 规制,为低碳经济的转型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 充分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建设资 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 在确保经济稳定发展水平之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实 施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并从法律层面确定应对 气候、环境变化的举措,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 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制定、完善应对 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有关职能部门,加强协作,共 同推动我国早日加入世界低碳经济转型国家行列.
    (二)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调 整,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中国的化石能源 储量以煤碳资源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这一资 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 格局。调整能源结构就是在合理范围内逐步减少煤 炭、石油的消费量,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积极 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从而达到保证我国能源安全 和保护环境的双重功效。调整产业结构,就是鼓励 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 入。低碳产业的能耗和物耗是十分有限的,对环境 的影响也微乎其微,如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 业。通过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进入,改变能源的利 用方式,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鼓励公众参与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遏制奢侈 消费,减少浪费,无论是之于现实还是着眼长远都 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要借助于舆论媒体,包括 电视、报纸、网络、杂志、广播等,对广大民众进 行节能、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专家认 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 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尤其是 要对群众的奢侈消费行为进行教育,通过教育也有 助于提升群众彼此之间以及对企业的监督意识。[4] 强化宣传教育工作,积极鼓励公众参与转变消费观 念和消费行为,通过节能减少浪费,不失是低碳经 济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
    (四)谋求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博弈,不断探索合 理、高效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各国政府相关国际 组织处理气候、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是实现人类的 可持续发展,但这其中的关键是实现相关技术创新、 转让、推广,不断开展灵活务实的国际合作。最近 举行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就将会成为又一个国际合作 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范例。当然,这 还需要吸引更多的国家积极参与进来,为解决全球 的气候、环境问题做出贡献。此外,在共同应对这 一问题时相关技术的共享就显得十分重要。众所周 知,发达国家的技术总的来说要比发展中国家先进, 而未来世界能源需求和排放增长的大部分又来自发 展中国家,且发展中国家限于自身经济实力,技术 水平相对落后,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这大大制 约了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所以,未来国际 气候制度的发展、环境的治理,非常有必要寻求通 过制度化的手段,来推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 技术转让,以期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 要不断探索与欧、美、日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向 这些低碳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开展合作、 借鉴经验。通过这些举措以期在我国实现低碳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鲍健强,苗 阳,陈 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 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4): 15-17.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 术经济研究, 2005 (3) : 57-60.
    [3]胡振宇.低碳经济的全球博弈和中国的政策演化[J].开放 导报, 2009 (10): 23-26.
    [4]王文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J].云 南社会科学, 2009 (4): 46-49.
    [5]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 2008 (3) : 35-38.
    [6]王 韬.中国低碳经济未来[M]. //李怒云.低碳经济论.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 140.
    [7]李文虎.英国的绿色能源战略[J].世界环境, 2004 (5) : 60-63.
    [8]赵 娜.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J].现代 电力, 2005 (4) : 77-80 [9]张春华.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之路[J]. WTO 经济导刊, 2009 (1): 52-55.
    [10]王 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J].绿叶, 2009 (5): 28-32.
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