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学生范文

若水1873 分享 时间:

为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热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首都博物馆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1

一声声吆唱儿把我拉向过去。我回到老北京的四九城儿,忆着我小时候的时光,忆着这个我长大的地方。

来到胡同口向里观望,那时候胡同口还拉着洋片儿,那时候小摊上的水果总是很甜,那时候卖菜的小贩还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往里走去,要细心点,别被胡同里的孩子撞到,男孩子们戴着面具跑来跑去,女孩子跳着皮筋踢着毽子。什么你说今日孩子们不见了那是去看吹糖人了,一个老爷爷担着一个大大的箱子,上头插着一些吹好的糖人,有各种动画人物、神话动物好不热闹。

对了,今日正好是中秋,你问我怎样记起来的你向那看,每家每户最小的孩子手里都拿着兔儿爷呢,你可别小看那小小的兔儿爷,经过这个小小的玩具,大人们便让孩子记住了这个节日。

这时馆内的灯亮了,我才从记忆里抽出来,此刻没有拉洋片儿,没有吹糖人儿,仅有一个还念着他们的人罢了。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2

了解北京,感悟历史——首都博物馆参观后记

屹立在长安街上的首都博物馆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今日,我们跨进了首都博物馆的大门。

古色古香的装潢是首都博物馆的特色之一,我虽穿梭于博物馆里,心却如同迷失在历史的潮流中,兴奋中带着些许彷徨。我们来到了一个布满瓷器的展厅,在一件青花瓷的展品旁席地而坐。

我盯着展柜玻璃中的瓷器出了神,清澈的、典雅的蓝色与牛奶色相间的色彩在瓶身碰撞,端庄大方,令我叹为观止。负责讲解的教师认真地向我们介绍着瓷器的烧制条件。我仿佛身在窑炉旁,亲眼目睹着青花瓷出炉的一瞬间。我看到了瓶身的被称为“百鸟之王”的凤凰,它昂着脑袋,歪着脖子,在瓶口招展着身姿,高傲的神情竟令我有些望而生畏。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如此精致、又看起来毫无瑕疵的瓷器竟是由18个碎片拼接修复的。在赞叹瓷器的巧夺天工时,我不得不为中国修理文物的水平发出感叹,如果不是拥有高级的复原技术,怎样会有那么多美丽的作品呈此刻我们眼前呢

走出博物馆,似乎是心中的骄傲与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我为古人的智慧点赞,更为国家先进的技术点赞。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3

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星罗棋布的博物馆,是这座魅力之城中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在这座神奇的博物馆中,藏有数千件精美的文物。而我在参观首都博物馆的活动中,就巧遇了这样一个“宝贝”。

古朴的黑色丝绸,上头绣着端庄大气的金丝团龙纹饰;双袖的飞龙在云纹上长牙舞爪。一件番兵的黑缎龙马褂,在五彩的装饰下,熠熠生辉,显现出古人骑马射箭时的万般风姿。原先这正是京剧名伶马连良在演出他的代表作《四郎探母》时所穿的戏服。

马连良是20世纪与梅兰芳齐名的极有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他17岁,学满出科后不久就声誉鹊起,每有演出,必定一票难求。21岁时在上海初演,立时赞声四起,成为了风行上海滩的京剧明星。当时,虽无丰富的广告宣传,但只一到马先生的戏开演,人们口口相传,也是一样的万人空巷。看着眼前这一件静静悬挂在橱窗内的戏袍,那金灿灿飞舞的团龙似乎也引我回到了那千万人为京剧表演而喝彩叫好的时代。马连良先生曾穿着他,走遍了老北京城的各个戏楼演出那经久不衰的《四郎探母》,而这件戏袍也跟着他,见证了京剧艺术在北京最辉煌的时代。

静静凝视这一件华丽的戏袍,因为年代已远,边角处已经有了些许发旧的痕迹。我不禁联想到,此刻喜爱京剧的同学似乎并不多,流行歌曲充斥着大街小巷。难道京剧就这样辉煌不再了吗

然而细心回想,这戏袍虽然已成文物,但京剧艺术没有在今日的北京消失。虽然以往为一位名家而万人空巷的场景不再回放,但北京人对京剧的热爱却以深入这座城市的脉搏。爱“玩票”的长辈们在清晨的公园咿咿呀呀的享受;国家大剧院不时上演的经典戏目;音乐课上的戏曲观赏;学校邀请戏曲名家做的一次次精彩的演讲……都昭示着,我们当代北京人的生活中京剧不可或缺;未来北京人生活中,京剧也将继续绽放光辉。

在我的生活当中,京剧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自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听戏、听讲座之外,此刻我期望能带动更多的同学一齐爱上京剧。所以我在学校创办了戏曲社,经过第一次招新,已经吸引了校内十余位与我“志同道合”的戏友。在未来,我期望凝聚更多力量为京剧的发扬贡献微薄之力。

北京的美,在于风景,在于历史,更在于文化。让我们一齐唱起这支“北京的歌”,让这优雅精妙的艺术在未来继续闪光!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4

3月13日我们初二年级全体同学参观了首都博物馆,那里有着众多的文物,刚一进入博物馆的大厅,我就感受到了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

在讲解员的解说中,我仿佛穿越回到了古代,心一下子便静了下来,去感受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全年级的同学被分成5个小组,走进不一样的展厅,感受古都北京的历史变迁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在众多的文物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首博的镇馆之宝:珊瑚红釉珐琅彩花鸟纹瓶。这件瓷器名字很长,初次见到它,我就被它漂亮的外表所吸引,更感叹于古代工匠们的精彩技艺:瓷瓶上绘制了碧桃花、翠竹、鸟、蜜蜂等纹饰。腹部和颈部共绘两只小鸟,一只栖于竹枝上,另一只展翅于空中,摇首啼叫,蜜蜂在盛开的桃花间飞舞,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随着首博教师娓娓道来,我也开始渐渐了解它的历史:这件瓷器文物产于清朝雍正年间,是一件珐琅彩瓷瓶。珐琅彩瓷瓶可谓是古代中国制瓷工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只生产于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间。清朝官窑所产的珐琅彩瓷瓶可是400多件,而其中的大部分又都在中国近代的历史中埋没了,现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该瓶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装饰及工艺技术等都到达了极高的水平,其彩绘讲究、造型秀美、纹饰细腻、构图考究,表现出了雍正时期珐琅彩发展特点和官窑器物的整体风貌,可谓是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了。

在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期间,曾带领多位元首夫人来到首都博物馆,她们最感兴趣的便是这件文物。夫人们赞叹不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制作体现出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塑造。这件文物不仅仅在古代是一件珍品,而在现代,它也被运用到了外交上,而这便成功地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提振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我国是世界四大礼貌古国之一,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我们有着无数代中国人艰苦奋斗而得来的文化成果。这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更让我们在国际中增强了自我的软实力。

感激学校和教师们的设计和精心安排,让我们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博物馆,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和欢乐。从陈列馆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实物,历史变得很趣味和鲜活生动,让我加深了对历史的喜爱,也学会如何去欣赏文物,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厚重和魅力,激发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是要传承中华民族勤奋、自强、探索、创新的精神,用我们的奋斗换来祖国的成就,让后人也为我们这一代人点赞、自豪。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5

老北京民俗展厅的建筑,是青瓦灰墙大红门的四合院;里面的展品,是平平常常的老北京物件儿;所讲的故事,也是热热闹闹的老北京日子。

而这些以往再普通可是的东西,到了我们这一辈,已经越来越少的被了解、被熟识,而更多的存在于老北京人的记忆里。以往每逢中秋家家户户都要买的兔儿爷,如今已成了稀罕玩意儿,孩子们也逐渐只知其名不知其意。而在展厅里,另一个大木箱子似的东西,甚至连很多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都不明白它是做什么的。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时常有人架着这个机器吸引孩子,使用机器的人经过手动换片,用一张一张的图片把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呈现给胡同里的孩子。而一些像做风筝的手艺活,虽早已列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却面临着没有人去传承的窘境,这不正是我们应当去反思的吗

整个民俗展厅就像是一个老北京胡同,正所谓“有名儿的胡同三千六,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大大小小的胡同串联着老北京城,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兴旺和发达,也陪伴彼此度过最困难的时光。而这些名具特色的胡同,也在随着时光流逝改变。人力车夫、捏小人儿的、走街串巷的小贩儿、吹糖人儿的,街头杂耍等等这些行当,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随之消亡,变成博物馆里的一件件展品,成为一张张泛黄的旧邮票。

从小我就一向在北京城生活,但直到今日,我才发现自我对她的了解如此之少。这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都,沉淀着太多太多的文化,而每一个北京人都有职责和义务保护这些文化的印记。我们应当多走进一些博物馆和历史遗迹去学习,了解更多的历史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从中去领略中华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人祖祖辈辈勤劳勇敢、善于思考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奉献自我的一份力量!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学生范文相关文章:

参观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2000字五篇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精选5篇汇总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最新5篇500字

参观北京军事博物馆观后感

首都博物馆观后感学生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48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