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3篇

若水1152 分享 时间:

  汪曾祺先生在《胡同文化》一文中,向我们娓娓道来北京的胡同文化,写出了北京人的心态,而本文是《胡同文化》的扩展阅读,让我们去体会中国另一座大城市——上海的弄堂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胡同文化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胡同文化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 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 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得懂更多的东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陈丹燕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集市……

  胡同文化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了解作者笔下的上海的弄堂的生活的特点。

  2、体会作者蕴涵在文章细致的描写之中的对于弄堂的情感,尝试感悟上海人的处世态度、生活理念和精神特征。

  3、引导学生培养细致观察生活写作的能力,学习课文细腻的描绘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细致的品读课文,使学生感受文中洋溢出的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培养学生感悟生活中蕴涵的真实美感。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多媒体出示一些上海的弄堂的照片,给予学生直观感受,引入课文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作者描写的弄堂有怎样的生活特点? (课堂活动:学生默读全文,进行概括。)

  三、 品读课文,感悟细节

  1、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细节描写来体现出这种弄堂的特点的?

  2、在弄堂里生活的人们有什么特点?哪些语句反映出的这种特点?

  3、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懂更多的东西?

  (课堂活动:品读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的圈划,发表感想,并将这个过程和朗读结合起来,通过朗读感悟文章那种自然、真实的语言风格。)

  四、能力迁移,习作练习

  提问:如果你是一名导演,来拍摄有上海特色的记录片,会选取什么场景?为什么?

  (课堂活动: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五、作业布置

  以 “上海的 ” 为题,重写你的片段,体现你对于上海的热爱之情。

  胡同文化教案三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老人的一篇文艺小品文《胡同文化》,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北京的胡同>>,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二.学习1——4段,概括要点,掌握胡同特点

  课文中哪些段落也写北京的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明确1——4段,从北京胡同方正,取名,宽窄,网络几方面写出了正,俗,多,静的特点。

  三.学习6——12段,突破重点,理解文化内涵

  1.歌曲唱的是“北京的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

胡同文化教案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45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