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

若水3636 分享 时间: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以后,这次阅读让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小编特地准备了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欢迎借鉴学习!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1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2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吟》

萧瑟的风穿过夜而来,寒意将人一丝丝侵蚀。更深夜长,陈旧的香气袅袅弥散在屋中,闺中人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凄然。窗外幽幽的绿竹,也在风中摇曳出飒飒的响声。清冷的月光透过竹林,千回百转的照了进来,打在本就病态苍白的脸上,素手掀开帐幔。转而一阵窸窸窣窣的衣袂摩挲:“嗳呦,姑娘可是醒了?”

这样的场景总在氤氤氲氲的梦境中出现,依稀是回到某段时空中,望见那寄人篱下的凄惶无助,悲剧的气氛一点点酝酿。颦儿是寂寞的。颦儿的潇湘馆是寂寞的。

随着新版红楼梦的上映与不断的争议,有关红楼的记忆一点一滴浮上心头来。书在翻开时散发的幽幽墨香与那段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时光,在脑海中拓出清晰的轮廓,宛如从水中托起的红珊瑚,水渍未干色泽鲜艳欲滴。

初读红楼,约摸是在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那时爱看的言情小说书名都是《天使恶魔》或是《X你死定了》之流。我爸妈在愤怒了很久后最终处理掉了我所有封面花哨的言情小说。在没有课外书的环境中,又不爱电视不爱电脑,所以我写完作业几乎没事干,只得到爸妈的书柜里去翻书,于是这才从书架的最高层抽出了那本尘封已久的《红楼梦》。

“书到今生读已迟。”我固执的相信有些书一定是我前世的的挚友,邂逅它们,仿佛是邂逅某个人,蓦然心动。不然,我又怎会在看见《红楼梦》泛黄的书页时突然地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

“此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之说,撰此《石头记》一书也……”那时尚小,这样的文字对我而言显得过于生涩,然还是饶有兴趣地看下去了。而后的情节,有时亦不得理解,却也一路磕磕碰碰的将一本书囫囵吞枣的读完。

因为不懂这本书的内涵,所以在看到高鹗续书时写“宝玉与宝钗有个孩子叫贾桂,与贾兰两人双双考中进士,最终‘兰桂齐芳’”时,似乎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那时唯独单纯的喜欢书中的诗词,甚至还将十二钗判词、《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灵感应来自《春江花月夜》)、“咏海棠诗”、“螃蟹诗”这些一首首背了下来。即便这些词句到现在已经丝毫不记得,但是红楼梦是一扇门,我跨进去后,我看见了更广阔的诗词的天地。因此而爱上唐诗之豪放,宋词之婉约。

我对里面的谐音出奇的感兴趣,发现原来“甄英莲”便是“真应怜”,“元迎叹惜”便是“原应叹息”,“甄士隐”便是“真事隐”,“贾雨村”便是“假语存”……这让我振奋不已。当时还会像模像样的看那些研究红学的书,将“红楼梦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线索记叙的一段大家族由盛转衰的故事”这样的概念背下来到处炫耀。毕竟在那个年纪看过《红楼梦》是多么巨大的谈资!

五年级时,在书店里看到了脂砚斋点评版的前八十回红楼梦。想都不想的就买了下来。那是已知道脂砚斋的点评是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情节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料。

看第二遍时,一边仔细的将原先看过却早已不露痕迹的情节渐渐填补上空白,一边关注脂砚斋小字的批注。这时方真正对红楼梦有了一些真正的体悟。红楼是包罗万象的,它写百无聊赖的闺中女儿的幽思,写低贱的丫头对于命运无力的抗争,写趋炎附势之徒的阿谀奉承之数,写人人为争夺自己的利益而情感寡薄的残酷,写表面繁华而已悄然走向衰败的家族的无奈。它写尽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写尽世间无数可怜人……

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又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道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这在那个时代,是多么大胆的表述!然而偏生确实如此。曹公写王夫人,虽只是配角却入木三分,这个逼得晴雯离开贾府最终病逝,逼得金钏投井自尽的女人,这个一心盼宝钗嫁给宝玉,好让自己王家的势力扩大的女人,这个有些虚伪善于玩微笑战争的女人,曹公对她的评价又是什么?“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听起来是那么让人无奈而惆怅。大观园里那些同样天真烂漫的姑娘呢?那些“水做的骨肉”呢?是否有一天也将从珍珠化作鱼目?

黛玉葬花的忧伤悲切,宝钗扑蝶的偶然放纵,这样美丽动人的细节,却都只是转瞬。她们都是可怜人。不光是她们,还有进宫做了妃子的元春,在花音下用绣花针传茉莉花的迎春,精明干练却争强好胜的不肯认亲身母亲的探春,自小就一心向佛的惜春,醉卧芍药荫的湘云,清淡出尘性子古怪的妙玉……最终也似鲜花般凋谢了。元春一瞬的光芒万丈却终向爆竹般陨灭,迎春懦弱无能最终被“山中狼”孙绍祖打骂致死,探春远嫁如风筝般飘飘悠悠不知何处是家,惜春一生青灯古佛相伴,湘云“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妙玉亦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当真是飞鸟各投林,落得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物是人非事事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蓦然被触动。有时伤感来得那样措手不及。

沉重的宿命压在心头,一切皆是繁华背后一个苍凉的手势。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寒假时又将红楼梦找出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此时的我已非当年的似懂非懂,亦非凭着一种小资情怀来看待这个悲剧。我到了初二,转眼便要面临初三。学业的压力越来越大,每日三点一线的生活,早已丧失了童年时光的丰富多彩,曾经交心的朋友也日渐疏远,剩下的只是一次次考试后雪白的试卷上那个鲜红色的分数……

内心的情感一点点枯涸,缺了些感性,再也不会想当初那样,在看到红楼时,因二姐吞金自尽而落泪,因秦可卿之死而叹息……

然而,却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一切真的是命运的无常吗?还是事物本就因顺着这样的轨迹发展呢?物极必反吧,我想,或许大喜之后必有大悲,大悲之后必有大喜。而“祸兮福所伏,福兮祸所依”的道理,虽非今日才听说,然而《红楼梦》一书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贾府之富贵到了极致,继而必然要面对衰败。宝黛之爱情的美好到了极致,那么同样就要面对悲剧收场的结局。王熙凤的能干到了极致,最后“一从而令三人木”,人木为“休”,到底是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反观历史,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不都如此?在经历了两三百年后,每一个朝代都会走向腐朽,没有什么能长盛不衰。这是历史的必然。

于是在很多时候就多了一份云淡风轻的坦然,没要必要去惋惜失去的,因为这一切是注定。没有必要因成功而狂喜,或是因失败而伤痛,因为一切都有可能在某一天逆转。若是这么想,便多了一份豁达的心境,笑看人世沧桑变幻,不是么?

曾一度还因红楼梦是不完整的而耿耿于怀,然而现在却发现,它就是断臂的维纳斯,以一种残缺的美感,引起你不尽的遐思……

《红楼梦》带给我的太多太多。

恍然听到林妹妹哀婉动人的《秋窗风雨夕》,在这样的夜,想起红楼,它化作心底不退的一抹亮色……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3

《红楼梦》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不仅是内容,还有它的封面与插图。它的封面古色古香,只有贾宝玉与林黛玉两个人。插图并不是那种色彩斑斓的图片,而是只有棕色与白色的朴素的图片,但是它几乎每隔两页就会有一幅图片。

这本书内容丰富,讲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的败落。而这个大家族中有两个性格鲜明的女人——林黛玉与王熙凤。

林黛玉拾起一朵朵落花,把它们装进篮子,全部埋葬了。还为了这些已经凋零的花落泪,作诗。从这种悲伤的神态中,我们不难看出林黛玉多愁善感。因此,贾母觉得林黛玉太容易伤心了,不适合当一家之主,于是就棒打鸳鸯,拆散了林黛玉和贾宝玉。或许大多数人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我觉得多愁善感体现出来是细心,是具有丰富的情感。假如她不多愁善感,又怎会去留心落在地上的花,又怎么会为了一些落花而作下一首《葬花》呢?她具有丰富的情感,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遇到一些可怜的事物,她也会去帮助它们。在一些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上,她对事物的怜悯或许会打动别人,让别人从心底里去尊重她。有一次,我看到了街面上有一位乞讨的老人,他十分可怜,满头银丝,脸上布满了皱纹。可是他放在地上的碗里却没有一分钱。这时,我想到了一些年过花甲却没有子女的老人。这令我十分伤心,于是我就去给了老人5元钱,后来大家也纷纷解囊,为老人捐了钱。然后,老人居然感动得哭了。假如我们不多愁善感,又怎会去可怜一位老人,又怎会去帮助一位老人?

林黛玉十分柔弱,并且多愁善感,而一位与她截然不同的人——王熙凤也是我所喜爱的一位人物。

当王熙凤进了贾家的门的那一刻时,她高傲、爱炫耀的特点就通过曹雪芹的笔墨展现了出来,后来她富有心计、善于说话的特点也渐渐浮出水面。在书中,大多数人都被她刚进门时富有魅力的语言夸赞了,于是大家都特别喜欢她。可是当我们读了这本书后,大多数人都讨厌她,觉得她见风使舵,阿谀奉承。可是,我觉得她虽然有许多缺点,但有的优点也是我们不可忽略的,比如她的语言十分精妙。有一回,林黛玉刚进贾府,她说:“妹妹长得真俊俏,真好像嫡出的大小姐啊!”这句话她不仅夸了林黛玉,还夸了嫡出的大小姐。一举两得,同时夸赞了两个人,将“精妙”这个词语展示得淋漓尽致。因此,我读了红楼梦才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语言的精妙到底是什么。

其实,在生活中,精妙的语言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有一次,我和朋友出去玩,我的朋友看中了一个十分漂亮的瓶子,她想把它买下来,可是阿姨说:“这个瓶子53元。”她听了,连忙说:“阿姨您真漂亮啊!这个东西40元卖给我行吗?我保证您以后一定会生意兴隆的。”后来,阿姨想了想就答应了。

王熙凤与林黛玉,各有各的特点,一个是八面玲珑,一个是多愁善感,正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特点,我才如此喜爱这本书。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4

《红楼梦》让我最关注的,是小说里的人物。每每被感动或被启发的,都是作者塑造和勾勒出来的人物,而作者借助这些人物所表达出来的,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单一的人性和人情。

我们来一起看看书里面的三个人物:

比如作者在塑造薛蟠这个人物时,他交代了这个人物的出生,薛蟠是薛宝钗的哥哥,是贾宝玉的姨表亲,是富可敌国的皇商家族的独生子,而父亲早逝,所以大家就不难理解这样的薛蟠可以纵容手下的家仆为了抢得香菱,打死冯渊,也不难理解薛蟠天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可是,作者又塑造了薛蟠另外一面,在尤三姐死后,书里这么写:“这时,薛蟠进门,眼中尚有泪痕”,这个无恶不作的少爷,自有他善良动情的一面。

作者塑造的贾雨村,这个人是书里的一条线索,通过他的出场和描述展开《红楼梦》的故事。贾雨村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在他住在葫芦庙卖字为生时,他就以他的诗文以及谈吐,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高格调。他不看重金钱,甄士隐赠送五十两银子资助他进京赶考,书中写他“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而他和甄士隐的丫头娇杏一见钟情并修成正果,也体现了贾雨村有情有义,这是有骨气有性情的贾雨村。贾雨村利用给黛玉教书,通过黛玉的父亲林如海,交往了贾政,通过贾政的关系成功出任应天府,这又是运用关系的高手贾雨村。到了应天府,第一桩案子就是薛蟠打死冯渊的命案,在听取了门子的介绍和建议后,他放下法律草菅人命,这是官场里深谙平衡中庸之道,缺少原则的贾雨村。而为了杜绝后患,贾雨村最终把门子赶出应天府发配远方,这又是心狠手辣的贾雨村。

我们再来看一个人物,刘姥姥(刘姥姥是王狗儿的岳母,王狗儿的祖上和王熙凤的祖上是连宗)。刘姥姥进大观园,在大观园的自鸣钟面前,在各种丰富的官家珍馐佳肴面前,刘姥姥体现了她的知识缺乏和贫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贫瘠,让大观园的少爷小姐夫人丫鬟们,像看怪物一样看待刘姥姥。可是,刘姥姥自有着富贵人家不具备的旺盛生命力。在她的女婿面对经济困境怨天尤人的时候,她提醒女婿看看身边有没有什么可以用的资源和关系。一旦机会出现,刘姥姥又体现了她务实的一面,笃行,一步步,靠她在风里来雨里去所培养出来的坚韧的生命力,成功跨进了周瑞家,进入贾府,见到平儿,然后见到王熙凤,一步一步,将她给女婿王狗儿的建议变成事实,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困境。这种逆境里的求生能力,是清傲的妙玉看不见也学不来的。

这三个人物,薛蟠身上有恶少的习气,但又有人性的善良。贾雨村有文人的清高,又有入世官员的圆滑刁蛮。刘姥姥有着乡村的贫瘠,但在她身上又有着务实世故的老到成熟。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5

《红楼梦》读后感我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感情的,还是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在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很感激续者高鹗,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让她别了宝玉,我觉得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杯具,可是不是有句话说:赛翁失马,焉之非福吗?对于黛玉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的杯具结局,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地沉睡时,看着宝石仍在凡是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是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也是不赞成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当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地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颚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地指天愤恨,气极至亡。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到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甚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我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种幸福。宝玉自我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样说,寂寞地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的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问题。

我一向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二离开贾府的,否者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最终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斗争,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能够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感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黛玉的感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如既往地爱着宝玉吗?

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可是如此。

其实感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感情给了我们很多完美的幻想和期待,就像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完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名著读后感作文相关文章:

红楼梦中文读后感六篇

读红楼梦有感800字优秀作文10篇

红楼梦读后感500字范文5篇

红楼梦优秀读书心得5篇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范文

红楼梦五年级读后感600字6篇

阅读《红楼梦》个人读后感5篇

《红楼梦》读后感5篇优秀范文精选

红楼梦读后感600字范文汇总

2021中国名著《红楼梦》个人读后感心得范文

93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