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故乡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预习检测:

  1、找学生介绍一下小说的知识。

  2、鲁迅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谁能介绍一下他的生平和作品。在初中阶段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的的哪些文章。

  3、梳理文字障碍。

  二、新课讲授:

  (一)导入新课:我们从小生活的地方叫做家乡,我们喜欢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熟悉在这里生活的人和发生的事。很多人长大以后,因为求学和工作的原因,离开家乡。家乡变成了故乡。鲁迅先生也是这样,在日本求学7年,之后在北京定居,20多年后,也就是1919年他再次回到家乡,根据他的所见所闻,写下了小说《故乡》,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他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1——5段、自读课文6——88段,思考问题:

  1、在文中画出描写时间的词语,在黑板的故乡前填一个字,概括全文结构。

  2、作者在这些天里着重介绍了哪些时间的哪些人和哪些事。

  3、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三)精读课文,赏析人物:

  师:回到故乡的“我”因为看到故乡的萧条的景象和就要离开故乡,心情有些悲凉。在故乡呆了半个月之后,离开故乡时,“我”原本悲凉的心情变得气闷和悲哀,谁能说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我”的心情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学生回答。下面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人物的命运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1——33段,53——76段,一边读一边圈画出文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和神态、语言、对“我”的态度等方面描写的语句。圈画语句之后,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挑选觉得描写较好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在导学案上填写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同学们在汇报学习收获时,汇报时可以看书和导学案,也可以看幻灯片。我们先来画一画少年闰土的模样,再来画一画中年闰土的模样。

  学生边读边汇报,师生交流。

  师:我的好朋友,童年的小伙伴闰土,他由一个小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如此的惨状的原因课文中有交代么。

  生汇报: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师:如果说闰土的命运让作者觉得悲哀和难受,那么杨二嫂的命运更让作者觉得生气,一个端庄美貌的杨二嫂,怎么就变成令人鄙夷地“圆规”

  请同学们默读39——52、83段,结合刚才学习闰土的方法,自己边读边批,批注结束之后,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然后对比不同时期找三名同学读。

  师:通过鲁迅活灵活现的刻画和同学们精彩的朗读,一个自私,尖酸,刻薄的杨二嫂的样子仿佛就在眼前。

  师:作为阅读者,我们感受到人物的悲惨命运,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端庄美丽的女子变成自私刻薄的可恶之人,我们也不禁要追问为什么

  除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些重重地剥削和压迫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老师分析时代背景,渲染悲凉的气氛,引发学生对那个黑暗时代的痛恨。

  师:中国画讲究工笔,人物绘画讲究神韵,鲁迅的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也是讲究形神兼备,多种描写方式和多样写作方法,这里的人物刻画方法有哪些,写作方法呢。

  小说中的人物“我”,可以说是作者,但又不全是作者,他是小说中的人物,代表哪一类人呢?学生回答。

  作为有思想的知识分子,目睹故乡的这一切,他想到什么,希望什么,请同学们齐读86、87、88段。

  三、师小结,渗透思想教育。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二

  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

  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

  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

  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与感受。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哪两个是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

  明确:闰土和杨二嫂。

  【分析闰土形象】

  2.仔细阅读课文有关段落,关注少年闰土与长大后闰土形象的区别,说说闰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①肖像变化:“紫色的圆脸”——“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

  “小毡帽”——“破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明确:“脸色灰黄”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像是松树皮”的手是长年累月超负荷的劳动造成的。

  ②称呼的变化:“迅哥儿”——“老爷”。

  明确: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一种隔膜。

  ③语言变化:由少年的活泼健谈到中年的吞吞吐吐。

  明确:闰土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表现了他的迟钝麻木。

  ④神态变化:“怕羞”“高兴”——“欢喜”“凄凉”,像“石像”,像“木偶人”。

  明确:由于饱受生活的折磨,闰土已经变得呆滞、迟钝、衰老、麻木,了无生气。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使闰土产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说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统治是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根源,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4.作者为什么要提到闰土拣“香炉”和“烛台”一事?

  明确:这是个细节描写,旨在说明闰土也寄未来于神佛。通过该细节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愚弄之深,说明了他的麻木迟钝,说明了闰土是旧中国一个尚未觉醒的农民形象。

  探究:闰土形象之变化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

  明确:闰土形象的变化是时代的反映,代表着时代的黑暗,诉说着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同时,专制制度下的人变得麻木、迷信,这无不诉说着这个时代的悲哀,也是作者“悲哀”的源头。

  【分析杨二嫂形象】

  1.昔日的杨二嫂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昔日被称作“豆腐西施”,“擦着”“终日坐着”,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妇女形象。

  2.如今的杨二嫂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的?

  明确:“凸颧骨”“薄嘴唇”“圆规”等肖像描写,“尖利的怪声”“大叫”“两手搭在髀间”“贵人眼高”等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了杨二嫂泼悍、放肆、尖刻的性格特征。讨东西、造谣、塞手套又表现出她的自私、泼悍、爱贪小便宜。

  探究: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杨二嫂的形象是作者“悲哀”的源头吗?

  明确:杨二嫂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破产的广度和深度。杨二嫂的变化,是不合理制度下的人性转变,如果说闰土是“精神麻木”的状态让作者觉得“悲哀”,那么杨二嫂便是因为失去真善美的人性而使作者觉得“悲哀”。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一. 导入

  1.师: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音)

  2.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及音乐

  3.师: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等。

  4. 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学习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

  二.新课教学

  1 初听音乐: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初步感受歌曲

  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

  3.作者简介。

  王立平(1941年—) 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乐作品还有:《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科学幻想广播剧 《绿色克隆马》,电影故事片《带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李大钊》等音乐。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广为 流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4. 节奏练习

  ×× ×|×× ×× |×﹣ |

  5 .学唱歌曲

  (1)请学生跟音乐,用lu音哼曲旋律

  (2)请学生跟音乐唱歌词

  (3)解决附点音符的唱法:大家听老师用两种不同的唱法来唱第一句,对照歌谱,哪种唱法是确的?

  (4)歌曲处理

  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

  (“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啰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从亲却倾诉——抒发情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5) 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

  师补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演___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

  6.聆听不同版本的《大海啊,故乡》

  黑鸭子版及俄语版

  三.教学拓展

  1.电子音乐:

  即电子合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近年来电子音乐作品由早期的“磁带合成的音乐”逐渐过渡到“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

  2.电声乐队 指以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目前比较多见的电声乐队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主要由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组成。有时还加一个电子钢琴。

  第二类:以电声乐队为基础,或者加进铜管乐,或者加进弦乐器,或者加进民族乐器。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大海的壮阔,感受了电声的魅力,同时还学习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真正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希望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

  作业:

  试为《大海啊,故乡》的前奏配上电声乐队,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相关文章:

1.《故乡》课堂实录教学设计

2.小学四年级语文《故乡是北京》精品教案

3.小学五年级语文《故乡的元宵》优秀教案及反思

4.三年级上册语文《圣诞老人的故乡》教案

5.五年级上册语文《故乡的芦苇》教案

初中文学故乡教案优秀范文

故乡》写于1921年,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的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故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9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