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1

一、单元教学目标:

1. 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的学习观重新思考。

2. 熟读精思,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位,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 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

4. 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创造学思想录》 2课时

《成功》 1课时

《学问与智慧》 2课时

《论美》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名家名作,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基本通其大义,个别难懂之处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对关键意思展开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应当掌握“反刍”这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边读书边思考,对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反复品味,直至得其精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然,“反刍”式的读书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理解和思考的逐步加深。第一遍的读,可以以读通、理解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品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第四遍则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总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阶段的制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

其次,应当重视在生活实际中锻炼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活的关系,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而所有的这些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来,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此类的相互关系与矛盾。“生活无处不语文”,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三、拓宽自己的阅读面。通过对同类作品的阅读与比较,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风格;在阅读中体会“泛读”与“精读”,加强自己的“反刍”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特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和七八年级的单元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考、讨论

第二块: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复习七八年级曾经学习过的种.种学习方法(如:八年级的读书方法,本册书中的圈点勾画读书的具体要求) 回顾、复习

2 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 制定计划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2、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10课 创造学思想录

学习目标

1、 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2.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文分析:

放松

人们对重大的事情态度严肃,但事事都板着脸孔则无此必要。猴子完全可以作出一副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表情,但是猴子之所以看上去严肃,是因为它觉得痒痒。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按照古代寓言书的记载,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来试一试。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他拔出剑来将结劈为两半。他成了亚洲王。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着。如果动物变得比人的智慧还要高,会怎么怎么样?如果高速公路依不同车速限制分别做成蓝色、红色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怎样呢?如果男人生孩子会怎么样呢?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

使用你的想象力

幼年时,不论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在培养激发你的想象力。渐渐地你长大了,人们会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梦想,要踏踏实实地把双脚放在地上。”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每一种文化、工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看到画面之外

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顺其自然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 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形象细致的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简短的语言中作者对于亚历山大大帝如何解开结的过程言之甚详,而对造就自己规则的结果一带而过,详略得当。

◆形象生动

◆用身边的事实来说话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2

一、单元教学目标 :

1. 了解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了解他们的人才观和学习思想,从中得到启示,对自己的学习观重新思考。

2. 熟读精思,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和作品的内涵,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反复品位,理解这些语句的意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 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

4. 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2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创造学思想录》 2课时

《成功》 1课时

《学问与智慧》 2课时

《论美》 1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写作 3课时

专题交流或语文活动 1课时

三、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

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名家名作,虽然都与治学相关,但是视野不同,角度不一,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宜让学生基本通其大义,个别难懂之处可以忽略,重要的是对关键意思展开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应当掌握“反刍”这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边读书边思考,对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反复品味,直至得其精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当然,“反刍”式的读书方法并不是意味着一遍又一遍简单的重复与叠加,而应当是随着读书遍数的增加,对作品理解和思考的逐步加深。第一遍的读,可以以读通、理解作品为目的;第二遍的读则应当品味作者的结构与语言;第三遍还可以进一步的对作品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思考;第四遍则可以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同类型的文章探讨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总之,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和需要,分阶段的制定自己的读书目的,“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每读一遍,你都可能会有全新的感受。

其次,应当重视在生活实际中锻炼自己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中,谈到了天资、机遇与勤奋的关系,创造与生活的关系,美貌与美德的关系……而所有的这些无一不是从生活中来,生活中也经常遇到此类的相互关系与矛盾。“生活无处不语文”,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锻炼,在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三、拓宽自己的阅读面。通过对同类作品的阅读与比较,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风格;在阅读中体会“泛读”与“精读”,加强自己的“反刍”能力。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特点: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 :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还可以延伸到发展性评价手册)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布置讨论:本单元的内容和七八年级的单元相比具有怎样的特点? 思考、讨论

第二块:确定单元学习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复习七八年级曾经学习过的种.种学习方法(如:八年级的读书方法,本册书中的圈点勾画读书的具体要求) 回顾、复习

2 针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特点,制定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计划 制定计划

第三块:学习评价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出示评价内容:

1、你有自己的专题吗?

2、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

3、你能说出哪些课文题目,作者,文章的主要内容?

4、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

2 小结: 自我小结

第10课 创造学思想录

学习目标

1、 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

2.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文分析:

放松

人们对重大的事情态度严肃,但事事都板着脸孔则无此必要。猴子完全可以作出一副俨然像声誉卓著的学者一般的严肃表情,但是猴子之所以看上去严肃,是因为它觉得痒痒。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按照古代寓言书的记载,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来试一试。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他拔出剑来将结劈为两半。他成了亚洲王。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着。如果动物变得比人的智慧还要高,会怎么怎么样?如果高速公路依不同车速限制分别做成蓝色、红色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怎样呢?如果男人生孩子会怎么样呢?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

使用你的想象力

幼年时,不论讲故事,还是做游戏,都在培养激发你的想象力。渐渐地你长大了,人们会说:“你已经长大了,不要再有那么多梦想,要踏踏实实地把双脚放在地上。”正如毕加索所说:“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你长大成人之后如何能够继续保持艺术家的灵性。”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科学家埃尔伯特•森特•格奥尔基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以不同于人的方式看同样的事情。”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第一个看到块状焙烧苏打想到用它做冰箱除臭剂的人,也成功了。第一个看到牡蛎就想到吃的人也成功了。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每一种文化、工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看到画面之外

1866年,一个衣荷华州的农民望着紧挨他的田边正在修建的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看见铺好的铁轨和驶过的火车,他想,所谓铁路不过就是铁轨和火车。他没有看见什么呢?他的产品可以更快地得到更多的市场,他们从此就要全力与来自外地的产品竞争,在一星期之内人们就可以从东海岸到达西海岸。人们可以分享知识,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相聚,可以结婚。他看见了钢铁和车轮,但是他没有看见随后将会发生的事情。

顺其自然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 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形象细致的描绘,猴子那种严肃的形象与下文的猴子觉得痒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让人在轻松中明白事事板着面孔是没必要的。

◆简短的语言中作者对于亚历山大大帝如何解开结的过程言之甚详,而对造就自己规则的结果一带而过,详略得当。

◆形象生动

◆用身边的事实来说话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道理蕴藏在描写之中,不必多说

板书设计

放松

(猴子痒痒——表情严肃)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亚历山大大帝砍开本该解的结)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

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留心生活,勤于思考

(第一个锯末—燃料;牡蛎-吃)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打破固定思维)

看到画面之外

(火车-广阔市场)

顺其自然

(道路自然形成)

创造性思维

课堂学习

第2课时

创设情境 激发旧知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导入 :讲述鲁班创造的故事 。 聆听

2 说说你所知道的创造的故事 讲述

3 结合故事,谈谈你所理解的创造 结合所听所讲的故事谈谈自己的看法

精读课文

1 选择文章中你所感兴趣的一则故事,尝试给它换换标题,并说说它的含义 选择、思考

2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3 短文的内容是怎样体现标题的 思考

4。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课后学习:选择文章中别的故事加以品味,模仿文章思考生活中的创造性事例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思考复习

2 组织讲述生活中的创造性故事,并用一句话概括出故事的主题 讲述概括

3 引导、评价 交流、评价

4 模仿文章,整理自己的故事 整理、写作

5 组织交流 交流、评价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3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一、 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 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 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 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 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六、 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中心论点是“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举了孟德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的例子。

举了达文从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中发现优胜劣汰的天演公例的例子。

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的例子。

以上都是人类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别人司空见惯之处看见了人之所未见之处,以证明智慧是不可缺少的,有了智慧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

七、 课堂小结

本文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个观点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理念十分吻合,对我们很有启发。

八、 布置作业 :

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九、 板书设计 :

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4

1、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体验中学生活和成长感受,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主动寻求自我发展,从而转变为内在成长的动力。

2、能力目标: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基本的社交能力,初步的自我认识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中学阶段这一特殊时期的基本心理现象,心理变化规律并尝试适应该变化。 教学重点:感受人生的新体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展示:我最喜爱的一句话:“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 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人的思想和品德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通过个人修养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外在教化来塑成,而得益的将是整个民族。这就是初中设思想品德课的目的。) 本学期在初一《道德与法制》课中我们将开设我最喜爱的一句话栏目,希望能积极投稿。(对人生、理想、事业、学业、交友等方面感受最深的一句话。) 自我介绍:希望成为大家的朋友,与大家一路同行。

新课导入: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离开了小学,跨进了中学的校门,再次欢迎大家的到来!见面礼:看两段录相。 胜利了;这就是刘翔,他成功了,为中国人创造了奇迹。2004 雅典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的杰出表现是大家最为关心的话题:哪块金牌的份量最重?有人说是刘翔。为什么?是因为中国仍至亚洲在短跑项目上从来没进过前八名,所以似乎在被人看死的情况下, 竟然出现的奇迹,不能不令人振奋。雅典奥运会男子110 米栏的比赛,成绩:12 秒91 除了这一块,还有一块唯一的球类集体项目金牌--女排20 年后再现辉煌。其对中国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更由于其比赛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艰苦卓绝,靠不服输的气慨,团队合作, 奋力拼博,最后反败为胜。“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今天,我们有缘同窗就读,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建成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再次验证了--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师,一旦它醒来世界将为之震撼! 老师说了那么多,轮到你们发言了。 新的同学,新的环境,新的起点,一定有很多新的感受。老师首先想知道:当你跨入中学大门时,你的希望是什么? 新课: 走进中学 当我跨进中学大门时,我希望是什么?几天下来,又有哪些新体验? 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初中生活的第一次。(初一年级,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在这个新 的起点上。我们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这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拉开了初中生活的序幕。) 1)校园里第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是(不知名字可描述特征) 理由:2)校园里第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是: 理由: 3)学校里第一次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活动是: 理由: 4)校园里感动你的名人名言是: 有没有以下情形:图。 期待与新同学交往,又害怕别人不接受自己。学习科目更多,学习更有挑战性。有远大理想,却不知从何做起。你还有哪些体验?请用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总结

同学们,你们的体验很丰富,你们真得长大了。你们可以去理想的大海里自由地遨游了,但是,为了走好你的人生道路--千万不要忘记:带好‘救生圈’-父母、老师、成人的正确 指导和帮助。

教后感:学生反映较好。初一学生的三大习惯养成需进一步努力。

《创造学思想录》教学设计5

单元纵横

学习目标

本单元的一组小说写的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悲惨人生。学习本单元要明确以下几点目标:

1、认识小说的作用: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读自己,既是一种艺术享受,又可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

2、了解并把握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

3、通过朗读,品味细节描写,提高欣赏小说的能力;

4、阅读小说,懂得结合自己的知识体验,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再创造力;

5、学习本单元,通过欣赏小说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利用感受、分析、对比、推论等手段,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从而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习小说安排故事情节的线索和构思的巧妙;

2、学习环境、语言、动作、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4、体会特定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

学法初探

学习本单元要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小说重在“品”,可以先理清故事情节,然后以人物为中心,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当然,人物的生活必然有他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应和小说的人物、情节发展结合起来。

课时安排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故 乡》3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2课时

《在烈日和暴雨下》2课时

《多收了三五斗》1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3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名著推荐与阅读1课时

单元学习

与文学大师亲密接触

——单元整体学习

目标锁定

1、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沙场点兵

1、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收集小说的相关知识;

2、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

课堂在线

一、大师登场——导入 语

(屏幕上依次投射鲁迅、莫泊桑、老舍等文学大师的图片,逐一提问:这是……,学生齐答)

他们洞悉社会,他们记载历史,他们感悟生活,他们体味人生,他们——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背着写有“思考”的行囊,在时代的冲击波中书写人生。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新单元,一起走进文学大师,相信这个单元的学习一定会带给每位同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和品格。

二、初次见面——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走进这一单元,最吸引你的视线的是什么呢?

(学生自由交谈,教师认真倾听,注意从学生的兴趣点切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语文知识与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有新的收获。)

三、谈天说地——共提单元学习任务。

学生了解单元内容后,自己提单元的学习任务、目标,教师组织、引导、补充。

四、出谋划策——探讨单元学习方法、确定单元活动专题

1、学生提出自己认为可行的学习方法,交流、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本单元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理解,确定一个专题内容作为本单元的探究问题,并和自己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建专题研究小组。单元学习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优秀作品编辑成册。

3、开展一次“我读小说——”的主题交流活动,与作品产生共鸣。

五、茶余饭后——师生自我反思、评价。

(侧重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知识及能力的提高、本堂课的表现等方面)

智能储备

学习后,你一定有许多心得、体会,甚至一种渴望,不妨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与同学一起谈谈对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

文本经纬

第5课 故 乡

目标锁定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品味小说语言,理解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4、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感受“我”的思想感情,把握小说主题。

沙场点兵

1、搜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组长选择精彩的句子,用大字书写,课前张贴在教室墙上);搜集鲁迅及本文背景资料;

2、以文中“我”的口吻,有感情地向你的邻居朋友讲述“故乡”的故事。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故乡的诗词名句,请各组说说看,要是能说出其中的“情”那更好。(学生活动)

(音乐《故乡的云》响起,以渲染气氛)是的,“故乡”这个极具魅力的字眼,自古以

来,多少迁客骚人吟诵过她,多少海外游子思念过她,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文学大师鲁迅的故乡,一起感受一下这其中的“情”。

二、整体感知,真情讲述

[情景] 播放《故乡》音频,准备真情讲述(屏幕出现央视“讲述”栏目背景,营造氛围)。

[活动] 1、听录音,准备讲述;2、小组内讲述,选出小组代表;3、班级讲述,师生互相点评。

三、精读课文,关注命运

[情景] 小说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形象,请运用“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这一读小说人物的一般方法,分析文中人物形象。

[活动] 全班同学按照下面三个研究课题,选相同课题的每4——5人一个小组,依以上方法进行研究。

1、闰土命运变化研究:小英雄——木偶人

2、杨二嫂命运变化研究:豆腐西施——细脚伶仃的圆规

3、“我”的命运变化研究:好奇的少爷——辛苦展转地生活

[引导] 阅读分析小说,要以人物为中心。怎样读人物?方法就是: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

四、回味课堂,布置要求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呢?

(学生活动)

如果下节课我们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你打算如何参与活动,如何表现自己呢?课后你能为闰土、杨二嫂和“我”分别写一段评语吗?

第二课时

一、人物形象大家评

[情景] 《故乡》一文写了三个人物形象,闰土、杨二嫂和“我”,你眼中的这三人是怎样的形象呢?这节课我们首先举行一次文学人物沙龙活动,大家可以自由畅谈,但理由要充分。

[活动] 学生思考、交流、评价

[引导] 研究人物,我们不仅要品读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貌神情,还要注意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这样能够进一步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

二、人物关系专题研究

[情景] 而人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纵向的,也包括横向的,本文中这横向的就是指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请根据以下四个专题,结合自己的兴趣,每4——5人一个小组,要求结合具体情节,说出变化概况并探究变化的内涵。

1、杨二嫂与闰土:絮絮不止的杨二嫂——只是摇头的闰土;顺手牵羊、嫁祸栽赃的杨二嫂——实实在在的闰土

2、“我”与闰土:迅哥儿——老爷;无话不谈——我也说不出话;无穷无尽的希奇、新鲜的事——默默地吸烟、谈些闲天

3、“我”与杨二嫂:无话可说的交谈

4、水生和宏儿:松松爽爽——痴痴的想

[活动] 学生按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 人物自身形象变了,变得令人心酸;人物间关系变了,变得冷酷无情。这都是谁惹的祸呢?(学生说)我们的下一代——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

三、设下悬念结束本课

[情景] 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课后请你尝试着写一篇小小说,内容是假如20年后水生和宏儿再相会。

第三课时

一、宏儿水生再相会

[情景] 水生和宏儿,几十年过后会变得怎样呢?同学们的想像一定比我更丰富,一定更有创意,谁来试试看。

[活动] 朗读小小说,倾听、评价

[引导] 有些同学的小小说延续了“我”与闰土的故事,多数同学描绘了未来二人美好的生活和新型的二人关系。那作者希望中的下一代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二、希望无所谓有无

[情景] 请同学们研读最后“离故乡”部分,联系全文谈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呢?

[活动] 先各自理解,再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三、结束语

空怀“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不能成其为“希望”;“希望”渺茫,但只要为了“希望”而不懈的追求,希望就能变为现实。(响起《在希望的田野上》,联系学生实际结束)

智能储备

1、联系全文看,在“我”的心中有三幅关于故乡的图画,你能用简要的语言分别描绘这三幅图画的内容吗?

2、小说的主题有三种理解:①“隔膜说”认为“《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种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茅盾)②“农民问题说”认为“小说通过闰土这个普通农民半生的悲苦遭遇,概括了19世纪末年到五四时期农民所受的深重苦难,深刻地反映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严家炎)③“批判辛亥革命说”认为“作者满怀深情地写了闰土的种.种不幸,正是要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社会的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人教社1987年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

第6课 我的叔叔于勒

目标锁定

1、理解通过语言、行动、神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把握曲折的情节;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沙场点兵

1、通过网络等搜集有关莫泊桑的资料及有关金钱的名言警句;

2、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初步熟悉课文。

课堂在线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屏幕上打出下面的小故事,创设导入 情景。)

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老师递过薯条。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

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

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

……

老师:“吸烟吗?”

学生c:“不……吸……”

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


7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