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 >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

《无声告白》这本书让人反思种族问题,反思性别歧视,反思怎样与家人沟通,反思怎样做真正的自己。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1

买了电子版后我花了两天就读完了,是我读书最快的速度了,读的过程中,内心时刻充满着激动和恐惧,激动在于我心中的价值观被这本书很好的展现出来,恐惧是因为我怕自己会踏上莉迪亚的“不归路”。书本花了很多的时间描绘人物心理和细节,但总的内容这篇文章就可以涵盖,但是它带来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

文章以女主莉迪亚的死亡拉开序幕,用莉迪亚死亡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和死亡前现实的生活交织描写。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是一个美籍华人,靠着父母餐厅端盘子等不体面的工作把詹姆斯变成了美国国籍,但詹姆斯因为父母的工作深感自卑,他从不和别人谈论自己的父母,为了不让大家以他为话题点,他拼命的想要融入周围的人群,他只希望自己普普通通,不被人注目,但由于他的独特的外表,不管在哪里都感觉周围充斥着异样的眼光。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知名学府哈佛大学,他继续努力读研读博,他本以为可以留在哈佛大学任教,因为当时他的导师告诉他有个历史教职刚空缺出来,然后最后也许是因为他独特的外表或是不善于交际,他最终没能留在哈佛,而是去了一个普通的高校—海尔伍德任教。从那时起,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讨厌过去的一切,讨厌怯懦、独特、孤独,向往合群和普通。

同时由于詹姆斯的儿子性格软弱,这也让詹姆斯想起了年轻的自己,眼前的孩子似乎就是过去的自己。他讨厌过去的自己,自然也不喜欢现在的儿子。当他儿子告诉他他的梦想是去外太空,当宇航员的那一刻,他不知觉得打了孩子一巴掌,把他和孩子的牵绊打碎了。因此詹姆斯觉得莉迪亚很像年轻的玛丽琳,那么合群、惹人喜爱,因此他把自己全部的关爱给了莉迪亚,因为内心的自己多么向往自己年轻时可以像莉迪亚这样。

莉迪亚由于害怕母亲再度离开家,让家庭支离破碎。害怕父亲每天对自己失望的表情。因此她选择了妥协。虽然说自己会听从莉迪亚的想法,她只是给她建议,但每次目前都带着强烈期待,也许她自己没有注意,但孩子全看到了心里,因此她只能每次用好的好的来回答。以至于让妈妈认为她就是想要与众不同、就是想要当医生。为了不让爸爸失望,她在没有任何朋友的情况下,选择拨打语言助手,自己则假装是在和好朋友聊天。

家庭和事业本身就无法分隔开,一旦产生它们势必会交融在一起。任何企图把家庭和生活分开的手段都是徒劳,因为梦想再大也逃不过人心。我记得毕业后不久面试了白鹭芳洲艺术基地的销售岗位,后来得知它主要是个性化婚礼策划的,而且老板和他的老婆在一起工作,他老婆是他的助手,她已经有了培养孩子的根本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一切的基础是承认孩子是一个脱离父母的、独立的个体。他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梦想和性格。他不是承载我们未完成的梦想的器皿。而我们要做的只是在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成年人的帮助,知道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把枯燥的事情用孩子感兴趣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他喜欢动物不喜欢英语,用动物组成英语字母的形式或许有帮助。我们需要的是找到孩子的天赋、引导他去做他可以做的很好的事情,慢慢的,做的好的事情就会变成他的兴趣。我的原则是,如果你本身足够厉害,你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工作,那么你可以事无巨细的关注孩子。如果你希望你孩子超过你过上属于自己的生活,你什么都不需要做,无为而治或许是最好的办法,你只需要倾听孩子,给予指导和建议。学习生涯中有两个东西极其重要,兴趣和朋友。

生命无法回溯,现在的一切终究会连点成线,在你年老时刻,回忆起来,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2

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意料之中的悲剧。文中以家中最受父母期待和喜爱的女儿的离世为开场,采用倒叙的手法,一点一点为读者拨开谜团。

作为最像母亲的女儿,她从小就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由于母亲年轻时的特立独行,嫁给了中国血统的老师,放弃了当医生的梦想,所以母亲的遗憾与抱负托付给了女儿。父亲是一名中国人,从小饱受当地人的歧视和讽刺,特别盼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融入社会,被当地人喜爱。于是女儿就在父母的厚望中压得喘不过气来,最终在一个夜晚被一个“意外”带走了生命。也许死亡是女儿最好的归宿,在那里她不用为没有朋友被父亲担忧,不会因为功课不好被母亲失望。但这样的结束方式却是令人遗憾的。

文章篇幅不长,以家庭中的种.种琐事给我们展现了华人异地的生活的不易。想出人头地,但没有机会;想融入社会,但饱受歧视;想成绩优越,但没有天赋。但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毫无疑问女儿是被父母“逼”死的。为人父母最希望的是儿女健康无忧的成长,而不是成为谁谁谁。文中的父母却将自己无法实现的希望强压给女儿,希望女儿代为实现,这种父母是自私的。

就像书中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别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愿每个苦苦挣扎的我们都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3

无声告白,读罢无声。这不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故事。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一下就揪住了我的心,这个开头一下子让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一样的沉重、无奈,一样的单刀直入、简洁有力。莉迪亚为什么而死?是怎么死的?无声的告白,告白什么?

是的,莉迪亚死了。不是从小缺少关注,极其敏感,极具洞察力的妹妹汉娜死了。也不是一直知道自己喜欢天文学,坚持追求,并得到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哥哥内斯死了。是莉迪亚,詹姆斯教授和玛丽琳小姐的掌上明珠莉迪亚死了。16岁的少女选择溺死湖中,什么原因?有人说,孩子有问题,家长肯定也有问题。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出身于穷困的华人移民后代,从小努力、刻苦并一路读完哈佛博士,最终成为大学教师。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梦想是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世界,希望成为一个不会引人侧目的普通人。他母亲玛丽琳是美国人,年少时背负着母亲的期望,希望在当时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取得成就,成为女医生,她暗自发誓,绝不要成为母亲那样的家庭主妇。当她正在朝自己的目标奋斗时,她遇到了詹姆斯。像大多数女性一样,结婚、生子,继而管理住宅、照顾孩子,成为了最不想成为的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实现他人的愿望,从此,失去自我。悲剧从这里开始。两个人组成了这样的一个家庭:“由爱而生、个性相反、目标相悖、因爱生怨、情感相离、沟通为零。”在他们表面的琴瑟和鸣之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认知分歧。

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为三兄妹中,只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父亲的黑头发,于是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哥哥和妹妹都是陪衬。

然而,正是这万千宠爱令其不堪重负。美裔母亲玛丽琳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与众不同”梦——卓越女医师,完全寄托到女儿身上;而身为教授的华裔父亲詹姆斯,虽看上去功成名就,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纠缠半生不被他人认同的孤独感令其将“与他人一样”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因此,莉迪亚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她的成绩和她的社交直接影响父母的心情,进而影响全家人的情绪。可是,谁又愿意成为这个中心呢?她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伴着莉迪亚长大的,是长达十年的压抑。她母亲最希望她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她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爱是阳光,可是太多的爱也容易把人灼伤。极端的爱注定无法喘息,莉迪亚用死终于挣脱了父母早已给她安排好的命运!

我总觉得一个碧玉年华的生命体,会有无数的鲜花掌声,会有无数的不值得一提的忧虑烦恼,会有无数难忘的悸动美好。不过区区十六岁的莉迪亚,在本该精彩的年纪却承受了太多不应该承担的东西。她的敏感脆弱、迎合顺从、矛盾挣扎,最终用死亡这种残忍手段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无法知道当她走进冰冷的湖水中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是释然还是一种自我救赎?

最后莉迪亚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重新开始,这样,她就再也不用害怕孤独了。当她的双手松开缆绳撑起那条小船驶向湖心,她和所有人的生活都将重新来过。所有人都在关于死亡这件事上得到了活第二次的机会。

所幸的是,故事结尾,所有人都获得重生,一副温馨柔软的家庭生活图景在我眼前缓缓铺开……

无声告白,无声的反抗,也是无声的提醒。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痛苦,迷茫,这些都应该自己通过努力自己解决。对于孩子,他们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既不是上一代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所谓的附属品。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以爱之名强加期待,这不是爱,是害!

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我喜欢的角色,但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了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每个人都是普罗米修斯,无论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4

七月份看完第一遍,九月份因为要送给别人做礼物于是重新看了一遍,整理了笔迹。

它讲的是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说起来比较复杂:詹姆斯李是个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从小就害怕别人觉着自己和周围人不一样,极度自卑;玛丽琳是她的妻子,纯正美国人,梦想是当医生,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医生大多是男人,极少数才是女人。但她一直在努力追寻梦想,可以说是在做自己,所以追求的是与别人不一样。然后他俩结婚了。其实我一直在怀疑两个人之间的羁绊到底是不是爱,李娶了一个美国人,这证明他跟周围人没什么区别,因为纯正美国人娶得也是美国女人,这是我认为他被玛丽琳吸引的原因;同理玛丽琳之所以选择李,我觉得她可能在李的身上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感觉。这样想就觉得很可怕:玛丽琳最怕平庸普通,可李看上的也许就是她的普通;李最怕与众不同,可玛丽琳看上的也许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多讽刺!

玛丽琳的妈妈一生都在做普通家庭妇女,一辈子围绕着厨房。她不同意这段感情但玛丽琳一定要嫁,于是玛丽琳结婚之后,他们再没联系直到玛丽琳的母亲去世。这个家庭一共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内斯、二女儿莉迪亚和小女儿汉娜。前两个孩子出世之后都很顺利,算是家庭和睦。在生第三个孩子之前玛丽琳的母亲去世了,她去母亲家里整理遗物,发现母亲这一生什么都没留下来,算是受到了刺激,她决定继续以前的梦想,她要完成未完成的学业。她把母亲的家当全部收拾掉了,只留下一本烹饪书,本意是来提醒自己不要向母亲那样过一辈子。

回到家之后,她收拾了行李不辞而别去追求她的梦想。儿子在这期间迷上了天文学,当他忘记了母亲的离开而兴高采烈的告诉父亲自己的兴趣爱好之后,李给了他一耳光!忘了说这几个孩子除了二女儿的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其他的都是黑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二女儿是这个家的中心。受了一耳光的儿子自此决定以后一定要离开这个家。二女儿在这期间发现了妈妈带回来的烹饪书,她误读了玛丽琳的意思,决定只要妈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

在外求学的玛丽琳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第三个孩子被迫回家了。她心死了,她知道回家就再也不能继续她的医生梦了。然而机缘巧合之下,她发现其实自己可以培养二女儿,更巧的是二女儿早就在心里许下了“她什么都听妈妈的”诺言。于是,这个家庭的悲剧自结婚起始到现在已不可挽回。

长期为了迎合母亲而学着自己根本不理解的课程的女儿,同时还要在爸爸面前营造出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假象,父亲长期的自卑和希望融入周围环境的心态使得他无比在意女儿的人际关系,不堪重负的女儿最终选择了自杀。而给了二女儿致命一击的是她的哥哥。哥哥曾经在母亲回来之后的一天里,将这个妹妹推进了湖里,那一瞬间哥哥明白了自己对于妹妹的恨和嫉妒,而妹妹非但没有责怪哥哥,反而因此明白了在这个家中,眼前这个男孩和自己一样痛苦,只不过她负担的所谓的爱太重,而他则正好相反。后来哥哥考上了哈佛就要离开这个家,莉迪亚失去了一个了解她懂她的人,她无法在这个家里独自负重前行,选择了自杀。

小女儿汉娜的出场不多,但是她在这个家庭里面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人物。但是她很小就明白她不是这个家的中心,她也不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姐姐离世导致母亲崩溃的时候,她也不敢去抱抱妈妈,尽管她非常想这么做,但她不会。

大概的故事情节就是这样。巧妙的是书上是从女孩的死亡开始揭开这一层层真相的。

读完之后我就是觉得很恐怖。一个病态的家庭!其实它也涉及到真实的做自己还是遵循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活着。在很多其他的书籍的宣扬理念中,甚至是现今社会的所谓鸡汤都在宣扬活出自我!而《无声告白》看完之后你会发现,无论做自己还是合乎所谓规范都没有好下场:妈妈玛丽琳坚持做自己,结果非但没有成功还害了自己的孩子;女儿莉迪亚一心活成妈妈希望的样子,最后竟然自杀了。

所以如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如何平衡活出自我和融入环境成了一个引申出来的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相同的动作,甚至每个人的人生阶段也别无二致。和所有人一样,没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么?我以前是这么以为的。可是有时候想想跟这个世界相处就得去习惯这个世界的运行方式,所以趋同不是一件坏事。但是,趋同不代表被同化!趋同仅仅是为了跟这个世界和平相处,平稳地活下去。但是心底里永远都要清楚我要的是什么?我自己最想做的是什么?我最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不一定就能改变什么或者能达成目标,但是最起码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奔头。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5

这本书是从前天晚上开始看,手机放着充电,心里对自己说看到一百页就可以玩手机,到了一百页的时候刚好是一个小章节开始,又对自己说把这个看完,一下子就到一百二十几页,这时候拿起手机才发现,原来都十一点了,该洗澡睡觉了,这种感觉也好棒,好想告诉某个人,可是貌似无人分享。

首先,封面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我给一百分!

全书不长,十七万字,我看的很仔细,每一个小细节都不想错过,偶尔漏掉了一段文字,就会感觉后面不怎么连贯,甚至无法理解,所以编排精巧,情节紧凑,短小精悍。作为小说故事的旁观者,简单说点啥应该无可厚非吧,如果是真人真事还是避免评头论足的好!

故事以莉迪亚失踪最后从湖底打捞出来,提出悬念,引起读者的疑惑和兴趣,后面娓娓道来,每一个与之有关联的人,每一个矛盾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与众不同与竭力合群,梦想和现实,每一个扭曲阴暗和偏离真实的综合体造就了那场悲剧。

母亲玛丽琳:年轻的时候才华出众,成绩斐然,混在蓝色校服里的唯一白衬衣,即使被嘲弄,她做医生的梦想坚不可摧,她拒绝学习家政课,不想管理家庭、洗衣做饭、教育子女终其一生,追求与众不同,因为结晶放弃梦想选择了哈佛优秀的东方男人托付终身,后来深感压抑离家出走继续追梦,这一举动刺激并对其他家人造成严重的伤害,可是却不得已因为第三个孩子而终止,最终回到家中,自欺欺人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却毫无知觉。

父亲詹姆斯·李:身为学校里唯一的华人,他从小就遭受排挤,忍受孤独,没有朋友,讨厌周遭异样的眼光,(他的子女同样也经历着同样的遭遇),他渴望“合群”,他觉得妻子玛丽琳看起来是那么合群,想到这里,顿时他们婚姻的结合看起来好滑稽又好合理。他在本专业是最优秀的最无法留下哈佛最终去了偏远的小城,郁郁不得志,在学校跟同事关系也不好,想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压抑,他鼓励或许说强迫更合适,儿女去交朋友,特别是对优秀的女儿莉迪亚,不理解儿子对天文学的热衷,他希望他们“合群”,可事与愿违。

哥哥内斯:最了解莉迪亚享受的父母过分的爱是无尽沉重的负担,他一个眼神就能宽慰妹妹,可是他自己却也委屈,父母眼中只有妹妹,忽略了他的存在,就连他通过自己努力被哈佛录取的惊天好消息也比不上莉迪亚物理成绩下滑,他在学校也没有朋友,可是始终极力维护莉迪亚,是她唯一的支柱。可是最后被莉迪亚的行为伤到,开始变得蓦然,愤怒,不想理她,一门心思想要逃离这个家庭逃往哈佛。

妹妹汉娜:可能是家里最无足轻重的人,因为餐桌上竟然会忘记给她摆放餐具。在这样一个破碎又平衡的家庭里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她比任何人都清楚明白,她聪明伶俐知道所有人的想法,可是她什么也做不了,一直一个人孤零零的住在阁楼,渴望要得到多一点关心和爱护,哪怕一点点,她去每个人的房间,偷拿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这样不会被发现,然后十分爱惜的珍藏起来。这个可怜的小人儿,让人心疼,想必姐姐逝去,哥哥去哈佛念大学,她会得到更多的爱。

主角莉迪亚:幼时因为母亲逃离的阴影开始做一些取悦母亲的事情,目的只是为了想要留住母亲。父母亲最看重她,几乎忽略了哥哥和妹妹,面对母亲自己做医生的想法无止境的灌输,给她买大量的医学书籍,布置大量的作业,她说的最多的就是“当然,妈妈”,却偷偷把一本做菜的书珍藏起来。父亲总是要她去结交朋友,她会假装在电话旁跟同学聊天,其实号码都没有拨通,等到父亲走开就挂掉电话。这些沉重的爱压的她喘不过气来,她并不喜欢,哥哥的理解是她支撑下去的唯一理由,避免失去她甚至把哥哥最期待的录取通知书偷偷藏起来了,撕毁了参观学校的邀请信,因为内心的挽留,可是她夺走了哥哥最盼望的东西,哥哥后来对自己遭遇的视若不见,加上学习任务实在太难,发现父亲跟助教的情人关系等等,她固执地学坏想要报复,放纵自己,最后当所有的伪装和窘迫被人看穿,如同千里之堤崩溃一般,她内心激动不已而后平静,或许她做到了摆脱别人的期待,决定做真正的自己,如同破茧之蛹,随着小船向湖中漂去,她的一生也就终结了,一条生命就完结了。

读罢,开始的沉重与伤痛逐渐释然,就像书本的封面背景,从左至右,浓厚的墨黑色逐渐散开来。我在思考,从大的环境来想,如果这个社会更加宽容更加友好一些,会不会不一样?当然这个仅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

从不妄想改变世界,先从改变自己做起比较具有可行性。母亲,不必太固执,强势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子女身上,多洞察多倾听多思考,或许会不一样吧。父亲一直给自己定位为孤僻不合群,得不到解脱,也许是他从未脱下的眼光,禁锢在自设的枷锁,理所当然的影响了下一辈。孩子吧,且不论对错,是家庭环境影响了他们。我希望小孩子更多的应该是能够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对身边的事物友善充满爱恋,遇到困难能够敞开心扉,表达想法,敢于争取和挑战,选择自己的人生,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6

《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一部小说,16.7万字,情节不复杂,讲述一个16岁女孩自杀之后各个家庭成员之间的觉醒。题材不算新颖,和千万个家庭一样,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负,最终自杀。难得的是作者的叙事功底,干净利落不拖沓,观察角度也颇具特色,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变化一窥到底,描述起来无渲染、无造作,用词精准而克制,阅读过程着实酣畅淋漓。

这个家庭的矛盾不少,母亲玛丽琳是标准美国人,一直认为自己最应该过与众不同的生活,所以找的丈夫也与众不同,詹姆斯·李,是一个拥有亚洲肤色的中国人。但于外来移民詹姆斯而言,最大的希望却是减小差异、真正融入美国社交圈,他最讨厌的恰恰是与众不同,夫妻俩两极分化的矛盾引发了这个家庭里所有的矛盾。

他们的三个孩子,哥哥内斯是“唯一理解他们家那种奇怪而脆弱的平衡的人”。他看得到母亲的好强、父亲的懦弱,看得到父母对妹妹的偏爱、对自己的忽略。好在他年龄尚大,已经懂得转移情绪并用外界环境改善自己的命运,幸运地,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宇航员,并把它作为目标成功考上哈佛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唯一遗憾的是他连同妹妹对他的爱也忽略了,这个导火索直接引发了妹妹的自杀。

第二个孩子萨迪亚,那个自杀的16岁女孩,美貌、乖巧,一直最受父母偏爱,作为全家最“幸福”的人,她感受到的却只有窒息。她清楚地明白父母对她无微不至的爱背后是什么,是妈妈那没有实现的成为顶级医生的梦想,是爸爸那没有完成的融入美国本土社交圈的期盼。所以,小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两月重新归来,让萨迪亚学会了一个本领-假装,假装对枯燥的生物学医学无比热爱,只为讨好妈妈;假装拥有无数朋友而每晚拿着根本没有声音的电话听筒煲电话粥,只为满足爸爸。但假装是无法万全的,内心深处那个不爱生物学、不爱交朋友的真实自己越长越大,终于随着哥哥一纸哈佛录取通知书爆发,唯一尚且懂她的人要离开了,她本来害怕失去父亲、失去母亲、失去家,现在上升为最高的恐惧是害怕失去哥哥。她形容自己就像“琥珀里的苍蝇”,成就了美丽,也失去自由。于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面对漆黑的湖面,她跳了下去。

最小的孩子汉娜则是全篇最让人心疼的一个孩子,这个家庭究竟淡漠到什么程度可以令一个小孩子每天躲在餐桌下以求安全?她羡慕姐姐的得宠,羡慕哥哥的独立,唯独她自己小小又无助。但她又那么敏感,静静地观察家里的所有人,所以她也是最早知道整个事件真相的人。

倒数第二章是全书的亮点,真相大白就在这一章。萨迪亚划船至湖中央,跳下水之前一系列积极的想法让很多人认为她的死不是自杀而是意外。但我更倾向于是自杀,她是想重新开始,重新做自己、重新爱家人,但,不是此时,而是来生。最大的激进往往隐藏着最深的绝望,救不了自己,跳水举动也许是她最无声的告白。

最后一章最温暖,出轨的丈夫(关于詹姆斯出轨这段着实让人遗憾,但也许这就是生活)、跋扈的妻子,在经历一切悲伤幡然醒悟之后,见面的第一句话也是唯一一句话:

“我以为你走了。”

“我以为你走了。”

再不需要其他冗句,大家都在,多好。

回顾全篇,书封面上那句话概括得最为精准: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与所有父母共勉。


无声告白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相关文章:

伊索寓言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

《城南旧事》长篇小说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

《春》的读后感范文500字6篇

小兵张嘎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6篇

安妮日记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6篇

《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范文500字6篇

《寄小读者》的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

《生命生命》小学生读后感500字6篇范文

会飞的教室读后感范文500字6篇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500字左右范文6篇

36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