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

若水3636 分享 时间: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小编特地准备了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欢迎借鉴学习!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1

出自于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以喜剧形式开头却以悲剧收场的复杂的人物形象。《阿Q正传》主要讲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过日子,备受欺辱却用他的“精神胜利法”艰难度日的故事。他是一个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农民形象,开头就写到赵家老太爷不允许他姓赵,还随意打骂他,可以看出赵老太爷的蛮横,但同时也看出阿Q虽然勤劳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随便欺负他。挨打了却说自己终于被儿子打了,人们嘲笑他头上长了癞疮疤,他因此忌讳说光,明明自己没有老婆,却还吹嘘说“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这些都是他精神胜利法的体现。但是这种精神胜利法虽然能够对自己产生心理安慰,但是却显得很卑微,很懦弱,这是说明他无法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磨难,而选择了逃避,正是因为他的一次次逃避与自我安慰才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直到死,他也没有喊出“救命”这两个字,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被处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有一种韧劲,这种韧劲就是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靠自己解决,自己承受,无论是精神胜利法还是偷萝卜,自己追女孩子,进城打工等等,虽然偷萝卜,偷东西来卖是一种令人发指的行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没有因为走投无路而向别人摇尾乞怜,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错了方向而已。

从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初衷来看,阿Q是革命期间有病态心理的中国国民的象征,同时,阿Q充满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说中出现的阿Q的“革命梦想”正是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他进城的日子里,亲眼见过新鲜的“砍头”事件等等,大开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为村里人的“统治者”,在读书人面前佯装很有见识,为了向村民们炫耀一番,宣称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军之中,而革命的人却将他视为草芥。阿Q本来就是粗浅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这也正说明了,目光短浅深受封建思想残害的农民无法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这个道理,这是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决定的。

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当时人们战争失败却还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现实,同时意识到农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创作出来阿Q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通过阿Q的悲惨结局,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够看清中国备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残害,希望国民能够正视失败,痛定思痛,这样,才能够挽救中国。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2

鲁迅先生笔下写过很多「麻木」的人,所谓麻木,指的是不觉悟。鲁迅先生有觉悟,是因为他受过教育、见过世面,能分清什么是先进,什么是落后。阿Q等人的见世面,却充其量只能进个城。城里人把条凳叫长凳,做鱼不放葱段而放葱丝,这些是先进与落后的区别吗?然而阿Q能见到的,不过是这些,其他的即使进了他的眼睛,也进不去他的思维。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见到事情无法分析,就只能看个皮毛,即所谓外行看热闹。比如杀革命党,鲁迅先生看到自然会有一番思考,而阿Q看到就只有「好看好看」。

阿Q津津乐道于杀革命党,我们上帝视角的读者为之寒心,但他哪里知道革命党是什么?不知者不为罪。阿Q一个偶尔才进城的乡下人,有什么渠道知道革命党的正当性?革命党到乡下宣传了么?从未庄人把革命党理解为反清复明的人看,根本就没有。那阿Q等辈把他们视为造反的人,实在很正常。

而且这革命也不纯粹不彻底,举人、秀才、假洋鬼子和洪哥不是都混进去了吗?这几位的革命,无一例外全是为私心。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真心为公的能有几人?鲁迅先生是其中的一位,他想救人们,但人们却不认同他,这让他很气闷。

阿Q就是先生想救又为之气闷的人的代表。他麻木,是因为没机会受教育;他软弱,是因为生存状态让他不能不软弱——他一个连家都没有、连姓都被剥夺的人,拿什么堂堂正正做人?他精神胜利,是因为精神胜利已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这好歹能给他些安慰,让他有点乐趣地活下去,尽管那是自我麻醉和自我欺骗,但他不自我麻醉和欺骗,他又能怎样呢?在无望的环境中,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已经是所有选择中最好的一种了。

那个时代中阿Q这样的人有路吗?有的,如果革命党来做宣传,带他们一起革命,他们就有路。但革命党没有来,他自己跑去人家还不收,所以还是没有路。体会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体会他的思想,阿Q是个糊涂人,没受过教育,没有文化,被人欺负也欺负人,浑浑噩噩,小说里他的思想活动不少,基本都脱离实际情况,一方面是他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是他在无望中选择了自我麻醉。

对一个不自我麻醉就只能痛着,最终横竖是要死的人,如果还批评他自我麻醉,就未免过分了。

被捕后阿Q向官老爷下跪,被斥为奴隶性,这就是那时候很多革命党的嘴脸——不是每个革命者都是夏瑜——他们不肯去教育人民,却又鄙弃人民的落后,虽然反着封建皇权,却依然有着高高在上的自觉,发展同志也只发展秀才和假洋鬼子这些“二代”。这么新的事业,却呈现这么旧的样貌,在语言上和行动上,实在没有给人民认为“他们是不一样的”的理由。

那人民凭什么理解你,凭什么真心地跟你革命?

小说的最后,革命党这些人因为不能破的案太多而丢脸,昧良心地抓了阿Q顶罪。阿Q再怎么麻木、流氓、偷盗,总还罪不至死,但就这样被他向往过的革命党牺牲了,这真是让读者悲愤。不是阿Q辜负了革命党,而是革命党辜负了阿Q。他们革来革去,人上人还是人上人,牺牲品还是牺牲品,还有脸抱怨牺牲品有奴性吗?

《阿Q正传》,写的是那时代革命的幼稚,及革命不能成功的原因。如果是后来那些更先进的革命者到来,阿Q、小D、王胡这些有很多缺点的人,都有机会被改造成勇敢的战士,光荣地战死或笑着看到胜利。因为那些人会看得起他们,知道他们落后但不嫌弃他们,教育他们,尊重他们,官兵平等,那时阿Q自然就不用精神胜利,他自然而然就昂首挺胸,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3

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

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4

初识鲁迅的时候是在今年语文书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一开始,我并不怎么欣赏他。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因为对阿Q这个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传》是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传》的字里行间都刻有他的情绪和对社会的满腔悲伧。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流一浪一雇农。阿Q深受剥削、压迫和凌一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卑自贱自欺自轻自一慰的恶习,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之气,以让自己获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这样恶习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见到不会说话的人他便骂,见到力气小的人他便打。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经伸出头来等待了。对小D,则是扬起了拳头向小D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态度,对没有抵抗力的尼姑则动手动脚。阿Q临死之前感到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圆。二是游街时,没能唱出几句戏来。这两件遗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绝对不是临死前的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阿Q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死了也没办法上天。因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躯壳,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没有关系。阿Q死后,人们对阿Q的死态度各不一样,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一枪一毙就是有力的证据。”有人说:“一枪一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跑了一趟。”这些语言就是人们对阿Q的“临死祝福”。

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欺自贱自轻自一慰不肯面对当今现实的一性一格,反映出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软弱。这种一性一格不仅是阿Q,还有许多雇农和他一样。阿Q给了我们一个不可自欺自贱自轻自一慰的很好例子,使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5

阿Q是一个流浪者,没有家人,没有稳定固定的职业,只能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我感觉阿Q他连基本的生存权利也没有,连一间可以住的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住,然后被迫接受那些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阿Q除了可以出卖劳动力给别人之外,他几乎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的姓什么名什么都并不在意。

虽然阿Q到处受到压迫、侮辱,但是他总是“乐观”。在受到侮辱时,他不是奋力反抗,正视事实,而是用他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为自己地位底下、屈辱处境辩护,用我看似可笑的瞒和编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在“苦中求乐”。

阿Q在他临死前,令他最遗憾的两件事情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的时候,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读了这本书我体会到我们应该面对现实,不应该为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克服。


阿Q正传读后感初中作文相关文章:

阿q正传初中读后感范例600字

读阿q正传有感700字5篇范文

阿q正传600字读后感五篇

《阿q正传》个人读后感800字5篇

《阿Q正传》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2021阿Q正传读后感700字5篇

阿Q正传读后感经典范文

鲁迅著作阿q正传读后感作文五篇

《阿Q正传》优秀读后感范文5篇

名著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五篇

94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