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关于《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五篇

关于《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五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一次别离》讲述了一对准备离婚的夫妻纳德和西敏,面对瘫痪在床的老父亲、流产的女钟点工等诸多问题,他们在道德与法律的纠结中痛苦挣扎的故事。接下来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一

在一个小型电影节上,一位香港的电影学院教授给我们现场放映了一段影片,固定的一个长镜头,展现的是海水在岸边潮起潮落,沙滩上一个玩具渐渐被卷进海水中。放映完他问现场观众感受,看到了什么。很多同学讲述了他们的理解。最后一个发言机会我举手了,

“我想问的是这样的分析是否有意义,也许导演只是想跟观众开一个玩笑,在海边拍了一段潮水来的画面然后让大家自己猜吧,如果这不是一个著名导演的作品会不会有人这样解读它的意义”

“你是这样认为吗”

“我是说有这样一种可能”

“你说的对。”然后他说了一段话,具体字句我无法还原,大意是,你认为它有这样的含义,那么它就是有这样的含义,认为没有,那它就是没有;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情,当导演拍完一部片子并将它呈现给观众,导演就和这部电影没有关系了,如何理解这部电影全由每一个观众自己来决定。

我很少看影片的评论,除了需要补充一些背景知识或者讨论八卦。我认为在看电影的过程中只要是我本人没有感受到的东西那么任何看似高深的分析对我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些诠释不是必要的背景补充,而是纯个人的理解,并且有的写的就像高考阅读理解的答案,看着挺深刻,其实毫无共鸣。

所以我认为,文字把握不好的话就是最差劲的表现方式。活生生的电影、绘画、音乐,都有一种'尽在不言中'的美妙,它们带来的美感是立体并且直接的,感官--感官,也因此有了被无限解读的可能,而文字则是一切尽在言中,感官--思维--感官,驾驭的不好那么就像是冷掉的蛋糕,全然没有出炉那一刻的美味与惊艳,只是一块烤过的面粉团子而已。因此我有时觉得,煞有介事的影评、乐评都是很多余的东西,以干瘪的文字来描述一种更鲜活的艺术,没有功力的话只会显得太不够了。

没逻辑地讲了这么一段,我也不知道重点在哪里,我也借此认识到我的写作水平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哎。Anyway总之一下吧,咳咳,总之,不论是严肃分析,还是直觉感受,都是观众和这部电影的私人联结,怎么想怎么说没有高下之分。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二

有人说过,婚姻就像一座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而这城里城外的个中滋味,只有亲身经历者才能真正品味到。伊朗电影《一次别离》就把这城里城外的喜忧参半演绎绝了。不仅如此,作品还引用了一些暗喻的手法,让这个看起来简单的家庭故事,体现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影片对人性心理的刻画也十分到位,并且环环相扣,悬念丛生,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人公纳德和西敏在伊朗,算的上是一对白领阶层。丈夫纳德在银行工作、妻子西敏是一位教师。家中有11岁的女儿特梅、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矛盾冲突的起因是西敏想给女儿特梅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坏境,办好了移民手续。而丈夫纳德不想丢下年老多病且无法自理的父亲,死活不同意移民,二人闹到法庭。法院认为这是妻子在胁迫丈夫妥协,就建议双方先冷静一下。西敏赌气搬回娘家,纳德只好请来一个家庭保姆照顾父亲。一次,纳德发现保姆将自己的父亲捆绑在床上导致他差点窒息,他一怒之下将保姆推出门外,致保姆意外流产。于是,两个家庭之间,一场漫长的纠纷就此展开。

令人赞叹的是,影片从场景到演员,都是一种不动声色的表达,却能做到简洁而干净,精致而细腻。这可以看出制作方对电影语言的控制能力已经如鱼得水。而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影片中的那些精彩的隐喻:

隐喻一,妻子西敏说移民是为了让女儿脱离这种环境,而伊朗到底什么样的环境?电影却没有给出答案。但就是这巧妙的点到为止,却足以让许多观众产生共鸣。

隐喻二,纳德的父亲患有老年痴呆,这也是个很明显的隐喻:一个病入膏肓的国家,一系列行将腐朽的制度。

隐喻三:西敏质问纳德:你父亲认得出你这个儿子吗?纳德答:我认得出他是我的父亲。这个暗喻多么具有讽刺意味?这表达了普通百姓对一些现象的失望,而又故土难离的矛盾心理。

影片同时还引用了其他的隐喻,准确地表达出人们在僵硬而强大的体系牵制下,所表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冲突:现代文明与古老宗教信仰、在金钱名誉面前人们表现出的虚伪和内心谴责、在强权面前,人们无处可逃任人宰割的绝望......

《一次别离》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同时这部带有批判性的电影也被伊朗官方认可;2011年,该电影就在伊朗本土获得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大奖:水晶凤凰奖。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得不佩服人家伊朗官方的豁达。这无疑是鼓励了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并能以此向世界弘扬本民族深厚而悠久的传统文明。能做到这一点,真好!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三

《一次别离》这是一部伊朗电影,获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许多奖项。很特别的一部电影,电影里每个人都不坏,但都有瑕疵,真实而让人印象深刻。我觉得看完后我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尊重。

男主角的父亲有老年痴呆,他不离不弃,为父亲穿衣洗澡,请家政,他说只要父亲说一句话他都会很开心。为了守护父亲尽孝,他甚至愿意放弃婚姻。他用心细腻地爱他父亲,这是一种尊重。

女家政被冤枉偷钱,更不幸的是她四个半月的孩子流产了。两种苦痛一起让她品尝,她说:她更接受不了被冤枉的感受(她绝对很爱她的孩子)。于是她一次又一次澄清事实,声泪俱下。我看到一个普通的人对人格尊严的尊重,她小心地呵护它不容冒犯。

每次大人吵架,他们都会让孩子回避,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无辜。父母吵架前会温柔地对孩子说:我们商量一下,你先回房间。两位男主角仇深似海,争吵甚至拳脚相向,最后对薄公堂后,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孩子说:不要因为我们之间的争吵难过。言语里满是怜恤。他们很清楚自己的责任,不会牵连别人。

法官审判时很认真负责,会详细地问很多问题,会现在当事人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处境和感受,但也按法律执行该有的判断。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神秘模糊的贿赂,只是一个和解人让真相显明。

电影里几乎每个人都撒了谎,但最后都承认自己的谎言。他们为此表现出的不安和悔恨让我印象深刻,撒谎是罪,得罪神也伤害人,这是可憎恶的。我不是说撒谎后不安和悔恨就行了,就很了不起。但我们身边有多少人连这样的反应都没有了?

两个男人对薄公堂时,一方气急败坏开口骂人,另一方提醒对方尊重自己,很自然的提醒,像种习惯,法官也很自然地警告,像一根丝一样连续光滑,没有做作和勉强。

其实整部电影就是记录一起民事纠纷,但平凡的故事却让人感受到影片里每个人都有一种不卑不亢的力量,导演去美国领奥斯卡奖发表获奖感言也是简短有力,想到伊朗素来是强硬的,包括对美国,我想不管这个国家多受争议,但影片里那种对自己的尊重,对别人的尊重是很重要也很必要的,在中国也是。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四

别离,是一件很令人伤感的事情,我们从出生以来,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别离。每一次的相遇,到最后,终究不过是一次别离,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一次别离》。

西敏和纳德是伊朗的一对小夫妻,西敏想带全家人迁居国外,女儿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丈夫纳德却极力反对,因为他不能抛下年迈痴呆的父亲。西敏希望纳德为了女儿考虑和她一起走,纳德希望的是西敏替父亲周全而留下。谁也不肯妥协,谁也不肯让步。

西敏提出离婚,纳德没有说出任何挽回的.话,甚至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唯一爱的是他们正在读六年级的宝贝女儿特梅。

闹成离婚也并非西敏所愿,纳德并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她的事,相反她认为纳德是个正直善良的人。事实上,他们真正争夺的关键是女儿特别的抚养权。后来,有一个叫瑞慈的女人来纳德的家里做工,照顾他的父亲。

直到有一天,因为瑞慈的失误被纳德发现,对于一个气急败坏的人无论如何是说不清的,纳德将她拽出门,瑞慈不肯罢手。最终纳德一把将她推倒在楼梯上,事情并没有结束,甚至瑞慈为此流产了,被送进了医院。瑞慈的丈夫也因此将纳德告上了法庭,他们一口咬定自己的孩子是纳德杀死的,如果罪名成立,纳德将会判一到三年有期徒刑。

纳德不想坐牢,一旦自己承认知道瑞慈怀孕,他将没有辩解的机会,法官不会愿意听自己的理由,没有人愿意去关心自己的处境,他们只是希望早早结案吧。自己的名誉到没什么,但是女儿在学校遭受的将是无尽的嘲讽讽刺和鄙视,她还那么小,能够忍受这样沉重的打击吗。

父亲怎么办,谁来照顾他,种.种的担心和顾虑在他身上,法律是无情的,况且当时瑞慈对女儿说自己怀孕的事时,自己在厨房,谁也不确信自己是否听到,自己几乎是可以脱身了。这是一个谎言,因为他知道自己一直是女儿心中尊敬的父亲,不能破坏女儿心目中的形象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只好说一次谎。纳德的确那样做了,当特梅得知父亲撒谎心中十分难受,她简直有些不敢相信,父亲从小就教导要诚实。父亲告诉她,如果她希望这样做的话,他会去坦白而坐牢,特梅怎么忍心,父亲也许不知道,那些刻在心中的敦敦教导,此时就是精神折磨一鞭一鞭抽打在自己身上,如今一碰到现实都要变了。

自己留在父亲身边不就是期待母亲回来能够团聚嘛,现在就算做一个有罪的人,也要维护这个家的完整,大多时候美好的品质在现实和利益面前本身就是个谎言。虽然纳德不奢求特梅为父亲能撒了一次谎,一切都朝着那得有利的方向发展。可是瑞慈的丈夫不依不饶,甚至出现在特梅的学校特没回家的路上。

西敏不希望一切纠缠不清下去,更不愿女儿因此受到半点伤害,提出以赔偿金达成和解。起初纳德极不情愿,因为自己只是轻推了那个女人,不可能就摔到楼梯底层的。他们纠缠那么久,她丈夫又欠了一屁股债,像他们那样贫苦的家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钱。更何况打起官司来,他们不一定付得起,他不愿就范让他们称心如意。

那一头的瑞慈心中忐忑不安。事情的真相原来是,一天,纳德的父亲偷跑出去,因为担心老人被车撞,就上去拉他,没想到自己被车撞了,孩子也许早已胎死腹中。并非是由于纳德推而导致流产的,她害怕丈夫怪罪自己,而不敢说出真相。作为一个虔诚的教徒,她同样担心孩子会因自己接受这笔钱而遭受惩罚。

另一边在女儿特梅的苦苦劝说下,纳德拒绝不了女儿的请求,最后同意了和解。就在那一天,双方将以伊朗币1500万达成和解时,当着女儿的面纳德突然提出让瑞慈发誓,发誓她失去的孩子是由于他推而导致流产的。

瑞慈不敢发誓,她是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的,不真诚惩罚并会降临在孩子身上。最后瑞慈还是把一切告诉了丈夫,而尽管得知一切的丈夫让瑞慈不要把真相说出去,为此最终还是选择了沉默。

最后,瑞慈还是把一切都说了出来。自然,最终瑞慈一家没有拿到那笔钱,而当纳德一家走出瑞慈家中时,他们发现车被人砸了个粉碎,而纳德和西敏的婚姻也如此车般支离破碎,最终还是走向了离婚。

法庭上,法官问特梅选择跟随父亲还是母亲,特梅始终没开口,虽然她已经做好了决定,可是这是一个难以抉择的选择。

她请西敏纳德暂时回避,西敏和纳德各自找了一个小角落,徘徊着等待女儿的决定。如今还是走到了这一步,也许他们被定格在时光的那一瞬间,也许心里会本想来想去的地方,也许瑞慈一家仍然背负巨债艰难度日。

也许在纳德他身边陪伴的只有父亲和彼此。

这部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的别离,有西敏与纳德的别离,有童年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别离,有道德与现实的别离。只是,这一次一次的别离,不过是重新回到原点罢了。

《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五

在大概一个多月前,我借着Touch狭小的屏幕,在网上看完了这部色调灰绿、波澜不惊的电影,我承认我泪点低,好多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然后悄悄流下来。在微博上,只要有人提及这部电影,我就推荐推荐再推荐。直到前几天,这部片子崭获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终于世人皆知。我心里仿佛一块石头落下来,觉得这部好片可以被更多的人认知了。

我想回到那个刚刚看过《一次别离》的夜晚,最初的感受,竟然不是叹服于导演的技巧、手法和男女主角及众人的演技,而是,对于片中,那个我们陌生甚至带着某种怀疑眼光的非主流国家——伊朗,心中生出了深深的敬意。虽然该片普遍在介绍中被定义为“表现出当代伊朗社会相对富有、西化的中产阶层与教育程度不高、依然严守宗教条规的劳工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但从片中那无处不在的生活与社会背景中,你却可以解读到今天的伊朗,绝对是一个正常国家,它的宗教和信仰对社会秩序所起到稳定作用坚固而踏实,人们恪守诚信,即使在最微小的地方也不愿撒谎。长幼有序,彼此心中有爱,并愿意帮助他人。民众整体的生活水准不差,甚至西化和开放的程度,也远在我们的想象之外。

这个观点在我与我的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所长黄平交流后,得到了他的证实。的确,在以往西方媒体对伊朗等国的妖魔化描述语境下,《一次别离》可算是一部“祛魅”之作,它令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在种.种误读与曲解之下的,正常呼吸与生活着的伊朗,法庭有效而清廉,社会稳定,与地球任何角落的国家一样,有着种.种小人物悲欢挫折的普通国家。

片中,纳德和西敏是一对中产阶级夫妇,纳德在一间银行供职,西敏是夜间外语补习班的老师,他们决定带着孩子一起出国,离开伊朗。在办好了一切手续后,纳德却放心不下家中患有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决定留下来。西敏赌气要离婚,未得到法庭的支持,只好暂时先搬回娘家住。全剧的主线矛盾就此浮出水面,西敏走了,纳德要上班,孩子要上学,谁来照顾家中的患病老父亲呢?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经介绍走进了他们的家门,这个像伊朗其他普通妇女一样的女人,带着黑纱,甚至在犹豫该不该走进洗手间帮老父亲换尿湿的衣物前,需要打个电话给宗教顾问,咨询自己是否可以碰触其他男人的身体。

层层递进的波澜与冲突,随着这位保姆的“辞职”、意外流产、家庭索赔、双方上法庭、庭外对于真相的种.种探索和沟通,直至最终令人意外的结果,一幕幕,细水长流地呈现于镜头前。我实在不想无聊地“剧透”下,而那些在最柔软与细腻处令你怦然心动的无数细节,又岂是这种鸡毛蒜皮式的“剧透”可以替代的呢。所以,有心的人啊,一定要看看它,在网上,一毛钱也不用花,有很多资源可供下载和在线观看。也但愿有人和我一样,许愿它若能顺利进入中国的院线放映,我一定会补票,再看一遍。

然而最最打动我的,还是这部片子的绝不煽情。剧中,最后有一处隐而不发的核心真相是,那个保姆流产的真正原因,是在照顾纳德的老父亲时,因不慎没关门,老父亲独自溜出门,街对面的书报亭流连。她为了找他,被往来的车撞到,这个细节,却是在看似极不经意的、倒剥笋式的情节与对话中,最后被提到的。

电影里,从始至终,完全没有出现过这个“被撞”的画面。我几乎可以想象到这个镜头,在一些追求泪水与“效果”的导演手中,本可以多种角度切换,各种慢镜头叠加,一幕一幕地回放,把你的眼泪往外拽。但阿斯哈·法哈蒂没有。他的另一部作品《关于伊丽》和他曾拍过的许多关于伊朗年轻人的作品,都是这样一种淡淡的滋味。以至于《一次别离》中,全片唯一的音乐,是在片尾的字幕中缓缓响起的。

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比用这种最真实、质朴的片子来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尊重更美好,我也感慨于阿斯哈·法哈蒂在本届奥斯卡获奖时的发言,他说:“当伊朗在政客口中正背负着战争等非议时,我们在这里跃过政治阴影,讲述她辉煌的、古老的文化。我把这个奖项献给伊朗人民,献给所有那些尊重我们文化、鄙视敌意和怨恨的人们。”每个国家都该为这样的子民而骄傲,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诚意和爱,回报了他们并不完美的祖国。

和其他许多网友一样,我也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们那些花了3000万美元甚至更多钱的电影。我当然不相信今日中国是缺乏《一次别离》这样“信与义”的故事的,那么,我们的时代记录者们,回到生活中来吧,认真呼吸,认真记录吧。钱堆不出好电影。


关于《一次别离》观后感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电影《八佰》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高三关于离别的作文

观后感600字范文五篇精选

《追寻》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攀登者》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警示教育片观后感500字五篇范文

观看安全警示片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电影《攀登者》观后感精选范文600字5篇

观安全教育观后感范文500字五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范文五篇

79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