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的经典励志文章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是那么光灿,美丽,生命从此辉煌无悔!只要坚韧不拔的走下去!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工作中的经典励志文章5篇,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所谓的稳定工作,是最大的职业谎言

  毋庸置疑,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它让人沮丧,也让人亢奋。很多行业都在这场潮流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涤荡,稳定成为这个时代最大的职业谎言。除了迎难而上,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又是一轮就业季,很多老学员踏上了漫漫求职路,而我又迎来了新一届学员。

  当我问起新学员他们为何要来学会计时,不少人给我的回答都是,女孩子嘛,图个稳定,不求大富大贵,只求衣食无忧过一生。

  是啊,找一份稳定不累的工作,是多少父母对于子女尤其是女孩的期望啊。

  我想起自己刚去第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财务部里有往来会计、材料会计、产成品会计、总账会计等等,每天办公室里十几个人在一起工作,好不热闹。

  不到一年的时间,公司领导在财务部全面推行一款功能强大的财务软件。经过培训后,一些会计很快上手,而一些会计则有些吃力,于是领导就劝退了那些跟不上节奏的会计,慢慢地,财务部也就剩下了五六名会计人员并进行了重新分工,因为财务软件带来的便利,原本可能两三个人才能完成的账务处理现在只要一个人就可以了。

  后来的我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做了主办会计,再后来的故事就显得有些伤感了,那家公司效益下滑,被另一家大公司收购,好些老员工不得不踏上二次择业的路。

  那次我受邀出席师傅的结婚典礼时,遇见了第一家公司当年混得风生水起的Y,记得那天Y喝了很多,他说,那些年他夹着尾巴做人说尽了好话打点了各种人情,眼瞅着提拔在望了,谁想到一场收购将之前的如意算盘全部打乱了。

  Y说他的心愿很简单,眼看着自己奔四了,学历也不高,他就想爬到副科长的职位,然后稳稳的在原来的单位稳定的上班下班到退休。

  在那次婚宴上,Y感慨说自己真是生错了时代,比他早生十几年的领导都妥妥地退了休,住在单位分的福利房里,过着上午遛鸟晚上遛狗的悠闲生活。

  这样的时光,恐怕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会计这个行业里所谓的稳定,多半是针对做到中高层以上的财务人员而言的,他们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及娴熟的专业技能吃饭,而对于大多数基层财务人员来说,背后实际上是这个样子的。

  如果你是在大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可能很多年都只是和一种业务打交道的核算会计,长年累月你只能接触到某一块的业务,面对每天堆积如山的单据,你能按时处理完毕就已经很难了,忙的时候你连喝水的功夫都没有。想要晋升简直难比登天,你会感觉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工作却很难成长,你会变得焦躁不安。

  如果你在小公司,做的好可能事无巨细都要你来打点,老板的公事私事都要你一把抓,你会疲于应付琐事,天天忙得不明所以。如果自控力不强,忽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长此以往浑身上下散发着油滑之气,做事喜欢贪图捷径,再也没有当年的勤奋刻苦了。

  除非一个人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并且愿意一步一个脚印去达成,在专业领域独当一面,具备一般人很难企及的技能,加上自身学习能力强,不断地更新与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才不至于惨遭社会淘汰。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烦恼,但有一点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你是在糊弄还是认真对待这份职业,任何年纪任何专业都一样,时间会给出最好的回答。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安稳,吃苦以及下笨功夫死磕自己,不论过去现在及未来都适用。

  其实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如今的变革中,每个职业都面临极大的压力与挑战,每个人活得都不轻松。

  比如曾经让人羡慕的银行工作人员。

  这几年由于支付宝微信等在线支付及存储平台的冲击,银行已到了“全员拉业务”的危急关头。

  我认识一个朋友,六年前在银行后台做会计,四年前面对银行业务萎缩的严峻局面,大量的后台人员都要冲向前线,于是他也就随之转岗,成为了一名业务员。

  那一天我们吃饭的时候,他不无焦虑地说,如今的他处于35岁这个尴尬的年龄,跟90后拼精力已经拼不过了,跟50多岁的人拼退休显然还太年轻了,卡在上不上下不下的阶段,他发现自己除了银行业务之外,当年学的企业财务知识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如果哪一天这个饭碗再也端不稳了,自己又该何去何从?

  和他同样焦虑的还有在地税局上班的K。

  营改增之后,地税局的业务量也渐渐少了,连领导都不知道今天下班明天还能不能继续上班。K如今也是三十出头的年纪,当年自己孤注一掷奋力一搏终于考上了地税局,一度成为家族的骄傲,父母觉得这下好了,孩子一辈子总算能稳稳地到退休了;可谁想到政策说变就变,如今他很惶恐也很困惑,就算现在转型,自己又能往哪里去呢?

  有人说,互联网给了我们人人一个最均等的机会,大数据让世界变平,淘汰机制也非常残忍,因为残忍,才更激发人的潜能。

  我昨晚回家的时候,用滴滴软件叫了出租车,路上聊天得知,司机以前是刑警队的,受不了每个月3000多元的稳定,辞职出来开起了出租。

  他说起互联网的时候,是满满的感激。

  自从安装了滴滴软件,他有了更多的选择与自由,同时他自己也摸索出了一些实用的接单经验,知道哪个时间段大致在哪个地点能密集接单,而接单少的时间段则回去休息陪陪家人。这些年跑下来,他告诉我们,比起以前的工作,如今的他感受到了更多的自由,同时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

  记得下车前那位司机师傅说,树挪死人挪活,个人再强大,也无法与社会发展大趋势抗衡。与其苦苦死守抑郁不得志,倒不如想开些,顺应潮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

  我想起了自己认识的几个异军突起的自媒体人。

  有一个美女姐姐,她放弃了当年稳定的工作,如今将自媒体做的风生水起,终于可以豪气地给母亲打20万让对方随便花;还有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公众号也做得颇具规模,她曾经咨询过一位职场前辈要不要去一家big name的公司上班,前辈一开始建议她去,可后来想了想,赶紧告诉她还是要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稳定成为最大的职业谎言。不论多么资深的职场人士也不敢轻易断言任何,因为一切都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化着。

  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无论好坏,其实牙一咬眼一闭挺过去,再往前走就会越来越好了。

  因为,除了迎难而上,我们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励志文章2:追求梦想,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林书豪的纪录片。那是“林来疯”之前,他一次又一次的坐冷板凳,甚至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就被球队给转卖了。他在不断被打击和受挫中,满怀失望却不放弃。

  脑海中场景切换,我联想到前阵子新闻台播报,某家餐厅打出买一送一的广告,吸引消费者大排长龙。“饥饿营销”的手法奏效,部分抢不到好康2的消费者却在现场大打出手,成了广为人知的新闻事件。

  两件不相干的事,却在心中不断交错。反复思考,大排长龙的消费者,真的了解他们付出大量时间取得东西的价值吗?会不会其实他们连自己人生要的是什么也不知道?

  在被台湾日渐窄化的媒体引导下,是不是每个人只在“小确幸”中自我安慰或随波逐流,而忘了曾经梦想的初衷?也许,我们不能像林书豪那样创造奇迹,但难道不能活出独特的人生?

  要活出独特的人生,要先知道“Who Am I”。

  不认命的黑手学徒

  将人生倒带回转。

  十六岁时,我是一个黑手建教高中生。但是从不认命自己只能当个黑手,因为我有一个音乐梦。

  虽然高中上第二志愿绝对没问题,还是选择就读大安高工机械科3。当时我们三个月在校上课,三个月在制罐工厂工作,每个月可以领三千元,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工厂的作业环境单调,但必须全神贯注,否则就惨了。我曾亲眼目睹学长恍神,活生生轧断一只手。

  我不喜欢机械,更怕变成独臂怪客,但因家庭环境的关系,我必须赚钱,赚得愈多愈好。赚得愈多,就能帮助终于挣脱可怕婚姻的妈妈减轻负担,帮忙拉扯弟弟长大,甚至离暴力老爸愈远愈好。虽然知道老头子无事就会回来要钱,有几次还把妈妈拉下水,差点害妈妈惹上官司。

  苦闷的青春岁月啊!只有在音乐中,我才能得到救赎。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存零用钱,就是为了买卡带。一个一个硬币慢慢累积,就可以实现一个小小的希望。我常常躲在棉被里,一遍又一遍地听卡带,音乐让我逃离了不堪的现实,医治抚慰我伤痕累累的身心。

  在高中建教班,每月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一点钱,我也都拿来买卡带。听着听着,心中音乐的火种继续燃着,不被现实浇熄。

  当时,我莫名其妙地被选为班长,和淑玲谈起纯纯的爱,还有几个换帖好友,大伙笑闹打屁,一起听音乐。

  记得有好几次,我不管妈妈质疑的眼神,和淑玲待在房间里,一副耳机一人用一边,陶醉在歌曲中。这些当红的歌手,替我们唱出了喜怒哀乐,标记着我们苦闷懵懂又暧昧的青春岁月。

  我的梦想,也在懵懵懂懂中开始飞翔。但这个梦想,我一直没有说出口,因为对我身边的人来说,太不切实际了。这个梦想是:我想成为一个会创作的音乐人,打造拥有很多歌手的王国。

  嗅出自己的独特

  潜藏的音乐梦,偶尔要让它透透气,否则就闷坏了。光听音乐已经不能满足我,于是我开始兴致勃勃地写乐评,描述对歌曲的感受,大胆预测歌手可能的走向和定位,发表欲按捺不住,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将评论文章寄到滚石、飞碟等唱片公司和各家杂志社,结果当然是石沉大海。

  “要从事音乐工作,怎么可能嘛?我是黑手耶,就算再去读五专,也是黑手啊,哪有机会做音乐?”我常常在心中这样自问自答,不停地挑起希望,又不停地否定自己,但音乐的种子已经深深地种下,等待将会出现的萌芽。对流行音乐的感受相当丰沛,就像一股股的涌泉,每听完一首歌,就不停地冒出来。只有不停地写,不停地寄到唱片公司和媒体,心中的激动才能找到出口,不至于泛滥成灾。当年飞碟旗下的歌手苏芮,以《一样的月光》等歌曲,在流行乐坛刮起一阵旋风。在写给飞碟唱片的乐评中,我毫不掩饰对飞碟在塑造艺人方面的激赏:

  高亢的嗓音、痛苦表情和中性外表,神秘氛围深深攫住听众的心。唱片公司成功地突显了歌手的特色,席卷市场当仁不让……

  除了看法和分析,我还兴致勃勃地对各个唱片公司提出建议,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年少岁月呵。回想起来,这不就是未来营销定位能力的起源吗?

  虽然一封封信都石沉大海却不改其志,我凭借的不只是一股不认命的傻劲,更来自于嗅出自己的独特。

  从高中时期开始,作文课就是我最重要的挥洒舞台。我的作品常被老师拿来当众朗读,或是贴在公布栏让大家欣赏。至于我费心撰写的乐评,只有淑玲和换帖兄弟拥有阅读的特权。

  “阿丰,你还会写这种东西啊,很厉害喔!”从老师和好友们的肯定中,我渐渐相信,想从事音乐评论相关工作,并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虽然如此,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妈妈,还是觉得我根本在做梦。凭着黑手建教生的一点薪水,我从家中搬出,自力更生,从此便主导自己的人生。

  毕业后等待当兵的两年期间,一心想赚钱,拉过保险,在餐厅端过盘子,到三温暖折过毛巾,甚至在街上兜售英文教学录音带(其实我的英文很菜)。

  “要吃头路,就要懂得赚钱,像我一样,不然就是捡角,没出息啦。”阴魂不散暴力老爸常念叨的话,在我的心头阴魂不散。

  “我一定要赚很多钱给他瞧瞧,但绝对不要变成跟他一样。”我暗暗地发誓。

  打零工的日子里,被生活的压力追着跑,但是心中梦想的光,却一样明亮。

  追求梦想,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第一步,先找到自己的热情,第二步,确认自己在有兴趣的事物上具备能力,第三步,坚持去做,不要因为自己的出身妄自菲薄,也不要从众,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

  由我从小的坚持,反观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人只会盲从,不知自己未来要做什么,或是怨叹自己命不好,没有好野人5老爸。但我是黑手的命,谁会想到我日后会成为一位音乐工作者呢?如果当初跟多数同学一样,安安稳稳地当一名黑手,收入也会不错啊!但我愿意不断挑战自己,走出一条和大家不一样的路。

  正在职场起步的年轻人,你也可以。

  励志文章3:月入十万真的难吗?

  这是朋友抛给我的“月入十万很难吗”问题,当时我就问他,“你是以雇员的身份来看这个问题,还是以老板的身份来看?”

  朋友不明白我的意思,不怪他,早些年我也不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01

  刚工作的时候,我看着在北上广打拼的朋友们工资动辄就是1万起,刚开始还互聊对方的月收入,过了两年都变成聊年薪了。

  好像除了我还在拿四位数的工资外,他们月收入都是2万多,偶尔他们还会调侃我说,“幸好你是在三线城市,那点工资到北上广估计租完房子后,都不够吃饭的。”

  那时候,真是嫉妒羡慕恨。似乎在我周边,某某人的月入两万就是一个工作待遇好的证明,自己可以轻描淡写地在朋友圈得瑟一下,爹妈也可以装作不在意地在广场舞朋友圈里显摆下。而且只要没有购房的压力,这个薪水足够让自己吃得好睡的好,哪怕月光也是酒池肉林的月光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高薪会渐渐变得很鸡肋。

  参照我那些发小的收入轨迹来看,离开学校后进入北上广外企工作,月薪从七八千起跳,年收入10万左右;努力工作两三年,月收入会涨到2-3万,年收入进入20-30万的区间值;再然后工资上涨的速度慢慢放缓,如果职位上一直停滞不前,走资深中层路线,工资最多在30-40万之间封顶,如果职位上有突破,那么年收入会进入到50-60万的区间。

  工作年限在10-15年,年收入50-60万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甚至在职场上也算是小有发言权的人物。

  以60万作为理想状态,月收入是5万,算是相当亮眼的收入,看看我们身边,除了创业做生意并且成功的人,工薪阶层的哥哥姐姐们有多少年收入是60万的?

  所以,从工薪层的角度来看,月收入过10万真的非常难。月收入10万就意味着年收入120万,对于企业来说,他花百万请来的人才注定要撬起几千万的利润才行,这可不是普通人可以完成的工作业绩。此外,也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豪气来支付这笔百万的年薪。

  所以,面对“月入10万难不难”的命题,从雇员的角度出发,基本上对于我们这类进入职场尚达不到10年的人而言,难于上青天。

  02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少真的有死胡同,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当雇员,是食物链的最低端,付出最大的辛苦,换取最少的利润,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上,却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那么真正站在食物链顶端并且占有最大利润额的人,才会拥有高收入。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当老板给你发一个月1万元工资的时候,你实际得为他挣了多少钱?

  或者我换个角度问,如果你是老板,招聘10个员工干活,他们一个月给你营收多少,你才愿意拿出10万元(人均1万)作为工资?

  我之前遇到过一个创业团队,老板掌握最大的人脉资源,然后找了8个年轻人组成核心团队做项目,项目一单谈下来200万,扣除了乱七八糟的运营费用,还有150万,然后核心团队平均每人拿3万,余下的126万归老板。

  对于8个年轻人而言,一个项目拿3万元可以秒杀身边很多朋友,但实际上,他们也不过是喝了点汤而已,肉被老板拿了。

  一个126万净利润的项目就足够让老板完成“月入10万”的目标任务,那么一年如果接上三五个呢?恐怕可以写出一篇“月入百万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的分享帖吧。

  这个事例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

  1、拥有人脉资源的人就拥有了决定权,为何社会上那些X二代(不是混吃等死的那类)一出道就比别人跑得快,走的顺,赚得多,因为他们有独家稀缺的资源,这是他们拥有绝对定价权的宝贵资本。

  这世上,什么最值钱,刚需的ONLY ONE最值钱。

  2、要尽量处在食物链的上游,要么是当老板,要么是项目团队的头头,千万不要扮演最基层的角色。

  100万的净利润到了老板手上可能被拿走了7成,然后30万分配到项目主管手上,又被拿走了10万,余下的20万可能要分配给5、6个成员,人均能够多少?

  大家都会看《穷爸爸富爸爸》,青琦从头到尾都没有讲具体的理财方式,在他看来方式很次要,真正重要的是依靠理念“逃离老鼠圈怪圈”,也就是想办法把自己从“雇员”的思维转化到“雇主”的思维,依靠别人的力量帮助自己成为千万富翁。

  对于老板这个角色而言,“月入十万”压根不是自己去操心的事情,只是靠手下完成的一个工作指标罢了。

  03

  上面段落写完,或许大家觉得月入十万没有希望了,太TM人生悲催了,这年头怎么可能人人当老板,且还能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然后拥有定价权。

  其实没有这么可悲,在这个“消费知识”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成为了“第三种角色”,这种角色介于雇主和雇员之间,可以自由转换,既承担一些乙方的工作量,又部分拥有甲方的话语权。

  只要拥有“差异且独特”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那么就能够产生一定量级的定价权。

  大家知道“斜杠青年”嘛,互联网时代下拥有多重身份的职场角色,多重身份就意味着收入多元化,就意味一个人可以不依靠职场上的那份工资过日子,更意味着要是哪天老板让你觉得很不爽,可以拍着桌子说,“老子我不干了!”

  我以前一直强调收入多元化会带来自由,其实这种自由选择背后就是“有钱买尊严”。

  前段日子,我有个朋友工作不顺利,总说老板很无良,到处压榨他们,最后跟我说“生活不容易,被工作困死在这个破地方”。

  我当时直接跟他说,“谁说跳不出这个破地方,如果有一天你月收入是你一个月工资的10倍,那时候你就不会说自己跳不出来的话了”。

  所以当一个人进入到“斜杠青年”的角色后,他的收入会变得多元化,月入2万、5万甚至10万其实并不能算是艰难的事情。

  我可以拿小明同学举例说明:

  1、小明同学每天花3个小时在家里写小说,并且在网络上各大平台积极投稿,2年时间里经历了很多次拒稿后终于有了起色,小说开始在很多平台上收到好评,粉丝群体也越来越多,前来签约出书的出版社也多了。

  2、小明的书上市后,他跟着出版社一整年跑了40多场分享会,在图书馆、各类书店以及高校进行新书的推广签售,书的销量终于破了10万册,每本书小明拿3元稿费(税后),一年销售10万册给小明带来了30万的收益。

  3、小明的短篇小说除了集合出版后,一些精彩的故事被影视圈买走,全书有10个故事被买走,又给小明带来了20万的收益。

  4、小明因为全国各地做推广,渐渐有了更大的名气,开始有电台或者电视邀请他去做嘉宾,一些平台邀请他去讲故事,光这些出场费加起来也会有20多万。

  5、小明有很多忠实的粉丝,为了能够跟粉丝有更好的互动,于是他成立了收费会员群,每个会员入会费是一年500元,只要有1000个粉丝入会,就是50万的收入。倘若小明此时此刻在全网络拥有了100万的粉丝群体,号召一两千个忠实粉丝入会应该不是难事。更何况他的会员费定得还真心不算高。

  光以上1-5个活动,小明的年收入就达到了120万,月入10万已经实现了。

  一旦小明的社会影响力上了规模,就会有更多的商机找上门来,新的书稿邀约,更多的商业嘉宾邀约,更大规模的会员入会,甚至他还可以参与大到电影制作,小到电视剧改编,总之人只要思维活起来,会发现钱跟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有人说他自己复制不了小明同学的轨迹,因为他文笔不好,不会坚持训练写作,不会跟出版社搞好关系,不会积累社交媒体上的粉丝,并且不愿意像小明同学一样无报酬的坚持写文章2年,所以小明同学的方式不可用也不可信。

  那么,一个既不愿意提升自己能力,又不愿意积极学习,还不愿意着手尝试的人,有什么资格想要“月入十万”的生活?难道要别人努力了之后,把钱送给他?

  小明是一个例子,其实放眼互联网,很多人都因为身份的多元化而积累的一大笔的财富。

  “韩国吃播”上那些吃饭主播们,平日身份可能各式各样,到了饭点就开始录制视频,轻松月入几十万;

  “陌陌”上那些女主播打扮的花枝招展在电脑前唱歌跳舞,按时按点有一堆男性屌丝打钱送花,轻松月入几十万;

  日本的木下妹子的“木下养不起”吃饭系列让全世界的人追着看,YOUTUBE的点击直接破亿,订阅量过了100万,她可以接广告,拍短视频,轻松月入几十万;

  微博微信上那些小到几十万粉丝的小咖,达到几百万粉丝的大咖,写个段子,植入个广告,分分钟几万元广告收入到账,一个月做10单,大家算算月入多少钱?

  有人说这些人的核心是“粉丝群体多,社会影响力大”,没错这的确是他们的“王炸”。可是换个角度问问,庞大的粉丝群体是怎么来的,博主一定是依靠独特的个人魅力(不讨论魅力的好于还)来深耕网络才能汇集大量的粉丝群体,也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且持续输出更多的信息来黏住粉丝群体,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依靠美色成为网红的人,有他们自己的供需市场,我不做评论。但是依靠才华成为网红的人,其实都不不容易,光是坚持每周持续输入高质量内容这件事,就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只要坚持下来,并且找到自己的特色,未来将社会影响力变现是分分钟的事情。试问这类人哪个需要担忧自己无法“月入10万”呢?

  04

  最后回到那个问题“月入10万,难不难”?

  1、如果是给老板打工,在团队中一直处于食物链底层的话,不要期待月入10万了,能保证自己的收入持续上升就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了。

  2、如果没有稀缺资源信息,成为不了食物链上游的雇主,那么就考虑让自己变成互联网时代下的一名“斜杠青年”,依靠自身的才华去开辟多渠道的收入源泉。

  尝试着动脑子,将一种能力转化成不同的形式,然后跟市场对接后进行变现。

  一本有趣的书可以做成文字版、漫画版、有声版;一个好剧本可以变成舞台剧、电台深夜故事,上大银幕和小银幕;一个职场技能可以变成课程教案无限量复制传播等等。

  总之,不要用给人打工的模式去寻找“月入10万”的机会,而是要以创业者思维去经营自己的人生。

  希望有志之士从此刻起开始自己的“月入十万”探索之旅,不要觉得这个梦想很可怕,你先迈出第一步,再去想第二步怎么走,走久了就会发现“梦想有成真的那么一天”。

  我一直在路上,从未想过停下。

  励志文章4:先谋生,后寻梦

  最近有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和我聊天,她说她准备毕业了,正在到处投简历,但是投了好多简历出去,很多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好不容易有一两家公司通知面试,但是都是规模比较小的公司,她又不是很想去。眼看就要毕业了,工作还是没有着落,而父母却一直强调一旦毕业就不能继续啃老了,为此她感到十分苦恼。

  我问他学什么专业,投的都是什么公司,她说出了她选择的四家公司名字,那些公司都是在行业里面赫赫有名的公司,有些甚至还是世界一流的名企。说真的,即便是现在工作了好几年的我,我都不敢保证如果我去竞聘一个普普通通的岗位能不能顺利被录用。

  我问她为什么选择这么有名气的大公司,而不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去投其他中小企业,毕竟谋生的问题就摆在眼前,加上我从她发给我的简历中,似乎并没有看出她曾经有过多少实习经历,而且专业学习也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主攻方向,也就是说她实习经历不多,专业能力平平。我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执着于进那些大公司,而且如此急迫。后来,她是这样告诉我的,她说她不想放弃自己的梦想,因为在她的家族里,好几个哥哥姐姐都是进了大公司的,家族人都觉得特有面子,如果自己进了一家小公司,会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她也不想甘拜下风。

  听完她的这番话,我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她那么执着于进大公司了。因为想证明自己,更因为死要面子。

  其实,追求梦想没什么不可以,坚持梦想更是好事,但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在没有十足准备的情况下,想不费吹灰之力实现梦想,没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里面有介绍董明珠生平事迹的,起初,我对这个女人的了解大多数停留在她身份如何显赫,企业做得多么成功,是个女中豪杰等这些层面上,真的没有细细去了解过她的太多人生履历,后来读了那本书,我才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董明珠。原来,她起初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业务员,就是从一次次摸爬滚打甚至是挫败中起步的,甚至,一个被认为是女强人的董明珠,也曾有过被人各种刁难和嫌弃的时光。这个例子让我觉得其实每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甚至是成功,哪里有什么一蹴而就。我也曾过问过好多我认为他们混得不错的学姐和学长,当我发现他们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时候,我也曾以为他们是那么的幸运,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当我问他们当初是如何获得那么一份工作,让自己做得那么有激情和干劲,甚至还特别热爱时,他们告诉我他们从事的第一份工作和现在从事自己热爱的这份工作毫不相干,甚至有的人还说当初他们曾度过多长时间的零薪酬或者低薪酬。

  这才是真实世界的普遍现象,并非你看到的如此光鲜亮丽。

  我记得我毕业之初,也是有过那么一段时间,太过相信自己,老是觉得别人能够做到的,自己定也可以,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是,经历过几次就业和择业之后,我特别相信一个道理,梦想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否则它就称不上是梦想。

  现在回头看着自己曾经的经历,我突然很想告诉这位学生,当你徘徊不前的时候,其实可以这样告诉自己:我只不过是在谋生面前暂时低下了高贵的头,并没有放弃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不管今天做多么卑微的工作,都不影响明天通往成功和幸福,只要愿意开始,哪怕苦一点、累一点,一切都还来得及。有些梦想真的不是一步到位的,那些可以一下子轻松实现的梦想,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稍微有点难度的平凡事罢了。

  我有个同学,他毕业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够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但是,毕业那年,他父亲重病,母亲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家中还有个正在读高中的妹妹,生活的重压迫使他不得不清醒的认识:谋生都成了问题,谈何理想,谈何梦想。于是,他埋藏自己心中的梦想,来到了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产品代理公司做了一名基层的业务员,从了解产品、拓展业务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入手,一点点认识他想去的那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同时又恰到好处的兼顾到了一家人的谋生问题。因为这是他养活一家人的一份收入,他很珍惜自己的工作,便不停的自己琢磨、努力、学习,很快,他在代理公司就做到了一个区域主管的职位。每一次代理商想和企业谈产品或者市场营销方面的事情时,他总是因为熟悉产品、熟悉业务、熟悉市场而第一个被老板委派前去洽谈,久而久之,那家五百强企业看中了他,觉得他很有想法,很有主见,对市场的预判也很精准,就将他从代理公司高薪挖走了,他工作一年半以后,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

  今年我有幸见到这位同学,他和我讲述他所在的企业,一种自豪感溢于言表。我问他在大企业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说:“高起点、低姿态,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从最小的事情开始,一一做好它,不然再小的梦想都是空中楼阁。”

  听完同学的话,我想起了那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许,她还在拼尽全力的想快速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能够如愿以偿,我真的替她高兴,但是,如果一时间达不到目标,无法实现梦想,那么我的建议是可以先谋生,后寻梦,不必急于求成。

  励志文章5:我凭什么要相信你?

  “除了哭,她什么也不会。”

  你为什么不能给我一个机会?

  上周收到一封邮件。是来应聘我们实习生的。

  最近我的公司在招实习生,她是在简历环节就被刷下来的,她很不服。

  她说,“我按照规定回答了问题,觉得答得挺好的。再说了,只凭简历就把我淘汰掉了,你都没跟我见面,怎么知道我不适合?你会不会太武断了?”

  我给她回了很长的一封邮件。

  “抱歉,你的应聘邮件就已经说明了一切,足以考察你是否符合这个岗位了。

  我当时提问的是,你们最喜欢的微博、微信、豆瓣、知乎账号,并且注明原因。

  你的回答一共1100个字,里面有13个错别字。

  你自述你喜欢了很多年的两个人,你把他们的名字都写错了。在应聘邮件里,不应该有错字,这是一个基本原则。

  这说明,你是一个不认真、不严谨的人。

  你可能认为,你只是犯了细节上的错误。

  我想给你讲个故事。看了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不愿意给你这个机会。”

  去年我招了一个实习生。

  她每天笑容满面,经常帮大家跑腿,买水买咖啡,时不时对同事嘘寒问暖。

  我觉得她看起来人品很不错,就把她分到公司的后期部(负责影视素材管理、剪辑、特效的部门)。

  她得知被分到后期部,特别开心,跟我保证一定会好好表现的。

  看她那么干劲满满的样子,我很得意,我招人的眼光很不错呢。

  然后,我马上就被打脸了。

  没多久,后期部的主管就来找我,说这个实习生每次整理的素材都是乱七八糟的。关键是,她做的字幕经常有错别字。

  我还帮她说话,请她的主管再给她一次机会。毕竟她是实习生,请他多提醒她一下。

  一个多月之后,主管又来找我,这次他已经有点炸毛了。

  我说怎么了,她又把字幕打错了?

  主管说,字幕倒没错。但演职员表她搞错了。她把导演的名字写错了,而且还是两次。

  主管说,导演还从北京打电话来,说你们是故意的吗?这是你们的喜剧梗吗?

  主管说,“我听了简直无地自容。我们部门经常连续工作四十个小时,真的累到想死,你招的这个实习生不仅帮不上什么忙,还经常添乱。让她做点什么,我还得找一个人给她当校对。什么事啊!这次无论如何也得辞退她。”

  我说,让我跟她谈谈。

  我让那个实习生来我办公室,我还没说话呢,她就先哭了。

  哭得上气不接下气。

  她拼命道歉,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入行,我真的什么都不懂。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说,“跟你同期来的实习生都已经跟正式员工一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了,他们都没有犯错,只有你犯错率这么高?你这样真的太不专业了!”

  她说,“我知道,可是每个人适应期不一样,我的适应期比别人长一点,能不能多给我一点时间。再说,咪蒙姐,你以前也当过实习生吧?你应该能理解我的心情吧?”

  妈呀,居然戳中了我。我觉得她说得很有道理,竟无法反驳。

  她跟我保证,让我相信她,再也不会犯错了。

  是的,她做到了,她字幕没有写错,导演的名字没有搞错。

  我觉得自己相信她是对的。

  毕竟只要人品好,工作能力可以慢慢提高嘛。

  不到一个月,她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她把她负责保管的拍摄素材搞丢了。

  这是整整两集的素材,是我们整个剧组60多个人,整整熬了三天三夜才拍出来的。

  当时,四天之后,剧集就要上线了。

  我们整个公司都崩溃了,问她到底怎么回事。

  她又哭了,又上气不接下气,说她不记得了,应该是拷进电脑了的,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了?

  大家问她,那是不是被新素材覆盖了?是失手删了吗?

  当时我们已经不是要问责了,而是需要详细知道是什么问题,才能去补救。毕竟上线时间在那,必须要快速解决啊。

  她说,我真的不记得了。除了哭,她什么也不会。

  没办法,我们公司后期组的几个电脑高手,连夜修复,还是搞不定。丢失的素材怎么也恢复不了了。

  全公司通宵没睡,出了这种事,实在是要疯掉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当时的助理带着电脑去香港修,全公司都在焦急地等消息。

  当天下午两点,助理打电话来说,修复不了了。

  我说没事,我们赶紧重新拍。

  这意味着,我们要请导演和演员分别从北京和上海赶来深圳,集体重拍。

  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租场地、租道具、租器材、租服装。

  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找服装师、化妆师、摄像师、灯光师。

  这意味着,我们要在公司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再花10多万。

  10多万哪。

  大家非常绝望,我安抚大家,没事没事,幸好只丢了两集。只要能补救,一切都还好,还不是最坏的状况。

  我安排大家分头筹备,只要我们抓紧重拍,网络剧能按时间上线就可以了。

  大家分头去筹备了,我去洗手间,大哭了一场。

  我当时气的已经不是实习生,我气的是自己信错了人。

  最可怕的是,出了这事之后,这个实习生就消失了。连承担责任、面对失误的勇气都没有。

  她不在意自己的工作,不尊重自己的工作,甚至不敢直面工作中的失误。

  我本来以为一个人只要人品不错,工作上面有瑕疵,还是有救的。

  她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

  我这才发现,一个人不认真不负责不敬业不走心,一再捅娄子,屡教不改,难道这样的人,能说他人品好吗?他们根本就不配谈人品好吗。

  是否专业也是你人品的一部分。

  也许你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他们在生活中明明挺好的,为人随和,很好相处,但就是工作上极其敷衍,极其随意。

  他们总会说自己是不小心的,或是一时大意了,或是偶尔疏忽了。

  他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借口。

  他们总会一而再再而三次地犯错。

  这样的人,至少在职业领域,不值得信任。

  一个专业的人,会在意他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准确性,在意每一个细节。就像最近很火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面每一个人都是强迫症,每一个人都是细节控,

  他们在专业领域内,高度较真,不允许任何一点的偏差和失误。

  只有足够专业的人,才值得信赖。

  如果你连最基本的尊重专业都做不到,我凭什么相信你?


相关文章:

1.工作中的经典励志文章

2.工作经典励志文章

3.关于感悟工作的励志文章5篇

4.激励工作的励志短文

5.个人工作感悟经典励志文章

6.关于经典的励志文章5篇

工作中的经典励志文章5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舞台,这个舞台,是那么光灿,美丽,生命从此辉煌无悔!只要坚韧不拔的走下去!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工作中的经典励志文章5篇,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所谓的稳定工作,是最大的职业谎言 毋庸置疑,这就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8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