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文学阅读 > 励志文学 > 励志故事 > 精选名人励志故事 正能量的名人故事集锦

精选名人励志故事 正能量的名人故事集锦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精选名人励志故事 正能量的名人故事集锦

  人生就像一次长跑,虽然过程难熬,但只要坚持下去,迎来的将是只属于你的胜利!但如果你毫不在乎,不为之奋斗,那么绕了一大圈后,什么都得不到,最后只是回到最初的起点。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名人励志故事 ,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故事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家庭条件如此优越,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想当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心理医生”。

  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但是,她并没有为达到这个理想做些什么,而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发生,因为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人,相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并没有静静地等待机会出现。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 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家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一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不过,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坐等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主持人。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雪都没有关系,她只是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了北达科他州。她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工作。又过了五年,她终于得到晋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她们的差异就在于,西尔维亚在十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期望时来运转,然而,机会不会眷恋没有准备的人。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首先,她充实了自己;然后,在北达科他州受到了训练;接着,在洛杉矶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励志故事2:跳出心理怪圈

  1945年,冈德·哈格就创造了4分零1秒4跑完一英里(约合一点六千米)的成绩,但多数人认为,这超出了人类的生理极限,甚至连生物学家也纷纷提出假设,说明这确实是人类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渐渐地,四分钟一英里演变成了体育界著名的“四分钟障碍”理论。

  在那之后的九年里,一英里跑的纪录始终徘徊在略微超过四分钟的位置。

  然而1954年罗杰·班尼斯 特以3分59秒4的成绩打破了这个“不可逾越的极限”,奇迹终于出现了。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四分钟障碍”的神话被打破后的四十六天,又有一名运动员打破了班尼斯 特的纪录。从此四分钟极限一次又一次被超越,不到一年,就有二十六名运动员,六十六次突破了四分钟障碍。今天世界上能够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人有数百名。

  班尼斯 特比哈格仅仅快了两秒钟吗?不!班尼斯 特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他突破了人类心理定势的束缚。他的两秒钟证明,长久以来制约运动员速度的不是生理极限,而是人类的心理压力。没有班尼斯 特的这两秒钟,就没有后来数百个突破四分钟极限的人。生活中也有各种各样的“四分钟障碍”,如果你敢于挑战自我,跳出心理怪圈,就会发现没有突破不了的极限。

  励志故事3:成功没有时间表

  这是一个德国人,自小喜欢演员这个职业。二十岁那年,因为天生丽质加上杰出的演技,她被当时的纳粹头目相中,“钦点”成战争专用宣传工具。几年以后,德国战败,她因此受到牵连,被判入狱四年。刑满释放之后,她想重回自己喜爱和熟悉的演艺圈。然而,尽管她才华横溢,演技出众,可由于历史上的污点,主流电影媒体处处对她小心提防,敬而远之,大好的金色年华就这样付诸东流。

  一晃十几年过去,她的身份仍然走不出刑满释放囚犯的影子,没有人敢启用她,没有人敢收容她,甚至没人敢娶她。年近半百,她仍然独来独往,形单影只。

  她的五十岁生日就这样悄然而凄然地来到了。那一天,她大醉了一场,醒来之后,突然做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决定:只身深入非洲原始部落,采写、拍摄独家新闻。这之后的两年,她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心理、生理上的巨大压力,拍摄了大量努巴人生活的影集。这些照片一举奠定了她在国内摄影界的地位。

  她的奋斗精神和曲折经历深深吸引了一位三十岁的小伙子,他和她是同行。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超越了年龄的隔阂,抛开外界的舆论走到了一起。在接下来近半个世纪的时光,他们远离人间的一切是是非非,相敬如宾,出入战火和内乱交困的非洲部落,深入大西洋海底世界探险,书写下了一段浪漫而美丽的爱情故事。

  为了使自己的摄影才能与神秘的海底世界融为一体,在六十八岁那年,她开始学习潜水。随后,她的作品集中增添了瑰丽多彩的海洋记录,这段海底拍摄生涯一直延续到她百岁高龄。最后,她以一部长达四十分钟的精湛短片《水下世界》树立了纪录电影片的一座里程碑,也为自己的艺术生命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就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百位艺术家中唯一的女性。她的名字叫莱妮·丽劳斯 塔尔。

  励志故事4:曾经的自卑

  十几年前,他从一个仅有二十多万人口的北方小城考进了北京的大学。上学的第一天,与他邻桌的女同学就问他:“你从哪里来?”而这个问题正是他最忌讳的,因为在他的逻辑里,出生于小城,就意味着小家子气,没见过世面,肯定会被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瞧不起。

  就因为这个女同学的问话,使他一个学期都不敢和同班的女同学说话,以至于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多同班的女同学都不认识他!

  一直以来,自卑的阴影占据着他的心灵。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识地戴上一副大墨镜,以掩饰自己的内心。

  二十年前,她也在北京的一所大学里上学。因为肥胖,她的大部分日子都在疑心、自卑中度过。她害怕同学们会在暗地里嘲笑她。她不敢穿裙子,不敢上体育课。大学结束的时候,她差点儿毕不了业,不是因为功课太差,而是因为她不敢参加体育长跑测试!老师说:“只要你跑了,不管多慢,都算你及格。”可她就是不跑。她想跟老师解释,她不是在抗拒,而是因为恐慌,恐惧自己肥胖的身体跑起步来一定非常难看,一定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可是,她没有勇气跟老师解释,她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傻乎乎地跟着老师走。老师回家做饭去了,她也跟着。最后老师烦了,勉强算她及格。

  在后来播出的一次电视晚会上,她对他说:“要是那时候我们是同学,可能我们永远都不会说话。你会认为,人家是北京城里的姑娘,怎么会瞧得起我呢?而我则会想,人家长得那么帅,怎么会瞧得上我呢?”

  他,现在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经常对着全国亿万电视观众侃侃而谈。他主持节目给人印象最深的特点就是从容自信,他的名字叫白岩松。

  她,现在也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而且是第一个完全依靠才气而丝毫没有凭借外貌走上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岗位的。她的名字叫张越。

  励志故事5:让心灵先到达那里

  在美国西部的一个乡村,有一位清贫的农家少年,每当有了闲暇时间,总要拿出祖父在他8岁那年送给他的生日礼物——那幅已摩挲得卷边的世界地图,年轻的目光一遍遍地漫过那上面标注的一个个文明的城市、一处处美丽的山水风景,飘逸的思绪亦随之上下纵横驰骋,渴望抵达的翅膀,在那上面一次次自由地翱翔……

  15岁那年,这位少年写下了他气势不凡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思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洲的孩子筹集一笔100万美元捐款……”他洋洋洒洒地一口气列举了127项人生的宏伟志愿。不要说实现它们,单是看一看,就足够让人望而生畏了。难怪许多人看过他自己设定的这些远大的目标后,都一笑了之,大家都认为——那不过是一个孩子天真无际的梦想而已,随着时光的流逝,很快就会烟消云散的。

  然而,少年的心却被他那庞大的《一生的志愿》鼓舞得风帆劲扬,他的脑海里一次次地浮现出自己畅快地漂流在尼罗河上的情景,梦中一次次闪现出他登临乞力马扎罗山顶峰的豪迈,甚至在放牧归来的路上,他也会一次次沉浸在与那些著名人物交流的遐想之中……没错,他的全部心思都已被那《一生的志愿》紧紧地牵引着,并让他从此开始了将梦想转为现实的漫漫征程……

  毫无疑问,那是一场壮丽的人生跋涉,也是一场异常艰难的无法想象的生命之旅。他一路豪情壮志,一路风霜雪雨,硬是把一个个近乎空想的夙愿,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现实,一次次地品味到了搏击与成功的喜悦。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

  他就是上个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

  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让他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让他把那么多的绊脚石都当作了登攀的基石时,他微笑着如此回答道——“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里,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好了。”

  “让心灵先到达那里”,约翰·戈达德道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哲理——在人生的旅途上,能够最终领略美妙风景的,必然是那些强烈渴望登临并为之不懈跋涉的追寻者。

115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