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外国名著读后感 >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

若水3636 分享 时间: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小编特地准备了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欢迎借鉴学习!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1

我的床头放着一盏灯,叫《瓦尔登湖》

那年夏天,卢梭提着一把斧头,只身踏进了瓦尔登湖畔的森林。他花了数个礼拜,就地取材,搭建了一座小木屋,从此在这里独自栖居了两年零两个月。他身体力行,做了一个人类生态的实验,并以先知的智慧写下诗意盎然的《瓦尔登湖》,给世界留下了一部“绿色的圣经”。在这个熙熙攘攘、喧嚣浮躁的当今时代,在这个利欲熏心、匆匆忙忙的现代社会,捧着《瓦尔登湖》细细徜徉在卢梭的世界,就好比坐在驼峰上的沙漠行者看见了绿洲,好比在汪洋大海上疲惫飞翔的海燕看见了岛屿,实在是一种享受和启迪。

米黄的书籍一页页地翻过,我仿佛是那来到卢梭木屋里避雨的钓鱼者,坐在火炉旁和他对话,每一次倾听都会让我受益匪浅。我模糊的眼睛仿佛擦过了晶莹剔透的雪末儿,瞥见了被人类社会隐藏的真理之光。当我们陶醉于拥有高楼大厦的豪宅时,却不知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已远离了我们;当我们操劳忙碌地在险境迭生的职场奋力向上爬时,却不知道人类原来还可以从容甚至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当我们不惜掏破汗水浸湿的钱袋为衣食住行的奢侈和名牌买单时,却不知道有种简朴的生活可以带来更多的愉快和充实的精神世界。很多人为物质财富而奋斗,却以物质享受为终点,仿佛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做创造财富的加法和享受物质的减法:他们从不知道,生活深层的价值在于精神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瓦尔登湖的美使我深受感触!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也便拥有了诗意。如果我们的内心能容纳大自然的美轮美奂,哪怕只是一种清新美好的感觉,我们的生活都会更加宁静和愉快。捧着这本书,瓦尔登湖便浮现在我的脑海:湖上的潜水鸟浮出水面,肆无忌惮地大笑;鲈鱼不时在湖面溅起水花,泛起阵阵涟漪;松鼠在木屋旁的树上互相追逐;土拨鼠在地窖里偷偷啃着主人的土豆;苍翠欲滴的岸边森林倒映在湖面……。我感受着一种宁静而愉快的心情,体会着卢梭坐在湖边时是多么宽广诗意的心境。他取之于大自然,生活于大自然,不受世人工作、房租之类的问题的困扰,却生活得满足和充实。他也在土地上耕作劳动,却没有农民们换取金钱的功利目的,而是虔诚地享受着神圣而诗意的情怀。有时人追求太多不必要的表面的东西,拥有太多的物质欲望,生活就会不负重但,更不可能有诗意从容的生活。

“简朴、简朴、简朴。”这是小木屋主人的座右铭,然而他并不是主张清贫乐道,无所追求,相反,他主张一种精神充实、内心丰富的深广的生活,“简朴”的'意义就在于让渡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精神生活,提高生命价值。“简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否定财富。我们并不是非得买把斧头闯进山林去生活,而是要在我们原有的生活里,学习卢梭生活的态度,在简朴中创造精神的富有和人生价值的富足。其实拥有清澈的心境比多余的手中的占有更加重要,其实给自己一个宁静沉思的角落比无休止的忙碌更加重要——因为在不为欲望所焦躁的心境中才能在智慧中成长和选择,因为只有失去了宁静常常导致在忙碌中迷失自己。我们的先人留下了无数智慧,我们身边的人们有很多可供我们学习的经验,甚至我们赖以生活的大地也蕴藏着答案,但是只有恬静、开阔的心境,只有简朴冷静的心态,才能更灵动的接受智慧的启蒙和迷津中的顿悟。

“大隐隐于市”。读过《瓦尔登湖》,我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不论有关绯闻、炒作、安全、道德或娱乐的信息如何横流,不论社会上生存生活的压力如何表现,我都会努力保持简朴的生活态度,都会怀着瓦尔登湖般宽广安宁的心境,都会不懈坚持自己的追求。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2

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隔阂了文明与原始的距离,横亘了喧嚣与平静的对话。亨利.梭罗以沉思者的身份,独自隐居在他双手搭建的木屋里,在康桥德城的瓦尔登湖上,过着与世隔绝的清贫生活。建房、开阡陌、种豆,“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瓦尔登湖很美,梭罗乐此不疲重复着单一的事情,钓鱼、烘焙蛋糕、接受访客;一天虔诚劳动休憩、阅读。瓦尔登湖很美,晨昏下变幻的树林,四季迥异的湖面,沼泽上低飞的鹰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经过的伊甸园,即使经历凛冽、炎热,仍不变春天漫溯的蹁跹。“若至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在纤尘不染的美中,我们开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铅色冰冷的物质世界。

“文明人走过的足迹,只留下一片荒凉。”原始与文明,隔了时间,隔了人本质的迁途。在那个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敬畏它,爱护它;但在这个日日笙歌的年代,人类挑衅它、剥削它!这是一张在私欲中暴露的人类狰狞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还敢议论天堂。”梭罗愤懑地说,但尽管如此,瓦尔登湖仍在生长着,如同大自然宽恕了我们无节制的打击,以强者的姿态,漠视了我们可笑的癫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种本返璞归真后的自由。李太白懂这个道理,仕途失意流连祖国山河,一壶酒饮尽蜀道庐山白帝城;陶潜懂这个道理,傲骨不为三斗米折腰,隐居“中无杂树,芳草鲜美”的桃花源;周庄懂这个道理,论鱼梦蝶逍遥游,不争世俗与天共生与物为一。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家中的长者说“靠山吃山,吃山养山。”自然的馈赠,是古人珍惜的,乃我们践踏的,我们视如草芥的,将来人们视如珍宝。

大自然是贫匮而风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过颠沛流离的岁月,被战火、硝烟泯灭了模样,却依旧笑傲人间。而我们,要做仁者,仁慈宽厚对待环境,才能永存。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3

瓦尔登湖已经在枕头边过了快一年,却只翻阅了小半本。它有时候会出现在浴缸边的木头架子里,有时候是在挑窗冰冷的大理石上。无论是夹杂在各种浴液的清香中,还是攀援屋外晦涩的阳光时,都那么默默,不引人注意。

这本书太寂寞,使我不敢沉入到那湖边的风声中,不敢张望那松树小屋下的荫凉。梭罗在那里想要寻找到的生命思考,关于永恒,关于生之意义,关于经济,科技发展,新闻内容之类攀附于物质的追求的鄙夷----于我是有水中月般迷幻的魔力,而现实却赤裸裸得提醒自己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倚靠现代物质文明生存的女子。空有一腔自命不凡,实则一无是处。在精神的虚空和物质的虚空间无奈徘徊又徘徊。

是寂寞在蔓延。

从精神到物质的寂寞。从物质到精神的寂寞。

窘于交流的人,大多喜欢独自思量。梭罗的寂寞因为充满了他的个人智慧显得优游。他独自的倘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用脚度量大地的旅行更为节约,无论时间精力。在他的行走中,体会自然给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观察和思考里充盈并变得很有质感,闪烁美的光辉。

我羡慕这样的寂寞。独自漫步在美丽的景色里也曾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丢掉了呢?那些用眼睛,用鼻子,用皮肤感知的季节变换,那些突然涌入内心的对自然的膜拜,那些空无一物却活泼泼思考的日子,那些从现实建树上没有任何意义的快乐,随着什么都不见了呢?

无法拒绝的物质,又无法融合到追求物质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

比如穿过那片森林贩卖各地物资的商人们,他们是有确定的商业目标,有追求的商业利润值。在这些数字的指导下,生活也应该是充实忙碌的。无论在梭罗看来,那些人如何脱离了智慧追求无尽的愚蠢。人只有一生,把这一生充满就是快乐的。也许用虚空的思虑,也许用有形的物质。

寂寞来源于无法沉默在虚空的思虑也无法追逐进棱角分明的名利场。

我终将一直寂寞。无论有没有《瓦尔登湖》。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4

作为整天生活在城市浮躁环境中的一员,有幸选择了《瓦尔登湖》作为本月的自选阅读书籍。使我感到了自然地清晰与躁动的心境得到一些平静。《瓦尔登湖》描写的是作者利用两年多的时间在瓦尔登湖畔独居的所见、所闻、所思的一系列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是对大自然巨细靡遗的描摹和引申。从四个季度交替造成的景色变化,小到两只蚂蚁的争斗,无不栩栩如生的再现于读者面前。同时,也看到了译者极高的语言翻译能力,为这部书籍的整体内容增添了新的亮点,下面是我读这本书后的一些体会:

一、作者的宁静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回归自然地纯洁,回归淡泊的境界。瓦尔登湖的冰和水相同,在近处看是绿色的,但在远处看则蓝的很美,你很容易就能够将它与其他的白冰或者某个在四分之一英里开外的湖泊的绿冰区分开来。书中涉及了多达上千种的动物与植物,但读者并没有感到枯燥无味,而是充满了阅读的趣味。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没有在两年的独居生活中将所看到和想到的自然与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分开。他充分的体现了宁静给他带来的幸福感。更主要的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了批判,同时也深深的表明作者的隐身独居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抗议。在瓦尔登湖期间,作者看到了两三株矮小的枫叶已经变红,在湖的对岸,三株挺拔的白羊下方,就在岬角的顶点,紧邻着湖水……它们的颜色、形态乃至变化的姿态诉说了多少故事。

二、作者的意境

在独居的那些日子里,每次望向屋外的瓦尔登湖时:我总觉得它像是山峰之上的天池,它的湖底远远高于其他湖泊的水面;到了日出时分,我看见这湖渐渐脱掉夜间的雾衣。细纹荡漾或波平如镜的湖面慢慢的露出来,鬼魂般的迷雾则悄然从四面八方退入树林,仿佛他们的秘密聚会终于散场。而朝露则悬挂在枝叶上久久不肯离去,群山两侧也湿漉漉的满是露水……在书中,梭罗“无微不至”的描述两年多的湖畔独居生活,目的在于通过这次亲力亲为的实验向读者证明,其实生活不需要很多钱,不需要住豪华的邸宅,穿昂贵的服装或者吃丰盛的大餐,照样能够好好的活着,而且能够快快乐乐的活着。因此,信念与经验让我们深深的相信,只要朴素地、明智地生活,在这世间谋生并非痛苦的之事,而是快乐的一种娱乐。在这里作者充分的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他写道:每天锄草或读书写作过后,时间还没有正午,我通常会到湖里洗澡,和滨鹬在浅湾里共游,洗去身上因劳动而染上的灰尘,或者抚平因学习而造成的皱纹,这样下午才能感到绝对的自由。

三、作者的批判

《瓦尔登湖》虽然是作者在郊外独居时所写,但是,他并没有局限于日常生活,更多的时候是对美国当时许多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作出的批判。作者梭罗不反对一些新鲜的社会现象,但他特别担忧客观条件的改善无法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甚至会导致人们忘记生活的意义,本末倒置地去追求一些外在的东西。就像他讲的那样: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如果可以的化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意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躁动不安的、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愿站着或坐着思考,任他逍遥离去。正是这些散见于全书的对美国现实的批判,给《瓦尔登湖》染上了浓厚美国色彩。

最后,我将看到的是作者积极地在体验一种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这本书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如果一个人有信仰,那么他走到哪里都会有相同信仰的人合作;如果没有信仰,无论他处在哪些人中,他都会继续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合作”,无论是何种意义的合作,都意味着大家要共同生活。这本书给了读者清晰、健康、引人向上的力量,并且自然体会到心灵的纯净和精神的升华。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5

传世的经典总是等待时间下了判决才被人们认可,然后媚俗作态地去追捧。

和大多数传世之作一样,梭罗的瓦尔登在出版的当时遭遇冷遇,甚至讥评。甚至在它终成世界名著后他仍然像瓦尔登湖一样在静静等候偶尔的寂寞访客的光顾。译者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大多数人看不到一本大部分在赞美自然的独居日记有什么实际价值,它既不能告诉人们如何获取更大的财富,也不能给没有目标的人们提供一个明确的答案。而这恰恰是梭罗的意图,他不希望所有人在看了瓦尔登后过同他一样的生活,他珍惜生活的丰富和多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拒绝因袭父辈的生活方式,过着没有感官的生活。

他也不急于去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哲学命题,让学术界争论不休,这些都离题万里。正如他在《瓦尔登湖》的结语所言:我宁愿独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话,和宇宙的建设者结伴同行,也不愿混在盛装打扮的人群中招摇过市,我不愿生活在这躁动不安,神经兮兮的,热闹喧嚣的,鸡零狗碎的19世纪,我宁可站着或者坐着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看《瓦尔登湖》名著的优秀观后感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900字范文5篇

《瓦尔登湖》读书心得|读后感|读书笔记600字范文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汇总

瓦尔登湖读后感400字

瓦尔登湖小学生读后感范文

2021简爱获奖读后感一等奖5篇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达芬奇传》读后感

拔河有感

94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