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700字 >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700字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700字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故事大约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人叫庖丁,他杀牛的技术很好。梁惠王知道了这件事,就亲自去看他杀牛。只见庖丁举起刀,在牛的身上轻轻地碰了碰,牛就应声而倒了。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庖丁解牛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庖丁解牛读后感1

看了《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我领悟到了许多道理。  

《庖丁解牛》讲的是;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触之处,肩靠之处,脚踩之处,膝顶之处,皮骨分离之声响成一片,刀刀合乎节拍。文惠君说;“好,你的宰牛技术竟达到如此地步,为什么呢?”庖丁回答:“刚开始宰牛,我看见的是整头的牛,再过三年,再看的就是牛的部件,我用刀顺着牛体结构去走,绕开牛体经脉纠结的地方,不要和那牛髀骨硬碰硬。好的厨师每年都要换一次刀,那是用力横行的结果,多数厨师一个月就换一次刀,那是蛮力切砍得结果,庖丁手上的那把刀了19年。宰牛数千头,但刀刃却无多大损坏,很薄的刀可以插进去牛的骨节,但还要注意不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文惠君听了庖丁的一席话,领悟到了养身的道理。  

学习了庖丁解牛使我明白了学习也要讲方法。比如说:复习课文不能死记硬背,要用方法,理解课文要用想像力,想想故事里发生什么事,事情是怎样发展的,说明什么道理才可以完完全全地记住课文。不仅学习要用方法,生活中、游戏里也要讲求方法。记得较早前,有一回妈妈陪我到白莲洞公园玩,要我大胆尝试玩一个爬高游戏,我看了那个游戏设施,是一个大胶模型充气做成的,上面有手和脚踩的小环,只要爬到顶上就可以成功,如果跌下来会有一个大气圈接住。我脸色刷地一下变得苍白,因为我当时很害怕登高,但妈妈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决定试一下。我的.心在怦怦地跳,我一边爬,手心一边出汗,任凭我怎样使劲,很难向上爬。我伏在那,直到没了力气,掉到大气圈里。我疲惫不堪索性躺在气圈上看着那些机灵的孩子是怎样爬上去的。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伸上肥嘟嘟的双手用力地拉住上面的两个环,便用小脚上一个环,右脚蹬环左手拉,左脚蹬环右手拉,我发现他上一个级双手放松,储蓄力气拉上更高的环,用这样的方法三下两下就上了去。我试着用他的方法很快就上去了,我既成功了,又懂得了爬高的方法。  

《庖丁解牛》虽是一个平凡的故事,却让我明白了做事要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方才得心应手的道理。  

读《庖丁解牛》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

庖丁解牛读后感2

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无形中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就得象《庖丁解牛》一样,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庖丁顺利解牛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滿志,善刀而藏之。”是一种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对于追求充满自信的境界。这也是人生希冀的境界。如何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就得象庖丁一样学会用“刀”。“刀”是生存的武器,用刀是生存的技能。会用刀,刀常新,就活的洒脱。如果不会用刀,砍坏了刀子,就失去了生存的武器,就会陷入苦恼的泥潭不能自拔。那么如何掌握这用刀的生存技能呢?就得研究“牛”的结构,摸准牛结构的肌理,牛结构的肌理也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做到有牛又无牛,也就是有事也不妨,化繁为简,轻松自如解决问题。那么如何能够掌握好这把洒脱之刀呢?

世界上的事情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是对于每个人每件事,都有规律可循。就得善于掌握它的规律,顺着它的规律疏导,遇到难解的节设法绕道沟通。避免违背它的规律硬砍硬崩。如果不按规律办事,不知道拐弯,拼着力气砍坏了解牛的刀,没有了武器,不但解不了牛,就连鸡也杀不了。这样做势必会陷入尴尬而没有回旋的余地。那么如何研究牛的结构掌握其规律呢?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这就是说,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首先要找到门和路,也就是说要知道从那进,从那走,从那拐弯。比如学习,比如处理人事关系,都是这样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這里说得是熟悉,熟悉到心领神会,而不是盯住不放。盯住不放会使牛引起错觉,好像在下套。知道下套,牛就会反感不配合,而这种套子也会把解牛的人套住,不知如何下手。比如要化解人事关系的矛盾,也是这样的,盯住对方不放不但自己没有回旋的余地,而且会给别人造成一种下套的错觉,引起反感,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愿意被人套住。正确的方法是顺着对方的思路迂回引导,这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其实感官的间隙距离沟通,比物碰物的沟通更有效。对于人事来说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那么遇到筋结和股骨怎么办呢?

“依乎天理,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技术关键,沿着牛体内的空隙走刀。对于人事来说,这就叫绕开障碍走路,绕开障碍走路,比跨越障碍省力而且顺畅,即使使对方割爱也不会觉的疼痛。绕开障碍走路既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也是解决问题效果的方法。“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解决问题不要在硬节上碰,硬碰不但自己费力丧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致使对方痛的对你不可饶恕;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所以,做事要象“庖丁解牛”一样,既不能把自己刀子的锋芒磨损,还要把牛顺利解开。达到一种踌躇滿志不败的境界。对于人事就是要善于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运用规律办事就顺利,办事顺利心情就愉快,这也就掌握了养生之道了。

庖丁解牛读后感3

从事审计工作十余年,重读《庖丁解牛》一文,感受颇深。庖丁解牛,由表及里,由生疏到技熟,由心领神会到形神兼备,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更是寓含了人生事业追求的三个境界。诚如梁惠王所言: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对于我们从事的审计事业而言,她是审计人心中永恒的追求。对于为审计事业默默奉献的'审计人来说,从进审计机关到成为审计事业的顶梁柱,都要经过庖丁解牛一般的历程。  

套解庖丁解牛故事的话来说,审计人员经历的三个境界是:“所见全账”、“目无全账”、“心中有账”。  

第一个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审计人员第一次接触审计工作,踌躇满志,满以为学以致用,所学的知识总算派上用场了,但审计现场满目帐簿,凭证一大摞,顿生无从下手之感。这个过程,就账审账,虽能发现一些问题,但很难发现那些深藏不露的问题。  

第二个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熟能生巧,随着审计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每到一个单位,就会对该单位帐务的处理结构了如指掌,对收入支出的增减变化一目了然,对常规性的问题随手可指。这个过程,依赖于帐务审计,对涉及帐务的违法违规问题手到擒来,但对大案要案和深层次的问题还缺乏有效的掌控。  

第三个境界:“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伴随审计阅历的不断增加,理论水平的不断提升,解决和处理复杂问题能力的不断提高,不再注重一般账目的审核,而是着力于摸清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往来和内控制度,通过找准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然后达到“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的效果。这个过程,做到了心中有账,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抓住重点环节突破对方防线,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人生事业达到第三个境界,固然在于精通技熟,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但根本在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心中固守的那份执着,这种境界只有德才兼备者才能达到。  

读《庖丁解牛》,最佩服的是庖丁的敬业精神,作为审计人,就要有这种精益求精、勇于上进、敬业奉献的精神。  

唯如此,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至高境界。

庖丁解牛读后感4

读罢《庖丁解牛》这篇文章,我对庄子的养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学会“善刀而藏之”,即在处理问题时要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在当今社会中,很多人急功近利,不认清自己的工作中的规律,累垮了身体,并成效甚微。这些人正像是“乌鸦喝水”这则寓言故事中的那只乌鸦。这只乌鸦想要喝杯子里的水,但当它把嘴伸进杯子里时却发现够不到。它费了半天的劲,最终的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这就好比是《庖丁解牛》中的“良庖”与“族庖”。他们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及道理,只知道蛮干,“岁更刀”、“月更刀”,技艺没有得到提升,而且自己也累得筋疲力尽,可谓是事倍功半。

但是,如果我们能掌握这些规律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就能事半功倍。例如那只乌鸦,它后来想到了一个主意:把一些小石块衔进杯子里,这样水面就会上升,自然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喝到水了。于是它成功了。不妨比较一下同一只乌鸦处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法,不难发现,前一次乌鸦费的力气要比后一次多很多,而且没有成功;后一次它发现了处理这个问题的本质,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获得成功。这跟庖丁用刀的道理一样:遇到“节者有间”,则“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每至于族”,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解牛有时会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好比行事遇到障碍,便要巧妙地避过,且加倍小心谨慎,集中精神去应付。于是事情便可得到解決。庖丁用这种方法,“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就好比人生处世,面对种.种困难,仍能保持完好的生命而不受损。庖丁之所以用刀美妙绝伦,是因为他掌握了解牛的规律及方法,“得养生焉”。

我们要学会使用“养生之道”,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全自己的身心,游刃有余地养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理解各门学科的学习要领,不采取“题海战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高效率的学习。

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我们要学会挖掘工作中的技巧,不盲目硬做,而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

在社会上,我们要顺应自然,遵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要以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能建设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庄子称赞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诚然,人生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也应当是一种艺术,应当有其自身的节奏与韵律。社会中的人既要投入地生活,又要“善刀而藏之”——诗意地享受着人生。

庖丁解牛读后感5

《庖丁解牛》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庖丁介绍自己宰牛的历史和技巧。阅读时如果忽略了课文的最后一段“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这就难以明白道家鼻祖庄周写这则寓言的真正意图了。  

养生之道固然需要,但求生之道更为重要。《庖丁解牛》里确实也能悟得出求生之道的。正如课本提示我们的那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能像庖丁一样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任何事情也都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又何患事业无成,学业不就呢?所以我要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治学焉。”  

就拿读一篇文章来说吧,初读的时候往往只可能得其大意,这就像庖丁所说的“所见无非牛者”。读第二遍、第三遍时候,如果你能细读善思的话,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发现表情达意的精妙,并理解作者独运的匠心。这时候,也就“也尝见全牛”了。好书不厌白日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掌握写文章的规律,要掌握各章,各节或各门学科的规律的特点,是离不开操刀“十九年”、“所解数千牛”式的反复实践和不断积累的。  

然而我又想,按理说,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读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某一门功课的时候,所完成的实践活动应该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反复实践和不断积累”。可为什么有的同学掌握了知识的规律,学习成绩优异,有的同学可以做到“事半功倍”,有的同学却只能“事倍功半”呢?这种差异,我认为主要是各人“实践”的质量不同。 

庖丁解牛之时,“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都非常到位,所以技艺之达到了“事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娴熟境界。如果我们的每一次学习实践也能像庖丁那样到位,真正用心去学每一篇课文,做每一道练习,记每一个单词,又怎能学不会、做不出、记不住呢?相反,如果老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心猿意马、草率敷衍,甚至于抄袭作业,自欺欺人,表面上看去你也在摆架式听课,每次作业不缺,也在“反复实践”,而实际上你的每一次“实践”都没有真正到位,这样,掌握知识和规律与获得优良成绩当然也就跟你无缘了。  

读《庖丁解牛》让我得到的治学之道就是:“在学习上不要信誓旦旦,也不要一次又一次地后悔反省,更不必做不切实际的梦,需要的是‘到位’”意识,要力争每一次学习实践都能像庖丁那样聚精会神、步步到位。


庖丁解牛读书笔记700字相关文章:

庖丁解牛读书心得700字

庖丁解牛读后感读书心得800字五篇

励志文章读书笔记700字

红岩读书笔记700字范文5篇

读书笔记名著有感700字范文

国学经典读书笔记700字范文

钱学森读书笔记700字范例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700字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700字读书笔记

西厢记读书笔记700字范例

45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