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一起看看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4)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

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 (学生写出—3℃ 、—10℃ )

谈话:很好,那么你知道哪个温度更低一些吗?

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 —3 ℃与—10℃ 哪个温度更低? 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

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 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 表示的温度低。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2题 (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

② 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

③ 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

④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

2.自主练习第5、7题

① 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

② 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自主练习第8题 (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

① 先让学生读懂题目,分析题意 第8题:某商场上半年的经营情况。

② 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

③ 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 。

2.自主练习第6题(是进一步巩固正负数意义的题目)

① 引导学生观察标签(课前要准备好标签)

② 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

③ 通过讨论,明白意思。 “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 到(1500+25)毫升;“500

±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

3.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

①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② 让学生独立完成。

③ 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

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会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在用正数、负数描述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中,体会正数、负数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

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体现正数、负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你知道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知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这节课你想知道正负数的哪些知识?

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出示本课目标:

1、正数、负数怎么读、写?

2、怎样用正数、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数、负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正、负数

1、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三组数据

老师说几组数据,请你记在记录单上,注意你的记录一定要让别人看明白。 (附:记录单如下)

教师叙述:

第一组数据:一支球队在比赛中,上半场进了 3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第二组数据:本学期,我们班转入 2人,转走 1人。

第三组数据:王阿姨做生意,一月份赚了 4000元,二月份赔了 2000元。

2、展示并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四种情况:(只写数字;数字前面写字;用符号;前面加正负号)。

师选择用文字表示的,用投影展示出来。

问:有没有与他不同的表示方法? 学生会出示用符号表示的方法。

问:你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两种记录方法否非常详细,你认为那种方法表示更好?为什么? 当学生出现认为文字表示方法比较好的时候,我会这样引导:有的时候遇上不会写的字,或者出现错别字,采用这种文字表示,容易让别人错误的理解你的意思,所以,我们就采用不易理解错误的符号记录。

3、认识正负数

你们知道像+3这样的数叫什么吗?(正数)

观察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 ) 你会读吗?

生:读加三。

师导读:正三 生齐读

象“—2”这样的数是什么数?(负数)

观察负数你发现了什么?(数字前面带了一个“-” ) 你会读吗?

生:负二 生齐读

我们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里) 在数字前面,“+”是正号“-”是负号。

4、读统计单里的后面两组数据

5、抢读。-200、+3.8、-5.4、15、-7/8、-2/5、+5.4

问:请读出下面的数,并告诉大家你读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并分类贴于黑板相应位置)

师:15是什么数?15和前面的正数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15前面没有正号) 这是为什么呢?(在表示正数时,正号可以省略不写) 你会读这个数吗?

生:十五

你能总结出正数的读法吗?(读正数时,带“+”的,一定要读出“正”字 ;省略“+”的,这个“正”字也要省略不读。)

师:负号“-”,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你能再说出一些负数吗?我们能说完吗?这说明什么?(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正数的个数呢?

观察这些正、负数,正、负数可以是什么数?

正负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三、联系生活,理解正、负数的运用

1、到中国的热极 ------新疆的吐鲁番去走走

我们刚认识了新朋友正负数,现在我们带着新朋友一起去美丽的新疆走走吧!(出示课件)

(!)吐鲁番素有“火洲”之称。夏季平均气温在 38℃左右,盆地中心的气温达到 49℃以上,有记录的地表气温达 82℃。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堪称中国的“热极”

(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说的是吐鲁番的日温差特别大。3月份日平均气温在零上13℃左右,日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 3℃左右。

(3)四季温差也很大,夏季达到炎热的极致,但到冬季平均气温则降到零下10℃左右。

(4)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8870米。

师:( 1)出示课本信息窗的第二条信息,这些信息中的温度数据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吗?(学生可能回答: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为什么零上用+13,零下用-3表示呢?你是以什么为标准分的? 学生讨论,让他们明白:0度是分界线

“0”刻度下面都表示什么温度?用什么数表示?“0”刻度上面都表示什么温度?用什么数表示?

那温度怎么用正、 负数表示呢? “0”是正数还是负数?“0”上面是什么数?0和正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0”下面是什么数?0和负数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然后,在正数和负数的中间板书“ 0”)

(2) 再次回到吐鲁番。它位于海平面以下 155米,而新疆天池则位于海平面以上 8870米,你能用正负数表示出这两个地方的位置吗?为什么这样表示?

这里的“海平面”相当于温度计里的哪个刻度?

(3)出示数轴:观察正负数的位置

这个数轴和我们以前见过的数轴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观察正负数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所有负数都比 0小,正数都比 0大。正数都比负数大。

2、正负数的其他运用

我们用正负数表示温度的高低、地势高低,还有刚上课时说到的进球、丢球、赚钱、赔钱,其实正负数还可以表示生活中许多这样相反的现象。

(1)如果上车 12位乘客用 +12表示,那么下车 8位乘客用( )表示。

(2)于老师家在学校北面 1500米,可以表示为 +1500米,那么刘晨家在学校南 6000米,怎么表示?

(3)王叔叔三月份收入 2000元,支出 800元,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4)一个仓库,周一进货 1000吨,周二出货 360吨,用正负数怎样表示?

思考:每一题中的两个量都是什么关系?

说明:描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3、带着疑惑和思考来看课本:P60-61.把重点知识用笔圈画下来。 看完课本, 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自主练习1题和3题 2、判断:

(1)海拔-155米表示比海平面低155米( )

(2)温度0℃就是没有温度。( )

(3)0大于所有的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

(4)如果向南走记为正,那么-10米表示向东走10米。( )

五、拓展知识

了解正、负数的历史 课件出示史料,进一步了解负数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 2000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算筹表示正,黑色算筹表示负。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生谈感受,思想教育。)听完介绍后你有什么感受?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理解的正数、负数吗?

板书设计:

正数、负数的认识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青岛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模板

最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新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设计模板

数学课五年级教案模板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模板

五四制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模板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模板

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一起看看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欢迎查阅!青岛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步骤一、铺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96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