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讲课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心思,说课稿就是很好的体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地理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三节第一课时,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工业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两节课主要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及工业地域的形成,而传统工业区这节课则是在前两节所学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衰落的原因,综合整治的措施,并能借鉴他国的经验对中国的传统工业区提出综合整治的措施。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新工业区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课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传统工业区的概念和分布。

鲁尔区传统的区位条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从分析个别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

情感。

3、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难点:应用所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教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

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运用地理图表: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在初中时学过世界地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国家及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前两节课学习了区位因素及工业地域的相关理论知识。

2、能力基础:具备一定得阅读地图,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基础:体验过合作学习的乐趣,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

五、说教学设计

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请同学们说出三次技术革命发生的时间及出现的工业部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发现前两次技术革命出现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传统工业,第三次技术革命后出现的工业部门则属于新兴工业,我们发现新工业部门发展的十分迅速,那么传统工业将面临怎样的境遇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传统工业的兴衰与发展。

这样导入的目的:通过学生已有的旧知识自然的导入新课让学生轻松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讲授新课

1)、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及分布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说出传统工业区的特点,幻灯片出示世界工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的分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总结知识能力,训练读图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德国鲁尔区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区之一,下面我们以鲁尔区为例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兴衰与发展。教师边讲述边板书

板书:兴--------衰--------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板书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与过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运用地图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播放鲁尔区概况录像,通过这段录像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鲁尔区的地理位置及其繁荣程度等概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那么鲁尔区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幻灯片出示教材65页图4.9,让学生分组读图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势区位条件?在学生分析之前,教师及时进行学法指导,教师提示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应从资源、市场、交通等方面分析,这样学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图中搜索信息。讨论3分钟后让学生代表到讲台前指图讲解,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教师用课件总结,鲁尔区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

①煤炭资源丰富

②充沛的水源

③靠近铁矿石产地

④水陆交通便利

⑤广阔的市场。

设计意图:通过录像让学生对鲁尔区有了更直观亲切的认识,然后展示地图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去挖掘地图中的信息,这样学生边讨论,边分析,充分利用多种器官来学习,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与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及时进行学法指导让学会分析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方法。

第二步,通过材料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继续播放录像,展示鲁尔区衰败的景象,看了这段录像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禁会产生一个巨大的问号,曾经繁荣的鲁尔区如今怎么衰败成这个样子?

这时教师顺势发给每组同学一份材料,让同学分组讨论分析材料,找出鲁尔区存在的问题。

创设情境:面对这种现状德国人该如何应对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鲁尔区大大小小官员,面对你的城市经济一天天衰落,环境一天天恶化,你还能吃得香,睡的着吗,那该怎么办?马上召开小组讨论会,共同制定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讨论5分钟后学生纷纷主动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很快突破重点,为破难点打下基础。

教师总结:根据各位官员的报告,我的秘书也给我整理出一套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方案。

我认为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核心是调整产业结构,即减少煤炭、钢铁企业的数量,扩大单个企业的规模,并引进技术水平高的电子、汽车等中小企业,同时发展第三产业,使产业结构多元化,另外,调整产业布局,(结合鲁尔区综合整治图片)比较原采矿区和现采矿区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新采矿区向西迁移,目的是就近获得铁矿石,甚至将钢铁厂向西部沿海地区转移,与荷兰联营建立炼钢炉,然后将生铁运到鲁尔区。)另外继续拓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整治后的鲁尔区重新走上了经济良性发展的道路,请欣赏整治后的鲁尔区的一角(录像),通过录像让同学们相信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为下面的问题辽中南工业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识反馈与迁移

课件展示辽中南工业区图片,讨论分析:

①比较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有何异同?

②分析辽中南工业区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③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谈谈你对振兴辽中南中业区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习题让本节课的知识得以升华,让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操。

课外探究作业:撰写“浅谈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兴衰与发展”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1、成果:

①打破了“讲解、模练”的传统型教学模式,落实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探

究意识和过程意识的培养。

②大多数学生能达成预定目标。

③创新之处:课堂活动设计较新颖而且多样,能成功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问题设计有梯度,能实现分层次教学。

2.不足:

①时间不够充裕。

②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练。由于学生个体基础存在差异,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难点。

3.改进方法:在课前培训“小先生”,课上由“小先生”带头组成活动小组,便于模拟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对于课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难点的同学,课后请“小先生”帮忙继续学习,而从而引导学生课上课下互相帮助,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高一地理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分成两大块: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工业分散与工业联系

在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这部分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的优势和工业集聚的类型,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专业化的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在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动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2)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工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一个工业区的发展规模、主要发展方向形成的内在原因,提高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工业联系、工业分散

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

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结合乡土地理,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交往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说课:《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教材内容:高一地理下册第五单元第八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在学生学习了《工业生产活动》《工业区位选择》等内容的基础上,对工业生产活动因为相互联系而产生的集聚,进而形成了工业地域作进一步重点论述,三部分内容紧密联系,逐步递进,同时本节也为将要学到的《传统工业区》《新兴工业区》等章节作了相关的知识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技能素质。

2、教学目标:

1.工业联系的方式。2.工业生产的集聚和分散。

3.工业地域的概念和分类方法。4.初步学会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利与弊。

5.尝试对某一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核心工业部门以及各工业部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

(2)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2.难点

(1)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2)工业地域之间的差异。

3.解决办法

(1)关于工业的联系问题,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工业之间联系的方式。可以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工业产品入手,链接课文插图,说明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出工业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①生产联系;②空间联系;③信息联系。

(2)由于学生对工业的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工业的集聚原因和优点比较容易理解。在讲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完成这部分内容。而对于新兴工业的分散问题,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可以利用改革开放后当地兴建的“三资”企业为实例,加以分析说明。

(3)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引导他们简单分析工业集聚和分散的弊端,尤其是工业集聚所引起的工业“饱和”、污染加剧、各种资源供应紧张、交通负荷加大等严重问题。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而且也是为后面学习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发展变化奠定基础。

(4)工业地域的形成,涉及到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开发历史、经济结构和水平等诸多因素,在此不宜过于展开,只需要让学生知道工业地域是由工业的联系和集聚而形成的,待后面的具体工业地域中再作分析。本节中应主要讨论工业地域的不同类型及其主要特点,并以启发式和谈话式引导学生对其主要特点进行分析。

4、教材处理:

①文字:以该节课文中的三个小标题为主线,列出“工业联系的主要方式”、“工业的集聚与分散的主要原因”、以及“工业地域的特点”为讲课的三个重点内容,用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软件制作成幻灯片形式展开论述;

②图片:将课本中5.33、5.35、5.36图以及地图册P13中《中国上海渚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图作为讲述三个重点内容的链接说明,详细说明新兴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及工业地域的之间的差异,以求难点突破,其它图片作为辅助教学之用。

③巩固学习:在新课结束前,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的优点,通过对馈练习的提问及讲评,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这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它可以充分捕捉反馈信息,作为未来的教学中的参考。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根据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的特点,主要采取教师重点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一些富有启发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采取讲议结合的方式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辅以反馈练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形象生动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奋点,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学法指导:

1、依据教学目标,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2、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以图忆文,培养记忆力;

4、联系已学知识,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高一地理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规律,理解水资源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标

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源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基础,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源性质的前提。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教学难点

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密切,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思考问题的空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合作学习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的态度。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说学生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使用自主学习的方法,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合作教学和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准备围绕“地球为什么闹水慌”着一主题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五大问题情景、四大图表系统、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导入:通过多媒体播放地球有关水的资料,创设第一个问题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很多地方还闹“水慌”?

新课教学:展示“陆地水体类型以及储量百分比图”,引导学生读图,完成两个知识点的学习:陆地水体按空间分布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陆地淡水的储量很少,只有0。3%。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一。

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第二个问题情景: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为什么主要依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展示水资源循环周期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得出结论: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内可恢复。而其他水体更新周期很长,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当于是不可再生的水资源。这是地球闹“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转到下个知识点,也本节重点和难点:陆地水体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需要化大约15分钟时间。展示“河流径流与降水量的关系图”、“冰川补给的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图”和“河流与潜水相互补给示意图”。详细分析图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陆地水体补给的规律。同时理解陆地水体补给的时空分布不均,雨季闹水灾、干季闹旱灾,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结合现实问题,创设第三问题:为什么全球闹“水慌”现象越来越严重?是地球淡水资源在减少吗?引入水循环内容的学习。这也是本节的重点知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水循环的示意图,来突出重点知识的学习。学习水循环知识后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淡水资源在不断循环,是一个常量,地球“水慌”加剧是人造成的,包括过量使用水资源、污染、浪费等。

提供华北地区的一些生产、生活情况资料,创设第四个问题情景:华北地区处在半湿润气候区,为什么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怎么解决?

组织一次合作讨论,让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相互交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提供资料。组织第二次合作讨论:“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背景以及现实意义。

高一地理说课稿4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用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气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海水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是学习的目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大方面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运用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气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一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一些特殊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而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人类的渔业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确定这一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气候形成的原因之一,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讲授法为主,综合利用对比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充分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示法,引导学生运用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用归纳总结法,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方面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比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洋流与气候两大知识的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入、新课教学、作业小结三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导入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小结6分钟,一共40分钟。

(一)借用历史,导入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入手,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几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生思考,通过老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面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用: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生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生合作探讨,利用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一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航海线路,之后请学生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矛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用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生思考当航船行驶到加勒比海一带时此地属于哪一类气候类型,学生说出是热带雨林气候这一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一般而言,热带雨林气候主要是分布在赤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比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雨林气候。由此引出矛盾,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比海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进行解释,学生在理解了暖流对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后,再结合39页的气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几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大陆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的影响一例,说明寒流影响气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一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一是洋流,这样一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气候进行对比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气候的不同作用。

3、师生互动,对比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生放宽眼界,将洋流对大陆气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大渔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分别对四大渔场的形成、分布进行对比学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大渔场的大概位置。同时借用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一事实培养学生保护生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4、运用理论,分析时事,

借20__年5月发生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面积扩大的原因,再用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一面,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大方面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生着重掌握洋流对气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一大渔场——舟山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一航船夏季从索马里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行驶才顺风顺水(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纲目式板书,并用相关示意图与之相结合。纲目式板书使整个板面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高一地理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中贯穿了区位理念,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然而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的复杂了,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为后面知识做辅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趋势;

3.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工厂布局实例了解分析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同时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鞍钢和宝钢案例对比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及变化,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结合三明钢铁厂实例引出环境因素对现代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如何合理布局,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例激发学生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判断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高考中区位问题占有很突出的位置,而且知识点是后面分析工业地域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所以列其为重点;同时通过前面学习,对区位因素有一定认识,但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更复杂,就不能孤立机械地看待各因素,须综合发展地分析同时又要抓主因,涉及政治哲学,而高一学生理性综合分析能力及科学看等问题的能力还有限,因此列其为难点。

二、说教法

由于中学地理教育的被忽视,所以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太高。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例教学:创设实例情景小组活动探究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结合书本案例并升华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引发学生质疑提高兴趣,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三、说学法

体验学习:对工厂布局体验一把“决策瘾”,并把自己小组的决策结果拿来和大家分享,接受大家的评判。这个过程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学生听和讲的能力,同学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情商。

探究学习:对三明钢铁工业布局分析及探究如何合理规划,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理的工业布局应该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培养爱乡情操。

四、说教学过程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板书: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主要区位因素

2、五种工业指向类型

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因素的发展变化

1、科学技术进步

2、政策变化

3、环境保护

4、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


2020年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2020年八年级地理说课稿模板五篇

2020年初一历史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2020年八年级政治说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精选初二物理说课稿范文2020年五篇

2020年精选八年级历史说课稿范文五篇

2020年初一语文说课稿范文五篇

2020年幼儿园教案说课稿最新范文五篇

2020年幼儿园说课稿范文五篇

2020年幼儿园说课稿通用版范文五篇

七年级历史说课稿精选范文五篇2020

2020年高一地理说课稿范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4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