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语文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知识点1

  中国建筑的灵魂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梁思成,我国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他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遭到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是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

  本文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者先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内容可囊括成三个大的方面: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

  高三语文知识点2

  通假字

  成五采(“采”同“彩”,是彩色的意思)杯杓(“杯杓”同“杯勺”)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忘恩)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啗之(“啗”同“啖”吃)参乘(“参”同“骖”)

  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入前为寿(走上前)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

  寿毕(敬酒)

  B名词作状语

  发上指(向上)夜驰之沛公军(在夜里)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小的方面)今事有急(急事,紧急状态)

  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今义:河南省,河北省)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句式解析

  (1)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客何为者?∕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长于臣∕因击沛公于坐∕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吾属今为之虏矣。/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为什么…呢”)

  重点词语

  明日黄花:比喻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

  昙花一现:原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很快就消逝。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错杂纷繁。

  礼尚往来:礼仪上重在有来有往。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很体面,有气派。

  攻讦:(因利害冲突)揭发并攻击他人的过失或隐私。

  高三语文知识点3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③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⑤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⑥表恢复的:复、还

  ⑦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4、表揭发的:劾、讦、揭

  25、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29、表朝见的:朝、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高三语文知识点4

  1、李白,盛唐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现存诗歌九百多首,人称(诗仙)。他的诗歌想像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彩瑰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之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2、《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大约作于742年。诗歌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形势,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末段寄寓了对蜀中军阀可能割据叛乱的隐忧,意在警戒_者在形式险要之处应当好好地用人防守。诗歌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

  3、杜甫,字(子美),后世称为(杜工部)。他生活中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战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意境开阔,后世称(“诗史”),代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其诗形成了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被后人称为(“诗圣”)。

  4、《秋兴八首》(其一):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通过对巫山巫峡萧瑟的秋景的描写,引发对国家盛衰和个人身世的感叹,抒发了作者忧国思乡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

  《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是杜甫以夔州或夔州附近有遗迹的五位古人(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的身世遭遇为材料,发掘古人的情愫,抒发自己的感慨。本诗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书写自己的情怀。

  《登高》: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远望,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诗中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让人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此诗被后人推崇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5、白居易,中唐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新乐府,就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新乐府专门“刺美见事”,“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作者的《新乐府》50首全都列入“讽喻诗”,这些诗歌广泛深刻地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反对穷兵黩武,为妇女鸣不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秦中吟》、《新乐府》。

  6、《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叙事诗。诗歌借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写作上,虽为叙事诗,但具有相当浓厚的抒情成分。特别是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段,由于作者精通音乐,运用细致生动的艺术语言,描写音乐的音响和旋律以及演奏琵琶的指法,并通过“急雨”、“丝语”、“流泉”、“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具体事物来比拟各种不同音响,写出音乐的复杂变化,写出声音的疾徐轻重,更从这音响节奏中,衬托出弹者、听者的面部表情和内心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都充分显示出作者诗歌创作的杰出才华。且“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情境、氛围、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7、李商隐,晚唐时期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唐代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严谨、深沉、雄浑的语言特点,同时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绮丽浓艳的色彩,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流派。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温李”。

  8、《锦瑟》:这首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浓重的哀伤低回、凄迷朦胧的情调氛围,反映出一个衰颓没落的时代中正直而不免软弱的知识分子典型的悲剧心理:既不满于环境的压抑,又无力反抗黑暗社会;既有所追求向往,又时感空虚幻灭;既为自己的悲剧命运而深沉哀伤,又对造成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诗歌主要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多用典故。

  《马嵬(其二)》:这是一首咏史诗。作者用倒叙的手法来记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叙事中又采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诗歌批判了唐玄宗的自私虚伪,同时也隐含了人生无常,富贵难安之意,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9、孟子: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在政治上,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它不仅文采华赡,清畅流利,而且善于雄辩,气势磅礴。

  10、《寡人之于国也》:文章记述梁惠王向孟子请教自己尽心于民,但民并没有增多的原因,孟子以战争中士卒逃跑,五十步笑百步为喻,对他进行驳斥。然后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劝说梁惠王施行仁政,役使农民不要违农时,使百姓有吃有穿,受到教化。

  写作特色:结构严谨:每部分结尾的一句话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善用比喻:全文从设喻开始,又以设喻结束,前后呼应,所用的比喻又都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范围内,手法高超。气势宏伟,节奏感很强: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和对偶,文章读起来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琅琅上口。

  11、荀子:战国时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与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主张“性恶论”、“明礼义而化之”,强调教育的作用。荀子文章的特点是长于说理,论证严密,比喻妥帖,分析透辟,多用排比,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凝练。《劝学》为代表作。

  12、《劝学》: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本文的特色是以喻明理的论证艺术。

  文中一共有20个形式多样的比喻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启人思考。(1)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青出于蓝”、“輮以为轮”等;正反设喻:“锲而不舍”与“锲而舍之”等;反复设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2)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1)从学习的意义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自己,改变自己。(2)从学习的作用方面论述,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天赋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善于利用学习的帮助来弥补自己的不足。(3)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论证,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的要专心致志。

  13、贾谊,西汉初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他的政论文如《论积贮疏》《过秦论》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鹏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14、《过秦论》:“论”是一种文体,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内容,重在说理。这篇文章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希望汉王朝借鉴秦朝灭亡的教训。他这样做,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

  作者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来论证的?作者认为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作者用举事实、作比较的方式证明其论点的正确。一方面秦取得天下前后的比较,另一方面是陈涉与九国的比较,从而得出论点。

  15、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死后谥号文,后世又称韩文公,中唐杰出的散文家。在文学上主要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主张“唯陈言之务去”。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同时他又开了“以文为诗”的风气,对宋诗影响颇大。

  16、《师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师说”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文章表面上是韩愈送给学生的,但实际上主要是针对当时“耻于相师”的社会风气而写的,其目的是针砭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师应采取的态度,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高三语文知识点5

  一、一词多义

  1、见:①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见面,动词)

  ②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副词)

  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我,代词)

  2、相:①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命相,名词)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名词)

  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复指你,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辅助,动词)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互相,副词)

  ⑦朱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辅助,动词)

  ⑧胜不敢复相士(观察,审察,动词)

  ⑨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我,表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

  3、迎: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人_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迎娶,动词)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迎娶,动词)

  ④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迎接,动词)

  ⑤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投降,动词)

  ⑥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迎接,动词)

  ⑦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迎接,动词)

  二、古今异义的词

  1、下床: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①古义:从座位上起来。

  ②今义:离开床

  2、多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①古义:多多劝告。

  ②今义:谢谢。

  3、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①古义:交错相通。

  ②今义:交通运输。

  4、可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你求。

  ①古义:可爱。

  ②今义:让人同情。

  1、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①古义:自作主张。

  ②今义:没有束缚,自由自在。

2020高三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54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