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中生看的励志故事精选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不管怎样的事情,都请安静地愉快吧!这是人生。我们要依样地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地微笑着。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初中生看的励志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穿越黑暗抓住那缕光

  1971年10月,他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高考落榜后,他当过搬运工人。1991年12月,在一家印刷厂,他成了一名印刷小工,瘦瘦的身子,黑黑的面庞。

  每周二早上8点钟上班,一直到周四晚上下班。连续三昼两夜,平均每分钟要从机器上取下1112张报纸。每10个小时,他才能休息一次,时间仅为1个小时。紧张得就跟打仗一样,只要手脚稍微慢一点,就会影响下一个环节,就会遭到一顿臭骂。

  一个月忙下来,他仅拿到了23元的工资。他在日记本中悲伤地写道:“我不能一辈子呆在这个地方,这是一个黑暗的地方。要想换个好工作,就得有知识。从头做起,一切都不太晚!”

  他报名参加了函授。一边打工一边上课,生活节奏猛然加快,休息时间少得可怜。他尽量压缩睡觉的时间,一有空就看书。实在熬不住了,就把头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仅仅2个月,原本就瘦的他,体重减轻了8公斤!

  1994年7月,他终于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这时,江苏电视台在招临时工。很多人不愿去,他去了。他说:“起点低,不怕!”

  他每天都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所有的片子,都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但他不怕累,每当看着做好的片子,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

  由于长期劳累,1998年春节后,他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所有的人都说这是一场灾难。无奈之下,他索性剃成了光头。

  但是,他依然微笑。没想到,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

  这种新颖别致的造型,一下就吸引了电视台领导的注意。他被选为新节目《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 在他的努力下,《南京零距离》收视率一路飙升,最高达到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新闻联播》。2002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竟然高达5000万元。

  他的名字叫孟非,江苏电视台现在最红的节目主持人。

  2004年初,孟非被评为“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他,全是央视名嘴!这足以证明,孟非,这个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输于他这个行业的任何人!

  如今,孟非主持的情感类交友节目《非诚勿扰》,迅速在全国窜红,全国收视率达到3%,创下前所未有的收视奇迹,就连《人民日报》也在4月9日辟出专栏对此进行特别报道。

  人的一生当中,总会有一些黑暗的经历;而知识,就是黑暗中唯一的一缕明光。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黑暗中积蓄力量,抓住“知识”这缕明光,将人生走向辉煌。

  励志故事2:第466号囚犯的番茄

  1964年,罗本岛监狱又来了一位新犯人。像其他犯人一样,他一进门就被扒去了衣服,换上了一套专业的囚服,上面写着“第446号”。他是一个政治犯,所以被推进了一个不足4.5平方米的单人牢房。从此,他过上了“暗无天日”的生活,陰暗的牢房,头顶上吊着一盏昏黄的灯,他每天被囚禁23个小时,仅仅在上午和下午才有半个小时的放风时间,所以,他几乎从来没有见过罗本岛监狱的太陽,也很少有机会感受到窗外的丝丝风声,唯一能感知的只有灰头土脸的囚犯,还 有他们所发出的呻吟声。

  罗本岛监狱是个陰森的殿堂,那里的狱警动辄就对囚犯们挥起残酷的鞭子,并且残忍地在绽开的皮肉上泼起辣椒水,大多数人都是在狱警的皮鞭下和辣椒水下度日的,幸亏他是个监狱长特意安置的“重犯”,要不然,他也一样逃脱不了狱警的魔掌。

  已经记不清多少个日子,他几乎每天都目睹两个狱警拖着一个犯人,死尸一样地从刑讯室出来,每次都看得他义愤填膺。他每一次都想改变监狱的现状,无奈的是,身为“重犯”的他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后来,他和众囚犯被安排到罗本岛监狱的采石场上去做苦工,每天在持槍看守的监督下拼命地搬运石头,动作稍慢就有被毒打的危险,另外,所有的囚犯只准逗留在这个采石场里,一旦踏出采石场的边缘,就会被无情地射杀。由于石灰石在太陽的照射下具有极强的反光性,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他,每天看到的只有刺眼的白色强光,以致于他的视力逐渐下降。

  虽然他的视线逐渐变得模糊,而他的目光却炯炯有神。为了改变这种悲惨的现状,他利用放风的机会,大胆地向监狱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在监狱的院子里开辟一片园子!哪知道他的这一想法刚一出口,就被监狱当局无情地否决了。他并没有灰心,几乎一有机会他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经过了无数次的否决,大约过了5年左右,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监狱当局同意了在监狱墙脚的一片狭长地带供他开辟园子,并且破天荒地给他提供了番茄、辣椒等蔬菜的种子。院子是用废渣垫起来的,为了开辟菜园,他必须把大量的石块挖出来,这样一来,植物才有足够的生长空间。罗本岛监狱的院子里从此多了一抹动人的绿色。但是,由于气候的恶劣,园子的第一茬收成并不是很好,仅仅收获了一篮子不怎么红润的番茄。他一个也舍不得吃,都分给了自己的狱友和狱警们。

  罗本岛监狱的条件简直太艰苦了,以致于能够吃到这样的番茄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他一从采石场回来就潜心照料自己的园子,他每天把全部心思都花在自己的园子上,许多人都说他是监狱里的“植物学家”,而他自己则把那片园子看成了自己的心灵园地,每当采石场上的石灰石刺伤了他的眼睛,他就回到自己的园子望一望。那样一片生命的绿缓解了他眼睛的疲劳,并消解了他在采石场里所遭受疲劳和委屈。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自从有了这片菜园之后,整个监狱有了很大的改观,每到放风时间,许多狱友都会帮助他来照料一下满园的蔬菜,在狱警们不注意的时候,他们还 能揣几个番茄回去,以备夜晚享用;更令人称奇的是,狱警们的态度似乎也变得和蔼多了,因为,他总是把新采摘的番茄发给狱友们,然后再由他们送到狱警们手中,吃了犯人的番茄,狱警们拿鞭子的手,也不再那么蛮横了。一个黑人狱警说,每当我莽撞地举起鞭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是一群递给我番茄吃的人,在我的眼里不再有什么囚犯,他们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总在我最疲劳的时候递给我新鲜的水果来解乏……

  囚犯和狱警们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这位第446号囚犯,也在罗本岛监狱整整种了18年的菜园,直至他被转到另一家监狱仍然保留着这一良好的习惯。

  这位第446号囚犯不是别人,正是黑人总统曼德拉。曼德拉用几只番茄就让整个监狱变得融洽起来,乍一看,这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情。其实,曼德拉哪里是在经营菜园,他是在耕作一片片心灵的腹地呀!

  一颗乐观的心,即使是身处磨难重重的地狱,也能开垦出一片陽光明媚的伊甸园来!

  励志故事3:从小报记者到出版龙头

  1978年,他进入台湾《工商时报》工作——记者是他渴望已久的梦想。他十分珍视这个机会,所以他兴致高昂,全力以赴。第一天出去采访,他8点就出门,骑着摩托车,一天就拜访了8个单位,除了中午在路边摊位吃碗面,压根没有休息。他不喜欢穿雨衣,他的衣服干了湿湿了干,采访对象见此惊诧不已,纷纷说:“没见过这么认真的记者。”

  凭着这股奋斗劲儿,不到两年时间,他便成长为报社的高级记者。

  1986年10月,台湾宣布开放“党禁”和“报禁”;第二年5月,台湾宣布外汇管制开放,每个人一年可以汇出500万美元。他意识到,财经、商业的巨变即将从资金的流动开始,用月刊诠释这种变动已经不够,商业周刊的时代到来了。当年6月底,他下决心创办台湾《商业周刊》,一共筹集了1200万新台币资金。

  像所有的创业一样,初期的感觉苦不堪言,每天都是工作、工作、工作,他经常清晨提着早点回家,吃了才睡觉。可一年下来,所有投资赔光,只好增资。

  第二次增资很容易,所有人都看到团队的努力,股东们都继续增资。他拿到了第二个1200万新台币。增资的同时他认为,之前失败最大的原因是编辑部缺乏有能力的好手,他自己训练的新记者没办法提供足够精彩的内容,于是他招兵买马,组成强大的团队。可事与愿违,周刊质量和内容并没有提升,内部团结反而成了问题——几个副总编互不买账,明争暗斗,过多的精力花费在业务之外;由于缺乏人才保护机制,创刊时加入的菜鸟记者在攒够经验值之后,陆续被其他媒体挖走。

  一年过去,第二个1200万又亏光了。第三次增资,他和他的团队学乖了,决定加一倍增资,以免一下子又赔光了。但大部分股东都决定放弃,他只好引入新股东!谁愿意投资,都举双手欢迎。

  这时候杂志已经很难留住员工,老人走光了,新人进入马上发现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团队,很快就离开。虽然他非常拼命,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但第三年底,2400万新台币又告罄。这是《商业周刊》的最低谷。再度增资是必然的,但无疑是难度极大。

  极度绝望之时,他把反思的目光投到自己身上。过去遇到困难,他觉得要用增资以改变营运结果。现在增资无门,一定要用别的方法才能自救,改变是《商业周刊》的唯一出路。

  这时候他偶然遇到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负责人石宣博士,聊天时石博士说:“什么是笨?就是老用同样的方法做事,却期待会有不同的结果。”

  一语惊醒梦中人。过去4年,他经营《商业周刊》失败,正是对这句话的注解,每次他都积极地从外在因素找原因,或者消极地认为状况不可改变,必须要尽快增资,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解决,这时他蓦然发现最有问题的是自己。

  他开始闭门思过,决心自我改变,不能再期待投资,要立即从内部改善找答案。他决定彻底瘦身、彻底检视所有成果,把开支降到最低,最好立即能收支平衡,不能的话也要让亏损降低,勒紧裤腰带生存。

  至于他自己,检讨的地方就更多了,管理能力、领导能力、专业能力等等,没有一项够格,每一项都得重新学习。他尝试快速改变,改变的速度抵不上营运的快速沉没。市场上不断传言《商业周刊》随时可能倒闭,广告客户不断反悔临时抽退,销售人员每天辟谣都来不及。

  态度转变之后的他,决定正面应对。他要求业务人员面对客户坦诚《商业周刊》的困难,但也要同时告诉他们:“我们已经存活了五年,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撑下去,决不放弃。”

  终于,在他的率领下,他的团队“紧密配合,真诚服务”,打动了新老客户。而随着《一九九五闰八月》的出版畅销,他的公司终于走出了困境。这本《商业周刊》出版的书,4个月内卖了30万册,赚了近3000万新台币。

  借助这本畅销书的东风,《商业周刊》发展迅猛起来。紧接着,他融资成功,城邦出版公司新鲜出炉——这是由3家小出版社合并而成的,后来陆续创立了20多家出版社,成为台湾第一大出版集团。

  而他就是该集团创始人、现任CEO——何飞鹏。现在,他为大陆《第一财经周刊》等媒体撰写专栏,是风行大陆职场畅销书《自慢》系列的作者,享誉海内外出版界。从一个报社的小记者,到台湾出版业的龙头老大,一路风光,一路坎坷。

  励志故事4:前面有鲜花,不全是荆棘

  有人说,当他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无数贪婪的手把他两兜掏了个精光。

  他的确是个命途多舛的人,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家也就算了,但是,两岁那年,他又失去了父亲,全靠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到了上学的年龄,他上了小学,这时候,家里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他经常饿着肚子上学,沿途的酒馆里飘来浓浓的饭菜的香味,馋得他一个劲儿地咽口水。实在饿极了,只得在趁人不注意的时候,从茶馆门前的残茶筛里偷偷抓了几把泡过的茶叶充饥。

  13岁那年,为了缓解家庭压力,他终止了学业,参军到了做了一名通讯员,每天跟随一个司令员,负责给司令打扫卫生,牵马。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个司令员被安排到了济南四里烈士纪念塔筹建处工作,因工作需要,这个筹建处集合了一大批美术人才,在这些美术人才的耳濡目染下,他一下子迷上了油画,为了练习绘画,他到处找纸张,他的第一张油画是在自己的床单上完成的。

  他画的是一张斯大林肖像,完成油画的那一晚,他欣喜若狂到辗转难眠,从自己的这幅画里,他仿佛看到自己生命的图景,那图景是那样的光明。

  19岁那年,通过他的不懈努力,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他的艺术生命从此开始,风生水起。然而,他的事业之树刚刚萌芽,就被一场严霜被抹煞了。因为,来了,他被凶残的造反派剁碎了脚骨,挑断了右手手筋,而且还 被押着到处游行。在这场劫难当中,他收紧了非人的待遇,后来,他还 被关进了监狱,一关就是5年!

  在这5年当中,他没有抱怨命运待他的不公,而是把监狱当成了自己人生的又一座“高等学府”,为此,没有一刻停止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没有毛笔,他就用筷子练习作画,由于他的手筋被挑断了,一开始,他连筷子也抓不住,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向命运屈服,每天坚持练习,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出百倍的努力,才渐渐恢复了自己的绘画能力。

  回忆起这段岁月,他眉飞色舞地说,这里是十八层地狱,但是,也是锻炼汉子的最高学府,我就是从那里来的!

  是的,正是这位从十八层地狱当中走出来的汉子,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非常出色的知名画家!没错,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韩美林先生!

  成名之后的韩美林,又开始了另外一场战争,那就是与病魔的周旋,他曾患有糖尿病,还 因劳累型心肌梗死做了一次心脏搭桥手术……但是,每一次,他都是胜者!

  提及他的艰难处境,许多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人们都说,换作其他人,早就被拖垮了,甚至是因崩溃而轻生了。对于这些,韩美林这样说:“世界美好也在于有丑的东西,人家折磨你,你再想不开,你再想不开,这不是和别人一起折磨你自己吗?我看不如奋发向前的好,前面有鲜花,不全是荆棘。”

  是啊,前面有鲜花,不全是荆棘。这鲜花,并不是开在普通的土壤上,而是开在韩美林的心灵深处,这鲜花所散发出的倔强芬芳,足以让他忽略一切泥泞和荆棘,始终占据坚强人生的领奖台上!

  冯骥才曾经这样评价早年的韩美林:“当韩美林张开双臂热烈拥抱这个世界的时候,无数贪婪的手把他两兜掏了个精光。”我想,那时候的韩美林一定想:感谢上帝,轻装简从以后,可以让我跑得更快!

  励志故事5:不在淤泥下腐烂

  斯宾塞是波兰的一位植物学家。有一天,他去波兰西北部的格雷菲诺森林里探险,他在那里发现了一片奇异的“弯弯林”,那里长着数千棵松树,每一棵松树的下半部分全部向北弯曲生长,就像是一个“C”字型,似乎曾经被什么东西压住,但之后压住松树的东西又被神秘挪开了似的。

  刚开始,斯宾塞猜测这片“弯弯林”或许是以前的人们为了打造家具、船身或者牛拉犁而种植的,他怀疑就在这些松树到达砍伐期的时候,刚好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砍伐计划被迫中止,于是这片“弯弯林”就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这一猜测很快被斯宾塞自己给否定掉了,因为在这方圆80公里内,从来都没有人居住,也这就是说,根本就不可能会有人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来种树。

  如果一两棵松树的标杆弯形,或许并不算什么稀奇事,但是这成片的“弯弯林”,让斯宾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松树长成了“C”字形呢?斯宾塞决定要揭开这个迷底。

  斯宾塞对这些松树的树龄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在70年左右,也就是说这些树基本上都是在1940年左右成长起来的,可是斯宾塞在查证了相关资料后得知,这里在1930年之前,一直是一片只长茅草的荒地,那么这些松树又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随后,斯宾塞进行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他发现,在离此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一条河流,而那条河流的上游就有一片古老的松树林。通过分析弯弯林的土壤的成份和地形的特征,斯宾塞断定那条河在多年前曾经是从这个弯弯林旁边流过,后来可能是因为地震或者洪灾等缘故,河流这才慢慢改动了流道,与弯弯林拉开了距离。

  接下来的研究证实了斯宾塞的这个想法,在1930年前后,这里曾经有过连年的洪灾,而洪灾也给这片原本荒芜的土地带来了成千上万颗成熟的松果,松果在这片土地上一边生根发芽一边继续承受着时断时续的洪流,终于有一天,这些幼小的松树苗被湍急的洪流压倒,并且被压上了厚厚的一层淤泥。

  连年的洪灾最终使河流改动了河道,而这片荒芜的土地却因为洪灾长出了成千上万棵松树,尽管它们都被压在了淤泥下,但洪灾之后,这些被压在淤泥下的小树苗并没有腐烂,而是靠着一两片露在淤泥外的叶子继续生长,并且最终挣脱了淤泥的重压,探出脑袋呈“L”形地向上继续生长,同时,因为在洪灾中产生的淤泥都是细沙松土,所以在之后的年月里,它们都一点点被雨水冲刷而走了,就这样,被压在淤泥下树杆又重新露出地面。随着时间一天天地流逝,这些“L”形的松树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C”型。

  “弯弯林”之迷终于解开了,在对媒体发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斯宾塞不禁赞叹地说:“其实,与其说弯弯林是因为洪灾和淤泥造成的,还 不如说是这些松树本身的一种精神所形成的,那种精神,就是它不允许让自己腐烂在淤泥里,非常简单,如果当初它们都在淤泥中腐烂,那肯定就没有今天的弯弯林了!”

2019初中生看的励志故事精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9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