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牛棚杂忆》,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坚定自己的内心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越是挫折磨难,越是要坚持信仰、坚定内心。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不在于困难时口号喊得有多响亮,而在于能不能坚定的站在风口浪尖,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牛棚杂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牛棚杂忆读后感1

第一次接触季老的这本书是在很久之前,当时仅仅只是读书时看到了书名《牛棚杂记》而已,了解到这是一本描写期间真实生活的书,过多的实在是不甚了之,虽然一直很想真正了解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终究拖了太长的时间。偶然的机会,翻到了这本附有季老手稿的《牛棚杂忆》,不知为什么我的脑海中总是出现《牛棚杂记》或者《牛棚札忆》的名字,后经再三确认,我手中的的确是《牛棚杂忆》,这是后话,只是觉得有些奇怪。翻卷之后,竟有不忍卒读之感,季老用他平和的口吻诉说着那段用痛用泪用血换来的记忆,但我强烈的感受到那平和中所暗含的悲愤,嘲讽,绝望。。。。。。老人以历经沧桑的心胸极尽全力的克制着,忍受着,痛苦着,道出来的最多的就是几句嘲讽而已,是自嘲亦或是对当时所谓的整人头头的讽刺,客观、理性、真实的诉说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那份不堪回首的回忆。

那段历史仿佛被尘封了一般,一旦被谈及,总感觉诉说者是在顾虑着什么,每当我向长辈问到相关问题时,他们也仿佛总是担心着什么,含含糊糊,不了了之,现在我有些理解了---太多的悲剧与惨景把人整怕了,那是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或者某种承受巨大打击后的后遗症。季老在书中从开篇到结尾每每对当时环境的描述就有形象的比喻——地狱,人间地狱,中国的十八层!西方的地狱是小儿科,印度的地狱差强人意,中国发展了的十八层地狱也不过如此,季老对像自己一样的“人”的定位是“小鬼”,接受阎王与小鬼的各种惨整!一滴水可以见大海,一粒沙可以观宇宙,季老以其在北大燕园的亲身经历向人们昭示着整个时代为之发狂的十年浩劫——,然其性质既非文化的,又非革命的!在北大做了二十年的东语系系主任,曾经那个属于自己的讲台有一天变成批斗自己的“刑场”,著名的系主任以阶下囚的身份被曾经对自己敬仰万分的“爱徒”、“得意门生”们揪着耳朵,反拧胳膊,卡着脑袋,拳脚相加,更有甚者,昔日共事的同志以浓痰相加,各种鄙俗流氓拿乱石相向,批斗之中身体弯曲,双手不准扶膝盖,几个小时做“喷气式飞机”状的批斗让受批者脑昏眼花,失去知觉,还不能倒下,一旦倒下后果不堪设想,轻则拳脚相加,重则戴上各种“帽子”进行各种批斗,这样的待遇用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生幻变等词语恐怕是无法形容的,整人者丧失人伦、禽兽不如的行径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对于那种环境,那些真正的牛鬼蛇神,我的评论是:人间地狱,道德沦丧,灭绝人性,禽兽不如!

那是一个杀死人不犯法,打人不违规,编造污蔑没有错反而是积极“革命”表现的人间地狱,每一个受整的小鬼们无不全天候,全时段绷紧自己那依然崩溃的神经,随时准备着被传讯,审问,批斗,如果稍有迟到,轻则拳脚,重则用拿塑料包裹起来的自行车链条,棒等一顿伺候,打你个一佛出世二佛升天,而且给你戴更多的“帽子”,最终累及更多人被整。而第二天照样拉你去劳动,表现稍有不好的话背后钢管就伺候了,不管你是年过花甲,还是岁逾古稀,全部“一视同仁”,统一伺候。对于牛棚,季老的论述是自搭牛棚,搭建地点是在最潮湿,久无人住,灰尘积尺,与虫共舞或者与各种多足类动物竞争栖息地的地方,然后请君入瓮;对于在牛棚里的生活,季老的写法是:以论带史。这一个“论”就是“折磨论”。那些来自地狱的“勇士们”不断改进他们的整人方法,各方学习,剔除糟泊,去粗取精,还不断创新,实践,达到最终他们自己认为最能折磨人的效果。每天早上六点

,不准早也不准晚,起床跑操,把你的精力消耗殆尽,然后统一去吃早饭,早饭的内容绝对是特殊待遇,随后就是一天强有力的劳动改造,而吃的主食里面只有 一些盐拌凉菜之类的,肉是绝对没有的,就是这样的,还要进行精力高度集中,拼命劳动,到了晚间回去要写一天的总结报告,交由头头审查,审查完以后开始集体训话,对于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批斗,被点到的人待遇真是惨烈,具季老回忆,又一次半夜上厕所,看见一个人影面对天空,双手上举拥抱空气,不知这样的动作已经坚持了多久,而他们其他人是决然不敢问及原因的。还有整这些“小鬼”的方法是背语录,背错一个字就要耳光,拳脚相加。有一次由于各种折磨的积聚,季老的一个睾丸肿的像个小皮球大小的时候每天岔开腿在院子里趴着拣石头然后扔出去,病情严重之时是爬了两个小时到一个

军医院请求治疗 ,期间碰到一个一同改造的推着小车去买菜 ,对方强烈要求不管发生什么后果都要用小车送季老去医院,然而季老不敢,是真不敢,被整怕了,爬了两个小时之后军医院的医生知道身份后只说了一句:你走吧,你快走!“

在那个疯狂的时代中,人性的丧失,道德的沦丧,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真的无法想象,也难怪季老说一些青年读了《牛棚杂忆》发出“季老的小说写的好残酷啊”的感慨,季老苦笑,这不是小说,是事实。只因为太惨烈,所以未经历者难以置信。

一个时代为之丧失理智,灭绝人性的现象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并且那是一个无处诉说道理的时代,(这一切是为什么,也许今天也很少有人敢公然揣测,只是很多人都心里明白罢了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太多的知识分子选择了以自杀来结束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的一切。季老曾经也是深入研究过自杀学的人,从自刎,投湖,到割脉,最终选择“自绝于人民”服用安定助眠药的自杀方式,正当他准备到圆明园一了了之的时候,红卫兵来了,把他拉到他耕耘了二十年的讲台上拳脚相加,做“喷气式飞机”的站姿,让人把浓痰吐倒脸上,最后折磨到不知死活的时候季老清醒了,他意识到人类忍受折磨的能力是无法估量的,这也是他

能一直忍受到最后的原因,并且季老80%的著作是在后诞生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现在人所遇到的挫折困难简直就微乎其微,只要你咬着牙坚持住了,没有任何

困难可以 折磨到你为之放弃生命,而且在 这个 时代中一个人能干的事情实在太多,磨难面前不要放弃生命,无论什么时候。

的惨烈与教训实在应该是中华民族不能够忘记和忽视的,这场空前绝后(引用季老的词,“希望是“)的十年浩劫伤害了太多太多的人,破坏了无数的中华瑰宝,造成了太多太多的痛,创造了一个真正可以称为“谈之色变”的人间地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段历史似乎被尘封,尽管曾经受伤的人依然在世,对那段历史,对尘封历史的人的怨气,愤懑之情依然强烈,但事实是在90后的眼中,闻之可以成为 天方夜谭,难以置信,人间怎么会有这种惨剧发生,人怎会沦落到禽兽不如的地步,迫害 ,莫须有,怎么会

发生在这个 社会主义国家 ,因为我们对历史的无知,所以难以相信一个 时代为之疯狂的现象,自古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现在旁观者无处可观,又怎能清醒,又怎能保证错误不再发生,以史为鉴的道理都懂,可是无史可鉴或者有失不可见又岂能鉴。这其中的缘由可能太过复杂,但对待真实,对待历史的

态度 实事求是似乎是永恒不变的法则,如果因为种.种目的掺杂太多的修饰的话,或许历史真的可能重演。

在此,我非常感谢季老的勇敢与真诚,因为敢写出和能够发表像《牛棚杂忆》这样反应真实历史的人和书都凤毛麟角了,不管怎样,这本书给人所带来的认识和思考都是多方面的,绝对不会是负面的愤懑,它是一段怨恨的结束,是一个新的使命的开始。

牛棚杂忆读后感2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国学大师同时对佛教,梵语文化,吐火语等这些因为衰颓或者消失而成为隐学的科目中有权威的发言权,多重光环同加于一身,光华扎眼,引用一些媒体语就是国宝.

以前看书店海报宣传季老出了一本反思的书,就兴冲冲买了下来,这些类型的书在中国太少,即使流传开的也有很多是当事人的狡辩和托词.季老作为一个声名显著的学者,应该不会在著作中撒谎和矫情.

<牛棚杂忆>一书说是写的,其实写的是建国后历次,其中重点讲述了.季老用诙谐的语言,深沉的情绪讲述了缘起,做人,半兽人,非人,半自由,完全解放等不同时期自身的状况和其时身边一些人的境遇.既有初期做逍遥人的暗自得意,又有后期作为分子的恐惧,忧愁到最后的破罐子破摔.季老在思考了很多,但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特色政治的思考,农民现实与宣传中双面性,还有派性之毒做了深入思考,这些也是我本人感兴趣所在,所以关注甚多.

先谈谈社会主义的特色政治,季老回忆中说他在建国前对共党不甚了解,但也不反感,只是觉得国民党做的有点糟糕,但坚决不涉及政治,因为他认为政治是肮脏的.而建国后不久季老就习惯口喊万岁,积极群众运动.想来是周围氛围的作用.其实这也无妨,历史上总是有人大声鄙夷政治的肮脏,但我觉得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的话更有道理政治有时更是光辉事业的起点.习惯后季老参加了很多运动,包括对北大前校长陆卫平的批判,季老在书中承认自己当是是糊涂蒙了心肝,表示很忏悔自己的言行,但又同时强调当是绝没有私心.....其实这是没必要的,错都认了,还解释什么.用香港电影的台词说就是:犯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老人始终有局限,估计当年在运动中养成的谨小慎微的习性已深入骨髓.....

历史学家教我们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期,氛围中去看,去观察,不能以现在的观点评价.这一点对于反思是很重要的标准.季老在文中慨然道堂堂都可以不经程序就拉出来批斗,何况他一个小小的北大系主任.这讲的是个体制问题.人终究是人,绝不可能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这在今天已经是常识,但在那荒诞的年月,不由你不信,谁敢言语,批斗伺候,所以大家都觉得有神的存在.既然人治有缺陷就该让位法制,尽管法律不外乎人情,但只有实行法制才能保障最广泛的公平.

山西的赵树理在现在文学史中创立了一个流派叫山药蛋派,不管这流派能在纸媒中保存多久,至少目前官方是肯定他的.他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什么的把农民的品质觉悟好好的颂扬了一番,影响了一代代读书断字的人,因为官定的教科书里就有他的必学文章.再加上小时候的一些激人奋进的音像资料的大量传播.我们对农民始终抱有好感.季老在文中也提到在下乡支农时的情形.那时在前,农民已经享受特权的政治地位了.小农的狭隘性并不因为新时代的到来而寿终正寝,农民的自私,目光短浅,一盘散沙,仍然如鬼魅般存在并不时闪现.这种劣根性某种程度上也是民族通病,因为我们是几千年的农业社会走过来的.我无意丑化什么.但我们至少应该正视现实,农民离管理国家的公民素质还相差很远,再也不能搞出个农民副总理什么的,那不是创新,是笑话,耽误的是整体国民.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常常被国人引为骄傲.事物都有俩面性,历史太长有时也是个负担.我常常想24正史中那些宫闱秘术,朝堂霸术的广泛流传是否有历史的影子在里面.人说中国人是最有历史精神的国民.我不知这是在夸奖还是在暗讽.太多de狡诈,阳谋,阴谋被历史家刻在岁月的石柱上,不断赶来的后人,有的抬头瞻仰,有的低头阴笑.于是历史的画卷总是打来了,卷起来.又打开又卷起.人的因数,情怀被大浪淘沙的干干净净.留下的只是干瘪的文字.是中国几千年来劣根性的集中爆发,各种诈术,诡计在的字典里不断被解释.据说中历史这学科很火,既可以作为炸药桶扔向对手,把对手粉身碎骨,也有概率玩火自焚,自投地狱.历史在那一刻异化成投枪,匕首.人来人往,只为你踩我,我踩你,大家管这叫上进心.

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没有什么不共戴天,有的只是大家都入了戏,把自己当成了剧中人.自己心态早就失衡,变态了还谈什么拯救他人,解放世界?狂风骤雨都散去留下的只是一个个受伤的灵魂,波涛汹涌后大家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裸泳者.

季老在书中寄语人性要热烈而恬静,勤劳而质朴,温柔而高傲,微妙而率直.其中的分寸得失当由各人自己把握.正所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牛棚杂忆读后感3

前几年看《学者随笔》,读到季羡林先生写的《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即《牛棚杂忆》第20节,有两处感慨颇深,其一是结尾,季羡林先生写道:

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可是我对于当知识分子这个行当却真有点谈虎色变。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

不知您读到这里有什么感想,我心里的感觉是酸溜溜的,很不是味道。

季羡林先生说,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定稿与草稿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定稿中的刺儿少了一点,气儿也减了一些。我实际上是不愿意这样干的,为了息事宁人,不得不尔。

“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恐怕是很多回忆起或下乡的悲惨遭遇时的真实感受(当然,那些挥舞着皮带大棒整人的人是不会“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的)。季羡林先生当了一辈子知识分子,被誉为国学大师,老来竟然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再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弄成知识分子”,这实在是对社会的一大讽刺。他老人家写这几句的时候,笔下流出不知是怒还是泪,表现的不知是刺儿还是气儿,也许四者兼而有之吧。

他在文章最后部分写的一处也颇耐人寻味。他这样写道:

我在上面写了我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看法。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写历史,连鉴往知今一类的想法我都没有。倘若有人要问:“现在怎样呢?”因为现在还没有变成历史,不在我写作范围之内,所以我不答复,如果有人愿意去推论,那是他们的事,与我无干。

他只写对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看法,而不愿涉及“现在”,这似乎很让人费解。他的《牛棚杂忆》写的不都是知识分子的“现在”的遭遇吗?虽然没有直接写“看法”,没有“鉴往知今一类的想法”,可是我们读到下面这些文字的时候,难道不会联想起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的面目吗?

季羡林先生说:中国这些知识分子,脾气往往极大。他们又仗着“骨气”这个法宝,敢于直言不讳。一见不顺眼的事,就发为文章,呼天叫地,痛哭流涕,大呼什么“人心不古,世道日非”,又是什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种例子,俯拾即是。他们根本不给当政的最高统治者留一点面子,有时候甚至让他们下不了台。须知面子是古代最高统治者皇帝们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统治和尊严的最高保障。因此,我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理论”:一部中国古代政治史至少其中一部分就是最高统治者皇帝和大小知识分子互相利用又互相斗争,互相对付和应付,又有大棒,又有胡萝卜,间或甚至有剥皮凌迟的历史。

季羡林先生的“理论”,真是一针见血,一点面子也不讲的。但它真的只限于“中国古代政治史”吗?我不得而知,也许真的是这样吧。我不知该怎么讲,那就难得糊涂好了,因为有些东西在某些时候是没法或不能弄清楚的。如果您感兴趣,那就去自己读一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吧。

下面节录了《自序》《余思或反思》《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等三节,供有兴趣的博友阅读欣赏,或许您可以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对那些至今还在为下乡涂脂抹粉的无耻文人(也许还算不上文人,只是写无聊或无耻的小人)有更深刻的认识。

牛棚杂忆读后感4

年轻时看郁达夫的书,郁达夫外出旅行,游历名山大川,每见前人题诗,他也想来一首,这时就会说这么一句:我也放个臭屁!

那时想:这人比较粗鄙。后来经历渐多,在一些场合不经意间想起他的话,觉着有道理,还真是这么一回事,用“想放个屁”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再恰当不过。

一个人作诗作文跟放屁其实是一回事,要不有“文气”之说,可以统视为胸中体内蓄积已久,势必一放为快的东西。毛 身上也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看待事物的态度。他对第一次进到中南海工作,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前来向他报道的王大夫说:王医生,你有屁就放,有话就说,在我这里用不着那样(含蓄、呆望如鹤)。

王医生后来回忆说,我当时脑子轰地一下,以往心中领袖的形象一下子就分裂了,对不上号。怎么会这样呢?究竟是谁的问题?

今晚看完季羡林的《牛棚杂忆》,时候尚早,想了一想,也趁热“放个屁”吧。

说是“不带气儿,不带刺儿”地写,我看了半页便知老人气儿未消,心绪难以平抑。心灵遭受大摧残,身体遭受大折磨,人不可能“大度”起来,说过去就过去。书要写得克制一点,观感也许会好,可那样就太难为老人了。

这本书不是干校六记,不是伤痕文学。信言不美!应该放下一切文艺念头,接受它的书写,像读熹朝阉党祸国录,明季南北略,嘉定乙酉纪事,戊戌履霜记一样地读它,把它当作一部痛史来读。

去年我看了戚本禹的回忆录。这本回忆录的“气儿”就比较顺,相对于牛棚杂忆更像是一位学者的回忆录。真是奇哉怪也。

它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层面高,高到当事人不敢有气儿的地步。我是这么认为的。忆主当年春风得意马蹄疾了好一阵子,要说之前有气儿,也早就按部就班地撒到肘子派和反动权威们的头上了,回忆时没有了气儿,也没有忏悔,有的或许是遗憾——真理在握,矢志不渝,事业未竟的遗憾。

八十年代出狱之后,美方有组织出面向其重金买文,二十万美金已经到账。当得知要按照美方的思路写作时,他拒绝了,将钱如数退还,没有稍改写作初衷。当时的绥大夫的回忆录据说就是这方面伎俩促成的杰作。戚著中设专章对李著进行了批驳。当年VOA连播李的回忆录,真是大受其惑。戚的回忆录所涉及的人物事件层面高,关节错综复杂,其中谋略多,隐情深,远超出经验范围,整体上无法令人判断其准确性和真实性。以往有错误接受李医生回忆录的教训,读书下判断,判断其价值所在,价值几何,更须小心。这也是对心灵负责。

戚著层面高,角度宏观,不比牛棚杂忆接地气。同样是基于个人亲历的牛棚杂忆,不涉及决策的复杂性,不存在甚或当事人都不明就里的一些事件原委的纠缠,它不谈这个层面的事,只谈“横扫一切”之下对个人所造成的具体伤害。具体到知识分子,具体到北大,具体到作者本人。如同飓风过后统计伤亡情况一样,负责任,讲良心,有根据地做到真实可信。

书中问:为什么要这么残酷地对待知识分子?原因不明。一次又一次的,真有这个必要吗?百思不得其解。他看来不愿也不敢深究,他明白即使深究过后得出了适当的结论也未必就可以讲出来,止于人性层面来痛斥这场运动较妥,不再就自己所未知的政治层面强作解人。作者原本是信奉性善论的,历此浩劫之后,开始对性恶之说表示支持。

这个世界上,生存着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专以折磨他人为乐趣、为满足,恶得强烈,恶得急迫,超出平均水平一大块。人类社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制造出条件来满足人的恶的欲望的释放。那些直接又具体的施害做法不能不让人归因于性本恶。季羡林预设出一个“折磨论”,“以论代史”地忆述了具体施加于个人的种.种迫害。“折磨论”在较大量事实证据的支持下得以成立。这个基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唯物主义论断也可以算作是季氏幽默的一种。然而,幽默得并不轻松。“折磨论”是作者“真话不全说”理念的一次实践。

看书时,曾想起东林党后续干部痛定思痛之后的一些追述文章,具体是哪些文章记不起来了,影影绰绰有一些印象,其文风相似,情理相通,总体上质胜于文,朴实无华,却透着足以昭示后人的力量。牛棚杂忆暗合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文路。它可以采信于后世,作为第一手资料。季本人也有这个想法。

牛棚杂忆读后感5

我绝对不是故意去揭开那道已经愈合的伤疤的。人生就如一趟毫无目的旅行,路上有良辰美景、青山绿水,一样会有穷凶极恶和荆棘沟壑,否则,说所有的美,都不会显得那么撩人。吃多了红烧肉,偶尔来盘小葱拌豆腐,可能会别有风情的。

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历来是不缺乏灾难的,就连烧书,都有了几千年的传统。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对知识分子的一次大清洗。统治者为了在思想上禁锢人们,多用这种极端野蛮的方式,以国家的名义强行推进,以为这样可以绝掉诸子百家。然而他们往往低估了一个事实,越是野草,越是禁锢,越是能够让人铭记的深刻。书烧了,人也埋了,但思想一样流传。

到了汉武帝,仁政思想再次雀起,这就好像《牛棚杂忆》中说的,“今天你是整人者,明天被整的可能就是你”,于是来了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动,“臭老九”的命运,完全成了统治手段的牺牲品。

清朝,也曾经出现过文字狱。因为一句话说的不好,性命就可能不保。只言片语就会成为罪恶的来源。

千年的传统,必然尤其思想的根源。历来有这么个规律,“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历来开国之君,都不是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在文化熏陶下,厚黑之学被礼义廉耻挤压得没有了根基,人心都是向善的,学的越多,越是痛苦的根源,自古都有“识字忧患始”,从开始接触正统文化的那一刻,知识分子已经不仅仅代表着自己了,国家兴亡之责,是中国文人最为兴盛的情怀之一。于是,朝代的更迭,就成了天子与周围的文臣们相互斗争,从平衡到不平衡,再从不平衡到平衡的一部历史。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必然会有一次大的灾难降临。

《牛棚杂忆》的出栏,也是一段痛苦的经历,要想成蝶,必然要经历破茧的磨难。回顾“十年浩劫”的里程,我们是痛心的,那种痛,不过是一种身体或精神的痛,还没有深入骨髓,不过是鞭子扬起再落下后的一道血痕。真正让人痛彻心扉的,是“十年浩劫”之后的沉默,整人者和被整者的沉默,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曾经的波澜壮阔,一夜之间就烟消云散,平静的可怕。“日日盼,月月盼,年年盼;然而到头来却是失望,没有人肯动笔写一写,或者口述让别人写”,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形,好像任何人都不想去提,不敢去提那道穿越了整个中国的伤疤。写出来,不是要重新去经历一遍那场灾难,而是让我们的子孙“从中吸取应有的教训”,不至于在“将来气候一旦适合,还会有人发疯,干出同样残暴的蠢事”。

记得余秋雨在《空空的书架》(《行者无疆》)一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德国洪堡大学图书馆的小广场上有一块石碑,上面记录着这样的话:“1933年,这里的纳粹学生烧毁了学多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的很多著作”,背面写着“烧书,可能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前兆”(海涅)。一个堂堂的大学,敢于在自家的门面之前,如此坦白的书写下过去刻骨的罪恶,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任何到此的人,首先想到的会是那场劫难,即使他们无法再去经历当时的场景,但可以时时警惕着纳粹的再度抬头。而德国之所以在二战之后还能如此的令人尊敬,我想也正是和这股敢于站出来漏丑的勇气不无关系吧。

“对于重要的历史,任何掩饰的后果只能是歪曲”。如果说日本无耻到出处掩盖真相,那么我们自己曾经对自己同胞犯下的错误,又该如何计算呢?

十年浩劫”之所以能够大规模的产生,其本质的根源又该如何解释?任何人都是有兽性的,封建社会的一人独裁,让所有的人都如被驯服了的野兽,乖乖的听命。这种驯服,不过是对于武力残暴的一种恐惧,一旦这种恐惧感解除掉,被弱化了的兽性必然会迅速崛起。新中国的建立,正好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好像所有的人,再也没有面对镣铐的那种无助和茫然了,人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了,于是就有点忘乎所以,兽性,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到了人们的自然天性之中。

其实一个人的兽性并不可怕,草原上的鬣狗,虽然兽性十足,但单个而言,还不足以制服个头硕大的羚羊。但如果这种兽性凝聚到一起,那是一种非常可怕的集体疯狂,任何敢于阻挡这股兽性的东西,必然会被毁灭殆尽。“十年浩劫”,恰恰正是让政治这个虚无飘渺的东西,把个体的兽性拉拢到了一起,于是就不可避免的上演了一部集团性的疯狂。烧、砸、打、抢无所不在,疯狂到了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的地步。

历史是文化的发源地,不同背景下的生活,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然而这场波及范围如此之广,破坏如此空前,恶劣或许会绝后的灾难之后,竟然就要忘却了,难道不是我们的可悲,即使现在想想,还是会有点可怕的。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清醒?

《牛棚杂忆》是按照季羡林老先生自身的遭遇所写的一本书,窥一斑而之全豹,虽然我们无法体会到老人家在写作过程中,是经历了什么样的挣扎、迷茫、无奈、委屈和彷徨,但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那段血腥罪恶的控诉。那种以批斗为乐趣的人和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们不能就以此为借口去停留在原地,否则,谁感保证当年那“一次七八年,七八年一次”的浩劫不会再次降临人间。

正如老先生所说的,写出来不是为了报复和打击,不是为了在伤口上撒盐,而是为了“反思、观察”,为了警惕,警惕“那些激流口号下的毁损,批判面具下的暴力,道德名义下的恐怖(《空空的书架》)”。惟有如此,才不会让悲剧在人间重演。

历史的年轮留下的痕迹或许沉重,或许欣喜,但不论以何种姿态留给后人,都是一份无价的财富。弱化或是掩饰,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烧杀抢掠;遗忘,是最残忍最苛刻的毁灭。如果毁灭了就可以平静,那应该毁灭的不是历史,而是整个人类的良知。


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

《海狸的记号》读后感读书心得600字五篇

小学读后感范文大全【7篇】

《彩虹鸽》读后感

读后感五年级作文400字7篇

赋能读后感

五篇优秀读后感

写读后感400字五年级作文7篇

关于学习感悟读后感

读后感初中作文500字五篇

读牛棚杂忆有感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5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