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对于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8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看完《傲慢与偏见》这部浪漫唯美的电影,让我最大的感悟就是“只有爱情才能让我走进婚姻的殿堂”这也是剧中女主角最经典的一句话,也是伊丽莎白的一句至理名言。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傲慢与偏见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1

由于时隔已久远,对于简。奥斯汀的原作《傲慢与偏见》里的大部份情节,我已记不太清了。想来,那时,读这本书时我的年龄倘小。当初可能也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对于文中的真谛,其实并没充分领会。

随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打开,同时涤荡在耳旁的是悠扬的古典音乐,而紧跟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谐优美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画面……

老实说,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几分钟都还不足以吸引人的话,只会让人兴味索然,通常我会选择放弃。而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着改编而成,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发展,都是很值得我们期待的了。

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表演把一个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少女的机智与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角达西在她的那种纯真的笑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自己的态度过于傲慢了些。而事实上,随着影片的剧情不断地推进,我们会发现达西真实的为人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这一切,都只因为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而被掩盖住了。

好的演员当然要配上好的电影情节,本片中的舞会为一大亮点,小提琴音乐响起,伊丽莎白与达西逐渐沉浸在其中,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周围的人顿时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

英格兰 的田园风光也很抢眼,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古典钢琴音乐荡漾在其中,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2

的确,如果只是把这个故事简述给别人,或是只把爱情部分抽取出来再按按好莱坞的方式拍出来,那我想这会是一部10分钟的短片,——一个家有5个女孩,未出嫁。突然有两个邻居搬进,并举办了舞会,在一次大胆的表白后,成就了两对互许终身的情侣。我并没有贬低好莱坞的意思,因为那种模式也同样可以让人感到幸福,就像《恋恋笔记本》,影片开场不到十分钟大家相爱,然后是长达40多分钟的缠绵……看这部片就想再吃一块甜甜的巧克力一样,这不能不让看的人对爱情产生向往。但《傲慢与偏见》却不知有这些,那些简简单单的爱情被溶在了一杯浓浓的咖啡里,尝起来有别样的滋味,那就是傲慢,与偏见。

对,正是有了傲慢与偏见,才使得这部片别有风味。两个相爱的人,宾利和简,因为宾利的一点点傲慢,和达西的曾经的偏见差点没走到一起,而其实两人如果一开始就表白,就像那个表亲柯林斯对伊丽莎白做的一样,他们很快就会走到一起。而至于伊丽莎白和达西,他们的矛盾产生就是源于达西一开始给伊丽莎白的“傲慢”的感觉,而中间宾利小姐和达西姨妈对伊丽莎白的偏见,也加深了达西和伊丽莎白的误会。所以,当你还在因为片名而怀疑这部片子时,请别再犹豫。请记住,对于爱情题材,开放的美国人会选择爱情是否忠诚,是否浪漫作为戏剧冲突,而保守一点的英国人(特别还是简奥斯丁生活的年代的英国人)则会选择人与人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作戏剧冲突。

如果你看过原著,你就会体会得到这种傲慢与偏见有多么深。小说中宾利小姐是个偏见很大的人,她处处显出自己的高贵,在达西面前不停的贬低着伊丽莎白,说得她一无是处,可惜这个小说前10章中如此重要的人物,电影只是一笔带过了,不过还好电影深入刻画了另两个重要人物,贝内特太太和达西姨妈。贯穿始终,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贝内特太太的阶级观念,无论是他在舞会上讨论夏洛特的美丑与身家,在追逐有钱女婿时的积极,小女儿私奔和成婚这两种状态下截然不同的反应。不可否认,贝内特太太爱他的女儿,不过这好像都是建立在一种利益关系上的。还有达西阿姨,虽然只有两场戏,但两次对伊丽莎白的严苛质问,都让人感到她,乃至当时整个英伦上层阶级的傲慢与偏见。当然这也要感谢布兰达·布莱斯和朱迪丹奇的精彩演出。

我相信,当最后一切误解都消除时,傲慢与偏见也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关注的也就只是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局,当在傲慢和偏见中长大的达西,开场时还显得很傲慢的达西,从草地中走来,迎着清晨的太阳,向伊丽莎白求婚时,与伊丽莎白额头在阳光中相碰时,我们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奈特利的微笑甜美无比,说句实话,我没看过她其他的作品,包括大名鼎鼎的加勒比,但我想我确实开始认同这位演员了,他没有斯嘉丽的丰满,尼可(冷山中)的白皙,以及瑞秋的甜妞气质,但我想她的笑确实让观众感到了幸福,快乐,至少对我来讲。她把我心中的的那位伊丽莎白描绘了出来,也许当我从新翻开《傲慢与偏见》时,我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虽然说书中的伊丽莎白也有那么一点傲慢,而电影中没有表现出来,但我想奈特利已经诠释了一种属于她的伊丽莎白了。至于饰演达西的马修·麦克费登,他长得真像史派西,希望他以后能变得和史派西一样好,期待他的表现。

最后来说一下电影技法,可能老罗听了会感到反对,但没办法,我没看过《12怒汉》,尽管听说了很多遍《12怒汉》中的长镜头很经典(同样听说《历劫佳人》的开头的长镜头也很厉害)。但我还是觉得,在我看那些片之前,《傲慢与偏见》中的长镜头是最棒的,长长的镜头不仅没有把影片节奏拖慢,反而增加了影片舒缓,柔和的感觉,让人感到很舒服。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当属开头那个和舞会那个了。开头的长镜头开始与伊丽莎白进入家门,镜头随着不同人物的进入跟到不同的地方,期间不觉的把背景,各个贝内特家的人物的性格都粗略的介绍了一遍。这个镜头漂亮就漂亮在独特的风景和巧妙的设计,可以说是我见到过的最巧妙的影片开头了。

在这就是舞会的长镜头了,我留意了一下,整个镜头长达3分钟,期间镜头在舞会间貌似随意的走动,几乎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拍到。我认为该镜头独特之处就在于,镜头在游走间并没有忽略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对话,3分钟的镜头把此时各种人物复杂的心态都展现出来,体现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傲慢与偏见(集中体现在达西小姐和贝斯特太太身上),紧扣了主题。同时也为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而这3分钟中演员演得都很自如,表情丰富,肢体语言恰到好处,使得观众一点也没有走神。而这个镜头漂亮就集中体现在,导演那无与伦比的调度能力上,3分钟,镜头还能如此自然地穿梭来穿梭去,把每个人毫不落下的拍出来而不显得镜头冗长,像纪录片一样,这真是一个很令人惊奇的事,而其中伊丽莎白出现两次,中间隔了一段,想必中间还有一段路可跑,这也应该也为这个镜头增添了难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长镜头每个单独拿出来放回原著看都有3到4章的篇幅,而拍出来的效果完全还原了文意,这既为后面描写冲突赢得了篇幅,又使得前面的内容看起来自然有趣,这真是这部影片一个极其成功的地方,也体现了编导的才华。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3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奥斯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魏克翰、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4

两百年前,简在明亮的碳白色窗台旁,用沾着黑色墨水的羽毛笔写下了当时伦敦以北德比郡的风光:

太阳在低低的云层里穿行,风卷着北大西洋空气中的寒意,那些浮着落叶的溪水,湿润的草场,零落的树木和丘陵,被雨水冲刷之后,微微泛着清新的亮绿。

两百年之后,作为一个身处英伦三岛的东方人,面对着这些原本明信片上的风景,我为这种宿命感的相逢而迷惑。简奥斯丁笔下的英国田园,经过两个世纪的变迁,丝毫不见时光遗落的沧桑和陈旧。这也让我相信,那段宛如明信片般美丽爱情的起源,原本即是为了和这风景相互寄生。

《傲慢与偏见》一开篇就说: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作为镇上还算有脸面的人家,乡下小绅贝纳家的舞会是个名副其实的交际场。单身汉和待嫁的小姐们在拥挤的空间里交换着被苏格兰红酒加热过的暧昧眼神,在舞池中被欢快的节奏煮的沸腾。

突然出现的达西和宾利先生,犹如两只鲜艳的孔雀。

他们灼热的目光刺激着每一个女孩兴奋的烧红了脸。

棕栗色头发的伊丽莎白是贝纳家最出众的两个女孩之一,年轻,漂亮,但和她姐姐简的执意和她妹妹丽蒂娅的轻率幼稚不同,她对爱情有着更加独立的主见。她相信自己对男人的判断。她认为爱情不应由物质简单的决定,至少她不是那种,为了成为某个庄园女主人,便去竭尽全力去讨好男人的女性。

所以,当达西带着那种惯有的贵族表情检阅女生们的时候,我可以预料到会发生些什么。

我喜欢达西,他像18世纪英国的众多古典小说中的贵族一样,英俊富有,而且,单身。我相信当这样的男人骑着高大的枣红色马驹,穿过乡间的林荫小道的时候,会带走所有沿途女子不安的心。

可能是他没有预料到,在这样一个乡下小绅家里,宾客们无论怎么看都不入流的舞会上,会有他命运中女子的出现。达西的脸就像戴着铁制的面具一样冷峻,习惯了在上流社会的公爵和贵妇人里穿梭的他可能并不习惯这个小屋子里的熙熙攘攘,也可能他早已被某种没有希望的未来麻木。他那豪华城堡里的凯瑟琳姨妈,在他还在娘胎的时候,就为他安排了一桩似乎门当户对的婚姻。

所以便有那份在伊丽莎白眼中难以忍受的傲慢,让她对这个拥有半个德比郡的男人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偏见,也让原本的一见钟情变的如此疏远。

“让我喜欢他,一个德比郡都没用,何况半个...”

她感觉被伤害了。

伤害她的是达西,也或者是她的自尊。

对于一个有着自主爱情观的女孩子来说,这种伤害是足够危险的。所幸伊丽莎白是个理性的女子,她的反应不会过份的激烈,却也不会轻易妥协。

她需要一个能给她优越生活的男人,但并不意味着她会接受那个男人如国王般的不可一世。

更何况,她还没有到把自己中产阶级家庭女性的矜持当作嫁妆的地步。

英伦风在柔和的小提琴声中流淌,高脚杯,小折扇和各式的晚礼服在白色的烛盏旁凸显着妖娆的质感,贝纳家自制的甜葡萄酒香气袭人。

那个漂亮军官维卡的出现,让伊丽莎白对达西的误解进一步的加深。

小提琴的伴奏很伤感,仿佛魔鬼的手指引导着那些诡异的变幻。

我知道达西是在自欺欺人。

对于伊丽莎白,他早已无可救药了。他爱她,却用冰刀一样锋利的语言伤害她。和可爱的男生宾里比起来,没有热情的微笑和表情,冷漠的达西只不过是一尊英俊的石膏塑像而已。

可达西依旧我行我素。他对贝纳家二小姐产生出的强烈敌意全然不觉。贵族的气质让他在什么时候都显得冰冷而自负。

他们在舞池里舞蹈,在华尔兹的舞曲中旋转,话语瞬间的交锋犹如兵戈相向。

两人的舞蹈不欢而散。尽管他们作为舞伴,配合的是如此默契协调。

危险的风暴正在酝酿,可是傲慢的“白痴”依旧抱有幻想。

然而,在爱情的温度下看上去再坚硬的男人,不过只是一块正在融化的巧克力。

他对社会阶层和贵族身份的片面维护,让达西先生在这场角力中和他的敌人“两败俱伤”。他意识到,这个看似瘦弱身处乡下富农家庭,甚至有些“野”的女孩子,是他无法用他优雅的舞步所能征服的。他漂亮的蝴蝶结和华丽的马车,都让他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还有令她讨厌的半个德比郡。

他屈服了,在一个大雨的傍晚里他疯狂的表白,他说,伊丽莎白,我爱你。

拒绝是毫无悬念的。但我相信,伊丽莎白的内心中绝对没有一个胜者的欢喜,相反她心痛,无法淡漠和释怀。就像之后在潘伯莱,她找的那个令自己都发笑的荒.唐理由,只是因为她是如此害怕再见到达西一样。

他原本知道结果,然而他还是不顾一切。决绝的夜晚,面对那样悲伤而无助的眼神,即使无法让伊丽莎白原谅他当初的伤害,可换谁不会心痛呢。

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受过良好贵族教育的达西应当读过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

所以,当他还可以选择的时候,他宁愿以这样极端痛苦的方式,让他不再日夜被对她的思念所折磨。

在那个暴雨的夜晚过后,达西留下了那封信,信里的带着温度的语言,一句句都是那么真诚而细腻。

他说伊丽莎白,那些都不是真的。除了我爱你。

对一个女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让她捧着一颗破碎的心更让她感动了。

更何况,她知道了,他是无辜的。

与其说达西一直没有放弃伊丽莎白,不如说他们心中一直都没有放弃这段感情的期待。

达西和伊丽莎白。宾里和简。故事的结局圆满的就像一个童话。

一直以来,都觉得两个世纪以前的英国社会只存在于油画之中,微笑的绅士们拄着拐杖,贵族小姐从挂着瀑布般流苏的马车里向外张望,上了年纪的家仆挥着长长的马鞭。那些蒙着灰尘的古老色泽,在我看来永远不会在博物馆透进的强烈光线中明丽起来,但那些浪漫的气质却如同那些沧桑的古典小说一样被时光纤细的包裹着,安静如沉睡的琥珀。

不管《傲慢与偏见》是否沾着评论家们批评其“小资情调圣经”的口水,但达西和伊丽莎白山穷水复的爱情故事,作为英国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浪漫符号,却永远纯洁的不染尘埃。

一直很爱达西和伊丽莎白共舞的那支小提琴独奏。

后来,朋友告诉我,舞会上的那支曲子是《A postcard》。

跋山涉水而来的爱情,宛如明信片上情人褪色的笔迹。

傲慢与偏见电影观后感5

今天,总算在《傲慢与偏见》下档前,去了电影院,150人的小厅居然坐得满满的,考虑到这部文艺片都放了一个多月,使我不禁又多了几分期待。环顾四周,都是些老头老太,大概就我们几个是40岁以下的,就又感慨了一下自己“未熟先烂”,大概心理年龄已经年过半百了。

(1)选角

先说说演员。必须说,导演抓了一把不错的牌。Darcy高大英俊(虽然我觉得似乎应该再“文”一些),Lizzy漂亮活泼(Keira Knightley)。几个配角也选得不错,Catherine颐指气使的派头,Collins笨拙的装腔作势,以及Bennett夫妇的相配和不配,书呆子Mary的格格不入,都不坏。不过,还是有两个重要的缺陷,那就是Bingley和Jane这对。《傲慢与偏见》的焦点当然是Darcy和Lizzy这一对,但没了Bingley和Jane这一对“有人缘”和“与人为善”的映衬,也很难见得出“骄傲”和“偏见”的真正意涵,看不出一部围绕“礼”(civility)的婚姻小说的背后深意。这个选角上的小问题,其实是个大问题。根据小说,初看上去,Jane应该比Lizzy漂亮,所以,无论Bingley,还是Collins,最初追的都是Jane。不过,现在这个Jane,可谓又老又丑,一点也谈不上漂亮。Bingley则从开场,就是Darcy的一个小跟班形象。当然,他这样的形象,确实和Jane比较配,但问题是这样其实完全破坏小说的架构。小说不仅在人物设计上,而且在整体结构上,其实都是用的所谓“左传笔法”。表面上,小说是从Lizzy的角度看到的世界,好象Bingley和Jane的婚配应该是小说的焦点,殊不知,Lizzy这个观察者自己才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通过Lizzy及其家人操心Jane的感情安排小说的情节(直到第3卷最后都是如此),从而让我们间接了解Lizzy这个人,这样的写法,不仅使小说多了一层含蓄和蕴藉(尽管James不太欣赏奥斯汀,这其实多少类似James推崇的曲笔了),更重要的是,这就是奥斯汀小说重新阐述的civility时代的德性:Lizzy,象Elinor和Emma一样,她的德性不是浪漫派不顾他人甚至对抗他人的个人本真性,而是体贴亲人关心朋友的 “通情”和“识礼”。不过,因为导演完全不理解这一点,为了陪衬Darcy和Lizzy,反而挑了两个看起来完全没有光彩的演员来演Bingley和Jane,使奥斯汀精心安排的效果完全落空。

另外一个比较糟糕的选择是Charlotte的演员,Charlotte Lucas是Lizzy的朋友,却因为性格的弱点选择了Collins。小说讲得很清楚,她应该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姐,只不过似乎太“精明”了一些,而导演却完全不能理解奥斯汀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个角色,结果挑了个蠢笨的姑娘来演。要知道,和第一次拒绝Darcy不同,Lizzy拒绝Collins是个在现实中更艰难的选择,奥斯汀本人就有过类似的经历,结果就是她终身未嫁。Lizzy和Charlotte的差别,可以看出奥斯汀对婚姻的态度,prudent(通情达理)但绝不惟利是图(mercenary):没有钱婚姻是不可能的,但只有钱没有感情,也绝对没有幸福。现在这个Charlotte,倒使观众觉得她和Collins挺般配的,而Lizzy的诧异和反对,倒显得不通情理。

(2)性格与表演

拿了一手不错的牌,导演打得如何呢?糟透了。除了Collins和Catherine这样比较漫画性的人物不错,Bennett夫妇比较中规中距以外,几乎所有演员都表演得太外露,太张扬,一句话,把奥斯汀演成了夏绿蒂勃朗特。Lizzy,本来演员就太漂亮,不过这是大众电影,象我这样的观众就挺爱看漂亮女演员的,所以也算不上什么毛病。但非要把好端端的Lizzy演成一个眼波流动,总是不断和人眉目传情的女孩,似乎把Lizzy变成了一个更聪明的Lydia。不过,比起导演对她姐姐的性格处理,Lizzy还算是好的了。小说里Jane是个头脑单纯到有些木讷的大好人,完全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人心的恶。而现在的这个Jane,为了给Lizzy的漂亮面孔让路,戏删掉了很多,没有任何特点,我经常误以为她是个女仆。而且Bingley一离开Netherfield,她就对爱情丧失了信心,倒要Lizzy来安慰她,让人纳闷为什么这些男的都这么笨,要追求这个没有任何光彩的姑娘。她的男朋友Bingley虽然长得惨不忍睹,演得还算和他的财富相配。Darcy虽然长得很帅,但似乎并没有演出他何以“骄傲”,倒象是一开始就和Lizzy一见钟情,只不过追得太笨,象琼瑶阿姨一样非要把一桩好端端的爱情搞得鸡飞狗跳。

(3)剧本改编与结构

看看前面,我们就知道,这个导演几乎完全不懂奥斯汀。甚至奥斯汀的敌人都知道她绝对不是个浪漫或者煽情的作家,只有我们的导演偏不信这个邪,以惊人的勇气,要以Marianne的方式来拍一部《傲慢与偏见》。

小说的曲笔、映衬和发展,在电影中完全看不到。小说中几个最精彩的段落,Lizzy在Bingley家客厅Darcy写信的段落(第一卷第十章),Darcy的第一次求爱和他写的信(第二卷第十一章),Lady Catherine和Lizzy的交锋(第三卷第十四章),都没有抓住要点,处理要么过于太温吞,要么过于亢奋。大家要是好好读读这三章,比照一下电影,就知道大师和肥皂剧的差别了。

电影有许多细节,和小说不一样,尤其看得出导演的品味与奥斯汀的差别:

其一,Lizzy和她叔叔一家趁Darcy不在,拜访他的豪宅。这段很重要,后来Lizzy对Jane解释她对Darcy感情的变化时,就半开玩笑地说,她是从那时就开始爱上Darcy。如何理解这句话,成了20世纪《傲慢与偏见》批评史的一大关键,究竟财富在Lizzy对Darcy的爱中占什么分量?这个大问题我们这里不谈,小说至少有一点写得很清楚,Lizzy在参观豪宅的时候,最让她着迷的不是豪宅里面的高雅装饰或是艺术收藏,而是在楼内看到的远近高低不同的自然景观。Darcy大宅的这一好处,究竟意味着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惟独我们导演难以遏制自己的浪漫情怀,让Lizzy对着一具蒙着面纱的少女雕像发了一通呆,我当时坐在电影院,恨不得冲上银幕,把那尊矫情的雕像砸翻,把Lizzy的头揪到窗边。不过,滥情了一会儿的导演终于想起了窗户,他让Lizzy走到了窗前,窗外居然是法国式修剪整齐的园林,看上去和林肯纪念堂前倒差不多。当场晕倒。

其二,看电影trailer时就有Lizzy倒在Darcy怀中拥吻的镜头,我当时就一直暗自祈祷,可别是结尾。不过,怕什么,什么来。影片最后一幕,在灯光虚映的豪宅前,Lizzy跪坐在地上,先是轻轻抚摸站着的Darcy的小腿(居然是裸露的!倒)。然后Darcy就一边叫着Mrs Darcy一边从头发开始一路吻下,可怜的Lizzy,难道这就是那个婚后要教导Darcy妹妹什么是妇女对丈夫的自由的活泼的Lizzy吗?我还以为是骄傲但愚蠢的Darcy凭借财富和老套的浪漫手法征服的女奴呢。

其实,电影一开始我就应该知道是这么个结果,当时Lizzy手捧着一本书,向观众走来,我就对一同去的朋友悄声说,怎么还拿本书,真矫情。

最后,或许这片子还有些值得看的地方,那就是有些不错的风景,特别是在电影院看,如果你看碟,这个优点怕是也没有;另外,拍了一些不错的动物,特别是那只横穿Bennett家的猪,是整部浪漫肥皂剧中最写实的段落,我最喜欢,建议大家看的时候,千万别错过。


傲慢与偏见对于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800字相关文章:

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800字五篇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精选范文五篇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精选5篇700字

傲慢与偏见观后感800字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660字

2019《傲慢与偏见》观后感500字五篇

中外名著《傲慢与偏见》观后感精选4篇

电影《傲娇与偏见》观后感500字五篇

红高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700字

艾莫观后感精选5篇

傲慢与偏见对于观后感最新范文5篇8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16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