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教育变革的宝藏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经验、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新理念、新见解,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学中重复的失误,如果让教育随笔中的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那将是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新的境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历史教学随笔,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1

经过一学期的高一历史新课程教学,我发现现在的教学目标与以前不同。现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教学目标,我觉得自己首先要将知识条理化、线索化。现在的高一历史新教材是按专题进行编排的,没有按时间顺序。因而学生很容易产生先讲的发生的时间就早,后讲的发生时间就晚的错觉。这就要求我必须在讲完一章,对没有按时间顺序编排的,要将一章的重大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讲完一本书,排列出章与章之间的时间顺序。

其次为了让课堂生动有趣,我必须多看一些与书本知识相关的历史书籍。对我来说,通过拓宽知识面,我可以对历史知识全面讲解,让学生准确深刻掌握历史知识的作用。我现在面临的高一新生,他们的自觉性不强,凭兴趣学习,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给他们上课,我如果只讲书本知识,提不起他们的兴趣;我讲过多的故事,时间又不允许。 因而对我来说,上课如何做到既生动有趣又突出重点?我认为自己在抓住历史书上的重点知识的同时,要多看相关的历史课外书,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诠释重点知识。这样达到既节省时间,又让学生觉得轻松、容易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现在的高一历史书厚,时间又短。这期我用黑板板书讲,感觉时间明显不够。我天天忙于讲课,课后习题及检测题都没有时间评讲,还利用了晚自习来讲课,才在考前一周讲完新课。下期的书有八章,共二十六节,期末考试要考高一上、下册,时间只有四个多月。我不仅要复习高一下册,还要复习高一上册,还要适当练习一些习题。要完成任务,就必须用电子百板来教学。这样就可以将不重要的知识用填空式简略讲过,重要的知识可提前补充材料来突出重点,训练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讲解全面的目的。下期我还要提高课件制作能力 以及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当然为节省时间,下期在练习题上要精选那些典型重点题,达到做得少又练得好的效果。

通过这期教学,我发现自己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会在下学期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2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3

一、我不知道的历史

新学年伊始,不知道是走火入魔,还是骑虎难下。我一直在“恶补”。“恶补”的内容包括:易中天的《品三国》,易先生在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我看完了大半;摊开的教科书、教参、教案本把书桌变成狼籍一片;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国史话》、《名家讲坛》、《帝国的终结》等等书籍堆得老高……种.种迹象让我家的先生惊讶不已。先天的不足后天能补吗?原因是:前阵子他看电视剧《朱元璋》,我问他,朱元璋是什么朝代的?先生几乎笑趴。说我这样的人,竟然当了历史老师。

那么我是骑虎难下,所以,我也只能走火入魔了。

我们的中学时代,历史知识是奇缺的。只记得老师说过“山顶洞人”,还因为那个男历史老师又黑又瘦的确长得太像山顶洞人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还分不清中国的朝代以及朝代顺序的。更不必说什么秦时明月汉时光,什么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什么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当然也是不知道的。想想自己这样竟然也毕业了顺利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真有点后怕。

但毕竟是历史造成了这样的事实,身为人师的我,不能让学生们重蹈我的覆辙。当上了历史老师后,我只能努力的“恶补”。因为我知道有许多的历史是我不知道的。我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还知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

由于每上一节课之前我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起课来得心应手。几个月来,我发现自己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许多我不知道的历史,慢慢在脑海里渐渐清晰。上课的时候神采飞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算能做到了如执掌。

二、历史与闽南语

普通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自不必赘述。“师范生应该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标兵。”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就是这样的观念。其实,闽南语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在教学中可以取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地方文化开始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什么时候起成了“非物质”保护。其实很多很本土的东西,一直在人们生活的左右,信手拈来,用在教学中的确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原始农耕文化》一篇课文时,书中有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石磨和石棒。这种物件早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在教学时,我就用闽南话和学生讨论“糟糠之妻不可弃”这句闽南俗语的来龙去脉。说到困难时期,人们吃不上白米饭,只能把谷子的皮拿来熬粥喝。很多学生兴趣盎然。为吸引学生关注,我用闽南俗语引起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拉近了时空距离。

本案例说明,闽南语辅助说明是可行的。并不影响学生的“字正腔圆。”本案例有一细节引起我的注意。就是当我用蹩脚的闽南语说着的时候,就有同学情不自禁地插话。对此,我肯定他们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并指出未经允许打断他人的发言时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期间,我的口吻尽量的轻描淡写,既给他们留下一定的印象,也不要伤害他们的感情。

三、历史与数学

在组织学生讨论“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这个问题时,讲到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这句著名的评论时,很多同学问:“老师是司马迁吧?”因为之前的教学中多次说到司马迁的《史记》,学生是很容易先入为主的。我马上提醒:“就是你们小时候读过的七岁砸缸的那个司马光。”同学们一脸的欣然。我立即记起前几天看见的一本杂志上说到这个故事运用的数学思维。于是我决定和同学们分享。我故意顿了顿问:“聪明的同学们谁能分析出司马光运用的是什么数学原理?”孩子们一脸的疑问。我微笑着回答:“别的小朋友哭着喊着找大人,是想让大人伸手把小朋友从缸里拉出来,是让人离开水,是顺向思维。而司马光看见旁边的石头,用石头把缸砸破了,是让水离开人,属于逆向思维。”短短的几句话,让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由于我的历史课多是在下午。我发现,课堂上的旁征博引显得特别的重要。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不会喜欢。

案例启示:其实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时候就可以做到这般的不露痕迹,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历史与文学

“都江堰”一节的内容很简单,在《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课也算不上教学重点。在备课时我无意中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都江堰》。我认为写得很美,决定和孩子们分享。和孩子们介绍完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时间、地点、功能等之后,我把余秋雨先生发表在___年第13期《读者》的《都江堰》一文的最后两段读给孩子们听。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邈远的年代。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弃,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的百姓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给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破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的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后面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我就和孩子们说了我在易中天的博客里看见的文章。易中天先生关于余秋雨先生捐赠给地震灾区孩子的图书馆事情的质疑。事情的前后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我顺便告诉孩子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登录他们两人的新浪博客,了解最新的情况。

本案例,把历史和文学大师联系起来。把最新的消息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们的注意力无一不被吸引。我认为,带着孩子们遨游,是件快乐的事情。不是都说“文史不分家”嘛。

五、历史与感动

我被孩子感动了。

在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教学中,书本56页有张“汉并天下”的瓦当的图片。备课时,我只是从教参里查到“1951年出土于陕西栎阳,直径17.5CM,陕西博物馆收藏,专家认为是西汉早期制作的。”上课的时候,我也这样和孩子们说。有一个孩子问我:“老师,瓦当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我哑口无言,只好给自己圆场,“前两天我家电脑坏了,我本来也想查一下瓦当是什么东西,可是没有查到。”上完课后,我把这个事情给忘了。过了两天,我又去那个班级上课。下完课正要走,一个戴眼镜的斯文男生叫住了我,递给我两张稿纸。轻声地说:“老师,我找到的亚当的材料。”我瞄了一眼,看见字迹有些潦草,我说了句:“以后字要写工整些!”“这是关于瓦当的材料,我从网上找到的,我请爷爷帮我抄的。”他的脸红了。我的心恸了一下,孩子从心里喜欢历史,可能孩子是因为我而喜欢上历史,我双手收下了那份材料,微笑对他说:“回家我仔细看看。”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历史的脚步匆匆,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深信:我努力,我收获。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4

一、我不知道的历史

新学年伊始,不知道是走火入魔,还是骑虎难下。我一直在“恶补”。“恶补”的内容包括:易中天的《品三国》,易先生在百家讲坛的系列讲座,我看完了大半;摊开的教科书、教参、教案本把书桌变成狼籍一片;从图书馆借来的《中国史话》、《名家讲坛》、《帝国的终结》等等书籍堆得老高……种.种迹象让我家的先生惊讶不已。先天的不足后天能补吗?原因是:前阵子他看电视剧《朱元璋》,我问他,朱元璋是什么朝代的?先生几乎笑趴。说我这样的人,竟然当了历史老师。

那么我是骑虎难下,所以,我也只能走火入魔了。

我们的中学时代,历史知识是奇缺的。只记得老师说过“山顶洞人”,还因为那个男历史老师又黑又瘦的确长得太像山顶洞人了。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我还分不清中国的朝代以及朝代顺序的。更不必说什么秦时明月汉时光,什么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什么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当然也是不知道的。想想自己这样竟然也毕业了顺利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真有点后怕。

但毕竟是历史造成了这样的事实,身为人师的我,不能让学生们重蹈我的覆辙。当上了历史老师后,我只能努力的“恶补”。因为我知道有许多的历史是我不知道的。我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我还知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的道理。

由于每上一节课之前我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起课来得心应手。几个月来,我发现自己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许多我不知道的历史,慢慢在脑海里渐渐清晰。上课的时候神采飞扬,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算能做到了如执掌。

二、历史与闽南语

普通话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自不必赘述。“师范生应该成为推广普通话的标兵。”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就是这样的观念。其实,闽南语作为一种地方方言在教学中可以取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地方文化开始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什么时候起成了“非物质”保护。其实很多很本土的东西,一直在人们生活的左右,信手拈来,用在教学中的确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原始农耕文化》一篇课文时,书中有河南新郑裴李岗出土的石磨和石棒。这种物件早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在教学时,我就用闽南话和学生讨论“糟糠之妻不可弃”这句闽南俗语的来龙去脉。说到困难时期,人们吃不上白米饭,只能把谷子的皮拿来熬粥喝。很多学生兴趣盎然。为吸引学生关注,我用闽南俗语引起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拉近了时空距离。

本案例说明,闽南语辅助说明是可行的。并不影响学生的“字正腔圆。”本案例有一细节引起我的注意。就是当我用蹩脚的闽南语说着的时候,就有同学情不自禁地插话。对此,我肯定他们踊跃发言的积极性,并指出未经允许打断他人的发言时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期间,我的口吻尽量的轻描淡写,既给他们留下一定的印象,也不要伤害他们的感情。

三、历史与数学

在组织学生讨论“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怎样一位帝王?”这个问题时,讲到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于亡秦之祸。”这句著名的评论时,很多同学问:“老师是司马迁吧?”因为之前的教学中多次说到司马迁的《史记》,学生是很容易先入为主的。我马上提醒:“就是你们小时候读过的七岁砸缸的那个司马光。”同学们一脸的欣然。我立即记起前几天看见的一本杂志上说到这个故事运用的数学思维。于是我决定和同学们分享。我故意顿了顿问:“聪明的同学们谁能分析出司马光运用的是什么数学原理?”孩子们一脸的疑问。我微笑着回答:“别的小朋友哭着喊着找大人,是想让大人伸手把小朋友从缸里拉出来,是让人离开水,是顺向思维。而司马光看见旁边的石头,用石头把缸砸破了,是让水离开人,属于逆向思维。”短短的几句话,让教室里的气氛活跃了起来。由于我的历史课多是在下午。我发现,课堂上的旁征博引显得特别的重要。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一定不会喜欢。

案例启示:其实学科之间的融合,有时候就可以做到这般的不露痕迹,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历史与文学

“都江堰”一节的内容很简单,在《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一课也算不上教学重点。在备课时我无意中读到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文章——《都江堰》。我认为写得很美,决定和孩子们分享。和孩子们介绍完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时间、地点、功能等之后,我把余秋雨先生发表在___年第13期《读者》的《都江堰》一文的最后两段读给孩子们听。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邈远的年代。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弃,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的百姓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给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破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的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孩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后面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我就和孩子们说了我在易中天的博客里看见的文章。易中天先生关于余秋雨先生捐赠给地震灾区孩子的图书馆事情的质疑。事情的前后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我顺便告诉孩子们,有兴趣的话可以登录他们两人的新浪博客,了解最新的情况。

本案例,把历史和文学大师联系起来。把最新的消息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们的注意力无一不被吸引。我认为,带着孩子们遨游,是件快乐的事情。不是都说“文史不分家”嘛。

五、历史与感动

我被孩子感动了。

在第11课《统一国家的巩固》教学中,书本56页有张“汉并天下”的瓦当的图片。备课时,我只是从教参里查到“1951年出土于陕西栎阳,直径17.5CM,陕西博物馆收藏,专家认为是西汉早期制作的。”上课的时候,我也这样和孩子们说。有一个孩子问我:“老师,瓦当是什么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我哑口无言,只好给自己圆场,“前两天我家电脑坏了,我本来也想查一下瓦当是什么东西,可是没有查到。”上完课后,我把这个事情给忘了。过了两天,我又去那个班级上课。下完课正要走,一个戴眼镜的斯文男生叫住了我,递给我两张稿纸。轻声地说:“老师,我找到的亚当的材料。”我瞄了一眼,看见字迹有些潦草,我说了句:“以后字要写工整些!”“这是关于瓦当的材料,我从网上找到的,我请爷爷帮我抄的。”他的脸红了。我的心恸了一下,孩子从心里喜欢历史,可能孩子是因为我而喜欢上历史,我双手收下了那份材料,微笑对他说:“回家我仔细看看。”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历史的脚步匆匆,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深信:我努力,我收获。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5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来自市教科院及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莅临阜中,在我校召开05年春学期盐城市初中历史教学研讨会,我谨代表江苏省阜宁中学万余名师生,向出席研讨会的全体领导、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足开全各类课程,初中历史、生物、地理等学科均配备专职老师,这些老师均是近年来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聘的,有了思想上的重视,师资上的保证,我校初中部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我们看到迎来了教育改革的又一次春风,随着这一释放孩子、激荡心智、彰显个性的变革,将更好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面对当前历史教学面临的新的形势和挑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共同交流,互相切磋,深入探讨。我市教育局的领导、专家们前瞻定位,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教学研讨,为此,市教科院召开的这次研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相信,通过本次研讨,将进一步促进我市初中历史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历史教学同新课程全面接轨。

不懂得历史的人,便不会珍惜现在,更不会创造美好的未来。历史学科的教学教研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用历史点燃学生爱国的激情,用双手托起民族明天的太阳。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各位嘉宾从四面八方相聚阜中,这是我校的荣幸,我们由衷地感到高兴。虽然时间仓促,条件有限,但我们会尽我们的真诚和热情接待各位朋友。我们欢迎大家常到阜中作客,同时也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预祝本次教研会议圆满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相关文章:

历史教学模式教学随笔5篇

历史教师每周教学随笔5篇

历史趣味知识教学随笔5篇

教育教学随笔初中物理5篇

有关于初中政治教学反思的随笔

初中教师个人工作总结2020年精选5篇

2020最新初中生活感悟随笔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心得记录五篇

中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随笔5篇

中学语文课改教学随笔5篇

初中历史教学课堂随笔

教育变革的宝藏隐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经验、新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从而发现新理念、新见解,可以促进教师对实践的反思和智慧的提升。教育反思可以避免教学中重复的失误,如果让教育随笔中的反思成为教师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07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