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专题节目观后感 >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5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由叶君、萧寒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三集文物修复类纪录片,在央视电视栏目《纪录片编辑室》中播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到各位。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1

刚从故宫旅游回来,便看了这部朋友推荐的纪录片。

介绍这一纪录片的文章中提到,故宫里的几个师傅曾经想让纪录片的制作人员删除一些太生活化的画面,比如说师傅之间互相的调侃,师徒之间扯个大帘子,接下树上摇下来的水果等等画面。师傅们觉得这些画面显得他们太不专业了。纪录片的制作人员执意留下了这些画面,而个人觉得,这些画面反而是这部纪录片最精彩的部分。

当师傅们在树下接水果,或者是在念叨谁抢走了种树的地盘时,感觉他们就像故宫里的主人;他们半只脚踏在过去,在沉寂了千百年的文物上凝固自己的心血,却又用着现代性的话语,做着与现代社会各个不符的悠闲事情——亲手从大院里摘水果。他们好像和这个世界的浮躁和繁华隔离, 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然而,他们的生活当然不是完全远离现今的;毕竟他们杰出手艺的观赏者,还是现代的人们。是那些打着缤纷的雨伞,举着大喇叭,在故宫喧喧闹闹,吵吵嚷嚷的人们。

文物修复后,展出的时间只是一小段;甚至,就如修复钟表的师傅所感叹的,花了那么长时间修好了钟,它们在展览的橱柜里还是一动不动。这些师傅所关注的细节,这些师傅所倾注的心血,恐怕是大多数游人,那些在文物面前用手机拍照3秒便匆匆赶往下一秒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因此,这个纪录片所传达的古典情怀,则更让人感叹和钦佩。故宫里的师傅大多一辈子都在修文物,他们想象文物的作用,想象当时的画面,让自己穿越到那个时代,模仿当时的技艺对文物进行修复。

之前,曾经和朋友讨论过,对于这种现代社会已经不需要的东西,是否还有保护的价值呢?

这个回答,恐怕因人而异。但起码在观看这种纪录片后,再去欣赏文物时,佩服于它们的价值和它们所搭载的那个时代。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2

盼望很久的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终于要放映了!离家最近的天逸影城排片了,却只排了一天。虽然是在星期五下午,虽然是在六点到七点多的非黄金时间,而且我还有培训班,妈妈还是二话不说,跟老师请假带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静地期待着……

这是中国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纪录片,主要讲了在故宫里维修文物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们对待繁琐、复杂、枯燥、无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没有烦躁、焦灼,而是耐心、认真、几十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做一件事。

他们还会给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乐趣,就像在一碗清汤里撒盐。他们养了可爱的“御猫”、彩色的鹦鹉,打杏子、种樱桃,弹吉他、骑自行车,还有个师傅居然戴着特别高级的Goole眼镜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羡慕他们“有趣”的故宫生活了。

我们要学习故宫文物修理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现在的人,都喜欢只求快,不求好,哪还有人像他们这样,修一个钟,八个月才修好;织一块布,每天只织几厘米——只为了保证质量。

我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叫《大国工匠》,讲的就是这种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讲到有一个造船工,要焊接数百块钢板,几十千米长的缝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个几十米,因为慢工出细活,质量才有保证。

我们要发扬这种工匠精神,跟故宫文物修理师一样,做事时不能急躁,要平心静气地对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过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这样才能成功。我们一定要告诫自己:“学习工匠精神,一认真,你就赢了!”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3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简书上发现了这部纪录片,看好多作者都在推荐,于是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看了这部片子。

果然,不负所望,让我深受震撼。可能我孤陋寡闻,以前我没听说过还有文物修复这样一种职业,更没想过这一群人会让我如此敬佩,其中很多人都只长我几岁,那么年轻,却把一腔的热情都投身于故宫文物修复中,甚至终身在这里工作……偌大的故宫,就好像是一个华丽的鸟笼,而他们就像一只只金丝雀,被束缚在鸟笼里,不同的是,他们是深爱着这鸟笼的金丝雀,他们爱这份安静的工作。

“一入侯门深似海”,那种对工作的责任和热爱,是我所体会不到的,我无法想象,如果我在那样一个静的不敢说话的地方工作,我会怎样,毕竟我是一个闹腾的人。片中也提到说,刚进去工作的年轻人大都是不适应的,但他们却没有选择离开,依然决定在那里工作,无怨无悔,这应该就是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吧!

短短的三集,却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很多工艺,如织绣、书法修复、木雕修复、瓷器修复等等,但无论是哪一项,匠人们都是精雕细琢,没有一点儿粗心大意,也不允许有,因为可能自己一点儿的疏忽,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那是一种巨大的压力。这样的工作需要多细心的人才能坚持下来,需要多勇敢的人才敢做,因为他们肩上扛着的是“中国文化的传承”。

看着那一个个朴实的面孔,有一种莫名的心疼,但他们却是那么乐观,那么的热爱生活。真的,可能这就是自我的一种修行,就像大家所评论的那样“修文物也是在修心”。

里面还介绍到,很多学徒都是来自中央美院、清华等高校,我们都知道,这种学校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考上的,像他们这种拥有高学历,高文凭,高技术的人,走到哪都有大把机会,都会大展风采,但他们却选择了留在故宫里面修文物,且一呆就是几十年……

看片中,他们的住处和所工作的场所都极其简陋,穿的也都简单朴实,女性都素面朝天,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评论区有人打趣的说到“住在这里面的人,出趟门都会感觉自己穿越了。”的确是这样,但他们却也从不抱怨,为自己热爱的工作,为国家文化的传承,乐在其中,默默坚守着。

一呆几十年,媳妇都熬成了婆,却也开心。

看着师傅们那认真专注的模样,特别感动,但更多的是敬佩,敬佩的不仅仅是那满身的技艺,更是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那种一点儿都不能凑合的责任心。那一部部被修复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被修复了,更有一种精神在里面,那就是大国工匠的“工匠精神”。

可歌可颂,崇敬至极。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4

纪录片总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从古至今,修缮文物。总有许多人才在里面。而其中永不变的,是深深埋在每一个文物修复师的匠人精神。文物修复师是一个非常精细的工作。而在故宫修文物,更是人中龙凤。修复一件文物,不仅需要匠人的细心与仔细,更需要他们几十年以来对于文物的认识和专业素养。

我观看的是对于青铜器的修缮。青铜在经过成百上千年的腐蚀和氧化,呈现出了各种细微的纹路裂缝和微妙的颜色。在修复的过程中,修复师门眼睛看着文物,手上染了墨色,让一件件被岁月剥蚀了墨色的青铜器重现了原本的容貌。这时我想起了不知是谁说过的一句话:”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灰关锁,金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这句话我的印象很深,这些工匠所做的,就是让这些封尘的器物重新照破山河,重见光明。

穿过层层深锁的宫墙,除了这些古典琉璃的建筑物,能够带领我们进入历史悠长之河的,便只有这些曾经精美十分的器物。文物修复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要修复这些文物,每一次修复,更是与古代的对话。我们现在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工匠精神。

这样的工作,着实让人着迷和向往。作为一名高中生,所要学习的正是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这种热爱艺术,热爱古典文化的精神。不断钻研,不断深造。匠人的名号,便由此叫来。片中的每一位工匠,都是生活中的平凡人。但他们身上却肩负着不平凡的使命。我羡慕他们,也敬佩他们。

纪录片,纪录片。百度给它定义的本质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核心是真实。也就是说,纪录片所记录的,是生活。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总是能给观看的人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它能使我们带入生活,影响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传达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需要这种匠人精神,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和工作,保持着高度的严谨和十分的热情来对待生活。

所有的纪录片的目的,都是想要传达某种精神,那些优秀的精神都希望可以被传承和发展,世世代代,绵延不断。我希望我身边的每个人都可以如此。

匠人之上,再无他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5

故宫一直是我国一个著名景点。和故宫有关的纪录片很多,但是和故宫中的人有关的,却寥寥无几。而这部《我在故宫修文物》即其一。其他纪录片往往是大段大段地向观众灌输事实,而这部影片,传达给观众的却是有情节、有感情、有血有肉的故事。

在巍峨的宫殿里,在红砖绿瓦间,在一扇扇朱红色的大门后,有一群可爱又可敬的人们。他们是大师,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过着平凡的生活,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份。他们是艺术家,却见证着历史。

他们是文物修理者。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从世界各地运来的文物修好以便于展出和保护。在保证文物质量的前提下,还需要尽量还原和保留文物本身的特点。

在展馆里的文物,都散发着庄严肃穆甚至高不可攀的气息,那一块块冰冷的玻璃,仿佛把它们和我们隔绝了好几个世纪。但在他们的手中却是那么近,那么真实与亲切。而他们,也给予了文物最高的待遇,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和努力,使一件件文物在他们手中再现英姿,重放光彩。这一来一往,形成了一次次跨越历史的交流。他们彼此影响着,给对方留下自己的印记。一个在表面,一个在内心。就如同木器组科长屈峰先生在雕刻一件佛像时所说:“每个人对佛的理解不一样,这也跟人的性情有关。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么奸笑,要么淫笑,还有刻得愁眉苦脸的,很难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个味道很难把握,怎么能刻出那种神秘的纯净的微笑,那是最难的。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以玉比君子’,玉就一块儿破石头,它有什么德行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行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想办法把自己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走了一趟,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对吧,不是说文物就是为了保留一个物品放在那儿,那没有什么价值。”

是啊,一件文物,只要真正接触到它,体会它,感知它,就会发现,“物”只是它的载体,而它承载的文化,是活的,且不朽的。

对历史与文物感兴趣的,难道只有那些喜欢怀旧的老年人吗?在这里,这种想法不成立。因为这里每年都会招聘四五十位应届的大学毕业生。这些年轻人在一些老师傅的指导下,感受着蕴涵在文物中的生命,感受着历史中的鲜活。他们耐心、负责、诚恳、专注地工作,却又不时地散播欢乐与青春。这儿仿佛是个与外界隔绝的新世界,没有大城市特有的那种焦虑、紧张的工作氛围,取而代之的是执著和从容。工作之余,他们也可以去院子里栽几棵树,收获一些果实,喂猫,养鸟,与同事们一起享受生活。这样平稳、安定的生活,再加上这份有意义的工作,是多少人向往的啊。

他们改变了故宫,也改变了他们自己。相信他们在故宫度过的每一寸时光,都是他们毕生中最珍贵的回忆。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有幸光临故宫时,看到展馆里那些完好如初的文物,是否还会想象它们曾经历的所有故事和默默为它们付出的所有人?是否能感受到那种鲜活且强大的力量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认识了故宫那些充满意义的文物,以及故宫那些有着不平凡的工作与生活的人们。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范文相关文章:

《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作文范文

看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500字范文6篇

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的观后感600字5篇

《国家宝藏》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分享

纪录片节目我在故宫修文物个人观后感5篇

《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观后感范文5篇

参观故宫的观后感范文精选500字6篇

游览故宫个人观后感范文300字7篇

参观故宫博物院景点个人观后感5篇

856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