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若水1139 分享 时间: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坚持自主创新理念,敢为人先,用3年半的时间走完国外常规8到10年的路,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中央宣传部30日向全社会公开发布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是张连钢同志为带头人的全自动化码头建设创新团队。自2013年组建以来,该团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承科技报国志向,坚持自主创新理念,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团结协作、集智攻关,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构建一整套技术标准,建成了一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成为工业互联网在港口场景中应用的成功案例,提供了智慧港口建设运营的“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国企职工认为,“连钢创新团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科技强国、海洋强国、交通强国系列重要指示的忠诚践行者和模范推动者,是立足本职爱国奋斗的优秀代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主创新生力军。他们身上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广大国企职工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责任担当。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连钢创新团队”为榜样,弘扬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坚持产业报国、勇担时代责任,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央宣传部负责同志为“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证书。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山东省委和青岛市委有关负责同志和“连钢创新团队”成员代表参加发布仪式。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2013年10月,山东港口青岛港组建以张连钢为组长的自动化码头项目组。面对国外技术封锁,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有一条海岸线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

2020年12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创出47.6自然箱/小时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

他们,是中国智慧港口的“拓荒人”。

·拒绝“天价”,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代表港口集装箱装卸的高端形态,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但在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寂寂无闻,因为自动化码头设施及核心技术长期被西方国家垄断。

青岛港在2013年决定建设自动化码头,而重任就交给了青岛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连钢——一名有30多年码头管理、设备管理和科技创新经验的老港口人。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建设工地上,与施工方研究优化施工方案。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张连钢带领团队成员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取经”,但国外同行却连捂带盖,技术壁垒让项目组备受煎熬。

“不准下车,不准拍照,只能远远观望,更不提供任何数据和技术规范。当时,大家心里特别窝火。”连钢创新团队成员李永翠说。

国外同行只给连钢团队一条路:买,而且开出了天价!

这样的方案被张连钢否了,不仅仅是因为成本太高、周期太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核心技术不向青岛港开放,码头投产后青岛港无法根据自身生产实际优化系统。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张连钢说,“我们要根据青岛港口实际、货源结构、码头流程、操作习惯等,建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自主创新,为自动化码头装上“中国大脑”

设计之初,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三无”状况。“码头要用什么设备、怎么布局、怎么控制运转、运行后有什么问题,我们统统没概念,所有细节都要一一设计。”李永翠说。

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滚打,自动化码头轮廓在连钢团队的图纸上一点一点成型。仅仅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他们就设计了40多稿方案,有时已敲定方案,因为一个细节调整,所有数据都要重新核算。

一个个通宵达旦,一次次推倒重来,连钢团队仅用15个月就完成了码头的设计方案,这项工作在国外至少需要三年。

在码头建造和设备研发上,连钢创新团队同样是从零起步,而且要做到比国外自动化码头更好。以自动导引车(AGV)为例,连钢创新团队打破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技术垄断,研发了基于钛酸锂电池的小容量、长寿命、高功率的动力系统和循环充电模式,AGV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

解决世界性技术难题的一连串自主创新,组成了“中国大脑”的自动化码头:

首创港口大型机械“一键锚定”自动防风技术及系统,解决了港口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世界性难题;

采用物联网感知、通信导航、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码头作业的全流程智能调度和智能化高效管理;

……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有受理和授权专利107项,其中发明专利64项,实用新型专利43项。

12月27日,“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在讨论由山东港口青岛港全球首创的集装箱智能空轨集疏运系统方案。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超越自我,成“智慧码头”领跑者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港运营,在“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桥吊单机效率达26.1自然箱/小时。国外自动化码头的桥吊单机效率要达到25自然箱/小时,至少要开港1年以上。

此后,连钢创新团队不断完善码头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2017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他们一举创出单机效率39.6自然箱/小时的新纪录,标志着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全面超越人工码头。

今年12月17日,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创出桥吊单机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桥吊单机效率世界纪录。

在二期工程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没有简单复制,而是不断突破自我。他们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不仅减轻设备自重约10吨,降低了设备机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提高了发电效率,而且实现零排放。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专属’,他们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张连钢说。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创造了世界集装箱码头行业一个又一个奇迹。创造青岛港奇迹的,正是“连钢创新团队”。

拉开国内建设全自动化码头序幕

“25.9”“26.0”“26.1”……

屏幕上的数字不断跳动,20时20分,数字定格在“26.1”!

有人欢呼雀跃,有人热泪盈眶,紧紧相拥。

桥吊单机效率达到每小时26.1自然箱,创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了。

“开局很难!”“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山东港口集团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娓娓道来,2013年中国在世界前十大集装箱港口中占据七席,却没有一座自动化码头。

如何紧跟步伐,转型升级?25人组成的“连钢创新团队”率先拉开国内建设全自动化码头的序幕,张连钢受命担任组长。

中国有能力搞自动化码头?外界一片质疑。立项后,张连钢率团队出国“取经”,无奈国外同行“连捂带盖”,“连钢创新团队”四处碰壁,收获甚微。

返程路上,张连钢闷了一路,立志要建设中国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项目组成员如饥似渴补知识,通宵达旦连轴转。写了上万字的考察报告,开了上千次的分析论证会。研究、争论、试验、修改……

徐永宁,码头数据中心建设调试的顶梁柱。项目关键期,妻子却罹患癌症。天尚未亮,他送妻子去医院化疗;白天,他一头扎进调试工作;晚上,他奔赴医院陪床。一米八的汉子,满眼血丝,瘦骨嶙峋,硬是没耽误半点工作。

“她还是走了。”徐永宁拭干眼泪,全身心扑在项目上。

2017年5月11日,一期投产成功。那天,徐永宁望着屏幕上的数字,偷偷背过身子,哭得像个孩子。

“每一个脱颖而出的楷模,一定是把个人奋斗融入滚滚的时代洪流,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副书记王新泽说。

不断刷新自动化码头作业的世界纪录

2018年3月13日,英国伦敦,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现场。

NAVIS码头系统总裁斯科特走上颁奖台:“获得‘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的是——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

过去,他们从未邀请过亚洲港口;现在,中国不仅参加了,还以主报告人的身份登场。“连钢创新团队”何以让世界刮目相看?

“ECS设备控制系统相当于指挥设备高效运转的小脑。但这项技术被一家外国公司垄断。”张连钢说,“我们做了一个决定——摆脱掣肘,与设备制造方上海振华联手攻关!”

ECS研发路并非一帆风顺。“2016年,我们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达不到需求。”项目组成员杨杰敏叹了口气,“码头几十亿元的投资,可能就转不起来。”

“采用非常规手段,彻底打破原来的思路!”杨杰敏带领攻关小组重新上阵,在上海长兴岛闭关3个多月。2016年8月26日,曙光终于到来:6辆自动导引车组成车队,在模拟仿真平台和码头现场同步开展系统实测,全部流畅运转。

“我们一直在完善码头系统功能和作业流程,提升作业效率。”团队成员李波介绍,为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在抓放货箱两个环节,他们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要一秒一秒地细抠。”

创新为核,一张张耀眼的成绩单来说话。

——2017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效率每小时39.6自然箱的新纪录,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全面超越人工码头。

——2020年12月17日,第六次刷新世界纪录,在“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47.6自然箱,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每小时44.6自然箱的成绩。

抢占新一轮智慧码头建设制高点

2018年3月8日,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建设海洋强省,山东任重道远,更须策马扬鞭。2018年8月,“连钢创新团队”吹响了二期建设的号角。这一次,“连钢创新团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走向真正的智能化,抢占新一轮智慧码头建设制高点。

如何抢占?从省情出发。山东是富氢大省,但缺乏有效利用,氢气作为副产品白白浪费;5G技术,未来自动化行业竞争的新蓝海。跳出传统路子,“连钢创新团队”作出大胆尝试:“氢+5G”,成为二期项目主攻方向。

“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华为、中国联通、航天科技……‘新朋友’陆续加入,团结一心,誓将自动化码头的上下游供应链条留在民族企业!”他们底气十足。

“工业互联网协议总是间断失效,视频信号时断时续,16毫秒延时的确会对生产造成作业隐患。”徐永宁回忆。

试验,修改;再试验,再修改……2018年11月,“连钢创新团队”再攀高峰,成功实现在5G网络下岸桥自动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及高清视频数据回传的全场景应用。

“这不再是传统的‘大块头’。”张连钢指向码头上的自动化轨道吊,“我们以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组为动力,为设备‘瘦身’,降低了设备结构复杂度、设备维保量和维修费用,而且发电效率高。”

短短18个月,2019年11月28日,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诞生了。“这次,我们推出了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6项全球首创科技成果。”张连钢脸上洋溢着自豪。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连钢创新团队”赢得了这样的评价:“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作为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为世界5G应用奠定了基石!”

站在码头,安静如常。桥吊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一个个集装箱起起落落。远方,“中国智造”旗帜高高飘扬。

快评:不服输的狠劲最可贵

岳珞山

“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请他们干就是等死,自己干是拼死。等死肯定死,拼死还有一线生机”……走近“连钢创新团队”,他们说过的狠话令人印象深刻。

狠话背后,是一股不服输的狠劲。

正因为这股狠劲,这支团队用铁一样的事实来驳斥外界的质疑——中国人,能自己建全自动化码头!

正因为这股狠劲,这支团队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中,向世界贡献了低成本、短周期、全智能、高效率、零排放、更安全的自动化码头“中国方案”。

正因为这股狠劲,在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屡获殊荣、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之后,这支团队依然没有停止创新的步伐。

“对自己狠一点,事业就能前进些。”回味他们的话语,有股力量在内心澎湃生长。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

面对全球工业4.0给港口发展带来的全新机遇与挑战,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从一张白纸起步,经历1000多个昼夜的突围破壁,建成了全球领先、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

作为山东港口全自动化码头的规划、建设和运营者,“连钢创新团队”把新时代海港员工的个人梦融入强港梦、中国梦,展现了新时代工人阶级和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1. 勇争世界一流

2013年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立项时,诞生于欧洲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经运营20年,而亚洲却没有一座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为补齐中国港口短板,刚刚做完肺癌手术的张连钢秉承“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毅然挑起设计建设世界一流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重担。

在码头立项之初,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奔赴荷兰、德国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但国外同行并不展示核心技术和关键数据,团队成员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考察交流没有取到“真经”。

当时,国外企业也曾提出规划设计方案,但却开出了天价,并且附带有系统不开放等条款,一旦接受,就会陷入国外企业的掣肘。

“真经”难求,核心技术买不来,成功只能依靠自己!张连钢和团队定下目标: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动化码头!

怀揣着为国争光的情怀,团队成员千方百计搜集信息,如饥似渴“恶补”相关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苦干,不到两年累计召开了三千多个专题分析论证会,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论证报告。

按照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的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张连钢提出,“这个速度等不起”,他带领团队集思广益,大胆探索,对项目组织设计实行“并行协同”,即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每个参与者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建设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扁平化矩阵式统筹推进全流程工作。

随着信息的汇总和无数次碰撞、讨论,经过反复不断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码头轮廓一点点成型。仅仅是集装箱卡车出入码头的闸口,团队就前后设计了40多稿布局方案;装卸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十多万次。就这样,团队仅仅用了15个月就拿出了完全符合青岛口岸实际的码头规划设计集成方案,不仅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而且实现了全面超越。

2. 不拼命肯定干不好

创新就是九死一生。面对自动化码头这个陌生的技术领域,“连钢创新团队”迎难而上,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气,全身心扑在项目上。

白天跑现场爬设备、开会研讨攻关难题,晚上聚在一起修改方案、查源代码,从一缕缕游丝般的光明中寻觅成功的希望,从一次次失败的痛苦煎熬中探求胜利的曙光。

团队每个人都将自己对工作的热忱和负责发挥到了极致:流程操作组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有时因为一个细节的调整,所有的数据都要重新核算;IT组勇担软件开发重担,构建了基于企业云架构的码头双活数据中心;设备组反复研究、比对、分析,确定最佳设备规格;土建组只有一个人,却以一当十。

还有些人,把这项工作当作事业和生命扛在了肩头。张连钢作为团队主心骨,身先士卒,带着病躯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被称为拼命三娘的女汉子李永翠,刚进项目组时女儿只有5岁,因为长时间扑在项目上,无暇照顾女儿,年幼的女儿一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就会生气地捂住耳朵;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晚上陪床,白天照常上班,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最后攻坚决胜阶段始终坚守岗位,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

“连钢创新团队”把自己的家当做小家,把国家、港口和码头当做大家;把对家庭的亲情当做小爱,把对事业的热忱当做大爱。正是这种“忘我拼搏奉献、担当时代使命”的崇高境界和“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的奋斗精神,激励团队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3. 敢为天下之先

面对国外成熟经验在青岛港的“水土不服”,“连钢创新团队”敢于挑战国外权威,大胆地走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路,凭着一股不畏艰、不怕难的劲头,创新自动化码头建设模式。

以码头堆场建设为例,堆场混凝土梁面平整度,业内允许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但为了能让自动化设备在抓取集装箱时,定位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团队硬是把这个标准控制到了正负2.5毫米的极限,相当于一枚硬币的厚度,因此创造了一项新的行业标准。

针对自动导引车的供电模式,团队大胆采用先进的钛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设计制造了不用换电池的导引车,作业过程中自动完成充电,续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减重十几吨,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并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

此外,团队还全球首创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解决了大型机械防瞬间大风的全球性难题;全球首创“氢+5G”智慧码头建设,等等。

“连钢创新团队”仅用3年半时间完成国外码头8-10年的研发建设任务,不仅实现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还创出了多个全球“首创”技术,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赢得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创新成就未来,创新赢得尊重。2018年,“连钢创新团队”应邀参加在伦敦举行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从前,像这样的交流从来不邀请亚洲港口,现在,中国不仅参加了,还以主报告人的身份登场,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飞跃!

“连钢创新团队”传承了青岛港人一直以来的拼命创新精神,是精神催化生产力转变成果的创新典范,这是几十年港口模式的颠覆性变革,是工业互联网时代国际一流海洋港口面貌的展示。

4. 群策群力挑战极限

面对一道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一项项苛刻的限制条件,“连钢创新团队”不但没有被吓退,反而激发了凝聚力、战斗力,整个团队就像一团火,不断释放着激情、激扬着斗志。

一幅码头总平面布局图,团队对9种方案、16种派生形式以及8个要素,进行反复综合比较,得出最优方案;堆场设计,通过对16个因素进行多次综合平衡优化后,确定最终选择;自动化流程的测试案例多达7000多个,在17套环境中进行了十几万次测试……这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团队成员们一次次群策群力、一次次挑战极限。

在设备制造最吃紧的时候,设备监造组的同志兵分四路进驻制造基地,一呆就是半年。一支手电筒、一把游标卡尺、一个笔记本电脑是他们工作上的“三件套”;方便面、榨菜、老干妈是他们生活上的“三件套”。白天顶着酷暑钻大梁、爬高空,晚上回到办公室,对照图纸研究第二天的监造重点,每天都要忙到夜里10点以后。

到了测试阶段,设备需要48小时不停运转,他们也是48小时连轴转。流程优化组的同志不断完善系统功能,拿着秒表盯在现场,对流程作业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不断提升作业效率,一开港便创下了桥吊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最高纪录。随后,又6次刷新纪录,创出了桥吊单机作业效率47.6自然箱/小时的世界最高纪录。

2017年5月11日,由“连钢创新团队”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开业,不仅实现了“五大突破”、“十大创新”,创出了全球自动化码头开港最高效率,而且让高高在上的“贵族码头”走下云端,成为可复制、可推广、可商业化运营的“中国方案”。2019年11月28日,二期工程开港运营,将工期又缩减一半,再次创造了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速度”。

码头开业以来,“连钢创新团队”先后受邀参加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世界港口大会等国际盛会,分享自动化码头建设经验;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人士42000余人次,各类媒体报道20余万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靓丽名片。

“连钢创新团队”体现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体现出新时代国有企业员工勇挑重担、奉献社会的责任担当,体现出新时代劳动者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自主创新生力军。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如果用“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来形容匠人精神,那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匠人,他们就是“连钢创新团队”。从2013年10月23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建开始,到2017年5月11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是他们勇担当、敢拼命、求创新、善钻研,用自强不息的奋斗创造着震撼世界的奇迹,也赋予了这座码头远超本身的意义。

中国志气 从零做起

“梦想只是开了一个头。历史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成为了未来港口的推门人;我们的一次成功探索,为港口的转型发展拉开了帷幕。”张连钢作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筹建小组”组长,肩膀上扛着的除了荣誉,还有压力,但他并没有被压垮,反而还越发兴奋。2013年10月,张连钢接到任务时,正处于大病初愈的关键恢复期,可是他没有推辞,而是觉得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为中国建设属于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是张连钢20多年的梦想。随后,张连钢就把从青岛港各基层单位抽调的8名IT、流程、设备、土建等方面的专家集聚在一起,开始了历时数年冲击世界港口科技制高点的艰难跋涉……

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没吃过猪肉,但总要见见猪跑。”抱着勤学好问的心态,张连钢带领团队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但国外同行却对核心技术“三缄其口”。另外方专家还表示凭借中国的技术想要独自建设码头最少需要10年的时间,也可以直接购买成熟技术,但价格怕是难以负担。通过交流,项目组成员发现国外同行彬彬有礼背后的傲慢和不屑,让每个人都感觉到了深深的不甘。

“跑了一圈有收获,但求不到‘真经’。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成功还得依靠我们自己!” 张连钢沉闷了一路,最后面无表情地扔出了两句话。正是因为做出了这个决定,所以项目组成员都在心里卯足了劲,开始“恶补”关于自动化码头的相关知识。面对超过几十个专业的内容,每个人都忙成了“陀螺”,开启“连轴转”模式,翻烂了一本本行业书籍、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每个专业都形成了上万字的考察报告,夜以继日召开了数千次专题分析论证会,用计算分析、逆向推导、模拟仿真等方法艰难推进,打响了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役。

“皇天不负有心人”,为了让“中国智造”的旗帜在全球自动化码头的高峰上高高飘扬,团队成员咬牙坚持,终于将涉及十几个学科和专业、纷繁复杂的信息关联成串,捋顺出码头的轮廓,并朝着目标稳步向前。

中国锐气 敢为人先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创新就是走没有人走过的路,做没有人做过的事,吃没有人吃过的苦,“连钢创新团队”之所以用“创新”二字形容,原因就在于此。

自动化码头拖运集装箱的工作,是由无人驾驶的AGV(自动导引车)完成。其核心技术是ECS系统,掌握在欧洲技术咨询商手中。因为指定配套产品系统不开放,项目组决定放弃欧洲方案,与设备制造方上海振华联手攻关。

当时,业界对青岛港的选择众说纷纭,甚至有国外专家直接质疑:中国有能力独自研发ECS系统?2016年初,项目组对ECS研发进行阶段评估后,发现功能根本达不到需求。“码头几十个亿的投资,可能就转不起来,开工时间也将拖后好几年。”面对无法承担的后果,项目组成员一度迷茫困惑,是张连钢率先打破了沉默:“做不好,我们排队跳海就行了。我第一个跳。”这句话犹如惊雷炸响在每一个人的胸腔,饱含着破釜沉舟的必胜决心。

后来,他们决定,必须采用非常规手段,彻底跳出原来的思维圈。在上海长兴岛一间封闭的会议室内,攻关小组吃喝拉撒不出方圆100米。经过了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经历了近百次失败,终于有了突破。在2016年8月的测试中,无论是模拟仿真系统,还是现场,6辆车都在流畅运转,现场成员忍不住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在设备执行系统方面,设备组用创新设计降低成本,核心设备比欧洲同类码头节约成本数亿元,其中轨道梁可做到10年免维护。特别针对AGV的设计,项目组算了一笔账:如果采用国外主流的铅酸电池,寿命短,污染大,码头规模化后要配备超过1000吨的铅酸电池,每周就要淘汰10吨电池。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大胆采用先进的钛锂电池替代铅酸电池,设计制造了世界首台不用换电池的AGV,每个作业循环自动完成充电,巡航里程无限制,不但节能环保,而且设备减重十几吨,实现了低成本、小容量、长寿命、轻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一举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

负责工程设备技术的殷健创新提出了“一横一竖一全”的最优建设原则,使三大设备的调试与土建工程可同时进行,集成方案实现各专业、各系统的“并行迭代推进”,成为了短周期、高效率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典范;负责IT系统研发的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使AGV“解锁”;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设计了高效、便捷的进出分离式闸口;负责土建的周兆君以一当十……这个团队被外方专家评价为“所见过的技术水平最高的码头方工程师团队”。

中国正气 工匠精神

“连钢创新团队”把创新、科学、严谨、报国作为核心精神,并表示愿意为了中国港口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有独一无二的意义,或为人父母、子女、伴侣,或为成就大业。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连钢创新团队”为了成就“中国制造”,只能将家庭的责任置于国家之后,也许他们不是称职的家人,但对于国家,他们是符合时代的英雄,也是社会的楷模。

管廷敬因为首船测试,几乎没有机会看望生病的母亲,甚至母亲在家中意外去世时,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甚至处理完母亲后事之后,还匆匆赶回码头。回想起这件事,管廷敬红着眼睛说:“我觉得特别对不起我妈……”

徐永宁面对癌症的妻子和冲刺阶段的项目,他只能坚持每天早早送妻子去医院治疗,再赶到单位一头扎进调试工作中,如此反复一年多时间,人累瘦了十几斤,但工作硬是半点没有耽误进度。在尽了最大努力后妻子还是离开了他,当团队建成了国内首个基于云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双活数据中心和神经网络系统时,徐永宁独自遥望着远处的码头,任泪水流淌,久久没有说话……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他们也会做同样的选择。“能建设中国自己的一流全自动化码头,此生不算虚度!”

随着汽笛鸣响,生产控制中心一声令下,码头上顿时生动起来,桥吊、AGV、轨道吊快速运转,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没有安全员、指挥手的身影穿梭和对讲机呼叫,只有数千个集装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

20:20,一组统计数据跃然眼前:本次作业完成3858个自然箱,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个自然箱/小时,船时效率达到161.2个自然箱/小时,创世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商业运营首船作业最高效率——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了!

“连钢创新团队”的成员们眼含热泪见证了这个时刻。

他们在码头上安家,从荒芜中启航,从迷茫中觉醒,走过1000多个日日夜夜,把“5+2”、“白+黑”作为生活常态,付出了无数心血。当码头横空出世、石破天惊时,所有的付出终究有了回报。曾经他们被孤立、被质疑、被嘲讽,但在成功时,其他的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没有不可能!

心中有家国,脚下有方向。明天,“连钢创新团队”将向着更加浩瀚辽阔的星辰大海,开启壮阔雄奇的新一轮远征。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2019时代楷模的优秀心得体会3篇

时代楷模硬骨头六连事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5篇2020

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感想5篇

毛相林时代楷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2020

时代楷模徐振明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五篇

2020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心得体会5篇

2019时代楷模陈俊武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9时代楷模朱有勇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2)

时代楷模张贵斌同志先进事迹学习的优秀心得体会5篇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6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