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苏武传》个人观后感

《苏武传》个人观后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苏武,字子卿,杜陵人,代郡太守苏建之子。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一些《苏武传》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武传观后感1

暮秋时节,凛冽的寒风将漫地枯叶吹的四处飞扬。严寒,笼罩了整个世界,寒冷中我读懂了苏武,明白了苏武的心声,明白了苏武的忠诚,更加明白为何苏武为后世千古传颂。

时光回转,公元前100年,汉武帝为了答谢匈奴单于的善意,命苏武带领使团出访匈奴——一个荒凉蛮夷的国度。外交使臣做来并不易,因为“虞常事变”,苏武等百余人被单于扣押,面对卫律名与利的诱惑,面对卫律的酷法严刑,有人屈服了,得到荣华富贵,而苏武最终不肯向单于面北称臣。

为此,他被流放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条件是特别无理—公羊生仔,苏武才能获释归汉。

茫茫北海,无边无垠地冻天寒,人烟罕至,唯一和苏武做伴的便是那根象征汉廷的旌节,刺骨的寒风吹遍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吹弯百草的腰,吹折树木的枝。也惟有苏武手持旌节活着,挺着,誓死不屈服。身上单薄的衣衫,饱经风雨的洗礼,支离破碎,仅能蔽体,已经失去它御寒的功效。寒风似箭刺入骨子里。苏武饥食野草,渴饮雪水,心中却依然操守着诺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扞卫汉廷的威严。

悠悠19载,已是两鬓斑白的苏武,终于有了回国的.机会。回到祖国的那一刻,他依旧手拄那件跟随自己19年,却又是色以褪尽的旌节,高拍头颅,激动的流下幸福泪水。苏武没有司马相如文章写的华美,也没有李广驰骋沙场的英勇,但他却默默的信守对祖国的诺言。北海牧羊的英雄气节,足以令他万古流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苏武的故事催我泪下,苏武的气节催我奋进。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走在秋风中的我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

苏武传观后感2

读《苏武传》,也不应该强迫自己读出苏武的忠诚。这只是苏武的生存状态,是“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的报恩者和把“臣事君,犹子事父”作为自己最高行动准则的儒生的生存状态。

细读文章,李陵的生存状态真实感人。他没有卫律幸福,他虽然投诚,却始终以投诚为耻。他没有苏武幸福,没有苏武信仰的单纯,眷恋着俗世的幸福。他是一个痛苦的人。当卫律去劝降时,威逼利诱,惹得苏武的一顿臭骂,但李陵去劝降时,苏武却没有动怒。同样对劝降者,班固对卫律着墨不多,但对李陵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名门之后,他继承了其祖英勇善战,也继承了其祖悲剧的命运。不甘沉默,请缨率五千弓箭兵深入大漠,想一战成名。然而最终因弹尽粮绝,突围不得而被迫投降。李陵为什么不杀身成仁呢?将军战死沙场,不正是死得其所吗?然而谁不想活命呢,谁能轻易地舍弃生命呢。何况他还想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

苏武传观后感3

擎一支旌节,挥一挥羊鞭。虽饱经折磨,却宁死不屈,傲然站立在那孤独的土地上,他,就是苏武。

初读苏武,便被他那铮铮傲骨所吸引。当初,苏武不幸牵出一场兵变,为了不辱使命,他竟不惜以自刎来保护国家的名节,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他宁愿自赴黄泉也不愿背那叛囚的千古罪名。

身处冰冷的地窖,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都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精忠报国。寒风凛冽,他与冷日作伴,北顾中原,他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铭记在心,冰雪飘落,他仍手持旌节,不忘汉朝,苏武用他那高尚的气节深深的诠释了“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好一个不屈的苏武,一边是高官俸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就在安逸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铭记中心,给他的人生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好一个坚贞的苏武,一个普通的老臣,却用他的赤胆忠心萌发出一种伟大的爱国情,在苍茫的草原之上,一个背影携着不悔渐行渐远。19年,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疤痕,记载了那些苦难的日子,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定义。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富贵荣华的利诱,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用那光秃秃的旌节写下一段千古悲歌。

帆的一生曲折困苦,它呼啸在暴风中,腾跃在波谷里,急行在骤雨中,喧嚣在狂浪中,行于礁石之间,帆以它坚强不屈的意志年年月月与怒浪巨澜搏斗着,苏武就如同一只在大海中行驶的帆,用他那不屈的意志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苏武传观后感4

《苏武传》好像是第一次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前我也没读过,这是第一次讲。前面几段写苏武如何威武不能屈,冰天雪地里如何艰难生存,我都觉得一般般,到李陵劝降以下,我才觉得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李陵劝降苏武,最重要的理由有二:一是苏武在汉朝的家人已经死的死,离的离。兄长因为侍御时不小心“触柱折辕”,被“劾大不敬”,导致“伏剑自刎”;弟弟因为追捕犯下杀人罪的“宦骑”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年轻的妻子“闻已更嫁矣”;妹妹和子女“存亡不可知”。换言之,在汉朝已经没有苏武的家,回去已经没有意义。二是汉武帝“春秋”已经高到经常犯糊涂的地步,大臣经常无辜被灭族,朝野人人自危,不再值得苏武效忠。

李陵是降将,本身有人格污点,心含愧疚,对苏武是很尊敬的.,所以他劝苏武的出发点,不在于投降有多么好,而在于不投降也已无路可走,这是实实在在地为苏武着想。但正如我们所料,苏武并不动摇,他有他不降的理由:

“武父子亡(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分析起来,理由有二:一是自己一家父子兄弟蒙主隆恩,理当陨身相报;二是“臣事君犹子事父”,不需要任何条件,虽死无憾。这段话真是可圈可点。

先说“报恩”。自己一家人的功名利禄都来自“陛下”的恩赐,所以现在面临单于的“斧钺汤镬”,正是报恩的大好时机。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这倒真是一个“硬道理”,没什么好说。问题在于,汉武帝不见得是一个值得让人为之“肝脑涂地”的主儿。李陵本身就是一个例子。李陵率孤军五千深入不毛,与匈奴八万主力作战十余日,杀敌数千,弹尽粮绝,而“贰师将军”(相当于代表皇帝监督军队的职务)、国戚李广利却不发援兵。李陵在只剩下十余骑的情况下,无奈投降。李陵投降有没有道理暂且不说,至少汉武帝用人不当,过后又把责任全部归咎于李陵,将李陵灭族。司马迁只不过站出来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惨遭宫刑。那苏武捞了什么好呢?两个兄弟,因为小小的工作过失,一个“伏剑自刎”,一个“惶恐饮药而死”。不要轻描淡写说这是畏罪自杀,没有强大的压力,是不会做出这种激烈的举动来的。这种“陛下”,好大喜功,刻薄寡恩,真不知道对他有什么恩好报。

再说“君臣父子”不过这个问题虽然很大,却似乎没多少讨论的空间。在苏武的时代这是一个公理,不需要证明;今天它当然显得很好笑,但我们又没法拿现代的伦理价值去要求古人。爱国不等于爱皇帝,但事实上苏武的不降就是站在爱皇帝的立场,所以我对此无话可说。

苏武传观后感5

北风呼呼的吹,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在这缥缈的地方为何会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为什么会在这冰天雪地里牧羊。手里举着汉朝的旄节,谁也不记得这位在北海经历了重重困难,但还是坚贞不屈,不辱使命的老人——苏武。

尽管匈奴一而再,再而三的劝他背叛汉朝,归顺单于,用种.种办法诱惑他,他还是一心想着大汉。

在天汉元年,苏武拜中郎将。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后来,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武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宝,出使匈奴。不料,在苏武完成出使任务,准备返回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起初,单于给苏武好吃好喝,又对他说:“你的妻儿老母都在等你去照顾。怎么样,归顺与我,我就让你回去。”虽然苏武十分想念自己的亲人,但有想到“山河破碎风飘絮”只好忍痛割爱,摇了摇头。单于大怒,说:“苏武,你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好我就让你去北海放羊,除非等公羊生仔,你才可以走。”他只能仰天长叹。

在一个一年四季都是雪的地方, 苏武只披着一件薄衫,穿着一双早已破烂不堪的草鞋。渴了就饮雪,饿了就吃动物的皮毛,陪伴他的只是一群不会说话的公羊和那个掉了毛的汉朝旄节。苏武每天痴痴的望着远处,期盼有一天他能回到祖国和家人团圆。他心里很害怕他回到家时,老娘早已过世。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九年过去了,在这十九年里,有谁知道他流过都少泪,受过多少苦?始元六年,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当人们看到馒头白发,白胡子,手举着大汉旄旗时,人们都以他为荣,尊敬他。

苏武用他的行动,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和祖国的荣耀。他的气节万古流芳,至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做:“坚贞不屈,不辱使命。”


《苏武传》个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61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