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审驴》的教学实录

若水1875 分享 时间:

《包公审驴》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包公审驴》的教学实录1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

认识课文的生字新词。理解“审”、“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继续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构思:

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通过“表演课本剧”的方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培养表达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事情经过。

学生学习过程:

课前活动:“猜猜我是谁”

每个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一人来说,一人来猜!说的同学可以加上表情和动作,但不要说出所猜的人的名字里所含的字。(出示:“福尔摩斯(柯南)”、“包公”、“马”、“驴”)猜完学生板书。

随即采访:

1.“包公”他性包名公?就像“关公”一样,这是古人的尊称。你对他有哪些了解?(一学生谈、小组可以旁边补充。唱歌也可。)

2.“马”和”驴”有相同点吗?(识途)

一、 导入新课

1.擦掉“福尔摩斯(柯南)”、“马”。今天,我们要讲的小故事,就是和“包公”、和“驴”有关。

2.那“包公”和“驴”又有什么联系呢?(先写“申”,一起案件里都有申诉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告”,当然也要有“被告”了。在一间屋子里,也就是过去的衙门里,解决原告和被告的纠纷,也就是“审案”了。把字补充完整。)

3.读着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感觉?(奇怪、有趣,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呢……)那好,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小故事。

二、 初读概括

1.在预习中有没有遇到影响大家阅读的字?可以互相提醒一下。

2.那我们就一起读读这个故事,看到底讲了个什么事。(师生读)

3.谁来说说讲了个什么事?(学生概括,师指导)

4.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再精练一些,能不能给经过加一个小标题。(调换驴〈如果说“丢驴”就加以引导〉——告驴——审驴——找到驴)

5.质疑: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你觉得奇怪,或者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说一说!(随机板书)

三、 细读探究

(一)引导略读“调换驴“部分

1.在学习上即使有一点疑惑,咱们也千万不能放过,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好吗?刚才,为什么说“丢驴”不准确呢?

2.既然没丢,好坏还有一头驴,干嘛要去“告驴”呢?(两头驴相差太大、的财产)

⑴差别有多大?(学生读书比较)

⑵差别再大不就是一头驴嘛,万一告到公堂又找不到那多丢人呀?(理解““的财产)

3.顺势引导、朗读:难怪王五会有那样的反映……谁想读读王五的表现?想想王五当时的心情!什么心情?再读。

小结:原本荒.唐的事,细细分析起来,有时倒也顺理成章。就这样,一桩不大不小的案子摆在了包大人面前。

(二)学习“审驴“部分

1. 刚才,大家对“审驴”的部分也颇感兴趣,有的还有疑惑。咱们像小侦探一样也仔细分析分析好不好?

提出要求:包大人审理案件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你不懂的问题,发现了先自己想想能不能解决,能解决的话一会儿可以考考组里的同学;不明白也不要紧,小组里其他同学思考完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讨论,看看集思广义能不能解决。最后还可以拿问题考考全班同学,考考老师好吗?

2. 小组合作研究讨论。

3. 交流汇报提问

(1)有没有挺难解决但你们小组齐心协力解决的很精彩的问题,和大家汇报一下。(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2)谁来提个问题考考大家?(一生问,其他思考、回答)

学生汇报中抓住包公的表现:

“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

“关上三天、痛打四十大板”——驴的本性慢、比较迟钝,为了让驴“受够了惊吓”,才能飞奔回家。

“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①这么多人来看,万一审不好怎么办?——了解驴的本性、胸有成竹。②不怕罪犯知道,把驴藏起来?——制造“审驴”的假象,可以让小偷放松警惕。

四、小结:看来,我们的包大人确实是遇事冷静、足智多谋呀!

作业设计

编小课本剧

板书设计:

包公  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驴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创设情境,深入阅读课文、走进文本,了解包公审驴的过程中的深思熟虑,从而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你认为这是一位( )的包公。

2、我也认为包公是位足智多谋的断案高手,我们也来学学包公,运用我们的智慧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藏逆其中的成语。(你最感兴趣课文中的哪个句子?为什么?)看来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就能成为学习上的包公。

二、创设情境

1、在古代有一种官叫“提刑官”,专门负责检查各县所办案件。今天,老师就来当一回提刑官,准备去查查开封府的包公所办的案件,各位是否一起前往?那我们就出发吧!

2、各位,我们日夜兼程式,终于到了开封府。(课件:开封府的图片)一路上不知各位是否听到沿途百姓称包公为“包青天”?我听说这位包青天最近办了一件离奇的案子,叫什么什么——审驴?!还听说通过一头驴找到了小偷?这可真让本官好奇不已,我真想知道包公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本官决定聘请你们专案调查员,(举起手中的书)深入这个的现场去调查本案的来龙去脉,不知各位是否同意?

3、非常感谢各位的配合,请各位专案调查员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查:

(课件:)①包公审的是一头什么样的驴?

②包公是怎样通过驴找到小偷?

③旁人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4、在这里本官先谢谢各位了,不过本官还有一些特别提示:

在深入现场调查时,要尊重事实、多听多问。建议从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方面调查这案件始末,还要特别注意要了解他们当时的感受。(如:丢驴的人心情如何?衙役及围观群众做何感想?)你们可以单独进行调查,当然也可以几个人合作调查。希望各位都有收获!

5、各专案调查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各自读文,从文中寻找答案。)

三、反馈调查情况

1、各位辛苦了!本官对此案有颇大的兴趣,更好奇当时在场的人的反应,如当事人、衙役、围观群众等。谁先来说说从这些人身上调查到的情况?

2、各专案调查员进行反馈。

3、结合学生反馈情况,进行以下点拨:

王五方面:

①你调查得真细致,不仅调查到事情的_,还询问了当事人的感受。

②你刚才说那个当事人叫什么名字?那你是否调查了王五丢失的驴长什么样子?现在的驴又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否询问了王五他发现驴丢时的感受?一头毛色光亮的好驴,却换来了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也难怪王五又气又恨,懊恼极了。

衙役方面:

①有哪位是从衙役方面进行调查的?你是否询问了衙役为何发笑?

②哈哈!如果我当时在场,肯定也会笑出来的,哪有这样审案的呀!还有谁调查到了其它信息?

围观群众方面:

①那么围观群众又是怎样看待此事?谁从这方面进行了调查?

②“审问驴子”这种驴子不用说老百姓了,连你我都很少听说,也难怪他们好奇了。

4、从各位反映的情况看,大家调查得都很认真,这点本官非常高兴。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包公到底是怎样审驴的?

①说得是很详细,但可能是本官年纪大了,听起来有点乱。能否用表示顺序的的词来说说。(比如:先……然后……最后……)

②还有什么办法更直观明了?(比如:画示意图)

5、这位包公办案还真有一套。但令本官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包公为什么要审驴,不审人?(包公怎么知道通过审驴能找到小偷的呢?)哪位愿意解解我心中的疑问?(看来各位调查还不够全面,没关系,再次进入这一现场,相信有更多的收获。赶快再去调查吧!)

6、原来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一旦遇到危难,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抓到小偷了。唉!这一点老夫也自叹不如呀!不知各位还从包公身上学到了什么?

7、本官非常认同大家的观点。这位“包青天”认真观察事物、办案足智多谋,这些可都值得我们学习呀!

四、智慧延伸

1、本官还听说过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呢!各位刚才都亲耳目睹了包公的破案机智,为官就考考你们,若是你们会如何破此案?

2、课件出示案情前半部分。

3、若时间充足就当场说说,若来不及就另找时间。

(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本官很高兴看到各位也能够发挥智慧解决问题了,可惜时间有限,本官得前往另外一知州调查案件,不过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本官相信各位一定能破此案,时间不早了,我们先作歇息,再来说说怎样破案,不过请记住:智慧是一把金钥匙,能帮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五、总结全文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得的。

2.其实,包公不仅审过“驴”,还审过“石头”,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提供网站、书籍。

作业设计

预习下一课

写一个关于智谋的故事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王五 急中生智

小偷 偷梁换柱

《包公审驴》的教学实录2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智谋》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即刘五用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

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换驴——审驴——找到驴”三个部分。而包公审驴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包公巧用计谋,对于疑难案件从容应对,凸显了包公的足智多谋。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己,是要不行的。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通过三次阅读让学生掌握自主阅读的方法。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熟知故事大概意思。从而体会包公断案出神入化,足智多谋。

四、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通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五、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六个环节展开。

(一)、音乐导入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重点理解词意

(四)、再读课文概括大意,列小标题

(五)、观看短片,深入回顾

(六)、拓展训练

(七)、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换驴(小偷)告驴(刘五)

审驴(包公:饿驴三天,痛打四十大板,放驴,跟踪驴) 找到驴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包公审驴》的教学实录3

一、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

“调换驴——告驴——审驴——找到驴”四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二、学情分析

包青天,是我国艺术舞台上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形象,他黑脸如木炭,一身正气,孩子们在影视作品中对他有所知晓。本课基于孩子们对包公的这一点认识,通过神奇的“审驴”案使孩子们加深对包公的了解,并从中受到教育。

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品评审驴中包公的智谋,体会其相关描写的妙处。

2、比较感受文中人物使用计谋的不同之处,编排课本剧。

3、通过“激趣质疑——细读课文——合作研究——自主解疑”的方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深入理解。

4、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本课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课文本身的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故事不难,但是要深入体会和领悟包公的足智多谋,则需要学生从课文的细节描写去看去想。与此同时,“聪明应该用在正地方”,文中的小偷偷驴也使了一招“偷梁换柱”,这个计谋是否用得好用得对呢?故事中的是与非也需引导学生去加以辨别。因此,我明确了以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品评包公审驴中的足智多谋,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比较使用不同的计谋所得到的不同结果。

五、 教学环节

俗话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语文课要姓“语”,要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突出语文的味道。在设计教学时,我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较为简练,分为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围绕“为什么审驴?怎样审驴?结果怎么样?)”分组认真读课文,在充分的阅读中整体感知,并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第三环节:重点感悟,学生汇报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对其中问题做以点拨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第四环节:读中感悟,领会含义,课件出示几个重点的句子。

重点读“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 (“驴”被告的案子很奇,开始也犯难,但马上找到了解决办法。体会到包公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了解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体会他胸有成竹,明确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 (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从这些句子中能体会到包公的遇事冷静、足智多谋。 第五环节:夸奖包公,升华主题。

1、静下心来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2、比较之后,学生肯定都想夸夸包公,所以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把想法写出来,读给同学和老师听,升华了人物形象, 深入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

《包公审驴》的教学实录4

课前交流:

师: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来自利津县虎滩乡中心小学的,我叫刘新清。能够跟大家一起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我不是自己来的,我还带了一个来,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包公图像)认识他吗?(包公)

师:他本来的名字叫包拯,我们为什么跟他叫包公呢?(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我告诉同学们,这是因为我们对他尊敬,因此我们叫他包公。他还有个名字,叫什么?

生:包青天。

师:为什么呀?生:他是一位清官。

师:一位清官,为民做主的好官,因此我们称她包青天。他还有一个外号,知道吧?

生:包黑炭。

师:为什么呀?看看他的脸,在它面前从脸色上来看,我找到一点自信。关于他,民间流传着很多的故事,听说过吗?谁来讲一个?

生:包公审驴。

师:这是我们将要学习的一个故事。我还听说过一个《包公审石头》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生:听说过,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买布的人……(学生比较有条理的讲完了故事)师:真好,思路非常清晰,讲的比我还好。其实还有一个版本的《包公审石头》,说是一个小女孩……(学生纷纷举手)哦,也有知道的,你来说。

生:有一个小女孩……。

上课: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有关包公的一个故事,题目就叫做——《包公审驴》。请看老师写课题。注意审的写法,上面是——(宝盖)写的稍微大一点能够盖得住下面,下面是——(申)注意它是读shēn,哪一个申?(申请的申)加上宝盖呢?(生齐读)组个词。(审案)

师:审案,好我们看看案的写法。这个案上边也是有一个宝盖,但是它写的时候要稍微小一点。而下边的女的横,要写的稍微长一些。好的,我们接着往下写。(师写驴)同学们见过驴吗?

生:见过。

师:谁来说一说,驴跟马有什么不同?

生:驴比马小。师:驴比马长的个小。

生:马比驴高,驴比马瘦。

师:它们从脾气秉性上有什么区别吗?马的性子怎么样?

生:急。驴的性子比较慢,比较倔。

师: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包公审驴。

质疑、初读:

师:读了题目之后你的头脑当中有什么疑问?

生:包公到底是怎么审的驴?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包公为什么要审驴?

师:为什么要审?这个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解决。好了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故事看看,包公为什么要审驴?包公是如何来审驴的。下面咱们就读一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读书啊,我们不仅要用眼睛读,还要——(生:动脑子)同学们真聪明,还要用心来体会,最好是一边读着一边用我们的笔帮助我们去读。怎么教用笔帮助读,同学们知道吗?就是一边读着一边记一记,画一画,把重要的地方记一记,把自己有体会的地方写一写,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也找出来。下面咱们就比一比看谁读的又快又准。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文)

师:读完的同学请举手,没读完的同学抓紧时间,读完的同学请找一找有没有难读的地方,难读的字,找一找多读几遍。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难点,这也是学习的方法。你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生:什么叫辔头?

师:什么叫辔头,首先我要表扬你词读得非常准。我们一起来读这个词。什么意思呢?我们见过家里养的驴,它的头上拴着有缰绳,还有饺子什么的,那些就叫做辔头。我们一起再读这个词。(生读)

师:还有没有?

生:鞍子。

师:应该读什么?(生齐读)应该读:鞍子。再读。(生齐读)

师:很好。什么意思?

生:鞍子就是马上面坐着的马背上的那个东西。

梳理故事:

师: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富。还有吗?好了,看来啊我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很多。那么在这个故事里边,同学们想想有哪些角色?

生:包公、王五、瘦驴。

师:他提到了三个,你说。

生:还有王朝、马汉。生:还有那头好驴。

生:还有小偷。

师:这个别忘了,这也是个关键人物。还有吗?

生:看热闹的人。

师:对,还有看热闹的人。

生:还有一些衙役们。

师:对,还有一些衙役们。注意看这个词的写法。我把它写在这儿。这个衙,看看它有什么特点?(教师用手挡住中间的吾)我把中间挡起来你看。

生:行。

师:对啊,一个行中间里有一个吾。合起来读——

生:衙。

师:写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双立人,这边这一笔有没有钩?

生:没有。

师:一起读。

生:衙役。

师:衙役是干什么的?

生:帮着干事儿的。

师:帮着谁干事儿的?

生:帮着包公。

师:古代在衙门里边,帮着干活的那些人,那些当差的,还有那些差役们,这些都是衙役。有很多的衙役,他们在当官的身边跟随了多年,像包公身边的王朝马汉还有很多,这些都是跟随了包公多年的人。好了,看一看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不是在一个地方发生的?

生:不是。

师:一开始发生在——

生:市镇门口。

师板书:接着又转到了——

生:公堂。(师板书)

师:最后呢?

生:到了一个田庄。

师:田庄的一户人家,这是谁的家?

生:小偷。师板书。

师:那么谁能够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这个故事说一说?

生:王五他养了一头驴,他对它非常的好,有一天他到小市镇上卖木炭,他把驴丢了。换成了一头毛色难看的驴。

师:这个地方说准了,是谁换的?

生:小偷。

师:这个地方是说,小偷霸王五的好驴换成了一头瘦驴。接着说。

生:然后呢,王五就牵着那头驴到公堂去告,然后包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那头驴关起来再三天不给它吃,不给它喝。三天过后再打四十大板,最后驴跑到了小偷的家里,抓住了小偷。师:在包公审驴的过程中,他用了很多的办法,这些办法你觉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很聪明。

师:那你可以用这个词把他们代替了,直接说,包公运用了一个聪明的的办法,终于抓到了小偷。请坐,他说得非常好,思路非常清晰。谁再来说一说?

生:王五有一头驴,养的非常好。有一天是集,有一个小偷把它那头好驴换成一头瘦驴,然后包公去报官,包公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终于抓到了小偷。

重点品读:

师:很好,请坐。那么同学们看看在这个故事里边,你觉得哪个地方最精彩?

生:审驴。

师:公堂之上的审驴非常精彩,看看找到这一部分,在这个场景中,第一个出场的是谁?

生:包公。

师:包公在干什么?

生:审案。

师:坐在开封府的大堂上审案。接下来出场的是谁?

生:王五。

师:找到描写王五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生:等到王五……。

师:找的非常准,好,王五在这里说了这样一番话。(投影出示)谁来模仿着王五说一说。生:包大人在上……。

师:嗯,本官认为你有点儿冤情,但冤不是很深。

生:包大人在上……。

师:嗯,冤情深了。谁再来说一说?

生:包大人在上……。

师:很好,同学们想一想,王五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里是什么感受?

生:很急。

生:很冤枉。

生:很生气。

师:我们就带着这一些再来读一读。

生:包大人在上……。

师:王五这时候为什么这么着急?为什么这么生气呢?

生:因为他十分喜欢这头驴。

师:这是一头什么样的驴啊?

生:好驴。

师:看看文中是怎么写的?

生: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

师:这头驴不禁王五爱,可以说是人见人爱,人见人夸。人们是怎么夸这头驴的?

生:这简直是一头四条腿的宝贝啊!

生:这简直……。

师:发自内心的。你来。

生:这简直……。

师:真的非常喜爱这头驴。

师:如果是小偷的话他怎么夸?

生:这简直……。

师:声音小一点,别让别人听到了。来,我们一起来夸夸这头驴。

生:这简直……。

师:在大堂之上的王五,想到了自己那么好的一头驴不翼而飞了,这时候一下子见到了包大人,他就向包大人哭诉道——一起来。

生:包大人在上……。

师:看看王五的这头好驴被换成什么啦?

生:瘦驴。

师:什么样的瘦驴?

生:毛色难看的瘦驴。

师:王五再看看眼前的这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心里什么感觉,他这样向包大人倾诉自己的气愤——

生:包大人在上……。

师:真是太气人了,这时候包大人听了王五的倾诉之后,他有什么反应?

生:包公了解了……。

师:以后在读书的时候不要急,看准了之后再慢慢的读。

生:包公了解了……。

师:很好,谁能再读一读,试着让我们感受到当时的情景。

生:包公了解了……。

师:读得很好,真像一个小包公。(鼓掌)同学们想一想,包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他心里什么感受?

生:也有一点儿生气。

生:有些着急。

师:有些着急?

生:愤怒。

师:仔细读一读,看看包公的动作神态。

生:急躁。师:啊?

生:就是想很快找到小偷。

师:想很快找到小偷,但是他有没有急躁?

生:没有。

师:他怎么做的?先是——(了解了案情)然后——(皱着眉头想了想),接着呢——(把惊堂木一拍——)

师:谁来表演着读一读?看看那位同学能胜任包公的角色。生:包公了解了……。师:包公有没有笑?

生:没有。

师:没有笑,包公一笑就露馅了。自己再试一试?

师:小伙子请起立,我觉得你表演的非常好。再找一个王五。谁愿意做王五跟他来个对手戏,演一演这一部分。

两名学生表演。

师:堵得很通顺,不过我觉得还不像包大人。注意他的动作神态。谁来?

生表演。

体会巧妙:

师:你这个表演就可以了。那么下面我要采访采访包大人。包大人,请问一下,你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下面是一头驴啊。

生:想让它先十分饥饿……。

师:仅仅饿了,对一头性子慢的驴来说,可以吗?

生:还得打。

师:看来包大人在这里是实实在在动了脑子的。我还想问问包大人,你用了这么巧妙的办法,你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生气?

生:因为小偷把王五的好驴换成这头瘦驴了。

师:的的确确是为民做主的好官。同学们再想想看,他在这里表现的这么生气,这么威严,仅仅是因为王五的遭遇吗?他完全可以悄悄地嘱咐手下:把驴关上三天,到时我们打它一顿,他就会跑去找它的主人了。为什么在这里还要大张旗鼓的这样做?周围那么多人。

生:我想是包大人不想走漏了风声。

师:在这里包大人是在——

生:表演。

师:对了,做戏,表演。仅仅是给小偷看的吗?当其他的人看了之后呢?

生:他们就很想知道后来的事情,包公就防止了万一听他审案的那些人中有小偷的亲戚。

师:包公想的太周全了。

生:那个小偷也可能在里面。

师:走漏了风声是不行的。其他的人看了包公如此高明的断案之后,对他们会有什么影响?师:他们会对包公非常佩服。包公也向百姓展示了天网是不不能逃脱的,警告他们以后一定不要犯这样的错误。

师:你以后就可以做包公了,真的想到了包公的心里。包公断案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抓住那个小偷,而且还要警示其他的人。你看包公的这个断案真是太神奇了,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衙役们也没有看出破绽来,看衙役们有什么表现?

生:衙役们差点儿笑出来。

师:跟课本上的说法不一样。(出示两个句子)一起读。

生:衙役们差点没笑出声来。衙役们差点儿笑出声来。

师:两个句子有一个字不同。(没)你看他的意思呢?

生:一样。

师:同学们看看我们的语文太奇妙了,差点儿没和差点儿意思是相反的,但在具体的句子里面他却是一样的。好好学语文,同学们,奥妙无穷!连朝夕相处的衙役们都没有看出来,可见包公的这个做法——

生:神奇、巧妙……。

师:看看其他的人有什么表现?

生:不敢笑。

生读。

师:也是想笑,但不敢。其他的群众呢?

生:十分吃惊,觉得这是闻所未闻的奇案。

师:这里有一个闻所未闻,什么意思?

生:听都没听过。

师:原来听都没听说过,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案子

?生:奇案。

师:是啊,奇案,奇在什么地方?

生:他审的不是人,而是驴。

师:你看,从审的对象就能看出来很奇特。

生:还有审案地方法也很奇特。

辨析聪明:

师:方法奇特,很好。从中可以看出包公的的确确是神机妙算足智多谋。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边,不仅仅是包公很聪明,还有一个人也算得上是聪明。

生:小偷。

师:小偷怎么聪明?

生:换了驴。

师:这里还用了一个计策,什么计策?

生:偷天换日。

生:瞒天过海。

生:偷梁换柱。

师:但是我们看最终的结果如何?(……)跟包公的智慧相比——(生:差远了)

师:小偷他仅仅是一个小聪明,他为了自己损害别人,这样的聪明不值一提。而包公这种为了百姓为了穷苦人所体现的那是大智慧。

拓展训练:

师:故事到了最后,小偷终于被捉住了。我觉得小偷被捉,提到公堂之上,包公和小偷一定有一番精彩的对话。你试着想一想,看看他们会说什么?连个人一组试一试。

(学生练习)

师:谁想来试一试?演包公很好,演包公以后咱们就做包公这样的人。演小偷但我们不做小偷那样的人,演小偷我们以后当警察,揣测小偷的心理,以后咱们抓小偷就好办了。

(两名学生对话,思路较为混乱)

师:请坐,这个小偷显得有点儿赖皮,包公你一定要以理服人,因为你是一个执法者,一定要给他讲清道理。谁再来试一试?

(学生对话,中途包公语塞)

师:没招了?包公的威严的的确确演出来了,小偷的样子也出来了。

(对话较为成功)师提示:你怎么审的案子,说给他听。

师:这驴不仅瘦还贪嘴。如果你要说服他,你可以把你断案的思考说给他听,比如驴的本性,我们经常说老马识途,驴也是如此。

(学生对话,这个较为成功)

结课:

师:很好请坐。这是故事中的包公,真实的包公是什么样子的呢?

(出示包公的名言)

师:这里有一句包公的名言,这是文言文,大致的意思是说,以后我的子孙如果有贪赃枉法的,死后就不要埋在我的祖坟里边了,也不要把我认做你的祖宗。这就是包公!回去之后找一找有关包公的故事,找一找历史当中对包公的记载,相信你对包公还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下课。

《包公审驴》的教学实录5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断案故事,整个故事可以概括为“告驴——审驴——得驴”三个部分:王五借以养家糊口的、漂亮的驴被人在市镇上掉包;他无奈将驴告上法庭;包公利用驴能够认路的特点,通过巧妙“审”驴捉住了小偷。审驴的过程中,包公的巧用计谋、对于穷人的一视同仁,对于疑难案件的从容应对都让我们叹服。在其中,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调换,而不是偷走,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失主有些安慰,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最终证明是害人害已,是要不得的。这篇课文属记叙文,记叙顺序非常清晰,故事情节不复杂,易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大意,并能把握文章“审驴”这一重点部分。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正是依据此理念,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质疑,自读释疑,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阅读体验。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感受、理解与体验。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抓 “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奇案”等重点词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概括故事内容、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整体把握课文,精读课文中“审驴”部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提有价值的问题,抓住包公的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通过学生课本剧的编排,培养学生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包公审驴》,昨天大家预习了,我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二、预习检测:

1、对包公你有哪些了解?(学生汇报资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又为学习课文感受包公的足智多谋做铺垫。〕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概括)请你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列小标题。(告驴——审驴——得驴)

〔设计意图:用列小标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在预习中,你有什么疑问?(①为什么审驴?②怎样审驴?③审的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小结:一位哲人曾说过,疑问是成功的基石,这节课我们将带着这三个问题一同走进这个故事,领略包公的智谋。

三、交流释疑:

1、 略读“告驴”部分(1——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包公为什么审驴?

(2)引导理解:两头驴的差别有多大?找出描写两头驴的词句(男、女生对比读,感受两头驴优劣差别太大)

a.这头驴是王五唯一的财产,因此,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b.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3)小结:为了突出两头驴差别很大,作者采用了对比描写的手法。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手法,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设计意图:在朗读时注意比较,体会对比写法在文章中的巧妙之处。〕

(4)师:面对这样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他的心情怎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惊慌失措”的意思,体会人物心情。〕

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万般无奈将毛驴告到了衙门。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自主学习“审驴”部分(3-9自然段)

自学提示:

(1)包公是怎样审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

(2)找出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用“﹏”划出来,读一读,做批注:写下自己的认识,记下自己的疑问。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3)集体交流,汇报所得,抓住包公的表现。

a.“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找到了解决办法)(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这说明他思维敏捷,才智过人)

b.“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说明包公了解驴的本性,他这样做为驴自己找家门垫定基础。)

当学生交流到此,顺势指导学生读出包公威严、胸有成竹、沉着的语气,并感受包大人遇事沉着、足智多谋的品质。

c.“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可见包公做事果断,决不心慈手软)

d.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这句话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能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小结:作者抓住包公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描写,这样,一个秉公办案的包公形象跃然纸上,也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我们也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来描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读描写包公神态、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将此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4)听说要审驴,人们有什么反应?

(理解“闻所未闻”一词,抓住“奇案”)

(5)你觉得这个案子奇在哪里?(审的对象奇:审的是不会说话的驴)(审法奇:饿、关、打、放)这真是一桩——奇案!

(6)师:包公审驴的过程妙趣横生,咱们分角色朗读,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审驴”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分角色朗读,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3、粗读“得驴”部分(10——11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一部分。

(2)包公为什么能顺利破案呢?你知道这其中的玄机吗?(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计谋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小结:包公了解动物习性,懂得毛驴有一旦遇到危难,就会本能地逃回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一生活特点,因此采取了最为有效的手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渊博的知识是包公巧妙破案的必要前提。〕

(3)师:包公不仅审驴、审牛,还审过石头呢,你想用哪个词语来评价他?(足智多谋、博学多才、才智过人、智勇双全、智慧超群、博闻强识、断案如神……)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文中写的是一位怎样的包公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用词的多样化,又使学生包公这个人物的形象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巩固拓展:

1、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怎样呢?(包公以驴为突破口,巧用计谋破了案,找到王五的驴,抓住了小偷)(小偷:以为驴不会说话,自己做得天衣无缝,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2、小结:包公所使用的计谋应用在断案上,可称为智谋,偷驴人使用的计谋用在歪门邪道上,只能被称作阴谋。只有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应用在正确的地方,将来才能是一个有用之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计谋应该用在正确的方面,不要耍小聪明,应该有大智慧。〕

3、师:智谋的力量是无穷的,诸葛亮利用智谋不用一兵一卒,一天就接到敌军十万支箭,毛主席利用智谋敌进我退,声东击西,在多次战斗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关于智谋的名言)。

1、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 ——宋·欧阳修

2、以计代战,一可当万。 ——晋·杜预

过渡:大家都追求智慧、崇尚智慧,但一切智慧都来源于渊博的知识、细微的观察、经验的积累 ,还有深入的思考!

3、缺乏智慧的灵魂是僵死的灵魂。若以学问来加以充实,它就能恢复生气,犹如雨水浇灌荒芜的土地一样。——阿布尔·法拉治

过渡:任何智谋都要建立在诚信之上。4、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智谋的威力,明白一切智谋都建立在博学的基础上,并教育学生要将聪明才智用在正地方。〕

小结:希望大家博览群书,做一个智慧超群的人,并将自己的计谋用在正地方!

5、包公还有很多奇案呢?大家想再读一些包公审案的小故事吗?推荐好书:《包青天》,搜集包公的智谋故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包公的智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课堂检测:

排演课本剧:(要求: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1、小组内合作排演; 2、班级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在朗读指导后,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就能使他们再次体会文章的内容,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板书设计:

为什么审

包公审驴 怎样审 计谋用在正地方

结果怎样


《包公审驴》的教学实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89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