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醒悟的励志文章5篇推荐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行路不仅仅在于快慢,还在于是否能够持续;前进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能否保持正确方向。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令人醒悟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简单的事,谁都会做,可越是简单越不容易出彩

  1

  表妹大学毕业后签到了一家不错的企业,竞争非常大,半年实习期结束后五人留一个。

  我们都觉得她压力一定很大,可她却奇异地感觉非常轻松,因为公司并没有给她们安排太多工作,每天除了整理一些资料,就是为同事们泡泡咖啡。当然,与她们的工作量相符,实习期里,她们的工资也相当低。

  而整理资料和泡咖啡谁不会呢?正是因为工作难度低,工资又差,才过去一个月,实习生中就有人辞职,理由很统一:“泡咖啡太屈才,我是重点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什么要做这些?”

  其中一位辞职的姑娘和表妹关系好,不仅自己辞,还要介绍表妹也来自己的新公司。公司小是小点,但好在薪水可以立刻翻倍,人也非常忙碌非常充实。

  其实,表妹泡咖啡也泡得很疲惫,而且原先的实习生刚走,新的实习生马上补充进来,分分钟被代替的感觉实在不好。但表妹看出这并不是常态,因为公司前辈们各个忙得要死,拿的工资在这座城市也绝对属于高薪。

  既然决定留下,表妹变得很用心,没事就看相关书籍,力争将整理资料和泡咖啡这两件事做到完美。有一天我去她家做客,发现她竟然买了一台咖啡机,不仅谈起咖啡的种类如数家珍,零基础的她居然学会了咖啡的拉花。看着咖啡杯里那朵简约的玫瑰,我有说不出的惊喜。

  天助有心人,半年过后,表妹留在了那家单位。如今,她再也没有赋闲的时光,而是成为一天恨不得当两天用的职场精英,有很多实习生排队来为她泡咖啡。

  谈起那段实习经历,她说:世上哪有屈才这回事?当你真的用心,你会发现做好一件小事也是不容易的,里面涉及的知识博大精深,需要我们怀有很深的敬意,付出极大的诚恳。

  2

  用小事考验员工的工作态度,并不是表妹所在企业的独家风范。以前做记者时,我采访过一位知名企业的总裁。她提到自己选员工的宗旨,工作能力差一点无所谓,但工作态度一定要认真,对企业一定要有爱。所以,她总把一些相同的小事交给不同的员工做,比如设计一份表格、做一个PPT。结果很有趣,总是能力中上的员工完成得最棒。

  当时,我特别纳闷。其实,我自己在工作中也常见到有才华的人恃才放旷不得志,反而是工作能力中上、工作态度勤勤恳恳的人一直在往上升,我觉得特别不合理。

  总裁一笑,为我解疑。她说,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就像结婚,如果一个美女选择和一个平凡的男孩结婚,却一直抱着下嫁的心理,觉得自己很委屈,要求男孩通过其他途径弥补她、呵护她、加倍对她好,否则就要扑扇着翅膀往高飞,你觉得男孩累不累?

  我听完一愣,觉得非常震撼、非常有哲理。

  企业就像男孩,一个企业如果想长久地稳稳地做业绩,进入高层的人绝不允许有一颗“下嫁”的心,而怀有“屈才”心理的人和“下嫁”有什么区别?!“恃才放旷”不尊重自己所做工作的人,不会珍惜工作机会,自然不会懂得感恩。

  3

  不仅工作如此,其实任何一件小事都是这样。

  25岁以前,我一直觉得女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会销售也好,会写稿也罢,总之,洗衣做饭收拾房间之类都是小事,会赚钱才是衡量成功的第一要务。

  所以,我们班有一位成绩颇好的女生因为特殊原因要去做家庭主妇,我还觉得特别可惜,太屈才了不是吗?早知毕业后要天天做家务,何必辛辛苦苦地高考、读书呢?

  直到前几年,我因带娃辞职在家,每天面对被宝宝搞得乌烟瘴气的房间无从下手,真恨不得坐在地上大哭一场。这才知道,觉得“屈才”的事也并不那么好干!

  为了学习收拾房间,我在网上买回一本关于收纳整理最畅销的书,无意中接触到一位最会做家务的女性——近藤麻理惠。从上幼儿园起,她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清洁、整理家人弄乱的房间。经年累月,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女孩,在出了一本关于收纳整理的书籍、将自己做家务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帮到千万不懂收纳的主妇之后,竟迅速红遍全球。

  英国媒体称她是“日本整理女王”,美国《时代》周刊对她更是不吝赞美,将她评为“2015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一,上榜理由是特别会做家务。

  而这些赞美不仅带给她名气,也带给她非凡的财富。全球无数名门主妇花重金排队请她进行一对一的家务指导,她的讲座更是一票千金。

  当最会做家务的女孩影响全球、与亿万富翁们比肩,当教别人如何做家务成为金光闪闪的高端职业,我们的价值观是否经历了洗礼?

  4

  古人说,一物精致便可动人,而这“一物”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简单的事,谁都会做,可越是简单越不容易出彩。重复的事,谁都会厌烦,但愈是厌烦愈考验做事人的耐心和智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愿你认真对待经手的每一件小事,既有自信也有谦卑。

  也愿你,虚怀若谷、事无巨细,有一颗不屈才的心。

  励志文章2:请不要放过自己

  很享受拥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光,就像下午这片刻的闲暇。好好整理自己的思想,反思最近做过的事情,看有没有偏离最初的目标,有没有被外部的因素干扰,有没有忘了什么才最重要。

  就像大哲学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我虽不是哲学家,但哲学家的思想,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人一旦明白生命的意义,知道自己的使命,并开始做一些有益自己或者社会的事情,无疑你的生命是饱满的,甚至不再惧怕死亡。

  说真的,最近有点忙乱,也有点失落。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在紧锣密鼓进行,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和别人比起来,我算是比较清闲的那一类人,即使这样所有余闲不足以大快朵颐的阅读和思考,便觉得自己是个庸俗的人。

  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干瘪和内心的苍白。正因为自己活的太平庸,有时会有意无意寻找活着的理由,也会和周围的人比较。比财富,自己只能算挣扎在温饱线上。比权位,自己仅是大世界中的一个小人物,像一只蝼蚁微不足道。唯有品格、意识和格局为我扳回做人的尊严。

  在正常的社交中,遇到任何人,进入到任何场景,不再有自体的虚弱感,不再战战兢兢,如履刨冰,甚至委曲求全。而是胸有成竹,坦诚面对,直抒胸臆。外在的一切洒脱,都是因为内心的富足和品性的健全。

  一旦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或者通过输入能为输出积累更多素材,这个最基本的方式或者常态一旦打破,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只要是哪一天停止阅读,或者虽深思熟虑,并未形成文字,就会深深的自责,认为生命因此虚度。

  之所以要回顾、要反思、要梳理、要总结,是因为在匆忙中,在越来越多的干扰中,自己一点点失去自我。养成的习惯,自律和坚韧,正在被生活刨去最初的光泽。也许一个人的平庸正从适应享乐和安逸开始,同时也在失去对生活的掌控,而另一种痛苦开始在内心潜滋暗长。

  最近就是这种状况。跑步时身体不支,文章写的越来越短,错别字越来越多,「得到」上订阅的课程,因为时间,大部分拉下。各种计划、刻意练习、体验分享,都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停滞好长时间。好几次,写文章竟然拖到了第二天。

  我深深的意识到,人的天性或多或少具有惰性的基因。能适应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恶劣的条件,也能被各种轻松,舒服,安全,或及时满足轻易诱惑,而乐不思蜀。万维钢老师说:“人活着,就是一场斗争。”用你的意志,信念,忍耐,骄傲,自恋战胜或取代那个懦弱、封闭、自卑、麻木和局限的自己。

  伊曼纽尔.康德曾言:“人性这根曲木,决然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而布鲁克斯却说:“高尚的品格之路,始于谦逊,始于人对自身缺点的理性认识,也只有人才能意识到人性的缺陷。人的修炼,就是与人性局限斗争的结果,也是接近完美的过程,虽然最终都无法完美,但这个过程本身却创造了意义。

  假如无法停止行动,或者停止养成的习惯,最好的办法是用一种形式替代另一种形式。即使思想和身体想要暂时放松,也一定不要放过自己。而是用写作疗愈,在阅读中漫步。越来越觉得,读书和写作成了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我也是从思考和行动中受益最大的人。

  不知道从哪一本书中,看到这么一段话:“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假如让你写自己的悼词,你想写些什么?”这是一个异常痛苦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能让人瞬间明白许多东西。比如你最想做的事情,最想爱的人,还有那些未了的心愿。

  当你意识眼前的痛苦都只是假设,而你还有相当长的一段生命时,你将如何行事?大多数人会回归现实,用麻木战胜理智,不是还有时间么?而那些顿悟的人,最终会为了不留遗憾,而开始行动。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结果,而是过程的充实。

  身体是什么?人是什么?不过是一个载体,繁衍生息,为了基因的遗传。当然还有思想,或者一种精神的延续。把自己的一部分留在这个世界,有可能是基因,也或许是一个人的精神。《皮囊》中有一句话,“身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当然思想和身体都要承受双重的压力,而如果不用,过期作废。

  所谓的终局遗憾,就是在本该勤奋,努力,斗争的年纪,选择了安逸,轻易放过了身体,而没有去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

  人天生具有反脆弱性和脆弱性。环境和条件越是残酷,越能增加生命的坚韧,生命也因此愈发茁壮。而那些伺候身体的人,最终会被身体拖累,不是因为疾病就是因为肥胖。无论是灵魂还是身体,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说的不仅是人应有的状态,还有精神。

  励志文章3:时间会给你期待的公平

  一大早,就听到了逻辑思维的文章《谁能拿走功劳?》。里边谈到当年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与他的学生李政道的学术之争。其实对科学人物,我一直了解甚少,很多信息都是道听途说。

  如果不看今天这篇文章,可能永远不能纠正我对这位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的偏见。罗振宇对科学家杨振宁下的定义是:二战之后,全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没有之一。

  而就在杨李之争的三年后,杨振宁就做出了比得诺奖成功重要得多的”杨-米尔斯方程。后来七个诺贝尔奖得主直接使用了“杨-米尔斯方程”,而将近半个世纪,李政道其实也没有真正做出有影响的成绩来。

  看完这篇文章,我获得了两个洞见。一是判断任何一件事情,不能道听途说。特别是在事实没有明朗之前,不能妄下结论;二是虽然你获得大量信息,但你依然把持不准,那么把这件事情交给时间,总有一天,时间会给你一个准确清晰的答案。

  这多少有点,“人做事天在看”的禅境。前两天看到另外一篇文章,文章的大致内容像是抬高币圈某个大佬同时又贬低币圈另外一位大佬的文章。文章立意鲜明,让人不得不去怀疑这个小编的目的。我留了言,问:“你知道事实吗?你知道真相吗?这是最终的结果吗?”

  其实截止今天,那些下动不动冲出来,义愤填膺,情绪激昂的人,在表达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立场时,就像不因世事的孩子,让人不觉哑然失笑。无论是股市还是币市,从来都是公开透明,有卖就有买,有进就有出,公开交易,多少人因为贪婪,因为不懂买了垃圾币,然后把自己的愤懑发泄出来,认为是那些赚了钱的人欺骗了他。

  投资市场和体彩赌博有相似的地方,从你下注的那一刻,你就要对你的钱负责。如果不是为了赢钱,这么大的市场,谁会陪你玩?有一句话说的好,“无论是赌场还是投资行业,赌个眼力。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了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

  在投资行业,“二八定律”永远存在,总是20%的人拿走80%的蛋糕。所以无论在股市还是币市,那些追涨杀跌的人被称为“韭菜”,那些动不动出来站台的人,立场分明,甚至义正言辞的人,其实也属于“韭菜”的一类。

  就像我今天题目,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事实,抓个鸡毛当令箭,认知水平仅停留在事情的表面。根本不调查,不研究,不深入,甚至不给自己和别人时间,就对一件事情盖棺定论,甚至大放厥词。

  这两年,自从学习投资,开始投资以来,最大的领悟就是对时间的敬畏。无论是对一个初来乍到的小白,还是对一个投资领域的“老鸟”。如果没有耐心,不知道等待,不会使用时间杠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投资者。那些专注一个行业,投资期限长达20年甚至50年的投资人,都是因为看到了时间的复利。

  最近写作群里又有几个人想要退群,仔细询问,理由大都是“最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写作。”其实,经过仔细分析,不外乎把写作当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当初加入写作群,兴致勃勃,激情彭拜,甚至豪言壮语:“一定要写7年,7年后和一群人去南极看企鹅。”

  看似是初心,其实真正的写作目的,应该是为了变现。写了这么久,写了这么多,花了这么多时间,仿佛现状依然没有改变。自己每天都在重复三点一线习惯,上班、回家、睡觉,和从前的生活没有太大差别。所谓的财富自由,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还不如工作和娱乐来的踏实。

  看到李笑来开专栏赚了钱,看薛兆丰开专栏赚了钱,看罗胖利用“得到”赚了钱,看覃杰开设写作平台赚了钱。觉得自己如果写下去,一定也会成为名人,成为精英,成为大佬。两年下来,才发现完全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

  不仅没有任何回报,甚至觉得,自己正在创造文字垃圾。而写作更像是个体力活,你得全神贯注,你得沉浸其中,你还得忍受孤独。这样算下来,当初选择写作并不明智,只不过在浪费生命。突然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这种现象并不能以偏概全,很多地方,只不过是我个人的一些认识和境况。其实从去年开始,我就试着调整自己的状态。如果没有回报,没有奖励,甚至没有反馈,我还能不能写下去?能不能从变现的幻想中走出来,承认自己的差距?

  先把手里的事情做好,先投入其中,充分享受写作的乐趣,先写出漂亮的文章再说。人在无欲无求的状态下,身心才会得到彻底放松,才能信马由缰让思想驰骋在水草丰茂的原野。

  管它有用没用先写起来再说,这是一种不计成本,不求回报的刻意练习。是一种操作系统的重建和升级。

  不知道在哪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努力了很长时间,依然没有成功,依然看不到希望,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努力。唯一的办法是继续努力。”总有一天,时间会给你期待的的公平。

  励志文章4:每一个持续学习的人,都是堂吉诃德

  生活里很多事情,虽然看不见希望,可你还在坚持。甚至假想出一个并不存在的敌人,为了能消灭敌人,你要时刻保持战斗的姿势。

  说真的,年轻的时候,很多人不懂唐吉坷德。总觉得不是作者傻,就是书里写的那个家伙精神有问题。看见绵羊,就认为那是一支冲向自己骑兵,最后把自己弄的伤痕累累。把水车当成一位巨人,要和水车大战一百回合,最后被水车击的七零八落,溃败不堪。

  前一段时间,又重听了《唐吉坷德》音频版,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与其说唐吉坷德是为了打抱不平成就骑士之梦,不如说唐吉坷德因为精神极度空虚,做出种.种匪夷所思的傻事,活在自己构建出来的虚幻世界。是一种悲剧,也是一次英雄之旅。

  听着文章,不由得生出敬畏之心。在古代,五十多岁就算是老人了,竟然因为看了几部关于骑士的小说,就萌生了做骑士的想法,并且也真真切切把自己当成了骑士。这不但需要勇气,更需要时刻战斗的准备。其实,这也恰恰说明了我们现代人缺少这种探索战斗的精神。

  下面我在讲一个曾担任过美国海豹突击队指挥官的杰克.威林克的故事。威林克在海豹突击队服役二十年,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回来后,负责西海岸所有海豹突击队员的训练。退伍后,跟人合开了一家咨询公司,专门向商界传授的领导力和管理经验。2015年,他出过一本书,《极端所有权:海豹突击队的领导方法与制胜策略》,这本书曾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第一。

  因为这本书,他的记者好友访谈他,把他邀请到家里,并且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八点,记者的妻子叫醒了记者。说是威林克好像5个小时之前就起床了,一直在看书。她的妻子告诉记者,她不知道如何招呼他这位朋友。

  后来威林克告诉他的记者朋友,他平常早上4:45起床做事。他早就退役了,但是还保留了特种的纪律,还能做76个俯卧撑。记者朋友问他:“为何要起的那么早?”威林克说:“早起,能让我获得一种在心理上战胜敌人的感觉。”

  威林克告诉他的记者朋友,他总觉得在某个地方有个敌人,一手拿着冲锋枪,一手拿着手榴弹,在等着和他交锋。虽然他已经退伍了,也不再上战场了。但他总觉得有一天会遇上敌人,所以得时刻提醒自己,为那一天的到来做好准备。然后他就一直起那么早,他告诉自己,“我得做点什么”。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中,有一段是李笑来先生谈他是如何学习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的策略是“漫游”,对普通人来说更为重要。我的微信公众账号名称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我的签名是“一生只有一个职业:学生。我不是说说而已的人,是许多年来一直在那么做的人。

  最后的某一天,你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真没有想到!学过的那个东西会在这样的地方用上。”这种看似没有目的的漫游,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准备。广泛的涉猎,最终让不同的知识,在大脑里产生更多的回路和节点。用到实际处理问题的时候,就是为你的大脑增加更多的选项。

  很多人一直痛苦的认为,学了这么这么长时间,读了这么多的书,或者写了那么多的文章,生活依然是原来的样子,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看着别人动不动就实现财富自由,或者飞黄腾达。怎么一到自己这里,就好像全部失效似的。

  想一想,我们现在所处的那些学习和写作的社群,其实每一个人的学习,更像是开启了一段孤独的旅程。而我们每一个人持续学习的人,更像是一个个唐吉坷德。与其说是与外在的世界而战,不如说是与自己而战。战胜内心的恐惧,内心的脆弱,才能渐行渐远。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学习是一种及时的反馈,是一条不断被抬高的弧线。但现实情况是,在我们眼里,它就是一条没有任何斜度的直线,我们几乎看不到希望。毕竟学习又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所以中途,很多人忍受不了这种毫无回报的行动,提前下车。

  而另外一些人依然像唐吉坷德一样,一直在战斗,与自己虚构出来的敌人,与内心的魔。因为那个幻想出来的敌人,要比自己强大的多。必须依靠坚毅、果敢、以及长时间的打磨,最终才能从能力上胜过对方。

  也许,每一个持续学习的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敌人。他每天都虎视眈眈的看着你,让你不敢有任何的怠慢和闪失。你得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寻找自己在战略和战术上的漏洞,并通过知识不断修补武装自己,才能在心理上战胜对手的强大。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是问题,最主要的是,你要有战斗下去的勇气。

  励志文章5:没有行动,何来收获

  以前在某个答案里看到过一句话。

  你去山上砍柴,碰到别人放羊,和他开心地聊了很久。结果人家的羊倒是吃饱了,而你连一根柴都还没砍。

  只顾着和别人聊天,却忘了自己初衷是什么。光顾着享乐,没有行动,结果一无所获。

  生活对于你的态度,取决于你的行动。

  没有行动,何来收获?

  01

  在TED看过一个视频,是美国女孩利兹的演讲。她因为患有怪病,外表丑陋,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丑的人”。当自己的相貌被上传网络,有网友留言称:“为什么父母要生下她?”、“用火烧死她!”、“她应该自杀”之类恶语。

  我们会惧怕别人的嘲讽,害怕那些冷眼讽语的抨击。但是,如同《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对儿子说的:“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行”。

  后来,被人唾弃和辱骂的利兹,却过上了另一种生活。

  利兹修了高学历,建立了自己的网络视频频道,出了好几本励志书,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拍摄记录片《勇敢的心》。

  在TED演讲中,利兹告诉大家,虽然已经经历诸多磨难,但你究竟想用什么定义自己?是那些苦难,不公,还是自己为梦想而达成的成就?想必,只有后者,才是真正岁月提炼出的,只属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价值。用自己真正的价值定义自己、标注自己,才是对此生的负责。

  她还经常说:“我曾经的生活的确非常困难,但是那没有关系,我会让我的目标,我的成功,以及我的造诣定义我,而不是我的外表”。

  因为样貌,利兹在生活中受人鄙弃,不受待见。试想下,貌美与丑陋之间,谁都会选择貌美的。的确,当代是个看脸的社会。研究表明,外貌优势更容易让人接受,也更易受到同性或异性的关照。而样貌上的劣势,更是阻碍一个人成功的碍脚石。

  但能力从不限于样貌。

  利兹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外界的蜚语与讽刺,凭靠自身的行动,从外界称之“世界最丑的人”到“被上帝宠爱的幸运者”。她靠着自己的一步一挪,从如黑洞般无边无际的底岸爬上光辉照射的阳光底下。

  她的幸运,始于行动,成于态度。当她修了高学历,建立网络频道,出了励志书后。那些曾经讽刺和瞧不起她的人,有谁还会在意她的样貌。

  别人记住的,是能力。生活亦是如此,你越努力,抓住机遇,付出行动,也就越幸运。

  02

  高中时,老师曾给我们播放过《风雨哈佛路》的电影。女主人公出身贫苦家庭,父母因吸毒进入收容所。莉丝8岁开始乞讨,15岁流落街头时,母亲因艾滋感染而死。莉丝深受触动,决定要改变命运,重返高中。

  于是,17岁的她用了2年的时间学完高中4年课程,并获得1996年纽约时报一等奖学金,进入哈佛学习。

  这是关于女主人公的经历,靠着自己的坚持和行动力,从贫民窟进入了全美最高学府。

  而剧中还有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是女主莉丝的好朋友克里斯。

  克里斯和莉丝一样,出生于贫民窟。片头开始,俩人能结为好朋友,是因为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经历。

  而莉丝在母亲死后,她知道,只有读书成才才能改变自身命运,走出泥潭般的生活,摆脱贫民窟的烙印。

  所以她努力去争取读书的机会,常在地铁站、走廊里学习、睡觉,就这样用2年的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此时的莉丝已经找到了拼搏的方向,她试图将好朋友克里斯拽回正道,并为她向老师开口求情争取入学名额。

  然而克里斯宁愿流浪街头,也不肯进入学校学习,不仅耻笑莉丝这种想法是狂妄之举,甚至劝说她放弃考取哈佛。

  后来,不被看好的莉丝果真进入美国最高学府,拿了全额奖学金,一步一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那个宁成一滩烂泥也不肯花点行动读书成才的克里斯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每个人都欲有所求,成为什么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取决于你自己的行动。

  就像风雨哈佛路里的台词:世界在转动,你只是一粒尘埃,没有你地球照样在转。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因为别人的意志会比你的更强些。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不愿睁大双眼去看清形势,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在一起造成了这种局面。

  如果不愿只成为一粒尘埃,那就踏出第一步付出行动。

  03

  我们生而平凡,原生家庭的富与贫,外界的诱惑与抨击,我们改变不了。那些铁定的事实,我们做不了决定,但我们想要过上怎样的生活,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能决定我们的,只有自己。

  我们时常会认为,在欲速不达的社会里想要熬出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安然享乐的生活只是妄想。

  但别忘了,妄想是从会做梦开始。

  我想在更高的学府与学子交流,体验优秀的学术氛围;想尝试零下北海道滑雪的刺激;想体验夏威夷跳伞俯瞰蜿蜒崎岖的苍茫大山,祖母绿的珊瑚海岸;想看看极圈夜空散漫的五彩斑斓。

  而在向往这些生活之前,我必须付出比想象中更多的努力和行动。

  生活本来就存在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法则,谁会不惧怕被这个世界淘汰呢?

  在面对生活各种条件威逼下,行动力是唯一能支持你踏出第一步到最后一步的筹码。

  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人可能会告诉你,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怎样做才是可行的,但同时谁都不能预测得到结果会是怎样,除非他亲自去尝试了。

  尝试是行动,尝试后的结果是生活对于你自己的态度。


相关文章:

1.关于经典的励志文章5篇

2.3篇励志文章:坚持不懈直到成功

3.3篇励志文章:成功在于坚持

4.关于励志文章5篇

5.关于个人励志的文章6篇

6.关于励志努力文章5篇

7.必看的励志美文三篇

令人醒悟的励志文章5篇推荐

行路不仅仅在于快慢,还在于是否能够持续;前进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能否保持正确方向。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令人醒悟的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简单的事,谁都会做,可越是简单越不容易出彩 1 表妹大学毕业后签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3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