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6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血战钢锯岭电影于今天正式上映,该影片熙颐影业出品的一部战争历史片,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的。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

这就是奇迹!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又因为阻止父亲时枪支走火差点伤人。这些经历都为他对枪支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 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但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若是平凡如邻家男孩的戴斯蒙德也能创造就这种奇迹,那何况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 ( ̄▽ ̄)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

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

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核心剧情一直存了半分怀疑的心思,尤其是看到戴斯蒙德以一己之力多次往返在战场之中救下了好几十个战友时,那份怀疑达到了顶峰,然而看到影片结尾的事实真相之后,惊得我目瞪口呆。

真实故事居然还比电影来得夸张和戏剧,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想象真实战场中的戴斯蒙德是如何在如此危险的战场上救下了那么多生命。谁能想到这个看似羸弱的普通人竟然能造就这种奇迹,说他是英雄也匹配不了他应得的赞誉。

整个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前半部分非常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戴斯蒙德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和爱情,尤其是对两人之间的恋爱经历发展得如此顺利如此美好,格外虐狗。后半部分则展现了戴斯蒙德为坚守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枪,但在战场上冒着炮火和敌人查杀竭尽所能救下了数十条被困战场的生命,赢得了众人极大地尊敬。

影片中导演对战争场面的刻画非常用心。听说为取得更真实效果还专门炸了一个农场作为影片中的战场,并不遗余力地呈现出了战争中残酷乃至恐怖的一面。在刚接近战场时就看到了一拖又一拖车的尸体从前线运出来,血肉模糊,堆积如山,而幸存的士兵一个个目光空洞,面无表情,好似已经把灵魂葬送在了战场,离开的只是一具具躯壳而已。还未真正进入战场,从这番场景中亦可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等正式开战之后,呼啸而过的子弹,血流满地的断臂残肢,炮火洗礼之后尸横遍野的焦土,再配上极为逼真动感的音效,仿佛已把观众置身于真实战场之中。面对漫天的枪林弹雨,怎能不让全身紧绷心惊胆战?人的生命竟如此脆弱,在化为战场的修罗地狱之中不堪一击。梅导把战争的血腥暴力残忍乃至恐怖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粗暴写实,打造出一种极其强烈的感官刺激。看完之后,多半会让观众对战争也生出了几分恐惧之感。

除了对战争场面的再现,导演对剧情节奏和走向的把握也极为老道,一步步地埋下伏笔,与后面环环相扣。影片开头两兄弟爬山的镜头暗示出戴斯蒙德体能并不差,难怪他人虽瘦小,但参军后体能训练成绩反而挺优秀。后来戴斯蒙德和哥哥打架,差点把哥哥误伤致死。又因为阻止父亲时 走火差点伤人。这些经历都为他对 敬而远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那么这部电影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呢?除了反战,我觉得明显更多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信仰的坚守,尤其是身处困境之时。

当战争已经来临之时,戴斯蒙德无法在家继续自己的安稳日子,便决意奔赴前线成为一个救人性命的医务兵。然而这份救人的初衷和他不杀戮的信仰一直都在现实中备受考验。

影片中当戴斯蒙德运回一个伤员时,另一个医务兵对戴斯蒙德说你难道不知道伤员要分类,伤太重明显救不活的就不用救了。戴斯蒙德当即说,都没救过怎么知道救不了!(具体台词记不清了)他对每一个生命都是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珍惜,甚至不分敌友。但这份尊重和珍惜正是基于他对信仰始终如一的坚守。戴斯蒙德刚入伍时面对长官的责罚和队友的欺负,明知极有可能进军事监狱也不愿拿枪,即使装装样子也不行。因为他很清楚,事已至此,拿枪和杀人已经没有区别。妥协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他这份始终不为所动的决心着实让人动容,但在上战场之前他在众人眼中也仅此而已。然而,没想到的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极为惊艳,堪称奇迹。当敌人开始反扑,己方部队撤退之后,他依旧不愿离去,冒着炮火穿梭在战场之中尽己所能地救下每一个活着的伤员,不论敌友,即使炮火停歇亦是如此。 从白天到黑夜再到白天,坚持不懈,真真彻彻地贯彻了自己救人的初衷,坚守了自己不杀戮的信仰。不仅如此,他在战场上也暂时成为了战友们的信仰所在,因为他用行动表明大家可以依靠他,他不会抛下任何人;和他并肩作战,让人心安;战场上有他这种医务兵,鼓舞人心!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3

梅尔吉布森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他的作品基本就没有下饭的。

从年勇敢的心,到耶稣受难记,到2006年的启示录,艾玛,部部都能让本人这种纤弱小女子减肥三天。

1996年,梅尔吉布森自导自演的《勇敢的心》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化妆五项奥斯卡大奖,也令这个名字为我国观众熟知。

刻画真实、血腥的暴力场面是梅尔吉布森的拿手好戏。

这次暌违10年后再执导筒,并且选择了这么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二战题材片,用膝盖想也知道血肉横飞肯定是不会少的哈!

片子的前半段节奏稍缓,对男主戴斯蒙德·道斯的性格特征以及他的信仰进行了细细的铺垫。

当观众还在疑惑如此拔高男主对于信仰的执着是否有必要的`时候,片子节奏一下子就飙了起来!

而节奏快慢的突变却没有令观众感到不适,反而令观众瞬间接受并跟着剧情一起热血燃情了起来。

男主戴斯蒙德·道斯因家庭选择参军,又因信仰拒绝携带和使用武器。

一个士兵拒绝扛枪。

这仿佛在逗我们玩儿。

你的班长会允许?你的排长会允许?你的连长、营长、团长会允许?

就算他们都允许,你的战友也不会允许。毕竟是他们在跟你并肩作战,一个不拿枪的你跟着他们一起上战场,一旦他们的性命受到威胁,你赤手空拳如何救他们?你这不是拿着战友的生命开玩笑是什么?

没人允许,也没人理解。

于是他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以及战友们集体的毒打。更面临军事审判。

但即便如此,戴斯蒙德·道斯没有丝毫动摇。

扪心自问,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像他这样:哪怕赌上性命、失去一切也要坚持原则。

也正是影片前半段对于男主性格特征的成功刻画,后半段男主独自留在战场拯救每一位可能活着的战友的行为才有了有力支撑。

稍微了解点二战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冲绳战役的惨烈,在我国的抗日神剧里,经常有我军敢死队让日军吃尽苦头的剧情,实际上在二战中日本的敢死队才是没少让美军吃苦头。

戴斯蒙德·道斯虽然拒绝携带武器,但他也时刻准备着为战友奉献生命。

在那块断崖之上,土壤像进水的面包一样吸满了鲜血,残肢断臂、内脏腐肉遍地都是,蛆虫爬满尸身,哀嚎刺破天际!

人间炼狱都不足以形容这惨像。

然而这便是战争的真实模样。

能让人高马大的成年男人失声痛哭,吓尿也不是表情包里不痛不痒的一个玩笑。

当原本熟悉、活生生的战友在自己的眼前一个个被子弹贯穿、被炮弹炸裂,鲜血如雨而下,烂肉脏器横飞,那样的恐惧能让人瞬间窒息。

当所有人都已离开,戴斯蒙德·道斯却在这炼狱一般可怖的战场上独自留下,赤手空拳救助每一位还可能活着的战友。支撑着他的,正是他一直以来所坚持的信仰、是他对生命的珍视和敬畏。

冒着生命危险独自将伤员从崖上一个个放下去,等到他自己终于从那个嗜命的悬崖上下来时,迎接他的,是所有人佩服和敬重的目光。

所有人都认同了他,包括之前轻视和欺负他的人。

戴斯蒙德·道斯用行动证明:没有武器,不代表没有力量;拒绝杀人,不代表我不勇敢。

这时候观众终于明白,信仰确实是伟大的。

它能让人类在极度痛苦、绝望的环境中坚持前行。

我国无数的革命先烈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不过影片也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可怕的“信仰”。

影片中日军对于生命的漠视、践踏,与戴斯蒙德·道斯对于生命的坚守、重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我相信导演在日军自杀式爆炸及切腹上着墨是有其含义的。

我不敢揣测导演的想法,只说说自己的观影感受:无论何种信仰,都应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大前提之下。

结合最近愈演愈烈的欧洲难民事件,只想感叹一句:愿世界和平。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4

美国电影《血战钢锯岭》挟雷霆万钧之势登陆近日中国银幕,引得群情激昂,一片振奋,据说有望成为今年年底进口片中的一支有力的“强心剂”。

该片由好莱坞著名导演梅尔·吉布森执导,以“二战”期间发生的真人真事为蓝本,真实而震撼地还原了美军在日本冲绳岛战役中所遭遇的一场最残酷、惨烈的战斗,塑造了一个传奇而另类的战斗英雄。剧情相当燃血:讲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应征入伍的虔诚的___德斯蒙德·多斯拒绝当手持武器杀人的战士,而以拯救生命为己任的医疗兵身份从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上单凭一己之力救出75名伤亡士兵的传奇故事。

影片中的战争场面气势恢宏、细节逼真,充斥着具有强烈视觉和心理冲击力的血腥、暴力镜头:除了对于战场上形态各异的伤亡方式、断臂残肢不断加以纤毫毕露的近距离特写,成功提高了战争片的恐怖等级之外,该片对于战斗中的火团的威力、破坏力、杀伤力的精心设计与着力表现亦确实赋予了战争片新的景观,产生了视觉效果上新的冲击力,令观众大呼“刺激”“过瘾”。因此,本片在北美上映后口碑和票房爆棚,被誉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最好的战争片。

但与此同时,一种将其视为“反战片”的论调也甚嚣尘上。

“反战”之说何来呢?恐怕直接来源于观众对影片主人公德斯蒙德·多斯这一形象及其行为的.理解。德斯蒙德在影片中独特而鲜明的形象标识是“反暴力”,他最重要的原则与信条就是生命高于一切,因此绝不拿起武器杀人。这也是他有别于一般战争片英雄主角的地方。他的“反暴力”态度坚决、意志坚定。即便遭遇被集体孤立、被他人误解、被军队审讯、监禁,他的这一原则始终不为松动。

然而,“反暴力”是否等同于或必然导向“反战”?影片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提供了并不清晰、一致的回答,这也成为人物行为逻辑的矛盾之处:德斯蒙德一方面表现出坚决的“反暴力”姿态,要作一名不拿武器上战场的医疗兵;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积极参战的热忱——为此,他不顾父亲的劝阻,不惜果断离开心爱的未婚妻,不怕来自军队的各种打击、排挤,甚至军事审判,坚决踏上并非无可选择的危险之地,这一切都体现了他参战的自觉性。而驱使他如此义无反顾地参战的动机,来源于他对战争的认识。影片中,德斯蒙德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每一个美国人都有参战的责任和义务。“太平洋战争”作为一个有力的提示,揭示出德斯蒙德参战的契机以及他关于战争(至少是他所参与的这场战争)的信念: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在这场战争中,(因日军偷袭珍珠港而介入“二战”的)美军代表着正义之师,每个热血之士应该为美国而战、为正义而战、为荣誉而战,这也相当于某种程度上承认了这场战争的合理性、正当性。正因此,当军队因他匪夷所思的参军意愿无法同军队规则相容而对他劝退时,他深以不能上战场为国效力为耻。可见,把参战同爱国划上等号,是德斯蒙德坚信不疑的潜在认知,代表着某种程度上将战争合理化的倾向。这种战争观的陈腐、落后、危险,不言自明。历史证明,它恰恰是煽动战争的思想催化剂,也是当权者、政治家常常用来鼓动战争的阴谋伎俩;对其危险的恶果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警惕,否则,难保历史悲剧不会重新上演。

就影片中的主人公而论,尽管他坚守了自己不拿武器杀人的信条,但他并没有、事实上也难以用这样的方式(仅凭个人的信念的感染力)扭转或阻止其他人(比如他从战场上救下来的那些伤兵)的行为选择以及崇尚暴力的战争观;事实上,恰恰相反,德斯蒙德孤身从火力密集的战场上奇迹般地救下75名战友的英勇事迹和英雄壮举,在客观上产生了对美军将士极大的激励、鼓舞作用,同时也起到了对战争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中的表现是,在钢锯岭首攻惨败之后原本士气消沉的美军,在德斯蒙德传奇事迹的鼓舞之下,迅速重振军威,组织了二次强攻钢锯岭的战斗,并在德斯蒙德的战前祈祷和再度上战场之后勇往直前的行为的带动下,赢得了胜利。所以这个形象身上所体现出的力量绝不仅仅是其反对杀戮的自觉的人道主义力量(亦即他“反战”的依据),也有某种程度上、不容忽视的、潜在的战争煽动力量。这恐怕是一味在影片中对主人公作英雄化、神圣化的“加魅”的创作者所始料未及的吧?

事实上,不仅主人公没有表现出明确的“反战”态度,而且从影片一味地颂扬其精神信念、价值立场之崇高的态度可以判断出,影片创作者对于主人公行为中所潜藏的自相矛盾的两面性也缺乏足够的洞见,也就是说,影片(创作者)同样没有表现出清晰、深刻的“反战”立场或自觉、深入的反思战争的倾向。

把《血战钢锯岭》当作一部反战片的观众,很大程度上应该就是被影片不加节制地对主人公英雄化、神圣化的“障眼法”所遮蔽、迷惑,从而“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地指鹿为马了吧!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5

虽然是可以媲美《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片,但是《血战钢锯岭》却不是战争片,不是讲与敌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也不是讲美国人一向热爱的个人英雄主义,它是梅尔·吉普森作为一个虔诚的上帝的子民拍摄的一部同样虔诚的教徒的传记,为天下苍生布道。特别是影片最后一幕,在悬崖边被缓缓放下的担架上的戴斯蒙德·道斯,手握《圣经》,如插翅飞翔的圣徒一般,这种宗教的意味更加的明显。虽然这种最后的升华与煽情,在笔者眼中,未免降低了影片本身的艺术性,但是对于一部商业大片来讲,这种升华对于观众情感的沉浸却是必要的,而对于教徒来讲,这也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作为一个无神论的国度,我们的民众对于影片这种布道的意味未必能够心领神会,但是无论是有否宗教信仰,面对一个真实人物的经历改编的这样一个故事,仍然能够让我们感动万分,因为即使我们不了解主人的信仰,但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是我们内心都憧憬与渴望的。

2

不少看过片的人,都觉得影片的前半部分铺垫有些多,战争其实是在下半场才开始的。但是正是因为前面对于主人公道斯非常态的原生态家庭的描述,以及他在如此恶劣的家庭中仍然对生活充满热爱并勇敢地追求爱情,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此后他在饱受争议的军营与绞肉机般的钢铁岭战役中,为何能够保持强大的神经与毅力,以一人之力在一次战役上拯救了75人的生命。影片中对于军营非人的训练与长官的呵斥,让人想起《全金属外壳》:面对同伙的敌视与殴打,一位受训总是拖后腿的士兵因此精神失常杀人后自杀。而《血战钢锯岭》中的道斯,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军事法庭的法律制裁,以及爱人对于他的软语相告,在精神与肉体上备受折磨的他,始终没有为自己的信仰后退半步,并终于成功地实现了自己不拿枪,通过军医的身份走上战场报效国家的梦想。而他上战场的初衷则是:这个世界破碎了,我想来缝合它。

3

影片后半段钢锯岭上的炼狱般的战争场面,可能对于更多的战争片与军事片迷来讲非常过瘾,银幕上血肉横飞,人的生命在子弹与枪炮中轻如鸿毛,各种受伤部位的特写,各种战士死亡的镜头,让人目不忍睹。战争画面越残酷,越展示导演对于战争的厌恶与人性崩塌的反感。而道斯为首的军医,却是战争中的天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救护、运送伤员。据史实记载,道斯甚至在离敌人只有2.5米的地方中去抢救战士,这样的勇气,即使是手握钢枪的战士也难以做到,更何况是手无寸铁的道斯。一场战役结束,100多人的连队,轻伤而归的.只有三十多人,而剩下的人里,有75人被道斯一个人救回,他甚至还救回了几个敌军伤员。里面有一个细节,救生员在战场上救护军人时,要对他们的受伤的程度进行评判,受伤过于严重的,就弃之不顾。而道斯拒绝了这种论断,他对于任何还没有死去的战士不抛弃,不放弃。哪怕是在战役已经结束,道斯完全可以与战友们一起离开战场时,他却毅然孤身一人冲进生死未赴的战场,冒着敌人扫荡的危险,去寻找可能还活着的战士,在精疲力尽、手被绳索磨得血肉模糊之际,他依旧冲自己说“再救一个”,再一次冲进战场。绝不杀生的道斯,在杀人的战场上,阻止着死神前行的脚步,他强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不仅实践了自己的信仰,更赢得了原本不理解他的队友们的崇敬。

道斯手持《圣经》为战友祈祷

4

影片很明显是用道斯的行为来证明神祉的存在,并且也讲述了信仰与文明的冲突,比如,日本军人失败后的切腹自杀,也是东方的某种信仰之一。而笔者更愿理解为,该片用人性中存在的伟大与崇高来证明人类之所以为人类,以及对人类和平的呼唤。虽然在现实中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庸碌和卑微,虽然我们的几千年历史中,总是在周而复始的战争与和平中挣扎,但是在每个黑暗的时刻,始终会有神圣时刻和神圣一般的人能够激发起我们内心的光荣与梦想,他们用理想的火种照亮人们的内心,缝合我们破碎的心灵,让我们看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好的文艺作品能够撼动人心,就在于立人。而人能立起,就在于他身上的价值观,作为残酷的战争片更是如此。此前的《西线无战事》、《现代启示录》、《拯球大兵瑞恩》等影片无一不展示这一点。而相比之下,中国当下的战争片,作为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却往往是苍白无力的,除了《集结号》这部电影以外,近年来的战争大片,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以《我的战争》为例,虽然同样是取材于老舍的小说《团圆》,但是此前的《英雄儿女》的家国情令人潸然泪下,人物纯粹,热情,坚韧,忠诚,时时挑动着我们的激情,里面嘹亮的歌曲,更是振奋人心,传唱久远;而《我的战争》只有战争的紧张、残酷,人物那些情感浮于表面,作为个人的描述也几乎找不到其内心的精神的支撑,难以打动人心。也许是我们远离信仰太久远了,我们已经不知道纯粹的精神世界是什么样子了!

那天看完《血战钢锯岭》以后,影厅里传来如雷的掌声。走出影厅,我旁边的闺蜜说了一句:真的希望人类不要再有战争。对于普通人来讲,我们能够做的最伟大的事情,就是不要再让战争发生,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永远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能够做到这样的伟大吗?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600字相关文章: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五篇汇总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作文5篇汇总

观看《血战湘江》有感 《血战湘江》优秀观后感5篇

红海行动观后感影评5篇750字

2019决战中途岛最新观后感影评5篇

电影《夺冠》观后感600字作文2020

《卢旺达饭店》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范文

《红海行动》观后感

关于《开国大典》观后感600字五篇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600字

血战钢锯岭电影于今天正式上映,该影片熙颐影业出品的一部战争历史片,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所改编的。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血战钢锯岭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这就是奇迹!听闻多方赞誉,看完之后,果然实至名归。若是不写点赞美之词,实在过意不去。电影开始正式放映前,便已打出字幕提醒观众本片是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见此后我立马提醒自己,看完此片后要去了解下真实故事到底怎样,不然又会被误导。毕竟改编之后的故事与真实事件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所以看此片除了感受梅导打造的视听盛宴之外,我对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9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