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电影《夺冠》观后感

电影《夺冠》观后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夺冠又名中国女排、Leap。2020年剧情、运动类型片,创作于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由陈可辛执导,并由张冀任编剧,携幕后团队创作。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 电影《夺冠》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夺冠》观后感1

中国女排曾夺得1981年和1985年世界杯、1982年和1986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创下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后又在20__年世界杯、20__年奥运会、20__年世界杯、20__年奥运会四度夺冠,共九度成为世界冠军。中国女排是中国三大球中唯一获得冠军奖杯的队伍。

“女排精神”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之后的经验总结。当代“女排精神”可概括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弃、自强不息。

“女排精神”的关键人物当数“铁榔头郎平。”没有她,就没有今天的女排和女排精神。“女排精神不仅是赢得冠军,更是知道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郎平这样鼓励她的“战士”。

30多年来,中国女排就是以这样的拼搏精神激励自己,战胜困难。就算状态处于低谷,就算实力不占上风,但她们咬牙坚持,绝不后退。正是在高峰与波谷的颠簸中,在赞美与质疑的嘈杂中,在胜利与失败的摔打中,在诱惑与谩骂的交替中,中国女排不迷失、不信邪、不动摇,把所有的困难照单全收,把所有的不利化为动力,任惊涛拍岸,看潮起潮落,一次次以拼搏的姿态带给我们惊喜与感动。“再难的逆境也绝不言弃”,“可以被打败但是绝不会被打倒”,“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中国女排正是凭着这样的执着勇毅去拼搏去奋斗。

其实我是个怕困难的女生,“女排精神”对我有很大的鼓舞,今后我要把女排的这种精神用在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习中碰到难题,不要退缩,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生活中碰到困难不要马上向大人求助,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做个迎难而上,积极立志的.女生,加油!

电影《夺冠》观后感2

国庆前夕,在第十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优异成绩成功卫冕世界杯冠军,充分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激发了全国人民奋进新时代、扬帆新征程的信心和热情。对已取得“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胜利,正攻坚在“切实解决执行难”路上的法院执行干警而言,女排精神愈加亲切和宝贵。我们当深入学习女排精神,将初心、奋斗和团结贯穿始终,全力答好“切实解决执行难”这张时代考卷。

要将初心贯穿始终。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中国女排的成长之路经历过各种风雨挑战,但无论如何,这个团队始终将“升国旗、奏国歌”作为崇高目标。正是这份为国争光的初心和恒心,让中国女排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拥有着明确的方向感和强劲的动力源,从而屹立于世界排坛强林。要充分认识到,“切实解决执行难”是党中央赋予的一项重大职责使命,是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也是捍卫司法权威、完善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抓手。在当前,“切实解决执行难”工作已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和全面支持。7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综合治理从源头切实解决执行难问题的意见》,就加强执行难综合治理、深化执行联动机制、加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提出了明确部署。这正是人民法院“切实解决执行难”大好历史际遇和有利时代条件的集中诠释。故而,执行干警要将参与执行攻坚的历练作为人生的大事、幸事、乐事,树立“绝对忠诚”的精神坐标、锚定“公平正义”的价值坐标、聚焦“定分止争”的奋斗坐标,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努力实现天时、地利、人和的有机统一,坚决打赢执行攻坚这场硬仗。

要将奋斗贯穿始终。有人曾问女排姑娘,“为什么你们打球技术这么厉害?”她们的回答是,“我们每天都在训练。”一句朴实的话语,印证出一个深刻道理,那就是,只有先战胜自己,方能战胜强敌劲旅。她们的成功不是走捷径,更不是靠幻想,而是来自于日复一日的强化训练、一点一滴的艰辛付出。因此,在这场“接力跑”中,执行干警当迅速走出“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任务如期实现的阶段性喜悦,重整行装再出发,涵养“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坚定“扬帆破浪会有时”的强大信心,增强“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行动自觉,勤学苦练、厚积善悟,积淀核心竞争力、持久竞争力。这期间,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不断检视自我、剖析自我、超越自我,坚决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短板不补齐不放手、弱项不克服不罢休。

要将团结贯穿始终。每一场比赛,对女排而言,不仅是体能的大考、技艺的大考,更是对团结的大考。中国女排正确处理好教练与队员、新队员与老队员、个体与团队等诸多关系,有效形成了“人心齐,泰山移;众力并,千钧举”的聚合效应。要切实解决执行难,“团结”二字同样是制胜法宝。示范要“强”,院领导作为“关键少数”,要在其位、谋其政,干在先、冲在前,在目标推进、机制构建、责任考核等重大事项上“抓纲撒网”,努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电影《夺冠》观后感3

当看到女排队员高高大大集体出场、当听到周围的中国人欢呼的时候,身为华侨子弟的他瞬间被感染。

那次比赛刚好也是18岁的郎平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战,尽管中国队当时只拿了亚军,但陈可辛的心里仍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

之所以对那场比赛无法忘怀,深层来说还是激起了他潜意识里的集体共鸣和民族认同。进一步而言,正是因为身处异国他乡,他心底的“大中华情结”才更容易、更强烈地唤起。

陈可辛自己的人生以及他的家族的经历,漂泊/流浪都是绕不过的关键词。 他的父亲生于内地长于泰国,五十年代的时候曾一度返回北京生活,后来辗转至香港入了电影行,最终因事业不如意而举家定居泰国。陈可辛是在香港出生,11岁随父母到泰国,18岁到美国读书,暑假回香港时机缘巧合碰到剧组招翻译,也像父亲一样入了电影圈。

十年代,陈可辛从行政做到监制,再转做导演和公司老板,拍出了《金枝玉叶》《甜蜜蜜》等经典,1996年赴美后与斯皮尔伯格合作了《情书》。

好莱坞归来后,陈可辛又牵头做起了泛亚洲合作电影,把中国香港、泰国、韩国、日本的导演们聚到一起拍了恐怖短片集《三更》系列。

紧接着他又北上内地,以《如果·爱》开始了合拍片的新阶段。可以说,泰国、香港、美国、内地,每一个地方都是陈可辛生命的重要组成,但每一个又都不是他的家。 故乡、故土、身份对他来说都是模糊的,操着一口流利的泰语、粤语、国语、英语的陈可辛,始终是一个无根的流浪者。

即便他是以香港导演为影迷所认识,但他自己说过一句——“就算在香港,我也没融入香港的美学”,因为他从来没拍过那些热热闹闹的香港优势类型片。身份上没有具体的归属感,电影风格也跟当时的潮流相左,这反而让“流浪者”陈可辛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更加懂得变通、适者生存。

他可以把自己的体验、对事物的看法放得更宏观或更抽象,侧重提取中国人的共通点。比如最开始拍90年代民间创业的《中国合伙人》时就有很多质疑声,说他缺乏内地生活经验,不足以驾驭题材。

陈可辛回应道那个时期的确没有亲身经历过,但他目睹过香港的80年代。普通人对物质财富渴求的心理和向往外面世界的风气其实是类似的,产生的价值冲突也是相通的,所以他不认为拍《中国合伙人》就一定得是内地导演。另外,陈可辛还表示过,《中国合伙人》里主人公们的经历,跟自己有很多重合—— 比如都是60年代初生人,都见证过贫穷到富足的时代大转变,也都有过成功之后的怅然若失。

因此就过渡到了第二层,陈可辛拍《中国女排》,除了民族认同和自豪感这一大前提外,还有没有其他私人的表达?有人说,有的导演一辈子都在拍同一部电影,陈可辛大致可归于这一类。

《中国女排》讲的是什么故事?影片从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夺冠的高光时刻回溯几代女排队员的奋斗历程,横跨四十年历史。

郎平作为主线人物,她既是女排第一个黄金时期的创造者,也见证了女排从艰难起步到一鸣惊人再到创下五连冠历史记录,然后从高峰滑向低谷再重整旗鼓的整个过程。

并且郎平的个人经历很丰富,以“铁榔头”打出名声、巅峰期退役、多年海外执教(特别是任教美国女排)、两次受命于危难之时回国担任教练,个体和大时代之间产生了很强的戏剧性。

细细看的话可以发现,《中国女排》所要展现的故事里有着太多陈可辛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元素。像时间跨度,《甜蜜蜜》是十年,《中国合伙人》是二十年,《中国女排》更延长至三十年;

大的时间跨度下必然涉及旧时代风貌的还原,“怀旧”也是陈可辛的偏爱,记得他说过“总喜爱比自己大十年八年的东西,觉得六七十年代有趣”。比如,他曾拍过缅怀五六十年代老香港的《新难兄难弟》。

到了《中国女排》中,从预告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女排队员在七八十年代的训练和生活氛围。

还有像半自传投射,《双城故事》《甜蜜蜜》《中国合伙人》的主人公都曾在美国漂泊,郎平也在美国生活多年,回国前还担任过美国女排教练,这些都与陈可辛本人的经历有重合。

还比如友情,陈可辛非常喜欢拍朋友,并且是那种“亦敌亦友”的情谊——《双城故事》《投名状》《中国合伙人》。

《中国女排》里除了郎平,陈忠和教练也是重要的角色,陈教练曾是女排的陪练员,与郎平早在70年代就相识。 多年后,昔日的朋友在北京奥运会上相遇,当时郎平执教美国队、陈忠和带领中国队。

电影《夺冠》观后感4

现在,电影《中国女排》的尴尬,只能由陈可辛才能解决,但据最新的报道,陈可辛还没作出任何回应!而对于陈忠和不服预告片中,因出现丑化他的画面和歪曲女排历史的镜头,陈可辛却无视,才导致现在网上舆论不断,支持陈忠和的占绝大多数!而对于郎平来讲,被无辜卷入,也相当无奈。

近日,郎平在接受《风云会》采访时,也谈到了这部让大家非常期待的电影《中国女排》,而对于现在闹得沸沸扬扬的事,郎平表示自己现在也非常忙,不太知道陈忠和因预告片中出现丑化他的镜头问题,并坦言对于电影那不是自己分内的事,还是要相信导演!看来,郎平也没办法,明摆着,这事不找陈可辛找谁?再说,郎平也没看过剧本,怎能评判电影中的一些细节镜头!

对于陈忠和的要求,之前陈可辛没认为有什么不妥,反而认为那是电影艺术要求,但现在陈忠和的反应如此之大,估计也出乎陈可辛的意料之外吧!

不过,按预告片中陈忠和年轻时的镜头,不管观众是谁,确实都认为是在丑化陈忠和,要知道,陈忠和是功勋人员,也是中国女排三代黄金时期的主帅之一,被陈可辛这样“搞笑艺术化”,换作谁都无法忍受!

有球迷就认为,本来想在大年初一,好好地欣赏这部被大家很期待的电影《中国女排》,现在才发现电影竟然是这样的,都已改变主意,要缓一缓再说到底要不要去看!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就是把陈忠和的镜头、人物、剧情等删除或改掉不就行了!虽然这要花上一点时间,也许可能导致大年初一无法按时上映,但也比现在这种局面要好很多,不然,等影片呈现出来却让观众不认可时,到时想改变就真的没办法了。

陈忠和是中国女排这么多年以来,绝对无法忽视的一位功勋人员,从球员到助教再到主帅,长达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国女排前前后后,大事小事,哪件事他不清楚,现被陈可辛这么一弄,陈忠和一看,毕竟电影内容是违背真实的,他怎能无动于衷?

让陈忠和不服的是,电影《中国女排》拍得偏向娱乐化,实在讲,观众看到的预告片也显示,陈可辛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呈现出中国女排这个大集体应有的风貌!确切地说,说不上有什么深度,难怪被陈忠和斥责为博眼球,是为了票房!

至于陈可辛,到现在还没能理解,中国女排这个大集体,要正确通过电影形式呈现出来,相当有挑战性!

电影《夺冠》观后感5

“提到中国女排,就有落泪的感觉。”这几天,年轻网友这样说。

伟大的精神总有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英勇顽强、团结奋斗的拼搏精神,中国女排在极其艰难的情形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赢得了一场场荡气回肠、慷慨壮烈的史诗般胜利,最终在里约赛场赢得金牌,再次在奥运赛场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高高升起五星红旗。

这种感动整整绵延了35年。从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夺得世界杯女子排球赛冠军起,拼搏精神一直深植于中国女排,成为这支光荣集体的强大基因。尽管其间几经挫折、磨难、沉浮,但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一直洋溢于国际赛场。在最艰困的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一次次奋起,而没有丝毫放弃。这种愈挫愈奋的坚强,铸就了几代中国女排的精神气质,在漫漫岁月中丰富了中国女排精神的,成为一代代中国观众热爱女排、支持女排、守望女排、将女排视作“英雄之师”的重要理由。

一支英雄之师需要一代代人去奉献和传承。在中国女排漫长的奋斗历程中,有一位代表性人物需要我们铭记,她就是郎平。在中国女排最需要、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她一次又一次放弃个人利益,不计荣辱得失,毅然走向一线,担当起国人的期望与重任。

几个普通镜头,留下了这种精神的感人瞬间:上世纪90年代中期,郎平从大洋彼岸归来执教陷于低谷的中国女排,首都机场欢迎的人群中,有她当年五连冠的老战友,她遥遥地向着战友们挥手示意,无声宣示着振兴这支英雄之师的意志。几年前,老队友陈招娣去世,郎平在深深的悲恸中坚定了重回中国女排、续写中国女排辉煌的信念。她忘不了,30多年前,正是陈招娣忍着伤痛,与大家奋战到夺冠的最后时刻,更忘不了女排姑娘誓把受伤的陈招娣“背上领奖台”的骨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战斗情谊。这一切,赋予女排精神鲜活、实在的内容,成为郎平的生命意志。

奥运赛场,向来是最高强度的竞技比拼,但是也是精神意志的较量。竞技者自身的潜力与能量,往往在拼搏中激发、昂奋、高涨、磅礴,形成气吞山河的力量。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中国女排硬是咬下了这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这是拼搏精神的胜利与壮歌!

中国女排在里约再度夺冠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日益崇尚训练条件、奖金待遇的当下体坛,拼搏精神弥足珍贵、永不过时、必须弘扬!

中国女排在奥运赛场写下的新的壮歌,将鼓舞国人在感动落泪之时,用踏踏实实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以点滴奉献汇入时代大河。

女排精神不朽!


电影《夺冠》观后感相关文章:

《夺冠》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

夺冠观后感

电影《夺冠》观后感范文五篇

2020鼠年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10篇大全

2020贺岁电影夺冠观后感范文5篇

《夺冠》电影观后感作文10篇精选(2)

2020春节档电影《夺冠》观后感及影评5篇

2020《夺冠》观后感心得体会5篇

2020鼠年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10篇大全(3)

2020鼠年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10篇大全(2)

4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