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观后感范文 > 法治中国观后感_观法治中国有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_观法治中国有感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推荐文章

法治中国观后感_观法治中国有感

  《法治中国》系列政论片,自播出以来深受大家的欢迎,不仅是为法律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也为人民群众解答了各方面的法律问题,下面是几篇法治中国观后感,是大家对观看法治中国的心得体会,请参考。
 
法治中国观后感_观法治中国有感

  法治中国观后感1
  最近在央视热播的《法治中国》系列政论片,我觉得拍得十分的好,对于我们了解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法工作及推行全面依法治国中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对于提高我们对法治的理解,做法律的守护者、遵守者及推动者有很大的帮助。
  从第一集《奉法者强》到《大智立法》,阐述了法治的重要性,强调了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是从“为什么”到“怎么做”的一个全面的论述。以下是我的几点观看心得,通过几个关键词与大家分享。
  一、立足国情。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走的发展道路到底对不对,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这句话侧面反映出,国情的重要性。国情即是民情,也是这个国家过去发展的历史存在的差异性、复杂性。将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不断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是我们党立足国情的伟大创举。
  二、顺应民愿。法律法规要更加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也就是说,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不断扩大立法的面,同时加强立法的质,做到质量兼备。从百姓的吃、穿、住、行、养老、子女教育等方面加强法之保障,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制定和推行,更加全面的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包括胎儿人身权、老年监护制度、英雄烈士名誉权的保护等等。
  三、与时俱进。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各个领域的挑战接踵而来,需要我们与时俱进。互联网时代,带来的网络生活,虚拟世界存在的复杂性、虚假性、不可控性,迫切需要以法去约束。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立法工作在不断落实及成熟。对于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法律法规,果断废除,比如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
  四、改革并行。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全面的法律建设保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依法治国在革除制度弊端,加强立法工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强大动力。从全国性立法到地方立法的改变,解决全国立法一把尺子难量地方差异性、特殊性的难题、问题,是对我国立法体系不断完善的有效推动。襄阳对于古城墙保护的立法工作,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很好的典范。从计划生育一孩政策到放宽二孩政策,我国立法工作的改革在不断进行中。
  作为当代青年,除了守法外,我们要学法、知法、用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
  法治中国观后感2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一直用“法制”这个概念,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正式用“法治”一词。从“制”到“治”,反映了理念的提升、方式的转变。十八大首次提出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四中全会作出专门部署。
  法治,似乎专业性很强、离你很远。其实,它就如同空气,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却无时不处不在,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什么叫法治思维,法学家将之概括为规则思维、权利义务思维、程序性思维、权衡思维、建设性思维。我理解,首先,法治既是工具、更是价值。中国最早诞生法律思想(诸子百家中有“法家”),但遗憾的是却没有产生现代的法治思想。一个重要原因是把法律只视为一种管理的工具,却没有将之作为一种自身也应信守的价值追求。现在中央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带头信仰法治,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其次,法治既授予权力、更约束权力。博登海默曾说,“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然,而法律让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梁启超也说过,“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对于公权来说,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私权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第三,法治既具特殊性、更具普遍性。法治一个重要特点是,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对于医生来说,每一个病人应当用不同的办法治愈;对于司法工作者特别是法官则不同,每一起个案的处理和判决,对于社会都有相同的借鉴意义。因此,对司法工作者就要有许多特殊的要求,要求其审慎公正地对待每一起案件的处理。为了确保做到铁面无私,要求在生活中要成为廉洁自律的良好风尚引领者。
  在综治工作中,应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稳定、化解矛盾、促进和谐。具体说,应发挥法治的三种功能:一是惩戒功能。就是针对各类违法犯罪,坚决予以打击。新加坡一方面借鉴了西方法律制度中有益成份,但另一方面避免了西方放任式民主和过分强调个人权利至上的弊端,保留了东方儒家传统及严刑峻法(如鞭刑)。这方面,尤其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二是规范功能。针对社会治理中立法缺失问题,通过立法的方法来加以规范。如酒驾问题,就是因为有了立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长期屡禁不止的问题。目前要解决出租屋管理等难点问题,应以此为鉴,推动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引导功能。就是要针对社会诚信程度低下、道德水平不高的状况,发挥司法在引领社会预期方面的独特作用,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审慎处理容易引起争议和炒作的案件,激发社会的正能量。
  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我们应有这样的清醒认知:一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充分认识推进法治进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二是“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人民心中”,法治重要的是实施,应以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为根本标准。我们每一位,都应在推进法治进步的进程中作出一已努力。
  法治中国观后感3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制定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法治中国展开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统筹推进的壮阔画卷。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要被遵守、被信仰的前提是法律能够真正凝聚共识、反映人民的意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和法治有着密切关联。只有让法治落实到百姓生活的细枝末节上,用法律来回应这些“小事”,才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才会积极树立起法律意识,从而奠定法治建设的根基。
  “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只有法治才是现代化治理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强调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治理。法治,一头连着公共权力,一头连着公民权利。只有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步履,恪守权责法定,特别是加强行政程序法制建设,政府才能更加廉洁高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各地各部门正把“法治获得感”滴灌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的庄严宣示,到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设立国家宪法日;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深刻认识,到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推行权力清单制度;从“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明确要求,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改法律61件,国务院制定修改行政法规73件……一系列理念和实践,无不彰显“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说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改革规律、法治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飞跃。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毫无疑问,法治中国依然是推动梦想照进现实的伟大力量,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为法治中国而歌!

相关热搜

2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