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汇总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汇总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汇总

  毛泽东同志这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八年级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精选汇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领悟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反复阅读,弄清各种叙述方法的特点,体会本文运用顺叙方法和插叙方法的好处。

  3.通过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清楚本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整体感知本文的思想内容。

  2.通过研讨,掌握本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理解在非常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描写优美景物的心境和作用。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朗读诗歌《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这首描写红军长征的著名诗歌中,写到: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可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这是何等的气势!这五岭就是: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其中的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看看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第一座难走的山的。

  二、阅读课文,理清脉络

  学生阅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重点是落实课后“积累”一题中所列的字词读音和意义。然后研讨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通过同桌讨论、分组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方式,解决下面问题。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万里长征?长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但国民党蒋介石仍顽固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调动100万大军“围剿”红军和各苏区,其中以50万兵力直逼中央苏区。在“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下,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红军从而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哪些词语可以表明这些顺序?

  明确: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属于时间顺序。表明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天黑了”“半夜里”“黎明”“下午两点多钟”等。

  3.按照这样的顺序,文章的结构层次可以怎样分析?

  明确: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段)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

  第二部分:(2——33段)记述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2——11段)翻山前在山脚下访瑶民。

  第二层(12——32段)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

  第三部分(33段)写作者翻山后的感受。

  4.这篇课文属于哪种叙述方式?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顺叙,还有补叙。好处:层次清晰,叙事描写合情合理,前后照应,扣人心弦,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整体感知,理解主旨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提问、讨论等方法,探讨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1.读了这篇课文,老山界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从课文中哪里表现出来的?

  明确:难。表现在:走路难(悬崖峭壁,山路险峻);睡觉难(夜宿峭壁,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2.红军面对种.种艰难险阻,是凭着怎样的态度和精神翻越过老山界的?

  明确:面对走路难,“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没有丝毫的胆怯;面对睡觉难,“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面对吃饭难,“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面对处境难,“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3.作者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为了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这样表现红军呢?

  明确:陆定一(1906年~1996年),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历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长等职,是中国共产党宣传战线的卓越领导人,被誉为中国共产党内的大秀才。陆定一长期在宣传思想战线担任重要领导职务,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为党的理论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亲历长征的红军战士,作者对自己的队伍充满着无限热爱的感情,对红军的精神极为敬佩和赞扬,作者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对红军精神的热情讴歌。

  四、布置作业

  在课文中画出所有景物描写的句段,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下节课我们将具体探究赏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我们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知道了全文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也明确了文章的主旨。那么,我们今天再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材组材的。

  二、研讨选材组材

  围绕结构层次和文章主旨,讨论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翻山的,这些内容和主旨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探究分析。

  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

  明确: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

  明确:与瑶民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瑶民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身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百姓、爱护百姓、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的好队伍,说明了红军的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支持、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个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了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他们则更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人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明确:补写敌人的机枪声和飞机声,就更突出了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他们不单是要翻越一座高山,而是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翻越高山,其艰难的情境可以想见。在敌人飞机的“叹息”声中,我们看到的是红军的战无不胜的高大形象。

  5. 小结:

  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三、赏析景物描写

  请同学朗读自己画出的景物描写的句段,每个同学读一处。读完后,讨论以下问题。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感悟景物描写的作用。

  1.两处“之”字形火把的描写,具体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两次“之”字形火把的描写,描绘出了一个星夜行军图,火光与星光相接,暗示了山势陡峭。而此时战士还有说有笑,互相鼓励,更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险、坚强勇敢的豪迈气概。

  2.夜宿半山腰时很险要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通过四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是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下山路上的景物描写,意在表现什么?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4. 小结:

  描写景物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写景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为表现人物心情和精神,丰富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继续查阅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全面了解长征的过程及意义,进一步加深对红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2.背诵半夜醒来景物描写的一段,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能够加以运用。

  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二

  [学习目标]:

  知识和能力方面: 1.了解作家作品。

  2. 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 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过程和方法方面:

  1. 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 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教学过程]:

  (一)、以图绘情,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长征革命歌曲——《映山红》

  在播放歌曲时,要求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用心聆听:这首歌能让你感受到一种

  怎样的精神和力量?

  2、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通过复述课文,既检查了预习情况,也拉近了不同程度的学生之间的距离,最重要的是为下面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音乐是听的艺术,也是情感的一种流露。歌曲《映山红》是影片《闪闪的红星》的插曲,那优美的旋律,那深情的歌词, 表达了人们对红军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歌词中处处体现出红军的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上课伊始,通过音乐营造一种长征的情境,定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课文所展现的红军的优良传统的之中并受到熏陶, 同时也起到了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这绝对是一种整体感知红军长征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探究赏情,分析整合

  (一)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语言生动、形象、逼真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联系课文、影视,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大致描述两幅图的内容。

  3、【百度图片展示】夜宿山腰图、星夜爬山图

  【设计思路:百图图片最后展示,而不是开门见山的展示,有利于学生思维、说话的训练,防止图片的内容束缚了学生的活跃思维。】

  4、学生自读,男女生读,全班读的多种方法朗读这两处景物描写。(1)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2)这段景物描写之中,运用了什么感官角度,观察的视角又是什么? 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感官角度是视觉,观察的角度有仰望、俯视。】

  5、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山谷

  6、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听觉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像波涛在澎湃

  整体感知修辞方法

  1、文中修辞方法除了比喻,你还能发现哪些?

  2、调动你得记忆,能从你学过的文章中举出一些例子来吗?

  3、幻灯片出示一些代表性的句子,反复朗读这些语言,你觉得美吗?

  举例之后再归纳比较,学生就可以感知到要想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可以采用修辞方法,使文章的语言达到诗一样的完美,如:比喻、排比、拟人、白描、对比等等。

  7、文章除了写到了这两处,还写到了哪些地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呢?

  【明确:课文采用顺序的方法,按时间变化结合地点转移为顺序。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色黑了才到山脚”---“满

  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2 点多钟”---“一直到宿营地”。

  从第一天下午动身,到第二天下午 2 点以后才下山,整整一天时间。地点转移:上山(从山脚到山顶)---半山腰---雷公岩---山顶---下山。】

  【设计思路:语文学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学习语言,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在于通过品味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为下文体会红军的可贵精神做一铺垫。】

  (二)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文章主旨

  1、值此建党 90 周年之际,回忆一下,目前你知道的庆祝党的生日的方式有哪些?

  2、不知你有没关注到电视上最近什么题材的节目最多?

  3、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播放《长征》电影的片段:

  【百度视频】电影《我的长征》片花

  带着一个任务去欣赏:你对红军的印象能不能概括成几个成语呢?

  【明确:不怕困难、心系群众、艰苦奋斗、乐观主义。】

  4、放眼整篇文章,哪些地方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 组织小组讨论并总结:

  下面是学生可能提到的句子: 内容摘要:

  A、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 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这里的“照着习惯”,反映了瑶民长期受到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 就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男人们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B、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C、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D、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明确: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

  信。】

  5、【百度图片】长征资料

  【设计思路:以此关键问题辐射到全篇课文,学生从全文中找出的地方一定

  非常多,因为整篇课文处处都可见红军的这种精神。引导学生找出之后,然后结合相关具体图片,从修辞手法、重点字词、写作手法等等方面分析其作用,顺其自然的领会作品的主旨。】

  【媒体运用策略、教学效果评价:1、文道结合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许多课文都要求培养学生学习英雄人物,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来领会这种伟大的爱国精神。平时教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启发想象或口头描述场景的方法来理解词句,体会人物品质。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各自大脑储存的表象层次不一,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甚至有的如隔靴搔痒,无济于事,课堂教学效率当然难以提高。课件中穿插的图片或者视频,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长征》的一段视频,这也许是学生们曾经看过的,能有效的唤起学生对此整部《长征》电视剧的记忆,或者是类似于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的想象或者联想,课文中心思想的揭示水到渠成,学生在逼真的场面中正确理解了语言文字,受到启示,受到感染,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促成了文道的统一。】

  (三)、作业传情

  朗读全文,熟读、感悟、背诵两处景物描写的段落。

  (朗读,背诵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整体感知的方法)

  [教学反思]:

  《诗经·小雅·鹤鸣》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21

  世纪也是信息的课堂,可喜的是如今它已“飞入寻常教学中”,可忧的是隐藏在一片繁荣之后的负面问题也逐步露出它的冰山一角。

  一、勿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实际使用中,有的教师过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展示作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就会减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一堂课下来看似什么都有, 学生的实际收获却不多,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信息技术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人手,探讨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信息技术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二、勿摒弃传统教学方式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和粉笔,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可以较好地控制课堂节奏,内容也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教学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却往往无法加到板书中去而生出许多遗憾。此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特别是化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显得重要,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惟一途径和手段,教学中不能为了信息技术而去使用信息技术,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包括传统媒体,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给课堂带来高效率的同时,也会不经意间给我们的教学带来遗憾,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 21 世纪的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

  语文《老山界》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介绍作者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2、导语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放朗读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

  ㈠明确顺序安排

  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上 午

  傍 晚

  天 黑

  夜 黑

  半 夜

  第二天 黎明以后

  下 午

  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2、是不是这样安排的呢?

  大致如此。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㈢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㈣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㈤首尾两段的作用。

  1、文章主要记叙翻山的艰难,首尾两段说了这个意思没有呢?

  2、研读首段:

  ⑴首段交代了些什么?

  高度(三十里高) 名称(土名叫老山界)

  ⑵交代高度起什么作用?

  说明山难翻(暗示中心意思)。

  ⑶文题为何用土名“老山界”?(联系与瑶民攀谈一段)

  通俗亲切:暗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

  3、研读尾段。

  抓住“第一座”、“小得很”细加体会。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继续学习课文,揣摩生动描写

  1、 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

  生动的描写。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

  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3、揣摩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4、揣摩语言描写

  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5、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6、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

  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比喻、排比

  ⑶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

  庄严、奇伟。 寂静

  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

  远、近、大、细; 比喻、拟人(山泉呜咽)

  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教学总结】

  老山界是陆定一的一篇回忆录,在整个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围绕长征这个主题,主要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山的经过,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文中较好地采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写景文字优美吸引人,值得学生借鉴赏析。

  上完这节课,本人作了如下回顾反思。

  一、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引导得当。

  如何知道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句,据此看用了哪种记叙顺序,用了多长时间,从哪里开始翻山,直到哪里结束。通过指导,学生既对红军翻上过程有了大致了解,而且掌握了了解记叙顺序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列表了解经历的困难,直观形象。

  如何表现红军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主要要了解课文情节,从文中概括困难所在。于是,我列了一张表格,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然后概括遇到的困难。最后分析这些困难主要表现了红军的哪种精神。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然后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重点难点在对课文的熟悉了解和表格的填写概括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以声衬静的手法的赏析摹写。

  引导学生赏析“半夜醒来”这段文字,看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学生从文中看出是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并说出了这种手法的妙处。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之前课文中遇到用这种手法的语段,从中概括如何用这种手法来写片断。最后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全班交流点评。

  这节课上完,感觉还有一些字词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尤其是语境中的含义,在以后的课堂上,要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练习。

13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