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一起看看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欢迎查阅!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一般规律。

2.明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能力培养:

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原因。

情感教育:

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教材内容分析】

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所以在完成“常见天气系统”教学之后安排气候的内容。本节内容从气候的变化开始引入内容,并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作分析,找出适应对策。气候对本章前几节内容具有总结性的意义。

教学重点:气候的变化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理解气候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设计:创设意境——识读地图——析疑练技——总结反馈

学法指导:在指导下自学,读图中探索,练习中巩固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投影材料一:

据资料考证,在距今约3000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暖和得多,那里生存着许多热带和__带动植物。热带标准动物——大象几乎随处可见。因此,当时得河南省称为豫州,“豫”字形象比喻为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直到现在,河南省仍简称“豫”。

投影资料二:

图2.25过去一万年的气温变化

师:同学们,从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全球气候在不在变化呢?

生:在不断的变化中。

(利用材料,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对,全球的气候在不断的变化中,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反映出来就是气候变换,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主要有三个时期的变化,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代。我们看图2.25,看看历史时期全球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呈波动上升趋势。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目前,人们比较关心的师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同学们分析一下图2.26,看看近百年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什么?两次明显变化的时期在哪?

生:气温呈升高趋势,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师: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区域性的气温变化要比全球气候变化复杂的多。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

投影材料三:

图2.27近现代全起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活动一:

将学生分若干组,根据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

①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

②近现代,特别是近50年来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作适当补充。

(让学生在讨论中了解气候变暖的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我们指导了全球气候变暖,那我们再来看看气候变化会带来哪些影响,又如何防御呢?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展开讨论。

活动二:

学生根据阅读,展开讨论,并将讨论分析结果记录。教师适当补充。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2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锋与天气、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

这两部分的内容都是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然后再说明受这些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带来怎样的天气或天气会有怎样的变化过程。最后都安排有一活动,这些活动既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突出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书中给出两个案例——台风、寒潮,是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带来的两个天气实例,它们属于自然灾害中的气象灾害,它们的发生机制和规律与本节所学的天气系统息息相关。简易天气图的识读。这是对第一部分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活动展开讨论和对图2.24锋面气旋进行天气状况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问题有二:①冷锋及天气。我国冷锋活动普遍,冬季可遍及全国,夏季主要在黄河以北。②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夏季东南沿海主要受热带气旋影响,大陆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主要受蒙古冷高压影响。低压(气旋)与高压(反气旋)与天气知识的学习是分析、理解和预测我国天气和气候形成原因和过程的原理性知识。我国东部冬夏季风向的变化和降水的不同有力地证明了季风的存在,我国冬天的寒潮、夏季东南沿海的台风存在有力地证明了天气系统的存在,等等。目的让学生感到所学是实际中存在的、有用的地理知识而不是空洞的纯理论解释。

本节课的难点也较多,应利用多媒体演示、图示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区分冷锋与暖锋时关键是让学生分清冷、暖气团中,谁是主动运动的气团;另外,冷锋和暖锋造成的天气有很大不同,冷锋天气很复杂,暖锋天气比较简单。可用动画演示某地在锋面经过的不同时段的天气变化规律。在教学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时,可从分析成因入手,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地转偏向的规律画出风向。讲解锋面气旋天气的形成时,可用多媒体演示:气旋中心辐合上升的气流,而在气旋所在的低压槽部容易产生不同性质气流的相遇,形成锋面。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理解锋的概念与分类;理解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2.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3.能运用简易天气图,说明天气系统的活动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2.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3.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和动机。

2.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认识观,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冷锋的形成及其天气过程。

2.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冷锋与暖锋的判断,理解冷锋天气与暖锋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不同的旋转方向。

3.天气系统图的分析,特别是理解锋面气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要求学生提前一周收看天气预报,了解近期的天气状况;收集与台风、寒潮相关的资料;收集1~2条天气谚语)

[新课导入]

从当天的天气状况引入。

师:有哪一位同学能够根据昨晚的电视天气预报,说出今天的天气如何?

生:(据现实情况回答)

师:大家回忆一下前两天的天气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生:(据实际情况回答)

师:天气现象是我们最能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是不断变化的,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不相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会弄清其中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还可以进行初步的天气预报。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板书)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师:常见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和反气旋。我们首先来学习“锋与天气”。

(板书)一、锋与天气

师:要了解锋的形成,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气团?

生: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师:“大范围”说的是气团的空间尺度;“性质均一”意味着气团内部的一致性;“大范围空气”指气团是由空气组成的。那么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会出现什么情况?

(动画演示)锋的形成——冷暖气团相遇

(学生合作探究、讨论回答老师提问)

师:冷暖气团相遇时,它们的交界面能与地面垂直吗?

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与地面能平行吗?

生:不能。

师:冷暖气团相遇,它们的交界面是倾斜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两侧,哪个是冷气团,

哪个是暖气团,为什么?

生:因为冷气团密度大,暖气团密度小,所以在交界面下方一侧的气团是冷气团,在交界面上方一侧的气团是暖气团。

师:很好。谁来回答一下,什么是锋?

生: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它们之间的交界面叫做锋面。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叫做锋线。一般把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师:很好。锋面两侧的冷暖气团的温度、湿度、气压有什么不同呢?

生:暖气团的温度高、湿度大、气压低,冷气团的温度低、湿度小、气压高。

师:正确。那么一上一下不同性质的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生:不会。

师:锋面附近是个天气变化剧烈的地带,锋面附近会造成什么样的天气呢?

(动画演示)锋面附近天气

生:(合作探究)锋面附近会有一系列的云、雨、大风、降水等天气。

师:你看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还是在暖气团一侧?

生: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师:要特别注意:云、雨、大风等天气现象只出现在锋面附近。

(动画演示)冷、暖锋动态移动过程

师: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冷暖锋面是怎么形成的呢?甲、乙两图中冷空气和暖空气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其结果如何?

生:甲图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冷锋。乙图冷空气__后退,说明暖空气强大,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暖锋。

生:都有暖空气沿锋面做上升运动。

师:暖空气沿锋面做上升运动,气温下降,水汽凝结,会形成云雨天气。冷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区域多发生在锋前。记的还是:锋面降水雨区位置主要在冷气团一侧。

师:冷暖锋面的坡度及符号有何不同?锋线凸出方向有何特点?

生:(合作探究)冷锋面的坡度较大,符号是三角形;暖锋面的坡度较小,符号是半圆。冷暖锋的锋线凸出方向都与锋面移动方向一致。

(过渡)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冷暖锋的形态和符号不同,产生降水的区域也不同。那么,当一冷锋或暖锋经过我们这里时,我们将感受到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呢?

(板书)1.冷锋与天气

(动画演示)冷锋动态移动过程

(投影文本)

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

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甲、乙、丙三个城市分别是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甲城市还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冷锋正好移动到乙城市区域,乙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丙城市则是冷锋过境之后,冷气团替代了原来的暖气团,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2.如果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暖气团的控制下,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在乙时刻,冷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气压也有所升高;在丙时刻,冷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暖气团被冷气团替代,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师:(动画演示)暖锋动态移动过程

(板书)2.暖锋与天气

(投影文本)

1.设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有什么不同?

2.设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怎样的天气变化过程?

生:(合作探究回答)

1.若甲、乙、丙为三个城市,此时,三个城市的天气分别是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甲城市正处在冷气团的控制之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乙城市暖锋正在过境,由于暖锋移动的速度较慢,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已经移出丙城市,丙城市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2.若甲、乙、丙为同一个城市的三个不同时间,这个城市将经历以下的天气变化过程:在甲时刻,该城市在冷气团的控制下,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在乙时刻,暖锋正好移动到该城市区域,该城市应该是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在丙时刻,暖锋已经移出该城市,该城市原来的冷气团被暖气团替代,此时正受暖气团的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投影表格)

冷气团运行

暖气团运行

甲(锋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丙(锋后天气)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__抬升

暖气团控制,气温高、气压低,天气晴朗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天气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暖锋

冷气团后退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

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晴朗

云层加厚,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降低,天气晴朗

师:锋面一定能带来降水吗?

生:不一定。

师: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就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

(小结)影响我国天气的锋面主要是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如:冬季及秋末、初春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沙暴天气,都是冷锋快速移动造成的。

(过渡)刚才我们认识了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而形成的冷锋,以及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而形成的暖锋,如果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又会形成什么样的锋呢?它会带来什么样的天气呢?

2018年7月19日星期四

91

生:(合作探讨)

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的时候,会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就会在一个地区停留或来回摆动,会给当地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

(板书)3.准静止锋与天气

师:我国在哪几个地区哪几个季节会受到哪几个准静止锋的影响?

生:初夏时,冷暖气团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势力相当,形成准静止锋,阴雨天气会持续一个月左右,俗称“梅雨”。

师: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影响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叫江淮准静止锋。冬季在云贵高原上还有一个昆明准静止锋,这是由于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削弱了从西伯利亚吹来的冷气团的势力,盘踞在云贵高原上的暖气团与之势力相当,这两个冷暖气团相遇就形成了昆明准静止锋,冬季的昆明、贵阳也是阴雨连绵。

师:我们知道暖锋的天气多是连续性降水,而准静止锋也会带来连续性的阴雨天气,那么这两个锋的区别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投影)列表比较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区别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三种锋,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它们的成因不同,形成的天气也不同。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巩固。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3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__、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板书: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板书: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课堂总结: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反馈: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C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倍增

C、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D、高纬度地区会因气温升高而使降水减少

3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

球环境的潜在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

B全球将普遍变的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岛国因环境变迁将__举国移民,这里所讲述的“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发

C酸雨侵蚀D臭氧层空洞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模板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模板

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模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模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模板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难点精选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精选整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复习知识点梳理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必考复习知识点归纳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五篇分享

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

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一起看看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欢迎查阅!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要求:1.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一般规律。2.明白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及适应对策。能力培养:应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原因。情感教育: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和趋势,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采取适当的措施,规范自身的行为,抗御异常气候灾害,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教材内容分析】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综合概括,所以在完成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5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