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专题节目观后感 >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三月三”是壮乡的民歌节,那一天,男女老少都聚在一起对山歌,吃色香味俱全的五色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一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其间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人们带来许多快乐。

  “三月三地菜煮鸡蛋。

  ”是江南一带的俗话。

  传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是王母娘娘的生日。

  这天一大早,好心的王母娘娘为了天下人少受疾病的磨难,命观音娘娘普降圣子。

  于是最有灵气的地菜初中,便充当了这一爱心的使者。

  地菜是一种绿色植物,小小巧巧的叶片贴地而生,学名叫荠菜。

  幼苗时期很不起眼,不仔细看很难找到,也许是为了方便人们采挖吧,地菜一般长在堤岸和菜地里。

  地菜是随了春风春雨来的。

  春风过处,你会看到嫩嫩的地菜齐刷刷的钻出地面,你会发现一大片绿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杆,叶片儿托着一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让你感到生机盎然,耳目一新。

  民间不仅有“阳春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

  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在中药裹,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止血,明目等效用。

  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三月三相比,我们江南毫无特色可言,仅仅是吃的节日罢了。

  像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的苗族、瑶族的三月三是“花炮节。

  ”这天,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或参加富有特殊竞技性、对抗性的体育运动——抢花炮比赛。

  花炮是个直径6厘米、外缠彩绸的铁环,点燃火药后,铁环被轰到场地上空。

  当铁环坠落下时,凡拾夺者使得分。

  还有许多的民族在三月三日有不同的节日,这一天,其是欢乐无比啊!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二

  广西三月三今年,我第一次到乡下外婆家去过三月三,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节日。

  壮族人民做的五色糯米饭特出名,我是早有耳闻的。

  一听见五色糯米饭这个词,我嘴都谗了。

  到了外婆家,我叫外婆演示一次做糯米饭的程序给我看,外婆笑了笑就答应了。

  开始,外婆把枫叶放在臼中捣烂,晒干浸入一定量的水中,外婆还说,这枫叶一定要泡到明天才能继续做。

  第二天,外婆把叶渣捞出来滤净,然后取出黑色染料液体。

  黑色染料液体要放入锅中用文水煮到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外婆接着把黄栀子的果实提取,再将黄栀子捣碎成片后放入清水里浸泡,就可以得到黄橙色的杂料液体。

  紧接着,外婆又用同一品种而叶片形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的红色杂料液体和紫色杂料液体跟糯米浸泡。

  外婆还告诉我说,这些植物叶片稍长的,颜色就稍深点,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的,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

  经外婆这么有一讲,我才知道:原来一种植物还会有两种颜色呢,真是太神奇了!外婆说,用这些杂料浸泡过的糯米分别放在锅里蒸十几分钟,就能得出各种各样的糯米饭。

  说着说着,我口水都流了,真想很快就能吃到五色糯米饭啊!可是当外婆还没有做好五色糯米饭时,邻居的小伙伴已经来叫我去赶歌圩了。

  我听了立刻欣喜若狂,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去赶歌圩呀。

  我和小伙伴边走边聊天起来,虽然他们说的壮语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他们的眼神和笑容里,我知道了壮族人民是很热情好客的,就连小孩也不例外。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三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三月三”期间,壮族歌仙刘三姐故里宜州市,开展了主题为“壮族三月三?三姐故里民族风”的民俗文化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市民和八方宾客共享“三月三”节日欢乐的同时,全方位展示了刘三姐故里地域民族民俗特色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促进了刘三姐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活动期间,在市民文化公园举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尤为受欢迎,接力滚铁环、三人板鞋竞速、踩高跷、背篓绣球等壮族特色浓郁的活动让市民和游客玩得不亦乐乎,参赛队员比得带劲儿,观众看得乐呵儿。

  由宜州市同德乡板高村板江屯民间特技队表演的民俗民间绝技,古老而神秘,“狮子过刀桥、沙皮纸炒黄豆、嘴咬红犁头、酒坛倒挂、添粮补寿吊米桶”等民间绝技节目个个扣人心弦,惊险刺激,为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宜州的民族饮食文化具有一定历史,在三月三期间,美食比赛绝对少不了。在4月20日举行的民俗美食制作比赛活动中,近百名美食高手现场PK制作五色糯米拼盘、染红蛋、织红蛋网兜、酿煎豆腐圆、包粽子、舂白馍等,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巧手即兴制作出造型各异的当地特色美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饱眼福、垂涎欲滴。

  除此之外,宜州三月三期间的活动还有各旅游风景区民俗表演、本土曲艺展演、“刘三姐歌谣”歌会歌圩、“宜州人讲古”传讲民间民俗文化故事比赛、屏南乡合寨村民俗活动、嘉联丝绸 “文化周”等。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文化活动,集中展示宜州各民族群众团结互助、乐观进取、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近几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发展、新变化,以及丰富的文化、旅游、民俗资源,进一步打响三姐文化品牌,弘扬壮族特色传统。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四

  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交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三月三的歌墟了。

  壮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

  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七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杂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特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绣球是用12块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有的专访,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欢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三月三”主题活动观后感范文五

  我的家乡就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这里保留了很多风俗习惯,我想介绍的是“三月三歌圩节”。在我国“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相传三月三是皇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但是现在,每个民族的三月三都是不同的形式。壮族的三月三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

  大家都知道山歌是壮族的特色,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歌最早可以追溯到壮族原始社会时代狩猎时的呐喊。虽然呐喊不能算是歌,但它无疑孕育出了壮族山歌的种子。真正义意上的壮歌应该是从壮族原始社会中的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开始,这从现在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可见一斑。广西壮族古老的歌圩集会和绣球一直流传至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壮民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壮族山歌历史悠久,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

  歌圩节上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不过壮族人玩绣球,以抛绣球为乐,也不是近一两百年的事物了。南宋人朱辅所著的《溪蛮丛笑》,对歌墟的抛绣球活动描述道:“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彩新囊豆粟,往来抛接,名为飞纶。”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也说:“土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纶。男女目成,则女受纶而男婚已定。”所谓飞纶,就是今天的绣球。

  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宋《太平寰宇记》中也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已经相当兴盛。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墟活动的地方就有多达26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如今在我们家里,虽然不会以唱山歌的形式过节,但仍然会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等等欢度节日。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将是永恒的经典。


相关文章:

1.2020三月三线上课程师生观后感范文5篇

2.春天作文800字

3.写景作文随笔精选五篇范文【中小学】

4.春天的美景作文700字

5.关于清明节习俗作文500字范文五篇

242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