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民俗文化礼仪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咸阳民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丧葬礼仪

1. 初 终

但凡老人临终,需剃头、舆洗、穿衣。关中及周围缝制老衣讲单数,老人临咽气,儿女忌扶尸而哭,更不得将泪水浸滴于遗体。即时需有子女亲属在大门外烧“引路钱”。老人初终,即需从炕上或床上移至地上,通常用门板或棺盖头外脚内停尸,以公鸡缚之灵下守丧,两旁以麦草铺地,孝子开始守灵。

2. 讣 告

遗体停放妥当,即由子女分别告知亲友乡邻,女请娘家,男请舅家。入殓:即将遗体安置于棺木中的仪式,又叫转板。入殓时,棺底除铺褥子外,通常均要铺以大红色棉布,然后将遗体移入,使遗体在安葬过程中保持稳定。入殓一般都在出殡前夜举行,此时忌吵闹、哭泣,讲究在夜深人静时完成。3. 成 服

家属去世,从报丧起,死者的儿子(俗称孝男)就必须服重孝而出。其他亲属的孝服则可稍迟。孝男(包括养子、继子、女儿、侄、侄女)需用粗麻布制成宽大的孝袍,不逢边,不订扣,用同质布条挽结。头戴背部直拖到地上的“搭头”,一并用麻线系腰。布鞋要用白布缦裹,一般是,第一个老人去世缦裹一半,到第二位老人去世时,整鞋全部缦裹。服孝期间,凡孝子均需鞋倒踏,直到遗体埋葬。孙子、孙女以下,只服“搭头”,缦鞋,不穿孝袍。其他五服内的亲属在服制上要求就更松一些。像外甥、外甥女、内侄等,仅戴孝帽即可。只有“请客”,服“双孝”(双层白布做成的孝帽)。

4. 设 祭

设祭,就是陈设祭品、祭奠死者的种.种仪式和活动,它贯穿于整个丧葬活动的始终。首先是悬挂“吊子”,摆放纸活,有五供样、七星件、十样锦、靠山、辅山、排楼、碑楼等种.种形式。下葬前一天午后布置灵堂,并向死者供奉各种献饭、献果,称“陈设”。在丧事祭奠活动中注重隆重而简朴,最多于出殡前夜行家祭便礼。届时,请官、宾、经生(道士)、阴阳、唢呐(乐师),在孝子及亲戚中按亲属关系由远到近诵读祭文、念经超度亡灵。5. 打 墓

人死之后,在所有后事中除棺木寿衣多提前准备外,“打墓”就成为其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七八十年代以前,庆阳人多以土墓为主。通常挖一长、深各7尺、宽3尺左右,前大后小的长方形墓坑,坑下横挖深7.5尺、高2.4、宽3.33尺左右的墓洞。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流行“砖箍墓”。“砖箍墓”与土墓在形式上一致,只是横穴用砖箍而成。横穴上方掏(留)一砖空,用于置放墓砖。墓砖用朱砂(或墨)书写死者姓名,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所生子女及配偶等内容。打墓一般必经在安葬的前一天完成。通常由孝子每顿亲自送饭。而且每餐必须有烟、酒。

出子

即出讣告、门告。就是以子孙名义将死者亡故日期、时辰等用

民俗文化

“巧娘们,乞巧来,棉花骨朵拉宝来”。农历七月七日之夜俗称“七夕”,是十分有意义的“乞巧节”,传说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礼泉县民间妇女们“七夕”的主要活动有“泡巧”“迎巧”“测巧”等,目的一是向织女乞求智慧和巧艺,二是向她讨赐美满姻缘。

“泡巧”,“先是六月用井水浸豌豆或绿豆二盂,用之勿令见天日,每日水溲一次,名曰泡巧,至七夕则苗生盈尺,玉线干茎,亭亭可爱,腰约红线陈几上”。(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正如当地儿歌曰“巧芽芽,生得怪,盆里生,手帕盖,七月七取出来。”

“迎巧”,“秦俗七夕,束藁为织女,首饰衣襦皆仿世妆,名曰七姐,设香灯陈礼果,剪彩为罗袜奠诸几,儿女远几拍手唱艺巧曲”(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艺巧曲谣至今仍有流传,如“巧娘娘,乞巧来,红桃绿枣摆出来。”“今年是个七月七,明年是个八月八;我给巧娘献梨瓜,巧娘教我剪梅花;我给巧娘献大枣,巧娘教我剪衣袄;我给巧娘献辣子,巧娘教我剪袜子。”“巧娘巧娘快下来,帮咱描凤绣花来,递把剪刀你剪来,剪出花样惹蜂来,送上针线你纳来,纳出衣裳人人爱。”

“测巧”七夕在巧娘娘偶像前,旁设清水一盆,儿女乞巧毕,各以手拗苗端数分抛水上,视其影,女子得花男子得笔为吉。亦有纳蜘蛛于盆,次早验其结网与否,以为获巧之验者。(见宋伯鲁《还读斋杂述》)有的姑娘还在月光下用彩线穿针乞巧,若一穿便进,就以为得巧,也是手艺大进的好兆头。有的姑娘还剪一点头发以示纪念,谚云“年年有个七月七,姑娘头发长一天”。有的还在井边偷听牛郎织女讲悄悄话。这些活动都反映出她们对未来幸福婚姻的渴望和对勤劳灵巧的追求。

有关“乞巧”的习俗,在县志中亦有记载:“七月七日为乞巧节,是夕焚香,陈瓜果于庭中,并以五色纸制鞋袜祀织女,名曰乞巧节,率皆小儿女为之。”

白纸大字书写帖于门板上,置于大门外或路边,其目的在于告丧。出子时在已安放停当的门告前由全体孝子跪伏,阴阳先生诵读文告内容。

生产习俗

咸阳相当一部分地区为山地沟壑丘陵,黄土深厚,劳动生产条件十分艰苦,为了生存,人们劳作不息,在繁重的生产条件下,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指导生产,经常运用歌谣等形式,增强生产中的娱乐气氛和节奏感。如秦代大兴水利,在泾阳泾河谷口修建郑国渠,灌田4万余顷。于是就产生了这样的歌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在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水流灶下,鱼跃入釜。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

生产活动中还有夯歌、矿工歌、伐木歌、耕种歌、搬运歌等能协调劳动节奏,指挥生产,鼓舞劳动者的情绪,减轻疲劳。如“咸阳古渡”,通陇达蜀,古渡号子,响彻云霄。起船号子,沉着有力,紧水号子,呼应短促,紧凑有力。平水号子,舒缓诙谐,看什么编什么唱什么。船工号子,词虽简单,但给人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

咸阳属于典型的麦黍文化地区,人们好稼穑,植五谷,精于耕种,讲求方式方法。如《种麦歌》所描述:“白露之前卸核桃,前后十日种麦好。两头套犁中间耧,农家秋种无闲牛。眼瞅籽眼手摇耧,脚踏胡基口吆牛。轻摇慢摆定稀稠,紧三慢三到地头。”

收割碾打藏的风俗是麦子上场脱粒后,要碾麦苋,这天乡亲前来帮忙,先摊场,日晒后翻场,马拉碌碡压碾后抖场、翻场、再压碾后起场,然后把麦草运到指定地点,垒麦草垛子。数人在下把麦草用杈往垛上撩,垛子上一人指挥数人劳动,“东边来呀,西边要呀,填心最重要呀!”一边劳动,一边欢歌笑语,垛子垒好后,主家酒席招待。小麦脱粒后,要晾晒入仓,晒麦这天,邻人帮忙,麦晒干后,扬的扬,装袋的装,肩袋的肩,粮全部入仓后,主人盛情款待。这种习俗反映了乡民劳动互助的美德。现在已多用联合收割机一次完成。


咸阳民俗文化礼仪相关文章:

咸阳民俗文化礼仪知识

乌克兰民俗文化礼仪学问

广东的民俗文化礼仪知识

伊朗的民俗风情礼仪知识

颁奖晚会活动策划方案

大型文艺晚会策划主题方案

拉萨的民俗活动礼仪知识

大学社团下半年工作总结2020年5篇

文艺晚会策划方案

斯里兰卡的民俗风情礼仪知识

咸阳民俗文化礼仪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中国甲级对外开放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它身处华夏历史文化长河的发端,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咸阳民俗文化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丧葬礼仪1. 初 终但凡老人临终,需剃头、舆洗、穿衣。关中及周围缝制老衣讲单数,老人临咽气,儿女忌扶尸而哭,更不得将泪水浸滴于遗体。即时需有子女亲属在大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7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