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1

这几年我形成一个习惯,每晚必看经典,夜不上网。天天看,读一本买一本。东阿的大喜润超市有专营图书的专区,买书可打八折,感觉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专集,有四本书组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我过去没看过王小波的作品,但听说过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报上看到他死在电脑前的报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学教师,后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就对他充满了尊敬之情。我还在一篇小小说《离婚》里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书,不买是不合我的行事风格的。但不知内容如何,就先买下《黄金时代》来看看,好就再买另外几本。

现在把书读完了,有所感,记之。

总的感觉王小波算不上经典作家,其实当代的中国还找不出几上称得上经典的作家,我们也不该对他刻求。原以为这是部长篇,买回来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订。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王二”,而且每篇里的事件也多有相关联的地方。这就给人一种似是长篇的错觉。

如果从肯定的角度出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正如王小波在书的“记后”中所说,他是写出那个时代的生活。不过在他的笔下,那个所谓的时代生活,已是变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觉和印象,是漫画化了的生活。书中的人物,在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中,穷到了只剩下“性”这个东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赏的“性”。另外一点就是他在叙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语词来讲述。以上两点,在他执笔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确属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一位作家。我想这是受到一些文学评论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为什么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国出版,而只等到他于一九九七年死后才得以陆续面世。

中国写性生活的较多的《金瓶梅》和后来的《废都》,读后还多少给读者留下点性“趣”,而王小波写出的“性”,无趣可言,只叫人感到“厌”。也读过不少外国的经典,写性爱最多的劳伦斯,也从不直写两个男女的性交,而只把关注点放在两情相悦上,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性爱之美,从而得到了审美的快感。《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我觉得堪称写男女性爱的经典。“审丑”的过程也是阅读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笔下的性描写,也不能给人以这种感受。他大概是把这种叙事当成人性的主题来发挥吧?

从王小波的性叙事,这让我联想到他夫人李银河女士。李银河是中国社会学家,关于男女的性问题,常见她的高论。我想这两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语言哩!她在给王小波的专集所写的《写在前面》中说,“从内心深处,我稳秘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看来这怕是一厢情愿的事吧?

如果要再买来他的别部书看,我想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作家,而且看的过程叫人生厌,容易产生疲劳感,正好在十一点入睡,成安眠之剂。买不买,再定。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2

前几个月,如何拥有有趣的灵魂,好像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马斯洛曾经在其需求层次理论里论证过:人们解决了有房住、穿得暖、吃得饱这些生存问题以后,就要开始追求精神层次的东西了。

王小波先生自称是活得有趣的人,所以最近看了他的《沉默的大多数》、《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红拂夜奔》和几部小说,不得不佩服,王先生确实是让人开心的一把好手。天马行空的文字,荒诞不经的情节,敢说他人不敢说的作风,以尊严至上的价值观,时刻吸引着涉世未深的一颗颗人心。

装傻,是一门无比高深的学问。马克思主义原理这门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意识决定行为。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略了,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意识。我们内心高兴,脸上就会出现灿烂的笑容;反过来,我们脸上挂着微笑的时候,意识也会让我们觉得内心是灿烂的。假装高兴,会变成真高兴,所以装傻装多了,也有着变成真傻的高危风险。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难得糊涂,没有一颗金刚钻一样坚硬无比的心,就别轻易走上装傻这条道,因为说不定哪天,就变成了自己原本最瞧不起的那种人。

所以,傻不傻,有不有趣,都只是自己的事情,各人有各的有趣的标准,有些人觉得憨人有憨福,于是或真傻,或装傻,乐在其中。待城头变幻大王旗,真傻的人,总活在旧时代里,不可自拔。装傻的人,摇身一变,撕下伪装的面孔,继续尝着新时代的甜头。待我有了一颗金刚心,我也宁愿装装傻,但我很怕变成真傻。

有趣的另一含义是,不能把自己的有趣建立在别人的牺牲之上。这关乎每个人的尊严,这是人之所以为人,不所以为兽的标准。如果用别人的牺牲获取自己的有趣,甚至弱肉强食,那这种生活不可称之为有趣,应称之为残忍。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3

关于革命时代的故事,大部分分为两种:第一个,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应该是反思革命对社会的摧残和对那代人的伤害。不过讲道理,这种没看过,电视上也没放过。应该是哭哭啼啼式的。第二种是讲那个青春,激情的时代。比如都梁的《血色浪漫》,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悲伤,只有那个激情的岁月。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感觉《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像是少年的成长,里面有些情节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点像,不过,一个是在火热的年代,一群人的青春故事。另一个是战争年代,一个少年的内心。这中类型的应该是人生是豪迈的。电视上放的也是这种。黄金时代应该不属于这两种吧?

书里面描写了大量的陈清扬和王二同志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各种时节的巫山云雨。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能这么大胆的写作的人,应该没有几个吧?

这种描写和《白鹿原》中的明显不一样,其中细节描写确实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涩,绝对不是小黄书。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锤,不能一下被锤废了,这就不好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话,尚未配妥剑,出门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过尽,内心仍是少年。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4

王小波说:那一年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我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我也曾设想过我的黄金时代,没有太多的烦恼,静坐时偶尔发发呆,独处时迷惘一下未来,闲时看书赋词,有交心的'朋友,想要到达的远方,和一场满心欢喜的恋爱。为了自己所热爱的一切,锲而不舍的勇敢追求,哪怕山河险阻,路遥马亡。

黄金时代的我们总是年少轻狂,也许我们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是依旧那么迷之自信。我们看不惯社会的种.种不公,也不肯轻易向这个世界妥协。

但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上帝赋予每个人的超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拥有美貌,有的人拥有智慧,有的人拥有财富,有的人拥有勤奋。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特质,细细雕琢,有一天,它一定会闪闪发光。

不过在我们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功名论,皮囊论,权术论,总是占据着我们荒芜的心灵。我们总是相信这世界有捷径可走,如何一个月追到男神女神,如何毕业年薪百万,如何三个月考研清北复交。这是我们很多人的通病,我们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我们的黄金时代,好像就在我们还没想清楚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悄悄溜走了。

我们总是很忙碌,可是忙碌的事情却并不是那么的有意义;我们总是很迷茫,迷茫的思考人生,却忘记了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我们总是自我催眠,自我感动,自我佛系,一步步变得不像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黄金时代那些向往的爱情、友情、理想、远方,好像就变成了一纸笑谈。

这个世界很大很大,我们的心很小很小,它能容纳的东西十分有限,人一旦贪心,给自己的心扩容,心就会碎成一片一片。在我们的黄金时代,住进心里的应该是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美好的事,纯粹的自己,而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人,不是那些不干不净的杂念,不是那个自己都瞧不起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黄金时代,有的人成为了黄金时代的高端玩家,有的人则成为了倔强青铜。很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为每个人写出来不一样的答卷,但愿我们都是眼里睡星星,心里住太阳的人吧。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

和民国时代的林微因、张爱玲这些时代的弄潮儿相比,萧红更像是一个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蝼蚁。她这一生,与之有关联的词语大约是:贫困、凄苦、孤独、疾病和短命。19岁离家出走,未婚先孕,而后又被未婚夫抛弃在旅馆。认识了萧军,她的命运和创作都走向了一个高度,可这也是造成后来他们感情破裂的潜伏因素。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看《黄金时代》优秀观后感300字7篇

王小波《黄金时代》的观后感600字5篇

雨果小说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围城》小说的个人观后感700字5篇

观看《小妇人》小说的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小说《三国演义》个人观后感5篇

有关《活着》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00字6篇

看小说《唐吉坷德》的个人观后感5篇

看《寒夜》巴金小说的个人观后感5篇

小说台北人的个人观后感心得作文5篇

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黄金时代》是作家王小波创作的中篇小说,是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黄金时代》小说的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15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