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大学读书笔记8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给我们的启示不止是生活和工作态度,不止是与人沟通,不止是看问题的方法,我想更多是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一种“打破重组”的快感吧!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看见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看见读后感1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开篇大事件就是非典,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稍有印象的大新闻。柴静是初当记者,热血沸腾。她闯进了很多医院,有些地方不让摄像,她就只身一个人闯进去,当时也顾不了想那么多。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都会有人去世,可能昨天还见过面,甚至刚刚还鼓励他要坚强抗争病魔,今天他可能已经不在人世。柴静每天出入于医院中,有时甚至只有简单的消毒措施,随时可能感染非典病毒。她恐惧吗?不,这不是恐惧,有个更强烈的情感控制着她。她本以为极度悲伤绝望时候的表现是嚎啕大哭,看到非典病人都坦然接受事实,没有抗拒也没有哭,活着就是活着,心脏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柴静最让我敬佩的地方就是,不走寻常路。她做的新闻大多报导了社会最底层人的生活。也朋友劝她说不要做这些边缘题目,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经历。看到这句话就哭了,当我们抱怨生活不够好的时候,有千千万万的人生活比我们更糟糕。我们既然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就很大程度上免于受辱。没有人关注她是否在某个地方遭受伤害,没有人关注她的…死活。我从之前没有关注过的这些人,漠视他们的死亡。看过这篇文章后,我开始同情这些底层的人物,却不知,与柴静犯了一样的错误,感情用事。

什么是正义?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本能的想去伸张正义。但是正义又是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岔路就永远到不了最终的胜利。事出有因,人人都为了生存想出自己的道理,所谓的正义招摇一时,但是背后却是无底的黑洞。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作为记者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正义中,即便是所谓的”恶人“,也有自己的无奈与辛酸之处,他们不需要同情,事实即为正义。真相,即为正义!

最后几篇故事又从理性回归到了情感,开始还奇怪为什么这样安排书的结构,后来慢慢才懂了,这是柴静自己的蜕变历程:感性——理性——人性。民国法学家吴经熊曾经说,在每一个罪犯判死刑的时候,都会为他祈祷。何帆是一名刑事法官,年少时候认为这是”伪善“,直到真正成为了一名裁决人生死的法官时候,他把书边的评论默默划去,写上了”人性“。采访卢安克时候,柴静对自己的反思又是一次对心灵的涤荡。无能也是一种力量,不以改变为目的而努力,顺其自然,接受生活带来的一切,受过的苦都将照亮未来的路。

这本书中,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和政治的雄心,柴静选择了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是帮助她一步步蜕变成长的事件。恰好的相遇,如水一般,相融在一起,浑然难分。

看见读后感2

《看见》里面有很多话都让人印象深刻,比如:你总是太投入了,热爱就会夸张,感情就会变形,就没有办法真实的认识事物了。这是陈虹对柴静说的,仿佛也是对我说的。我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很冷漠,是一个经济学上所讲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其实,他们不了解,我心理的那片天空很蓝,它喜欢阳光,喜欢温暖,热爱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太冷漠的人我会远离,因为内心承受不了冰冷的东西。

书中还有一句“人的一生,有的是将来,永远有下一拨人,下一个地方,不一样的生活”。我现在还是很念旧,恐怕自己会一直这样下去,舍不得的东西太多,那些青春年华,那些灿烂的回忆,尽管模模糊糊地在脑子里游荡,可是就是存在,有人说,存在即合理,但它会影响我向前迈进的.步伐,因为我会回头张望,脚步沉沉地,迈不出去,不过,总有一天,我会忘记那些,勇敢地向前走,只是那个日子应该快了吧。

花了两天时间把《看见》看完,正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没有刻意地选择标志性事件,只是选择了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情,仅此而已。正式因为这样,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记者,这位主持人,因为她的一份简单。在《看见》中,我看见了柴静,看见了我自己。她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女人,在别人看来或许会有些许孤傲,其实,我和她一样,我们只是将独立看得很很重要,不喜欢依赖,喜欢背起包就走的洒脱与豪迈。性格上的另外一些地方,说不清楚确切的点在哪里,反正我是看见了自己的影子。

坦白说,《看见》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并没有吸引到我,她的一些陈述让我感到别扭,也曾经闪过一丝放弃阅读的念头,不过庆幸的是我读完了,感受颇丰。柴静的主要工作是采访,这就要求她必须去接触一些具体的人物,具体而细微的事情,那些事情或琐碎,或热门,或悲痛,请允许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汶川地震。柴静的每一次采访,每一个报道,即使她是简单记录,字里行间我依旧能够感受到她天生对细微事物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把人看透,把事情看透。

看见读后感3

上个学期读过六七本书,最有体会一本书是柴静的《看见》,但是这本书我还没有完全看完,不过已经读到了第十五章(只听到青绿的细流声……)了。

柴静是一位主持人,但是她的主持生涯和别人大不相同。她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刻意的去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

她在第一章里说:“别当了主持人就是不是人了。”我们可以在电视中看到有很多节目是从演播厅由主持人口述说出的,有的表述能力强的主持人还好,能够让听众看节目的时候如同身临其境,但是,如果表述能力不是那么强的主持人,就不能让听众看到节目的时候如同身处现场一样了。就像播一个地震的新闻,在这本书中第一章里说到的新疆大地震一样,书中讲到,在2003年2月的时候,新疆大地震的时候,柴静就去到受灾现场,她在受灾现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这会儿是在演播室,灾难对我来,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闻,我只关心我播报赈灾的数字而不是流利。”

所以我觉得新闻是需要我们去用我们的皮肤感觉新闻,而不是只单纯的用嘴说出来,而且我们做出来的节目要有人味。这个时候的柴静还在“时空连线”栏目做,读后感.但是在这之后,她就调去了“新闻调查”,走之前,梁健增主任送给她一本书并写了一句话:“在连线中起步,在调查中发展。”这句话也启示着我,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在第二章里,说的非典时期,在那个时候,所有人都是对“非典”避而不见,只有新闻工作者和记者在一个个非典感染者中穿行,柴静就是其中一个,而那一天是柴静来到“新闻调查”的第一天。在那样危急的时候,作为一名记者,她穿越在每一个染上“非典”的病人中间,只为探求事实的真相。

好的文章永远看不完,一个作者能够写出好的作品,只拥有博学远远不够,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仅仅拥有好的表达能力也是远远不够的,并且,作为一个实地记者,要用我们的皮肤去感觉新闻。

看见读后感4

大学以来,读的书大多是老师布置的书目,鲜有自己自主选择的书拿来读。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来读,除了金庸的武侠,读的最多的便是央视记者的书(请允许我叫他们记者,而非主持人),大学读的第一本书便是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于是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找了白岩松所写的所有书来读,包括《幸福了吗》、《行走在爱与恨之间》、《岩松看美国》等等,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的是一个人与一个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系,他用他的理智、激动、泪水、愤怒为我们串起一系列属于这个国家刻骨铭心的回忆。读过白岩松,我开始读水均益的《益往直前》,他的命运是与这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发展而联系的,他记录了伊战十年的伤痛,也记录了与硬汉普京的智慧博弈,他用他的坚定与豁达记录下一系列属于这个国家与世界的记忆。当读过这些书之后,我开始读柴静的。

《看见》(当然,并非因为“穹顶之下”,当初几次打开却又没有耐心看下去,如今想看却已被封杀......),初读《看见》,文字冰冷,但却总感觉隐隐中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继续往下读,她不是在关注这个国家命运前途的发展,而更多的是在关注生活在这个国家里的人,是人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正是这种力量让我觉得有写下一些的必要。看见眼前,我们更要看见内心,不要被眼前看见的所蒙蔽,只有内心的思考才是最真实的看见。

是我们太幸运,还是他们太不幸?

“是我们太幸运,还是他们太不幸?”这是我在读《看见》的过程中反复在思考的问题,书中记录着太多太多的不幸,不论是“双城的创伤”中的那些孩子们,还是一个个不幸的家庭中所遭遇的家庭暴力。在对这些不幸的记录中我一次次的湿润自己的双眼,中文系读的久了可能越来越感性,我们总是会被文字所感动,我们总是感伤于他人不幸的遭遇,是对他们的怜悯,更是对自己心灵的质问。在对流浪少年犯罪的调查中,一个由十几个少年组成的盗窃团伙,领头的十五岁,最小的十岁,都辍学。他们没有父母来管束,没有亲人来照顾,没有社会的帮助,他们甚至都不怕死,这是多么的可怕。他们在流浪,他们把偷当乐趣,把抢当做狂欢,这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书中记录了太多太多我们都无法想象的会发生在我们这个社会的不幸,他们有被戒毒所卖去当妓女的,有被无故监禁二十八年的,还有饱受家庭暴力折磨的......我无法想象这些都发生在我们的社会,都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阴暗面。贫穷、无知、暴力......当我们都生活在自己幸福的世界中时,有谁关心过在社会灰暗里生存的人们?这也许就是他们的命运,注定不幸?

痛苦就是痛苦

痛苦是财富,这句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或许每个人都生活在痛苦之中,每个人都在抱怨生活,痛苦往往都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始终无法摆脱痛苦。那么面对痛苦,我们除了抱怨就别无选择了吗?俞敏洪说:“坚持下去,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别无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无法选择的,我们无法选择命运,我们亦无法选择躲避痛苦,那么只能坦然面对。人所要面对的痛苦是多种多样的,迷茫时的痛苦,失意时的痛苦,失去时的痛苦,那么痛苦之后呢?没有改变,依旧走老路?那么这些痛苦将会转化成更大的痛苦,而深陷痛苦之中也终将一事无成。我们要的是对痛苦的思考,对痛苦的反思。白岩松说:“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或许我们都只有一个选择:虽然痛苦,却依然要快乐,并相信未来。”室友问我:“还相信未来吗?”我回答:“是的。”两年之前是这样,两年之后的我依旧相信。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我自知我并非雄鹰,那么我甘愿做一只蜗牛,在痛苦中决不放弃,并且始终坚定地相信未来,因为我相信迟早有一天我会看到与雄鹰看到的同样的风景。

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

马修·埃蒙斯,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悲情英雄,那个总是在奥运赛场上最后一枪意外失利的男人,他无法摆脱命运对他的捉弄。北京奥运失利后,他和妻子相拥在一起,那个因四年前雅典失利而结缘的妻子,同样是射击名将的卡特琳娜,他们相拥在一起时不是妻子在安慰丈夫,而是丈夫在安慰妻子。生活到了真正的艰难处时才能体会“只有最亲的人才能了解和陪伴你的伤痛。”是的,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戏剧性,我们无法改变,只能坦然接受。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一路走来,经历过太多太多的失败。一次看到艾弗森跨过泰伦斯·卢的照片上面配着一句话:“我以为跨过的是全世界,没想到跨过的却是自己的巅峰。”经历过高考洗礼的我们,很多人都会抱怨自己高考失利,可是谁又能知道当我们不甘心地步入大学殿堂的时候,人生将要面对的失败才刚刚开始。我们会面对很多竞争的失败,会面对投票的失败,会面对选择的失败,你会在这些失败中发现,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必须要面对这一切,哪怕无奈,哪怕不甘心,哪怕是愤怒。因为这是成长所要经历的阵痛,我们无法避免,我们只能勇敢面对。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用事实告诉那些给过我们伤痛的人:“我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有多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一定要拿回来!”

在这个缺乏思考的年代,我们很多人都早已不再关注现实,不再关注社会,不再关注国家,我们只顾着自己。我们很少去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其实我们早已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我们早已不再看见。柴静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那么,我们每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不是也应该在现实中看见一件事物时总要问问自己的内心:“我看见了吗?”

看见读后感5

距离上一次写东西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惭愧,还说自己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明明在看书和看剧之间,还是会不由的选择后者,不费脑子,及时的快乐。不过,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在及时行乐之后又会自责起来,哎呀,这样堕落下去不行。于是乎,又想着如何重整旗鼓,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这时,看书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也奇怪,每次开始看书,整个人会逐渐平静下来,丢失的勇气和想法也会在和作者的交流中慢慢回归,一种充实的力量让人心满意足。

这段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因疫情被隔离、奶奶的离开、对身体的焦虑……好长一段时间,总是被情绪裹挟着,远虑近忧涌上心头。

于是,开始在书里寻找宁静。无意中翻Kindle的时候,看到了柴静的《看见》,感谢作者,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平静。

1、文笔也能治愈人啊

实话实说,我喜欢这本书。看的时候就像是在听一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流畅、富有感情而又惊心动魄。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嗯,爱思考,有点理想主义的文艺范,文笔很好,用词精准,总能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写的干净又丰满。

不信,你看——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一样。

去看西北的天空,去看明亮的树林,那是永恒的安慰。

西北壮阔,赤金的油菜花开的像河一样。

就算一句简单的写景,我都觉得被治愈了。

2、关于生活的选择,是多样的,也是正常的啊

柴静用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采访,带我遇见了我未曾遇到过的人和事。

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卢安克的故事吧。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偏远的山村,公益教学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陪伴留守儿童,不计名利得失。他平静的说了很多话,却让我心头一震。

他说,他能够生活在中国,需要感谢他的父母,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他说,人类大部分的苦都是因为期待的存在。其实,在人生中不存在任何必须的事情,只存在不必要的期待。没有任何期待和面子的人生是最美好和自由的。因为这样,人才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

他说,教育是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事情,不管是故意还是不故意。

他说,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才是真的。

虽然,我依然无法摆脱世俗对自我的限定,房子车子孩子等都将毫无意外的成为人生中躲不掉的名词。但很庆幸,在《看见》里看见了卢安克,有那么一个人,让我看到了另一种人生。

这个世界的人,原来真的是多样的,你可以成为这样的人,也可以成为那样的人,都是非常正常的人。这个世界的生活也是多样的,你可以这样生活,也可以那样生活,都是正常的生活啊。

3、人性是复杂的,绝无单纯的好人或坏人

药家鑫在被执行死刑前,和父母见面了。他对爸爸说:“爸爸,我爱你。我先去投胎了,下辈子我做父母来照顾你们吧!”

忍受了一次又一次家暴后,女人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他们对着镜头说:“其实我们不是坏人的!”

还有一个因受贿二十万被判无期的官员,曾经发奋读书,兢兢业业工作的农村人,只是在一个极其平凡的午后,默许了一个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犯罪的行为。

看过了这些“坏人”的故事,并没有增强我作为“好人”的优越感,反而内心惶恐起来。那份因害怕父亲责备而试图掩盖失误的忐忑、那份因饱受欺凌而决绝反抗的愤怒、那份扬眉吐气后的傲慢和无知……这些人性中的弱也曾在我的内心生长过啊。如果我站在他们的环境里,是否也会成为一个“坏人”?不得而知。

如何抑制住内心的“恶”生长?我想到了“平衡”二字。不必抑制,接受它的存在,并灌溉内心的“善”。两种力量共生,也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吧。

4、距离非典原来已经18年了

柴静在书中记录了她作为记者眼中的非典。刚好,看书的我正因为新冠被隔离在家。很神奇的感觉,18年的时间屏障好像消失了,透过文字,结合当下,那场我几乎没有印象的战役也变得无比清晰起来。

一样的无力、一样的萧瑟。病毒的卷土重来,人类的拼死抵抗,并没有因为时间推移而有所不同。当然,还有医者仁心的无畏,感动依旧。

体会过“只要你健康回来,就算倾家荡产也无所谓”的心情后,人真的会发生转变吗?必须承认,还是很难吧。因为,在前面摇旗呐喊的旗帜还在那里,脱离大众的轨道和节奏,对个体而言,真的很难。

天啦,我居然走过了18年之久,看这段故事给我最重一击的居然是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老掉牙的作文开头,居然是真的。

5、一个人的成长,一群人的故事

18年里,还有柴静作为新闻人的成长。从最开始的新人一个,到后来的瓜熟蒂落,必然要经历雨打风吹。

关于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价值使命,在她的文字里,反思过很多次。还有关于自我的思考、人性的探究……她一定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她也一定是一个行动派吧。一个现场一个现场的跑,一个调查一个调查的做,走出了经验,也走出了职业的底气。

很羡慕,有那么一个事情,能让人18年跌跌撞撞不放弃。更让人羡慕的是,在她身边的那群人。编导、摄影、主持人,是共事伙伴,更是一路扶持的朋友。在《远见》这本书中看到过这句话:我们不仅要找到热爱的工作,而是要建立热爱的生活。

在《看见》里的那段时间,与其说是一段工作旅程,不如说是一段火热的生活。柴静和她的朋友们,看北方的天、趟南方的河,在医院在灾区在监狱……一个人的成长,一群人的故事。

不说了,慕了。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并刚刚好的遇见一群人,是战友,也是朋友。


看见大学读书笔记800字相关文章:

看见读书笔记800字5篇范文

看见读书心得800字5篇范文

柴静看见读后感

读看见有感800字5篇范文

《家》大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

我的大学读后感800字5篇

复活大学读书笔记800字5篇范文

《家》大学读书心得800字5篇

匆匆读书笔记800字五篇

城南旧事读书笔记800字5篇

看见大学读书笔记800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467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