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心得8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心得8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小说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给人一种“另辟蹊径”的看待问题的视角。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

作者王小波,众所周知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描写和叙述都很生动,甚至是充满了露骨的真实。由此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名斗士,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自身对名字是这么解释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我们如今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便捷的互联网、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消磨着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同时我们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沉默地对待周围的人,同时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在我周围,像我这样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沉默不一定是坏事,但在需要声音的时候保持沉默就是一种懦弱,一种对生活,对困难的逃避,对人类的冷漠。也许有人对王小波的看法并不赞同,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我们需要像王小波一样的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最后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像王小波书中所写的那样——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只希望我们以后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时候,不再害怕!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

《沉默的大多数》是收录王小波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

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可以传播等等。”

王小波的杂文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幽默的笔调,使得文章妙趣横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读时,你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如《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驴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异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他拉到一起,说出了特别的味道,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从驴的角度去谈父子与路人的行为,说他要替受罪的驴说话,当翻译义不容辞。文中驴被老子和儿子四脚抬起的时候叫喊,“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得出了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与原来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大相径庭,但同样意味深长。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幽默诙谐之处信手拈来。许多口语的使用,让文章更为生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王小波说,选择沉默的人应该是有什么隐衷或者干脆是因为对语言产生了厌恶感。

我并非如此,只是觉得在被这个社会同化着。年小时口没遮拦别人还可以不予计较,因为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进了社会,这种特权就自动被剥夺了。说话不小心?很好,请自己承担祸从口出的后果。于是我们终于变得沉默,同时年少时的锋芒毕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圆了。当然沉默只属于成年人,小孩子们是不屑于此的,他们总是天真可爱的,有话要说时,完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说的话,不一次说尽是绝不会罢休的。我真是羡慕孩子们的执着,也希望自己能够再回到童年时代,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只是因为我对那时的真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怀念,那时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欢王小波,调侃、睿智,在玩笑中说着智慧和讽刺,这是一种洒脱和无奈。《沉默的大多数》很不错,王小波是比较深切体会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努力过着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可以说他很有观察力也很诙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

在读《沉默的大多数》之前,我特意查了一下王小波的简单介绍,他的特立独行令时人敬畏,令后人羡慕。他有两件,我所知道的比较特别的事儿。一是在人言可畏的六十年代,他认了一只猪做兄弟,这是在当时多少人想都不敢想的,更别说做了。二是,在与其妻子李银河结婚后,两人达成了不要孩子的共识,一生无子。这可是一个有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国度,而且是在几十年前,这种特立独行着实令人汗颜。他一生的所做所行,是一部启示录,特别是在这个各种诱惑四伏的时代,不随波逐流,做自己想做的,随心而动,不在意他人的看法,难能可贵。我内心的所有苦恼,矛盾,正源于此,虽然还年轻,但不敢脱离“随波逐流”半步,否则就会感到自己在堕落,在逃避,我心里或许住着一个老古董,但我还没有足以强大的力量把他踢了,我在等待,在充实自己中等待。

在读的过程中,我自己创了两个理论——多重信仰论和欲望极空论。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活在世界上总得有点儿信念才成。”我把这里的信念归为了信仰,笼统的讲,这两者的本质其实都是,活着要有自己的追求,没有任何追求的人很难精彩、幸福的活着,只能是个工具而已,或是赚钱的工具,或是制造的工具,而这个时代并不缺少工具。到了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感觉不但要有信仰,而且要有多重信仰。这种行为可能已经有人在做,但未曾察觉。所谓的多重信仰,即在生活的至少两个方面各有一个信仰,特别是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我们不仅要创造价值,而且要学会享受生活,快乐地创造价值,有益的效用应该会更大。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在我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不至于越过“极点”。古语中有句“物极则反”,这也是规律,凡事一旦越过了“极点”,就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同同样,信仰就会失去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这在过去的时间里,是能够找到答案的。

欲望极空论。这是我在阅读过程中读到某一部分的一个闪念,这也或许照应了“你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都是有用的”那句话。欲望极空,即欲望的极端是空。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历过的,也朦朦胧胧懂得,但好些时候我们却又不愿意承认,因为它与人性相违背,而且它会阻碍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名利。好多人,一生都在不断的为满足自己心里的欲望打拼,享受着每一个欲望达成后的快感,以至于再不能停驻,只能依赖这种快感而生存,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在演绎猴子偷桃的故事,结果自然是两手空空。所以,在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我们要学会克制欲望,控制欲望,以免被欲望所操控。方不辜负自己走过一次人生路。

以上是我在读《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的所悟所得,愿它能在我以后的人生路上发挥出它的价值。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4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发表于1996年《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发行。据说是收录他的杂文最全的一本。其实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不喜欢杂文的,但是读完此文,却萌生了许多的感慨,在此文中王小波以反讽和幽默的手法直面生活,从一个轻松的角度来解构身边复杂的事态。即使在时隔13年的今天读来,仍然意味深长。

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王小波逝去12年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正如王小波所说的,这似乎是中国人的通病。王小波在此文中写到“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在时隔十多年的今天,这一切似乎颠倒了,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人们的距离似乎拉近了,就表面看来人们似乎更加擅长表现自己,在中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中国人似乎已经抛弃了沉默是金的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现在的人们似乎更擅长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却不能向最亲近的人说出自己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对着电脑像不曾见面的陌生人倾诉,却和亲近的人无言相对。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相信虚拟世界中人们的只言片语,却无视身边的人的真切关怀。有人说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计算机,它使人类真正的做到了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但是与此同时,他把人性的优缺点无限的放大了,在当今社会,人类似乎可以更自由的发表言论,于是,我们抱着猎奇的心态在网络上搜索各种自认为新奇的事情,然后,对着不相识甚至没见过的人大加评论,这样的“真相”似乎来得太快,却显得那样的不真实。

按照现在的潮流而言,王小波应该算是50后,相差近四十年的我们不应该有共同话题,可是恰恰相反。他在书中写道“饥饿可以把小孩子变成白蚁”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王小波所缺乏的是物质,而生于改革开放后,顶着“垮掉的一代”名号的我,在这个物质过剩的年代,却在一场场所谓的文化潮流中迷失了方向。这是不是另一种“饥饿”呢?于是,我们突然变得沉默了,对他人,对自己,在这种情况下语言显得那样苍白无力。王小波身边的沉默的大多数大多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而我们这一代人的沉默也许是因为孤独,习惯了孤独的同时也习惯了沉默,久而久之,就不知道该怎样在人前表达自己,相反,当面对着电脑屏幕时却异常的轻松。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宁愿对着电脑和不认识的人谈情说爱,也不愿意分一点注意力在身边的人身上。

王小波在文中提到:话语即权力。我想这句话在人人平等,言论自由的当今社会再合适不过了。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可以更快更好的传达信息,这在无形之中加大的言论的力量,同事也能使人们更好的行使权利,但是,欲速则不达,在我们享受信息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捷的同时,我们也在接受大量的虚假信息,在这个时间就是一切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去查证每一条消息的真实性,于是网络,成为了我们最忠实的“朋友”,每一天,我们都从网络上观看世界的动态,然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行使所谓的“权利”,完全不考虑它的真实性,于是,伤害就这么造成了,整个世界迷茫了,在短暂的沉默过后,世界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我不能肯定的说话语即权力,但是我想这种权力的杀伤性一定是很大的。

书中有这样一段:“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王小波认为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对于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故事的结尾,小奥斯卡发现成为了侏儒,这只能证明,冥冥之中的那种力量只让小奥斯卡在生理上停止了生长,却没有使它保持一颗童心,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奥斯卡已经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孩子了。不知当小奥斯卡变为老奥斯卡时,有没有后悔当时的决定。成长和沉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也许,我们能像小奥斯卡那样选择永远都保持小孩子的模样,但却没有办法永远保持沉默。我想,在这些沉默的人中,有大多数并不是一直都保持这样的状态的,人们对于沉默的态度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改变的。

我想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感慨,更多的是来自“血统的本能”吧,这是物以类聚的最好例证。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5

如果把沉默看出一种生活方式,沉默可以是这样的“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却妙语连珠,换而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文中写到,“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如果说一时的沉默只是时期的阵痛,但当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时,作者是否在质问几千年来大多数中国人在公众场合都不敢言(虽然在心中充满了想法)?

在特殊时期,比如“”,比如在苏联的三十年代,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如果说出去的话能招致牢狱之灾性命之虞,并且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临,有多少人会照着内心的想法疾声而呼?保持沉默不是怯懦。作者在文中举了个例子,假设有个人常把自行车放在你门口的楼道上,你可以开口去说,但不一定管用,保不准他会说你事儿。我们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表示不满,放掉车胎的气或者往胎里按个图钉。话语即权利,但有时说出的话语不管用,反着看,权利即话语,如果有实力或者身份作为坚实的保证,说出去的话才管用。

话语也会不真实,甚至蓄意造假。“我”从记事起,从没黑没夜的乱嚷嚷的高声喇叭里知道了土平炉炼出来的像牛屎一样的东西可以叫做钢铁。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饿的要死。这些都让我从小对话语产生了怀疑,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

话语不等同于思维,世界有阳的一面也有阴的一面。而且,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不同的相法。

话语圈子里的人常常犯着贫乏症。进了这个圈子就要说这样的话,甚至用这样的话来思索,在我看来,是不够意思的。

说话的人往往有种输捐纳税的意识,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口头上。

开口说话并不意味着恢复了缴纳税金的责任感,假设我真是这么想,大家就会见到一个最大的废话篓子。所谓若是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应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有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然后我有猛省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说话机会说话;还有一些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话语圈子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这叫自说自话;往难听里说,这让人想起了一个形容人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

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已经分崩离析。

但是在这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心得800字相关文章: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读书心得五篇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范文2020

猫城记读书心得800字5篇

不抱怨的世界读书心得800字5篇

白说读书心得800字5篇

散文读书心得800字汇总

态度决定一切读书心得800字5篇范文

消失的地平线读书心得800字5篇

药读书心得800字5篇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5篇范文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心得8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3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