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若水1860 分享 时间:

  这部电影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电影,我看过两遍,挺喜欢的。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一>

  最近,内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静。前几天又重新看了一些关于南科大的消息,着实敬佩朱清时校长。说来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提到了一步名为<死亡诗社>的电影,当天英语老师又力推了一番。于是,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突然间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看完,感觉还是蛮复杂的。

  首先,说说我最喜欢的老师吧。我觉得他年轻时骨子里都是叛逆的。渴望自由,幽默,富有创新,能成为一位老师对能听他上课的学生来说真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我记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简单的回答,我觉得却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试想,一个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人吗?

  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处的这么一个大环境。大家都学一样的课,听同一个老师上课,考一样的试……这不是“文凭工厂”又是什么?这里我不想说太多,过段时间会好好总结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还是被解雇了。说真的,我觉得很遗憾。也让我明白一点:一个人是无法战胜一种体质或是一些个潜规则的,即便是它们早已迂腐至极。但从另一个方面想,john keating还是幸运的,他并没有白白牺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我,让他们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样去挑战将来,虽然有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算是剧中让人感到最惋惜,悲伤的一幕吧),但我觉得至少他们进步了,至少像一个完整的人了。对于现实,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类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来引导我(或许也存在,只是我还没发现)。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自己负责。写到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个光明的明天吧。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二>

  看完《死亡诗社》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味道。当看完结局时眼泪已从眼框中流出来。心里有种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场。为尼尔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龙的死到底是谁的错,是基廷老师,是他父亲还是谁呢?

  当我们回头看时,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社会,学校的问题,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所在。里面讲述了尼尔本来是一个热爱演戏的孩子,由于家里的关联,他父亲只想他成为医生和律师,因此在学校的一倾活动也不能参加,明显他的父亲是专制型的父亲,我们能够去责怪他的父亲,但他父亲只是想他的梦理在他的儿子能够实现,而且认为那才是对他最好的,进入这所学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牺牲才进去的,他只期望他的儿子在这所学校里面学习,然后上大学,对于儿子的兴趣,却一无所知,每一次尼尔想知诉父亲自己的心里的想法,当看到父亲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说的话又吐下去,正因他自己讲了也白不讲,他还是演绎他的孝顺儿子,正如这样,才导致后面的杯具的发生。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爱好,了解孩子,并且发展孩子的爱好,让其他们健康的成长。这方面我们要进行反思,不然下一个尼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重视家庭教育,呵护你的孩子健康成长,让你的孩子在自己的爱好上发展。这样他才会活得快乐,活得有好处。

  另一方面,基廷老师是一位好老师,“及时行乐”是他的教学,他的教学让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教学方法与众不一样,同学们在他的课堂上不仅仅简单而且学到很多的东西。让学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种环境下,也许很多时候都是无奈的,正因社会是这样,是无法解决的,也是一时无法改变的,这不是基廷先生的错,他是一个改革者,一个创新者,只是有时有些事也是很无奈的,他也不想这样,他只是想自己的学生能有与众不一样的想法,但却想不到他的观点对学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的黑暗,让人活在一个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点自由也没有,也许尼尔的自杀让他得到了解脱,得到了自由。

  这种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上也都存在着,我们为了孩子的将来,根本就没思考到孩子的爱好,从小让他们学习钢琴,画画,星期天都不放过,让他们从小就成为小大人,他们没了童年,没了乐趣,只会成为生活的奴隶。而他们并不开心,而家长往往以爱的名义来作为理由,其实他们是在以爱的名义来伤害着他们的孩子。尊重孩子才是对你孩子最好的方式,也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比整天学习还重要。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三>

  最初以为<死亡诗社>是一部关于诗·诗人的电影,看完后才发觉与诗无关。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自由、生命的三维命题。一群十七八岁的高中生,为了追求他们的独立思想,为此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个自杀,一个被开除,其余的放弃自己坚守的阵地。

  <死亡诗社>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传统,荣誉,纪律,优越”被作为校训长期钳制着学生的思想,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学生私下的反叛“承诺,恐怖,颓废,排泄”,一个体现了自由的梦想世界,那么,作为这两个世界联系点的基丁老师,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翱翔的勇气和向往翱翔。但对传统与纪律的颠覆并不是这部影片所要宣扬的主旨,影片以尼尔自杀,基廷被革职,死亡诗社消解于秩序之中而告终.这说明基廷向传统教育制度挑战的行为是秩序所不答应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基丁最后被开除的命运似乎也折射出那些对于敢于挑战传统教育模式的人,面对于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只能永远背负着恶名,默默舔犊着自己的伤口。他被传统打败,却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

  该片固然拍摄于1989年,但在今天看来仍然对于教育工作者们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它揭示了各国教育的一个共同弊端:过分注重应试结果,和对既成刻板的教育体制的固守。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什么?学校在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需不需要重新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师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是做一个体制内的灌输者,还是做一个导引青春航程的船长?这些题目都可以在影片中找到答案。

  相信所有观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都很喜欢这个基丁老师,由于他的教育聪明;由于他对学生的理解和欣赏;由于他的敢于反传统勇于创新。我想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教育的热爱。

  一名教师并非意味着一定伟大。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授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是个人行为,是与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一致的现实行为。

  我们经常把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挂在嘴边,但真正像基丁老师那样全身心地甚至是全灵魂地投进又有几个?对待孩子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责任感,有没有静下心来往发现他们的美好和可爱?世事的繁琐似乎已经让我们忘了体验美好,开释美好。孩子体会不到我们的热情,自己体会不到其中的成就和快慰。

  生命是什么?也许我们每个人曾经在心底问过自己的题目。有人说:生命是绚丽的诗,生命是跳动的音符,生命是跌宕起伏的戏剧,生命是对于这个世界的狂野的爱。生命的美在于对自由的向往与自身价值的体现。固然我们都在过着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般完美的生活,固然在传统的精致的教育体制下我们正逐渐麻痹,逐渐被生活的压力腐蚀,我们也要避免让自己成为不是自己,永远不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冷漠的骗子,一个自欺欺人的叛徒!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四>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朋友曾一向推荐看的一部电影,这天最后抽时刻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按英文直翻的比较好,通片看下来,就觉得胸口涨涨的,想要发泄,却怎样也找不到出口。无法说出的无奈。看到最后尼尔被他的父亲逼的自杀,看到父亲一向在说他自己的想法——哈佛、医生,他最后憋不住了,向父亲怒吼出“ImusttellyouwhatIfeel!”他的父亲说“Telluswhatyoufeel!”我以为矛盾能够得此缓解,结果尼尔却父亲被告知如果是演戏的话想都别想,尼尔最后放下了最后的挣扎,也许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有了轻生的念头,正因他觉得活着没意思,没有价值。尼尔有如此想法也不是这一件事导致的,而是日积月累的,从影片开始,尼尔的父亲勒令他退出校报社,就能够看出尼尔的无奈。最后的自杀行为也就能够明白了。

  看到尼尔的父亲,我就看到了现实社会中大多数的父母,他们把年轻时未完成的梦想一厢情愿的加在了孩子的身上,认为这样走下去肯定没错。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个体,一个有着独立的思考潜质的个体,他们有权利选取自己的生活。不错,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有必须的影响,但那只能是引导,只要他们没有往坏的方面发展,何不让他自己成长,或许他会更加体会到成长的快乐——思想的宣泄,生命的价值。家长也会简单点,与其一门心思的扑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花更多时刻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再看看基丁老师最后被当做了替罪羊,成了牺牲者,也许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有他没有好下场。牺牲了基丁老师,这不是皆大欢喜吗——学校的荣誉能够保住,学校的稳定能够保住,学校的制度能够保住。于是就以退学逼迫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威胁他们让他们作伪证。他们还是孩子啊!努安达坚持不说谎,最后难逃退学命运。看到托德在校长那,在父母的旁边,他那无法申诉的眼神,他绝望了,我也绝望了。最后基丁老师最后要走了,托德最后忍不住了,他觉得务必要让老师知道真相,他们不想背叛老师,但他们无力反抗。看着同学们一个个的站到课桌上,呼唤着“ohcaptain,mycaptain!”眼泪最后忍不住了,在眼眶里直转。基丁老师最后是带着笑离开的,正因他知道,有那么一群学生已经开始自己思考了。

  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800字<五>

  很久以前就听说过这部片子不错,据说特别是当老师的看看,但直到今天才看。

  故事发生在50年代,美国的一所顶级私校,学生全是上层人物的儿子,学校的目标就是把他们培养进名牌大学。学校的培养方针就是固守传统,磨灭学生的个性。在学生遭受无形的压抑的时候,一位新老师(基丁先生)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他鼓励学生们抛弃陈规,追逐自己的理想。影片在压抑的基调上表现对自我的追求,在尼欧(其中最追求理想的)自杀后达到了最高潮。自杀事件导致了基丁老师的解雇,但学生们不顾校长的阻止用基丁老师教他们的方式向基丁老师表示了他们的敬意。

  我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学校原来也这么保守过,完全以升学为目标,不顾学生个性的发展。我国现在这种势头愈演愈烈,无法遏制,但考虑到美国也曾经过,而现在大有感观,所以我们对中国的教育不必太绝望,虽然情况有很多的不同。

  其次,这部电影是一部悲剧,最悲剧的任务是基丁老师,还有学生。基丁对保守传统的教育不满,用满腔的热情引导学生们摆脱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其结果却导致了学生的自杀和自己的解职。在当时保守的学校教育中,亟需要像基丁这样有思想有个性的老师,但这个环境还是容不下好老师。我们这儿情况同样如此:多少年轻学子以教师为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想实践自己的教育思想,但却发现学校管理者根本部需要他们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只要按着教学大纲按考试教就行了。许多新老师都有这种痛苦,大多数只能接受现实,放弃自己的思想,不放弃的只能被排挤,甚至失却教书的工作。

  有没有改观的办法,我在想。在现在考试制度基本上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只想到一个办法: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公办学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目标,教师无法追求个性。但你不应该让民办教育也完全跟你一样!(虽然现实是如此)民办学校很多有各自的培养目标,这种教育目标多样化也是教育需求多样化的体现。有个性的学校聘请有个性的老师,教出有个性的学生。(what a wonderful world,hehe)

  再次,作为学生,你得想想自己受教育的目标。学校有他自己的教育目标,但那是你自己的受教育目标吗,有多少相符,有多少相异?不想清楚的话你只能成为别人希望的模样。does that really what you want?最好的教育应该是let students to become what they will be! 说到底,这完全靠自己,自己最清楚自己想要的。在接受别人教授给你的东西想一下这究竟是不是你想要的。

  影片最后还是以学生和基丁老师的失败为结局,但那是壮美的失败,因为他们醒悟了,反抗了,虽然失败了,但自由的心一旦点燃就无法熄灭。先行者的失败为后来者指明了方向。不要指责尼欧自杀是懦弱的行为,因为改革需要付出代价。

 


死亡诗社观后感相关文章:

1.死亡诗社观后感1500字

2.死亡诗社观后感3篇

3.死亡诗社的观后感:给予了我们什么思考

4.有关《春风化雨》的观后感5篇

5.《春风化雨》观后感范文

6.忠犬八公观后感300字作文5篇

7.忠犬八公观后感400字作文5篇

8.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9.电影《春风化雨》观后感范文5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范文800字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