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民族风俗礼仪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咸宁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属于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以回族、满族、壮族、土家族、苗族为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咸宁民族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节日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前后,咸宁各乡镇都会举行龙舟大赛,以这一传统活动来庆祝传统佳节。

每年的这个时候,河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伴随着鼓点的节奏,村民们手持船桨,划开一桨桨河水,以这样的方式祈求风调雨顺。

打桂花

每逢仲秋季节,在享誉中华的桂花之乡——咸安,

漫山遍野都能看到一群群装红着绿的男女,他们拉着布鹏,手执长杆,攀上桂树,

或摇曳枝头,或持杆击花,呈现一幅花农喜采桂花的丰收景象。

朵朵花瓣飘落在洁白的布棚上,阵阵花香随风飘撒在百里内外,如堆金叠玉,似溢彩流香

好一幅“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画面!

所谓打桂花,就是用竹竿把桂花打落并收集起来。

打桂花必须在清晨6点—9点间进行,原因是清晨的桂花因沾满露珠而较重,

挥竿容易打下,太阳出来,露珠不见,就得收工了。

而且,清晨的桂花花朵饱满、香气内敛,是质量最为上乘的时期。

民族风俗

划龙舟:端午节前后,嘉鱼各乡镇都会举行龙舟大赛,以这一传统活动来庆祝传统佳节。

打桂花:每逢仲秋季节,就会有。

祭月: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咸安区大屋雷的花农们为求雨会祭月。据说,有雨水时桂花花瓣更容易被打落,所以人们期盼采 花期下毛毛雨,桂乡人称“桂花雨“。

舞龙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已狮舞前来助兴。

地方特产

赤壁肉糕

肉糕是咸宁地区一道名菜,赤壁人对它则情有独钟,吃肉糕成为赤壁的一种世风。民间红白喜事宴席上少不了肉糕,且上第一道菜先上肉糕。在民间有“无糕不成席”的说法。

贺胜鸡汤

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地处鄂南,气候温和,本地饲养的“土鸡”肌肉丰满,皮薄肉嫩,油脂较多,味道鲜美。贺胜鸡汤色黄、味醇、汤鲜、肉嫩,营养价值很高,最适宜老人、儿童、孕妇和病后滋补,有壮阳、补血、利脾、健身之效。

通山包砣

包砣,外形类似于汤圆。又叫薯粉砣,是用薯粉或薯粉和芋头揉成外皮,用油炸豆干,竹笋、腊肉、大蒜等各种原料做馅,包成团圆状,和饺子一样煮法,也可煎可炸。小包砣就用精肉馅包,形似汤圆。不论大、小包砣,色、乡、味独特。

轻咬一口,一股清香便喷薄而出,沁人心脾。凡是到过通山的客人,往往少不了品尝通山包砣。通山“包砣”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纯薯粉调制;另一种是薯粉加芋头调制。纯薯粉调制的“包砣”,皮硬、脆,弹性相对较差;薯粉加芋头调制的“包砣”,皮软有弹性。

牌洲圆子

这是当地人家家户户过年过节各种喜事都会做的一种美味的鱼圆子。长江在嘉鱼县牌洲湾是向西流的,这里的鱼甚是鲜活,另外它的选材更是讲究,因此这里的鱼圆子吃起来口感好。


咸宁民族风俗礼仪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风俗礼仪学问

哈萨克族民族风俗礼仪知识

咸宁民族风俗礼仪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79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