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专题节目观后感 >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

若水3636 分享 时间:

之前风靡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热播,那时的感觉就是很享受,视觉上的冲击刺激到味蕾,对事物的欲望本能地将自己看得兴奋了起来。小编特地准备了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欢迎借鉴学习!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1

在西餐成为小资代名词的年代,我依然只热爱中国的地道美食。披萨、牛排、汉堡等小资们热爱的西餐,在我看来只是中看不中用、性价比不高的装逼玩意儿。我的胃只为地地道道的中国菜而生,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以为只是习惯问题,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终于找到了答案。

西餐食材简单,做法简单,所以味道也比较单一。中国美食则不同,同一道菜,如果食材来源不同,配料不同,火候不同,做出来的味道肯定也不同。一千个人做回锅肉,就有一千种回锅肉的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从主食到腌菜,介绍了很多种美食,每种美食都讲述了一个寻常人家和它的故事,从食材到做法,再到不同地区的人对它的热爱。不管你在中国的哪个角落,都有可能找到你们曾经吃过的美食。因为美食和人有了故事,所以文字读起来也相当有意思。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当我看到遂昌的冬笋时,突然想起在丽水工作的几年里,在同事家吃过的冬笋。

在那之前,我只吃过山里的小竹笋,跟手指差不多粗。遂昌是丽水的一个县,丽水人民也非常喜欢吃冬笋,冬笋的做法自然也有很多种。印象最深的是油焖冬笋,第一次见到它时,我没认出来是笋,它的卖相也不并不好,我以为是生姜,看到他们一块块地夹到嘴里吃得津津有味,我有点被吓到。同事说很好吃,执意让我尝一块,我夹了一小块,放到嘴里,轻轻咬下去,又脆又香,吃完一块还想再吃一块。

看完这本书,有一种想亲自下厨的冲动。最想做的是藕片镶肉末的那道菜,菜名不记得了,具体做法是先将藕切成片,再把肉末想到藕片的孔里,然后放到油锅里分双面煎,最后再放入葱姜蒜,加水焖熟。光是想一想,就觉得味道好极了,改天有空真得试一试。

纪录片播出之后,“舌尖上的中国”成了众人饭后的谈资,似乎没看过的人就不够时尚。“舌尖上”的表达方式被各行各业所借鉴,如“舌尖上的法兰西”是法语老师关于法国美食的讲座,“肤尖上的化妆品”是网站上关于化妆品的专题,“指尖上的APP”是手机APP的宣传文。

纪录片我看了一两集,拍得很美,曾经有人在豆瓣上分析纪录片中的构图,书中截取的部门图都是非常漂亮的,如果能再多一点就更好了。

如果担心纪录片的时间太长,看书是很不错的选择。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2

大学里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看完了,到现在为止,许多的细节已经有些模糊,很感谢有这样的一本可以珍藏美味的书籍。

相比记录片的活色生香,央视敢于出书还是勇气可嘉。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想,它会说些什么,怎么把纪录片里的精华都搬到纸质的书籍上来。如果内容仅仅只是搬至纪录片,那这样的一本书又没有买的必要了,我们就看纪录片就好了。

好在,一打开这本书就能明显的感觉到出版者的用心良苦,首先在书的封面上一个小小的惊喜,我以为是个腰封,就想把它给弄下来,打开才发现,另有玄机,对我这种吃货而言,封面的背面上的菜谱简直就是太贴心了,我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我要把这些美食都吃到嘴里。

接着是书的内容,虽然纪录片确实是能够活色生香,但是书里蕴藏的有关美味的丰富知识,却也毫不逊色。同时我们享受的美味,也表示着我们人生的缤纷色彩,许多的文人名士在吃这一日常生活中花下的力气也让人叹为观止,他们中有些人吃遍美味不算,还要用笔杆子写下美味的文字,以供各路吃货享用。能吃到嘴里固然是好,吃不到嘴里,却被文字勾引到神魂颠倒,性子急的恨不得买张机票直奔目的地,或者等待机缘再大快朵颐。

相比记录片的的节奏,我认为看书更能带给我深刻体会,同时也更加方便我去做总结。一本书看下来,对于中国美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总结下来就是美食即人生,我发现也是珍贵的食物,烹调的手法也就越是简单,这样才能保持食物本身的鲜美。我们现在不也提倡做减法吗?越简单越有味,从平凡的生活里找到人生的真谛,从简单的食材烹调中体验生活哲学:至繁归简。

越是受到大众喜欢的食物它的包容性也就越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做的来的美味也大有不同,这点倒是和西餐有着很大的差别。因为在我的眼里西餐的味道都差不太多,而中餐,即使是同样一道菜色,也可能会由于食材处理的不同,烹调时间的长短导致最后味道不一。祖国那么辽阔,要是所有人都吃同样的东西,同样的味道想想也就觉得恐怖。所以食物就必须具有包容性,容的下56个民族的不同,容的下农村城市的不同,容的下贫富差距的不同。

除了各类名家之作外,书内也有许多关于美食的杂谈,比如饺子,馒头在南北民间的各种称呼及讲究,看过纪录片的朋友应该再好好观摩一下这本书,因为它延伸了许多的美食知识,让你对于祖国的各类食材从古至今的历史都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没有看过记录片的,更应该仔细阅读这本书籍,提升下对于美食的认知,同时也深入的了解下再九百六十万平方的辽阔大地上,有关祖国的味道。同时城市里的孩子们也可以涨涨见识,各类食材都是怎么被采集,被种植,被运输,被烹调,最后成为我们常见的模样。

美食之所以被我理解成人生的一部分,除了从食物本身吸取到的一些简朴哲理之外,更多的是美食带给我们的美好记忆,这也是这部记录片和这本书成功的秘诀,将美食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击中人心里的情感,建立与观众的感情枢纽。无论生活多么不易,我们总是记得家乡的味道和爸妈的味道,一个味道一旦和记忆里的某个特殊时刻相结合,那么美食就不仅仅只是美食了,它成为心灵里最珍贵的礼物,一辈子都难以忘怀。成长是一件美妙又痛苦的事情,当时光走过,只有味道永恒,你记忆深处最美好的滋味绝不会是哪家饭店,哪个酒店里的味道,一定是爸爸妈妈长辈给你特意做的某道菜,每个年纪都有不同的味觉感官,小时候可能会比较喜欢油炸的滋味,年轻的时候可能偏爱麻辣重口味,半百之后可能又偏爱清淡。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牢记心中的家常美味。

个人觉得这本书总体质量非常高,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图片的质量还可以再高些,这样子对于吃货来说说不定真的会口水直流哦~那个啥,吃货必备,有机会去环游中国的话,一定要带上它,按图索骥,总能把各路美食吃进肚子里。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3

“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中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各地各民族的美食文化也各不相同。美食文化是人们几千年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不像其它特色文化那样容易消失,只要这一地区还有人,那么这一地区的美食文化就不会消失。

近些天,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连续几个深夜,让无数人守在荧屏前,看得食指大动、口水涟涟。然而,作为纪录片,它不同于以往的影像素材里,以“烹饪大师”或“美食名家”结构,展现的是“精湛的厨艺”和“繁复的过程”,亦或是能够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 “比赛”形式。在本片中,中国美食更多的以轻松快捷的叙述节奏和精巧细腻的画面,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变迁,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那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人与食物的关系已经达到密不可分的境界。《舌尖上的中国》用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祖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这其中,有制作的技巧,有艰辛的劳作,有相濡以沫的真情,有端上桌的美食,也有食物的演变过程,有方寸间的方桌厨房,也有广袤的祖国山河……人文关怀贯穿其中,用最质朴的表现手法展现那些贯穿于日常生活的东西。

1)自然的馈赠 对于餐桌上的美食,我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还要感谢大自然的馈赠。本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神奇的食物。

2)主食的故事 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貌,唯一相同的是作为中国人对主食样貌、口感的追求。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3)转化的灵感 由豆腐、到酒、到酱,再到泡菜,那芳香浓郁的味道令人难忘。一坛坛、一罐罐的发酵,敏锐又果断地打造出食物的新境界,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它逾越了障碍,营造了条件,把握了机缘,经历了失败。祖宗传下来的方法,自己掌握到的技术,转化的灵感是最大的智慧!

4)时间的味道 腌腊、风干、糟醉、烟熏,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盐的味道,它来自时间,也来自人情。它已经在漫长的岁月里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等感情交杂在一起,才下舌头,又上心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个是滋味,哪个是情怀!

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由炊具的变化到菜式的变化,水火本是两家人,对立却又互相牵制,对于厨师而言,水火关系的调控,是他们技艺的展示。而厨房的秘密无非就是人类对美食的共同热爱!

6)五味的调和 甜苦咸酸辣,五味是评定一道“艺术”的关卡,亦是人生的滋味。甜是收获,是被认定的喜悦与幸福,不仅仅是对一道菜,更是一位厨师,一种文化的认可;苦是苦尽甘来,化腐朽为神奇的魔术;咸是吃得苦中苦,厚重的味道也能得到味蕾的认同;酸是不堪纠缠而难以言说的苦难,然而在菜里它却是不可或缺的“画龙点睛”之笔;辣是坚韧与果断,尤以川菜闻名。

7)我们的田野 不管是高山、平原、湖泊、海洋,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糯稻、海参、河蟹、芋头、青稞,农田还是菜园,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适度、巧妙地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看天!”从餐桌回归大地,颇似头尾呼应的手法,也为《舌尖上的中国》画上圆满的句号……

美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关系到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但美食文化的发展与保护不同于其它文化,美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所以,美食是不分厨师等级,不分国界的,但是请别在接纳他国美食文化的同时,丢弃了属于你自己的乡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4

这天,我打开电脑,看了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我看了第一集,叫做《自然的馈赠》,看完以后,令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我一开始猜想,这不会是介绍一些山珍海味的纪录片吧,结果真是如此。我对于那些美味佳肴并不感兴趣,但我却完完整整的把这集纪录片给看完了,原因在于我看到了美味佳肴背后农民们付出的艰辛,那些镜头至今都令我难以忘怀。

片子开头介绍的是山茸,这是一种野生菌,实在很稀少,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每一天早上凌晨三点就要起床走山路,找山茸,在挖山茸的时候不能破坏山茸的根,留意翼翼地将山茸取出,之后还要将土填上,让珍贵的山茸再度生长。那个小女孩说:“务必凌晨三点就起来去找山茸,此刻是雨季,山茸长比较好,个性多人去挖,晚了就都被别人抢光了。”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艰苦的农民,据说在市场上一份碳烤山茸能卖到1600元左右,想一想,当你拿起菜单,一挥手,财大气粗的喊道:“把最贵的都给我点上。”有没有想过美味背后是农民们起早贪黑的工作。当你要走时看到桌上还有剩菜时,你是否想过这都是农民们每一滴汗水换来的成果。当你在酒店里暴殄天物时,你是否理解农民找不到山茸时那份绝望的情绪。你们无视的剩菜是农民们视如珍宝的食品,你们视如珍宝的金钱让农民们视如粪土。浪费是可耻的,浪费农民们辛勤的汗水更为可耻,更为可耻的是浪费大自然的馈赠。别人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美食或许仅仅只是欣赏,而每个农民看到自己家乡的产物被播出来,那就不仅仅仅是一种欣赏,更多的是自豪,这绝不亚于汪曾祺应对别人说起自己故乡的鸭蛋,因为纪录片记述的是他们的辛苦,是他们不畏艰辛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记录的是美味佳肴,更是中国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5

作为一个吃货要无论什么情况之下都要胃口好吧,不过有生以来第一次我发现我今年我胃口不好,希望这个只是偶尔失手吧,我还是希望自己胃口好的,毕竟一直都是这样好过来的,突然不好的话,会让我怀念以前吃三大碗饺子或者两大碗面条的时候,现在好像对食物的欲望就要小得多了,前段时间我一个人跑去吃日本料理觉得郁郁寡欢,吃什么很重要,吃的时候什么心情好像也很重要。

在中国,吃好像从来就不是一个小问题,翻开历史,吃饱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最吃不饱的时候吃人的历史也是大有人在。感谢科学的发达,今天应该不会再饿死人了,希望中国的历史上再有不要再有这样的事情。据说嘴巴有两样功能,吃饭和说话,因为中国人历来是不能随便说话呢,因言获狱的历史也是同样悠久,所以中国人在吃上无人可及吧,孙中山说过:“中国人别的方面都不行,唯有在吃的方便可以傲视诸国,可以为天下先也。”本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我希望这一优良传统也能够发扬下去,因为现在看起来我们好像现在还是吃得很粗糙,不让人满意,当然如果有一天,嘴巴的另一大功能也实现了,那就更好了,我们也一定会因此胃口变得更好的。

以书中所说,中国人固然几乎已经可以说无所不吃,其食物来源之多之新奇烹饪之炉火纯青绝对可以说是无双无对。当然我们或许还可以看到一点所谓的世间百态,所谓的谋生直接一点说就是谋吃的吧,至少从中看来还是很辛苦很艰难的,制作组的这个角度是很值得赞赏的,人要懂得珍惜才算真正为人吧。当然能够流自己的汗吃自己挣的饭感觉还是很好的。

幼时曾经觉得能够吃遍天下美食是一件美事,长大了才发现这个会受到各种各样限制比如心情,饥饿乃至懒惰程度,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吃和什么人一切诸如之类,吃饭好像本来是件简单的事情,突然好像就变得无比复杂。想来可以牵涉从心理学到社会性乃至哲学的等等一切,不过顺带说一句,我觉得所有写吃的都不够好,因为你诱惑到我们了再发现好像不容易吃到嘛实在是一件不厚道的事情。

说到这本书的话,还是很好看的,,图片彩很重,看起来很是喜庆,就是文案好像有点矫情,这个问题应该已经被讨论烂了,还是就是名家写吃的真心可以不要,虽然我觉得可能视频看起来比较直观,亲自吃会更加直接,不过实现起来好像有点难度。

虽然我还没有到了以吃作为人生最大乐趣的地步,不过还是觉得食欲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这样才可以保证身体健康。早点过去这段消极的时光吧,胃口大开的日子快点到来吧,因为没有吃过的东西还太多了,我对这一切还是充满了好奇,作为一个还算挑剔的食客,我才刚刚上路而已(我真的应该去跑步,运动一定可以增强食欲的)。


舌尖上的中国专题观后感相关文章: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800字五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60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范文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600字五篇

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优秀范文5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5篇550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五篇700字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300字7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94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