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八篇范文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八篇范文

若水1164 分享 时间: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八篇范文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以回忆和现实交叉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位名为1900的钢琴天才在一艘远洋客轮上的传奇一生。关于其观后感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在海上出生;也在海上结束了他的生命;

  一天他突然想要去到陆地上;可当他走到铁梯的中间;他停下了脚步;然后回到了船上;

  他说:陆地上的路太多了,我不知道该走哪一条,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那架钢琴太大;我无法弹奏。

  他到底在说什么鬼?

  首先,会不会真的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做这样的决定,甚至是有这样的经历?

  在这地球上存在过的人的数量,从古至今可能已经比我们能看得到的星星还要多,存在过什么样的人一定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力。

  但是,也不一定说明像钢琴师这类人就是极少数,他的人生经历可能罕见,但与他相同的对生死的选择并不稀少—因为迷茫而选择结束生命。这样的选择从古至今都不稀少。

  钢琴师说出的迷惑说不定是大多数在这个星球上生存过的和正在生存的人都迷惑过或正在迷惑中。

  曾经没有生活阅历的我多次对自己说,那只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导演只是为了拍一部戏,讲一个故事,再把它拿来卖钱而已。但是隐约中感觉,这并不能说服我自己,其中一定还有什么我不能理解。现在看来,从前是真的太年轻,活得太少。其实钢琴师说的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伴侣,房子,怎么活,怎么死,而导演也正是想讨论活法和死法。

  面对陌生的真实世界,钢琴师选择让生命随轮船一起消失在海上。

  以世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来看,钢琴师的态度是消极的,所有轻生的人都是消极的,如果我们要把"消极"这个概念解释给小孩子听,我们还会说:就是不好的。

  我不能肯定地说生活有没有正确的生活和错误的生活;好的和不好的。

  但是我们是有相对的自由选择生活的方式,我认为钢琴师也只是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如果轮船可以一直存在,那我愿意一直呆在这船上弹钢琴,在我喜欢的地方,做我喜欢的事情,既然不能了,那么我觉得这辈子也活得差不多了,就这么结束也挺好。我猜钢琴师就是这么想的。

  导演和小说家的确只是在讲故事,但正如美国剧作家罗伯特?麦基所说:故事是生活的比喻。人之所以要用到比喻,是为了让一件复杂的事物更易于理解而用一种更简化和更具象的方式来表达。

  钢琴师的故事是一个比喻,钢琴师人物本身也是一个比喻,比喻的是那些因不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选择结束生命的那些人。

  在钢琴师从舷梯上回到船舱中的钢琴旁时,观众已经知道了结局,但是导演还是让镜头对准钢琴师久久不离开,他弹钢琴时的表情,他的手,他的琴键。这正是导演在向那些主动选择自己生命的结束方式的人表达理解和致敬!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是由一部意大利片,拍摄于1998年,片中的时代背景是1900年,讲的是一个被抛弃在一艘名为“弗吉尼号”船上的婴儿,被一个黑人加煤工捡到,并起名丹尼,布德曼 T.D.莱蒙1900。

  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最后死于船上,他的一生,一眼望去,简单明了,唯一的精彩是他无师自通的钢琴技艺与自由恣意的音乐天赋。

  这并不算是个多精彩的故事,即使它深具传奇色彩,而且外国的,文艺片,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钢琴,这些元素都在拒绝着我去看这部电影。

  井底之蛙的我,对国外的文化呀,时代变迁呀是完全不懂的,我不懂国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更不懂电影里的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意识流态。

  我总觉得,文艺片这种东西,它必是和它所属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是血脉相连的,我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如果不懂这些,就去看一部文艺片,那只是看一场热闹,而且是一场看不懂的热闹,而不是看一部电影。

  有那个看热闹的时间,我还不如看一部国产的喜剧片,简单,易懂,不费脑,我个人的笑点比较底,不用多精良的制作,不用多高明的演技,不用多美妙的故事就能逗我笑上一部电影的时间,就能带给我一点因笑声引发的快乐。

  但道友强烈推荐,说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非常值得一看,于是我最终决定就看一看吧,因为经验告诉我,有些在我看来只是一场热闹的经典电影,他们的制作往往都非常精良,场景,服装,以及配乐都非常棒,何况还有漂亮的美人以及美人们精彩的演技。

  电影一开始,我就有了放弃看下去的念头了,因为这部外国的文艺片,它是用倒叙和插叙的表现手法来演绎,我的天呀,这是我最讨厌的表达手法,就连我最爱看的霹雳布袋戏里有用这种表达手法的线,我都看得特别不耐烦。

  但这放弃的念头只是在脑海里转了几圈,然后就渐渐消失了,也许是那个高大的,吊儿朗当的黑人加煤工,随意又小心翼翼的把婴儿抱起来的时候太温暖了吧,当然,也可能是小小的,八岁的1900太可爱了。

  反正吸引我看下去的绝对不是电影的表达手法有多高明,也不是演员们的演技,更不是那精美的服装,纸醉金迷的场景,因为我看了两遍了,依然没把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给撸顺,也没有被哪位角色身上的服装惊艳到。

  我不懂欣赏钢琴曲,所以那场被捧为经典的钢琴决斗,我没有看懂,我的反应就像那个印度阿三哥一样,每一次他们对决完我就想问:“他输了吗?他赢了吗?

  我听不懂他第一次看到女主角时弹的曲子有多优美浪漫,我甚至觉得1900和迈克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一场钢琴滑行的恣意有点任性。

  甚至有些台词我都听得懵懵懂懂,不是很理解!

  但,我想,我懂得他为什么最后宁愿在船上被炸死,也不愿意离开,我想我懂得他在88个钢琴键和无数个钢琴键间做出选择时的清醒和悲怆。

  我想,吸引我一边不耐烦一边安安静静把这场电影看完,又情不自禁再看一遍的是主角1900那纯粹自我的灵魂,是他那看似天真懵懂实则深沉而清醒的人生态度。

  一千个人看《海上钢琴师》眼里看到的是一千个模样的1900,,有人看到了孤单,有人看到了纯粹,有人看到了胆怯,有人看到自由,有人看到了惊才绝艳,有人看到了天真,也有人看到了绝望,千种百态,因人而异。

  但,我想每个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都会有和迈克斯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不下船看看?一次,就一次,亲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虑过吗?你可以随心所欲,你演奏得像神,人们会为您疯狂,你肯定能赠大钱的,伙计,买栋豪宅,成个家,想想吧?

  你不能一辈子在船上漂泊,世界就在外面,只隔着一块跳扳,你只需要走上几小步,一切都在跳板的另一头等着你呢,为什么不试一试?就一次,为什么不下船呢?

  因为,岸上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那不是他的琴。

  因为只愿意弹好自己可控制的88个琴键就好,在这88个可控制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乐章,这是他愿意做的。

  而在上帝无限的琴键上寻找自己,他不愿意,也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从来就知道自己在哪里,有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琴键在哪里。

  当我们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下船而感到愤怒的时候,其实把角度换一下,用同样的眼光审视一下自己,你会发现,我们中大多数人也只是一个不愿意下船的胆小鬼而己。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下船并不是因为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内心正真想要的,只是大家都说船上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你也应该在船上生活,并且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珍惜,你看,大家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于是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跟着大家在船上,假装生活得很好,很快乐。

  唯有偶尔听到内心的呐喊和挣扎时,会有瞬间的动摇,会问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

  你坚定的回答,不是的。

  但是你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你依然将就着,每天重复着弹着那几个生活的音调,每天重复着在别人看来美满,但你自己却感到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你连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出无限的音乐你都做不到!你的不愿意改变不是因为你热爱你此时的生活,而是你害怕去改变而己。

  1900不下船并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害怕改变,也不是傲漫得不屑俗世红尘的卑劣混浊,他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呐喊,做了自己的灵魂的主人而己,而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做自己。

  但现实中我们更多的人不愿下船却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是从来不曾正视过自己的内心,更不曾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悲哀了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作文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海上钢琴师》的观后感

  在众多影评中觅得这么一句话:凡人只能望其项背而兴叹,过后走向万家灯火,各自喧闹。在影片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之后读到这句话,心底蓦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画面。当船头人高喊“America”时,原本徜徉于音乐的人群蜂拥而出,只余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于室内,伴着他的钢琴。对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荷花一擎。他注定是孤独的。他的所有的音乐才能,凝成一颗无法触碰的含泪明珠,化为不可揽怀的清冷月光。音乐奏响时,众人为他燃起的灯火,仅是过眼烟云。万家灯火捧出一世辉煌,与他无关。

  人都是趋向利己性的,那些不为他驻足流连,赶着追逐自家灯火的人,我们无法归咎于他们。他们只是甘于平庸,只是将海上钢琴师这样的境遇视为日常,无法体察其中的诗意与远方。

  常人只是惊羡于烟花绽放时的夺目,却少有人为落幕时悄然的灰埃感慨。城市格子间里讲述着的庸常繁琐,兀自生动与凋谢。

  许许多多“执拗”的“天才”,以常人难以理解的追寻,以远离万家灯火为代价,去装饰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对此种人而言,把酒言欢者难寻,棋逢对手者难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万家赞誉更为珍贵。

  他一生未曾离海,以身殉船。“陆地上的人浪费太多时间在为什么上,冬天害怕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将至,永远在追寻着哪里永远是夏天。”凝望万家灯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说:“我不会让我的音乐离我而去。”

  他说:“我已经和这个世界擦身而过了。”

  他曾受陆地上所谓大师的挑战,第三曲慷慨昂扬,热汗淋漓。现在想来,那是他在弹奏自己生命的华章。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今天下午,太阳正盛,疲倦地窝在家里。躲在房间看完了《海上钢琴师》,深深地被打动了。

  1900这个人物身上有许多动人之处。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一艘船上,躺在船上的一架钢琴上面。他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但是,无论生在哪一个时代在那个时刻他就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应该是被妈妈疼惜爸爸爱护的小宝贝。从那时起,他就注定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

  从某个坏的角度来说,1900是一个弃婴,但从某个好的角度看,他虽被抛弃,至少没有被扔在荒郊野岭里等死,没有被一个坏人抓去当一个小坏人,而是被善良的工人丹尼收养了,并取名为1900.但没过多少年,丹尼就死于一场意外。

  我不禁思索,1900从小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从小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船的最底层,身体方面会不会有什么不适呢?他从小都没有爸爸妈妈,都是跟着干活的大叔们一起生活 ,会不会感到伤心难过呢?他从小就没上过学,没有踏进过学堂半步,没有和同学一起玩耍的经历,会不会感到不甘和寂寞呢?当他遇到问题烦恼的时候却无人诉说,是否会感到深深地孤独呢?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船半步,有没有过想要去看看更远方的世界呢?

  每天早晨伴着第一缕从海平面升起的阳光睁开双眼,夜晚随着最亮的月光进入梦乡。千千万万个日子就这样反反复复,任谁都会受不了的吧。但是,1900有音乐作伴。他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音乐家,是船上最优秀的钢琴家。

  从小便被视为音乐神童,长大后更是名声大噪。无论是船上本身的人还是船上的游客都愿意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突然有一天,一名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亲自来到这艘船,为的就是亲自和1900较量一番。而此时的1900还一副状况外的表情,仿佛在问:“音乐是用来比赛的吗?”比赛一共三局,前两局1900完全就是随便应付,直到麦克斯(他的好朋友)十分气愤地说全船的兄弟都把赌注压在他身上啦,结果他却不好好应战,这才仿佛一下惊醒了1900:原来这场比赛不止关乎他一个人啊。随即找麦克斯要了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虽然他不吸烟,然后又转过头对他的对手狠狠地说了一句:“这都是你逼我的。”(听这语气好像大Boss哦。)然后就开始了一场视觉与听觉齐飞的盛宴。观众们都已目瞪口呆,那位大名鼎鼎的对手也露出愠色。疯狂的音符在1900的手指间狂舞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打扰到他,细细密密的汗液从额头流至下巴。终于,曲毕,可众人仍处于某种呆滞状态,久久不能回神。

  1900此时露出了一抹微笑,拿起那只放在钢琴上的烟,翻起钢琴的后盖,将烟头与琴弦接触,然后,,,烟头竟然烧着了。这也许就是他对于胜利的宣告,一种无声的宣告。

  再来说说1900和他的朋友麦克斯。麦克斯刚来到这艘船上当小号手时很不习惯,半夜里晕船,一直吐。1900看见他后便开始弹钢琴,让麦克斯跟上他,慢慢的,麦克斯竟然好了(忒神奇)。

  这两人既是音乐上的伙伴,又是生活中的挚友。

  我一直觉得1900骨子里有一种洒脱,为人不拘。他敢在共同演奏时突然任性地改变曲目,让指挥措手不及;他敢一边弹钢琴一边横冲直撞,撞碎了整面玻璃也毫不在乎,最后又撞开了船长的房门;他敢在受罚时大胆地将铁锹扔进熊熊燃烧的大火中,然后优哉游哉地躺下休息。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还是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从小没有人亲力亲为地教导,犯了错也不一定能及时改错,因为也许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他。所以他对听话没什么概念,最向往自由,音乐。

  1900每一次演奏似乎都是即兴创作。因为连续数次我都没有在他的钢琴架上看见任何谱子,这不禁让我好奇,他每次演奏的时候都在想什么呢?麦克斯替我问了这个问题,原来,每次弹奏时他都会观察观众的神情。看到某一个观众沮丧,就弹奏忧伤的曲子;看到某一个观众高兴,就弹奏欢快的曲子。曲风就在他的手中这样变幻自如,让我不得不叹服的技巧和能力。

  最令我可惜的是与1900擦肩而过的爱情。1900在船上录制自己的第一张唱片时,突然在窗外看见了一位妙龄女郎,他的目光被吸引住了,手中的音符也有了细微的变化。也许,1900对这个姑娘一见钟情了,他不断找寻姑娘的踪迹,甚至悄悄潜入女寝,他想把自己的第一张音乐唱片送给这位姑娘。但最后,1900还是错过了这位有可能成为自己初恋的女孩,自己的唱片也还没有送出去,他想踏入陆地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令人惋惜至极。

  最后的最后。时间在推移,历史在前进。这艘船免不了被炸毁的命运,可是1900宁死不下。船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陆地,船除外的地方也许也是世界,但是于他,真是太过于庞大,他根本无法掌控,只有深深地恐惧,还不如去天堂继续做一名快乐的钢琴手。但是,1900是没有身份的,在船上生,在船上死,人间没有他存在的确切记录,那天堂也不会有,他只能以一个无身份的人生活。不过,他已经无所谓了。

  “砰!”船碎了,人死了,灵魂飘向天堂去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上周五跟孩子在学校观看了《海上钢琴师》的前半部分,但是没有看到结局不过瘾,于是昨天下午我放弃了休息时间,把整部电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结果,我收获了满满的震撼和感动!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主角“1900”的音乐简直是神一般的音乐!他弹钢琴并不是演奏某些固定旋律的曲子,而是完全率性而出,完全是依据他演奏时神游到哪里、看到某个景象、或者看到某个人的感受而表达出来。比如他看到一个好像和情人串通谋杀亲夫,正夹带家里的珠宝潜逃的女人;一个无法忘记过去,心中思绪万千却无法释怀的男人;一个好像要遁入空门的妓女;一个偷来礼服混进头等舱猎艳的三等舱偷渡客等等,他都能演奏出与每个人对应的音乐。他最出色的一次演奏,也是唯一的一次录音,他看到了一个女孩子,并且产生了爱意,此时他的演奏出的音乐,就是这种爱的音乐!人家问他从哪里学来的音乐,他说我不知道。那些音符仿佛是从他的血液、或者他的内心流淌出来,完全不经任何修饰,也不经过大脑。我想这就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吧!

  影片最让我震撼的一个情节是:1900因为爱上了一个女孩,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计划离开他的出生地,并且近30年都没有离开一步的维吉尼亚号。但是当他与所有的船员真情告别,并且下到舷梯一半的时候,他抬头看着他即将走进的城市高楼林立,乌烟瘴气。他伫立了好久,好久。终于,他微微一笑,甩下帽子,退回维吉尼亚号。这个情节的含义直到影片结尾,也即1900与维吉尼亚号生死与共的前一天,他才说出了出来:“整座城市,你永远看不到尽头!”“看不到尽头”对应我们在俗世浸淫多年的人,也许早就习以为常。但是对于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从没踏上陆地一步的1900来讲,或者说对于天使一般、内心完全没有受到污染的1900来讲,“看不到尽头”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这就好比,在一台88琴键的钢琴上,因为琴键的有限的,1900能够演奏出无限的音乐,内心有什么就能够演奏出什么;但是“看不到尽头”对1900来讲,好比一台有几千几万琴键的钢琴,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他根本就无法去演奏,他觉得这是只有上帝才能演奏的钢琴!所以,他害怕极了!虽然前方有他心爱的姑娘,他还是退回了维吉尼亚号。而且直到维吉尼亚号被炸毁,他都没有离开一步。

  回头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多么的多姿多彩!多么的方便快捷!什么东西都是日新月异,什么东西都要更高更快更强!问题是,这些东西使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了吗?我们不需要汗流满面,就有整一桌的大鱼大肉;我们不需要花上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等待远方亲友的来信,只需打开微信就可以跟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通话,甚至是面对面视频,而且还免费;我们也不需要等待几个小时来下载一部电影,最新的5G技术几秒钟就可以搞定;我们也不需要坐几天的大巴,舟车劳顿才能会一趟老家,高铁、飞机、甚至比飞机还快的超级高铁,几个小时就能让我们见到老家的亲人。但是,我们感到幸福和满足了吗?我们需要那么多、那么复杂的东西吗?当我们整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包围,赚钱、女人、美食、游戏、电影、旅游、教育、医疗等等,我们还能透得过气来吗?我们还能找回我们的心,听听我们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吗?我们原本有一架88琴键、足够演奏任何音乐的钢琴,但是我们却嫌它琴键太少了,于是我们不断制造更多更多的琴键,现在已经有几千几万个琴键,我们还是觉得不够。我们真的能够快乐地演奏这样一架钢琴吗?当我们需要面对环境、食物安全、医疗、教育、心灵等等诸多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有婴儿般的笑容吗?《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还讲:“复归于婴儿”;禅宗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耶稣讲:“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难道我们比所有古今中外的圣人更有智慧?

  为什么我对自然农法那么着迷?发自内心的着迷,而不是经过脑袋思考出来!自然农法让我可以回归到一种简单、无为,与土地、农作物、微生物、小动物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因为有基本的食物保障,我可以享受清晨的露珠,温暖的阳光,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还有吵闹的虫鸣和鸟叫。每天简单的劳作之后,我可以享受口渴所带来的茶香,饥饿所带来的饭香,以及劳累所带来的安稳睡眠和美梦。我可以一个人去钓我野生放养的土鱼,感受二十几年一成不变的土鱼的强劲拉力;我也可以一个人到红树林抓为数众多的螃蟹,太小的让它长大,要生孩子的让它生,只抓中等大小的就好。在劳累几个小时之后,座在海边,一边喝茶,一边看着烧红一般的夕阳慢慢下沉,一边听着傍晚归巢的无数小鸟叽叽喳喳……一台88琴键的钢琴,对我来讲已经完全足够!《老子》讲:“知足之足,恒足矣。”

  影片末尾1900临死前,他用调侃的语调跟唯一的好友康恩,谈论他将来在天堂,在圣彼得面前,少掉一只手臂的情节,同样让我大受震撼!我问我自己:如果我是1900,我是否会跟他一样,选择到死也不离开维吉尼亚号?我想我会的,因为这样的选择太棒了!我们中国人因为大都没有信仰,也不清楚死后的情形,所以大都对死很恐惧,都是避而不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觉得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未知死,焉知生。知道了死是怎么一回事,面对死就可以很坦然,甚至很快乐地接受死,附带的好处是不容易上了医院的当!

  这部影片还在许多地方,展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特别是康恩因为冒着生命危险竭尽全力去寻找1900,最终他得到了他的赏赐——他不得已卖掉的小号。对了,还有那几句:Fuck the laws、Fuck the regulations、Fuck jazz、Fuck war,我个人感觉这样的表达方式特爽,虽然很不文明,嘿嘿!还有一点,1900的那种从心而出的眼神,实在让我难以忘怀!还有很多很多的看点,就不赘述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想给尚未取英文名的小儿子取作“1900”,天使一般的名字,可惜他不喜欢,只好作罢。

  海上钢琴师影评1000字

  关于钢琴,关于尽头,关于彼岸,这些我都不想说。我只想说说1900这个人。

  众人叫他天才,众人为之疯狂。1900,从拥有这个不平凡的名字起,就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目光、掌声和荣耀,平凡人可能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天才的1900就像空气一样稀松平常。

  但目光、掌声和荣耀并不能令人幸福,也不长久。

  电影里有一个镜头让我特别难受:人们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的时候,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一下子所有的人呼啦啦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孤寂的身影。再多的荣耀也挽救不了孤独,此刻他非天才,是个可怜的被遗弃者。

  天才其实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所有的天才都是异类。而再体面的异类都不会被人真正地爱。那些为1900的琴声瞠目结舌的人,在琴声终结的时候,他们也就咂巴着嘴散去。1900这样的天才更像是个宠物。人们会喜欢它、呵护它、痴迷它,但它跑到马路中间迎面驰来飞车,谁也不会扑过去用自己的身体挡住。

  大概只有小号手是愿意聆听1900的内心而非琴声的人,他不理解他,但是他尊重他。他用尊重成全了1900完整的独立。我看到有人说如果他是那胖子他就会把1900敲昏然后拖下船。我想这样的想法也就注定他成不了那个胖子,成不了1900唯一的真正的朋友。《海上钢琴师》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金典片没的说!

  如果我们较真一点,假设小号手真的把1900弄下船了,故事将怎样延伸?我们都知道,落魄的小号手没有能力去为朋友找一艘新的船,找88个琴键和尽头。1900将无可避免被磨去棱角和平庸,落入红尘变成一个凡人。

  活着,还是活得安心。这也是个问题。凡人的选择是无论如何先活下去再说,"活着"这件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而天才则把心灵的舒适看得更重,生死则次之。所以凡人可以忍辱,天才却情愿玉碎。每一种人都获得了他最看重的东西,说起来谁也不比谁亏。

  其实我不太乐意用天才这个词儿来定义1900。天才已经被用滥了。我更愿意说1900是个ET。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想表达就开口说话。这是人类的方式。但是1900不属于人类范畴。他的手指是他的发声器官,连着他的心和眼睛。他的身体机能是人类的,他的感知和内心是ET的。

  ET很神奇,但不算稀奇。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ET。

  小时候看哲学入门读物《苏菲的世界》,哲学老师说,你是否想过自己或许是个火星人?你是否有一天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然后想:"我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存在。我是一个神秘的生物。"——我并不理解。我看着每一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一张嘴,我无法理解这一模一样的人怎么会是不同星球的物种。

  直到后来我发现人的内心比海还深,发现一个人和一个人的差异比天和地的相错都大。我才渐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是ET,至少都曾经是ET。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如此千差万别,就像从宇宙的各个角落聚集到这个星球。我们透过眼睛看世界的角度,我们吃奶头的力度,我们尿裤子的姿势,都如此独立如此百花齐放。

  我们曾经都很与众不同,鲜活跳跃。但是后来,我们被教育,被纠偏,被放入轨道。于是我们从一个个ET变成一群地球人。我们鲜活的面容淹没在人群之中变得模糊不清,一眼望去毫无分别。只有那些因缘巧合的,比如1900,侥幸(或者说是不幸?)保存了自身的独立和ET本色,成为地球人眼中的天才和异类。

  差异导致孤独。葆存了差异性的ET在承受异样目光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孤独,远超出凡人的孤独。凡人们如我们虽然也还都残留一些差异,但大致面貌八九不离十。我们失恋了后觉得痛苦比谁的都大,我们拥抱心爱的人自认比谁都幸福。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每个人的痛苦和幸福都没什么区别。我们在不断重复,千篇一律。《海上钢琴师》普通人理解不了的幸福金典片没的说!

  我们丢了个性却换来了共鸣。我们借助艺术寻找通感,在人性中相交叉的部分,抹着眼泪互相慰藉,或者说,互相平衡(原来有人比我还惨啊,这下心里舒坦多了)。而被称为天才的人站在人群之外,忧郁地注视这群有些像他又不是他的物种。用他们ET的本能将那些交叉部分,提炼、放大、直抵内心。那些永远无法交叉的部分,则作为孤独的源头,令他们永远无法融入人群。他们只有躲在自己的轮船里,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孤独地活着,然后死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1.《海上钢琴师》观后感400字精选篇六篇

2.海上钢琴师观后感300字

3.《大江大河》优秀观后感范文【汇总篇】

4.《烈火英雄》观后感|影评|观看心得写作素材五篇

5.《千与千寻》观后感500字五篇

13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