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精选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5篇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

读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自我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本来也算是个幸福的女子。上帝给她太多:美丽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泼的儿子、能为她带来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可是幸福,每个人又是怎样定义的呢?上帝却没有给她最想要的——梦想中的感情。与比她大二十岁的高官,卡列宁。结婚十余年,丈夫地位显赫、醉心功名,也会对安娜好,可是这些的“好”,只可是是她丈夫关注的社会性的舆论,遵守并履行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为人丈夫对妻子的职责而已。每晚进行循例式的对话,更令安娜生厌。生活上的富裕,却难以掩盖心灵上的干渴。

火车站下的相遇,造就了安娜与渥伦斯基在火车上了结的孽缘。她拥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热流像海啸般向她涌来。冷水如热流的相涌,最终冲破了安娜的堤防,任由渥伦斯基的爱如海啸般一泻万里。如果没有婚姻制度、如果没有生下爱儿、如果没有社会舆论,安娜与渥伦斯基的水乳交融的相爱,来得太迟且来得让人感到欣慰。可是现实便是现实,他们的结合,虽然并不稀奇,反而在圣彼得堡,拥有情人是常事。看来违反婚姻制度,失去母亲职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毅然破坏了上流社会体面的游戏规则。可是,安娜,却头一回为自我做了主——她想拥有完整的感情。

可是,最终安娜却卧轨而死。一个真挚、动人、生机勃勃的生命就这样逝去。回顾安娜的人生轨迹,从有一个欢乐单纯的家庭,欢乐的生活,到渥伦斯基的介入,并美名其曰“感情”。而这个“感情”的到来,却带走了她的一切。

世上的感情本如此,荡气回肠的也有,生死相许的也有,细水长流的也有……感情面前,没有对错,仅有有没有真心爱过。难道不是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

这本书很难读,看几页就不自觉地困,想睡觉,但是看进去之后发现这真是一本好书。

其实,说这本书难读也是不准确的,因为里面的故事还是很简单的,难读下去的原因在于名字。故事中的名字都很长,而且对于俄语一窍不通的我来说,完全分不清楚这些名字有什么规律,每个名字是谁,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好在,读进去之后就多少明白了,虽然许多人物依然不明白是做什么的。但是几个主角总算是明白了。

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儿像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同时写了两条主线,卡列宁及他的妻子安娜和沃伦斯基,吉娣和列文这两条线,同时两条线也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互相纠缠的,人物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很早就听说了它。我原来以为,这个以人物名字作为书名的书,讲的是一个类似于一个被传统思想束缚的女人对爱情的不断的追求,最后却失败了的故事,要讴歌一下这个女人对爱情的不不懈追求,对家庭社会各种压力下仍然追求独立,追求自由,追求自己的爱情,反对礼教束缚的女性的赞美什么的。

我是这么想的,也一直带着这种思路去看这本书。看的时候,虽然感觉和自己想象的有点儿偏差,但是因为故事很长,所以我觉得在后面会慢慢和我的想法一致起来。

直到看到这本书四分之三的时候我的想法变了。我突然讨厌起安娜这个人来。为什么讨厌呢?感到这个女人很自私,什么事情都是第一位的都是替自己想。

(我们暂且不把中国的德、礼放在这个故事里)她说想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实后来看着这种感觉已经不是追求爱情了。开始,她和情人有了关系之后,想和丈夫离婚,丈夫的要求是儿子留下。她要在儿子和情人之间选择一个,于是她选择了情人,当他选择了情人之后,又开始想得到儿子。不可否认她可能对双方都难以割舍,但是总觉得这样做她两边都对不起。她的目的是情人和儿子都在自己的身边,可是她这样做的结果是两个都失去了。

她没有替丈夫想,没有替儿子想,乃至没有替她那个情人想,她心里想的全都是自己。她和情人在一起之后,却又不和丈夫离婚(后来她也同意了,但是丈夫不同意了),为的是不想失去儿子。

这样一来,按照法律,她和丈夫还是法律上的夫妻关系。按照法律,只要不离婚,她和情人生的孩子也不属于情人而是属于她和丈夫。这样,她的情人就为难了,他的情人正年轻,而且很富有,他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希望自己的家产和自己的事业能有人继承。可是如果和安娜在一起,他就不能有自己的孩子。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想过抛弃安娜,而是尽力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困境。

安娜生她和情人的孩子的时候得了病,如果再怀孕会危及生命,所以她不再怀孕了。这一点和我看过的电视剧不一样,我一直以为如果她真是喜欢这个情人的话,玛丽苏的剧情是她会宁肯失去自己的生命,也要给他生一个孩子。我对她根本没有那么高的期望。

不过我觉得她一定会和情人起码商量一下再次怀孕的事情,相对于失去生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的情人应该会理解她。可是她没有,连商量的念头都没有,她在想的是怎样把她的情人拴牢在她的身边。她的情人,也就一直不知道她不能再次怀孕了。

我不意外这个人决定不再怀孕,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为了自己的生命,做什么事情的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不能接受的是这个人没有和情人商量,而且说的话让我极其厌恶,她说的话已经和爱情没有任何关系,表现出来的是完完全全的心机,那话我没记下来,也不想再去查,总之就是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一直在想,她和情人之间的感情是爱情吗?她和丈夫的关系很冷淡,所以希望不再这样下去。她和情人相见的第一面到就是还是很有好感的(暂且不以我们的礼法去考虑这个问题),但是到了后来就全部这些感觉渐渐都看不到了。

客观地说,她的情人对她算挺好的了,即使在最后的时候她的各种作,各种毫无缘由的异常行为,他都一直在容忍。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不是冷暴力,而是一直在对她宽容。所以我感觉出的这个女人对爱情的追求已经有点儿病态了,追求对爱情的绝对纯粹,绝对不和人间烟火沾上半点儿关系,绝对到她喜欢的人只能在她身边,不能再和别人有任何交集。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爱情,这甚至算不上两人之间正常的关系。整个故事中,没有一点儿表现出,她为丈夫做了什么,也没有一点为情人做了什么,全都是别人为她做了什么。我对爱情的理解是,一个人如果喜欢一个人,那更多的是为对方付出什么,而不是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即使不如此,也不应该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获取而从不想自己做点儿什么。就算是两个普通的朋友也不能这样。这个故事跟我想的差距有点儿大。我不能想象出怎么还会有人这样想问题。

我没想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人物出来。在后面的作者生活背景中提到,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跟作者生活得很近的一个人,也许可能是把几个人的故事放到了一个人身上又经过多次修改才改成这样的吧。

突然想到了金庸先生,在他的故事中把他表哥徐志摩写成那样,估计这位俄国的大作家可能也有类似的经历吧。

我其实很希望有一个女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跟我讲讲从女性视角怎么看待这个人。我想会有这么一个人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人会出现。我读这本书用了239天,等待这个人出现的时间应该会更长吧。

十年之后我还会再读一遍这个故事,不知道那个时候我的理解和现在会不会有什么不同。

最后推荐一下这本书。

如果你有时间,可以尝试着看一看这本书,虽然我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这本书里不止这一个故事,而且作者的文笔真是没的说,描写的很细腻,每一个人物的刻画都很细。不论是谁,不论是多大的年龄,什么样的工作,一定能在作者的文字里找到和自己共鸣的地方。

你,愿意读一读这本书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3

“一切的文学艺术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对这句话作也了非常好的阐释。无法否认这是一幕悲剧,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是曲折的。福音书中提到,“你们当中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如此说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可见同情弥漫于每一个读者的心灵。直至合上书本,灵魂深处仍会受到强烈的震憾,仿佛从一个沉重的旋涡中挣扎出来,悲剧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颇见细腻的笔触扰如茶般回味无穷,任缕缕清香在空气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这个人物的性格,是俄国人特有性格的体现,带有很强的民族色彩。这跟鲁迅笔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剧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虽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内心却是极其“叛逆”,或者说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违背自己的本质,在原则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运的神。这绝非是自我中心主义,相反我认为这是一种人性至上的体现。也许这在我们的国度是会被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所摒弃的,把她看成是一个不忠的妇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时代,显然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绝非不可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换句话说:我们被这种传统的枷锁牢牢禁锢,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数人的每一个大脑细胞。

如此看来她似乎是一个幸福的人,有过一段邂逅,在她看来曾经是完美的。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这个被压抑的生气勃勃的女人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这使她忘却了一切烦恼,恐惧,在幻想中只为了爱情而活。在这个既短暂又漫长的过程中,她也曾徘徊,犹豫,极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难以适从。她想起了家庭与道德,但此中并没有是非之分,对错之分,只有理智与情感不懈的抗争。

爱情的力量曾使她几度冲破世俗的蕃篱,但自私、罪恶感很快会降临,将她团团包围。另一方面一种虚妄的狂热使伏伦斯基在一种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是肤浅的,同时他并非丧失责任与义务,他是一个始终属于世俗的人,无力反抗,也就无法帮助安娜摆脱极度危险的精神危机,最终将其带入痛苦的深渊。

俗话说“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如同飞蛾扑向野火,决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对生活和理智彻底失望的安娜最终选择离开,这不是放弃,不是妥协;不是社会抛弃了她,是她抛弃了社会,是用她的方式找寻心灵的完全宁静……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

天性温柔热烈纯洁的女子,一丁点的感情倾注都会引起她无比热烈的回应,都会在她内心洁白的画卷上留下无限遐想的图案。

安娜卡列尼娜不是一个坏人啊,其实这本书中原本就没有坏人,不论是首先登场的那个出轨却永远挂着迷之微笑的斯捷潘,被抛弃被损害的丈夫阿克列谢,还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抚养一大家孩子们的母亲多莉,他们虽各有各的粉饰各有各的虚伪,却仍不失为完整的,有自己立身之本的甚至值得同情的人物,这里足见托翁心怀之宽广,悲悯之情怀。

还是说回安娜,即使托翁笔触细腻刻意保持冷静,她也是整个小说中托翁最欣赏的,用笔墨夸赞最不吝啬的人。故事中所有与她交接的人,都会以他们各自的视角赞同这个女人。而每次描写到安娜本人时,她的内心争斗和对情人丈夫之态度,也完完全全印证了她诚实正直的性格。这里仍然忍不住要赞托翁人物塑造之真实,前后全无矛盾不妥之处,实乃大师风范。一开始出场她劝解嫂子与哥哥时用词妥帖诚恳之至,理性与感性融合一处,瞧瞧她说的——"我承认,他告诉我那件事的时候,我还不理解你全部的痛苦。我只看到他,只看到家庭破裂了,所以替他难过。可是跟你谈过话以后,作为女人,我看到了事情的另一面,看到了你的痛苦,我心里说不出替你有多么的难过!"这样的人儿,拥有自己温柔真诚的想法,并且坦率不做作地把它传达出来,仅凭这句话我就爱她!更不要提她在各种男性视角下的外表美了,哪个人会不爱她优雅善良的风度呢?她被弗龙斯基追求的时候,从一开始的触电到道德动摇到水乳交融一处,都没有错。她的教育她的环境不允许她做个荡妇,可是她的魅力却促使别人怂恿她犯错。道德是什么?是给智力低下内心意识淡漠的人的挡箭牌而已。是弗龙斯基有错吗?也没有,那个社会准许男性追逐已婚贵妇,并且把这种风流当做一种光荣。可是安娜是谁?是绝不自欺的安娜,是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安娜!那个毛头小子的冒失对象选错了人,酿成了一切悲剧的开始。安娜明白自己爱上弗龙斯基会为人所不容,但却不能违背自己的内心,因为情欲的吸引也是一种不能抗拒的真实不是吗?这样的安娜,比起只会一个个接连生下孩子操持家务却非要维持无爱也无意义的婚姻的多莉强百倍,比起那个虽然温柔单纯但是连基本的判断力都没有任男人挑选接近以后便安于相夫教子没有任何想法的基季也强似百倍!她不是个堕落的女人,真正堕落的女人水性杨花欺骗丈夫,而她,在生下儿子8年以后才了解爱情的她,绝不允许自己欺骗自己,更不允许自己欺骗别人。她对丈夫产生了一种混合着不满愧疚的感情,最终对他产生了生理上的厌恶。既然厌恶,那就不能掩饰,既然厌恶,就痛痛快快的把话说开!安娜不愧是开口说第一句就能击中我的女人,办事也是令人敬佩,她说了出来,逃了开去,别人怎么看她她无所谓,她不像丈夫阿克列谢那样冷漠,净想着如何挽回名誉,她也不像她哥哥,可以任凭自己做错了事再什么都没有发生似得回到伴侣身边,她要的是真正的生活要的是不愧对自己。她的情人弗龙斯基也是个好小伙子,也许他没有想到这段风流韵事会搞得如此下场,但是他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没有始乱终弃,书后面对他的评价“自私”实在是不应该!最后他们的感情走向猜疑和破碎,仍然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有人说,女人不应该完全投身于爱情!可是请诸君睁眼瞧瞧,她们不在家庭里聊聊闲事,教教孩子,还能有什么建树?没有了,多莉便是明证,她的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了家庭中去,忍受着接连不断的怀孕,操持着家庭繁杂的琐事,她的才能仅限于此,并且容貌稍有褪色丈夫便色衰而爱弛。她被困住的样子不是安娜这个水准的女人能够忍受的。安娜最大限度的发展了她自己,她读书,文笔甚至可以写儿童作品,她读建筑学,对建筑的见地也是不俗。然而这一切也是为了增加她和弗龙斯基之间联系的纽带,女人不允许获得家庭之外的一方天地,她看到弗龙斯基出去赛马,看到他参加政治集会,这些地方都是男人的舞台,而付出了这么多,早已为人不齿的她,舞台却只有弗龙斯基的心而已,所以她会抓狂,会妒忌,握紧什么的需求已经类似病态,这是社会给她的病,不是她自己想要的。弗龙斯基始终在安慰她,却真的大概理解不了她,她明白自己吸引他的地方是为外貌,便更加精心装扮,这样流于外在缺乏沟通而且被人不容风雨飘摇的感情,因为彼此为对方牺牲的太多而逐渐消磨,也是可以理解的。

唯一一点表示出安娜的不足的地方,大概是她对故事另一方主线的主人公莱温的态度,小说双线并行,结构清晰,不过谈讨俄国土地改革和地主矛盾内心的莱温线我却没什么大感觉,莱温是个自我意识很强的家伙,常常害羞,内心戏非常足,那种对妻子的爱让我觉得其实与合适的人相爱也是一件令人变温柔的事情。这两人虽然在书中反反复复来回出现并且交际圈重合,但却只见面了一次。那一次,安娜使出浑身解数去展现自己的魅力,他也深深受到安娜的吸引。在我心里,安娜不应该这样做的,既然她忠于爱情,追求幸福。可是,相近的人会有强烈的共鸣,莱温从一开始见面,就心里揣测弗龙斯基恐怕不能真正理解安娜,弗龙斯基是真诚厚道的小伙子,但是比起更加温柔细腻的莱温却是差了一筹,更何况,莱温和安娜两人都要的是纯粹的心灵生活,想要做坦坦荡荡的人啊。这样一想,这两人一见钟情似的破坏道德的情愫便变得更加必要更加丰富了人物形象了!他们的内心诉求如此相似,可作为一开始就把命运设定为相夫教子的女人,这样的愿望注定无法实现,因为女性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金钱,她不能离开社会舆论,更不能离开丈夫的影响力,安娜试图用点点力量去撼动最终落得卧轨自杀的下场。作为男性的莱温,诚然在农场的劳动中在家庭的幸福中获得了短暂的安逸,但他仍然被追求生活的意义这一命题缠绕,他思考他与农民的关系,他思考他如何对待他的妻儿,这些思考也并不为人所理解甚至时时引起他的困扰,但他仍有去践行的力量,因为他在社会上被视作完整的人来看待。

如今会更好了吗?难说怎样,但是,我想骄傲地说,我也是安娜这样的人,不过外貌魅力大概不足,并且写的兴起又晚睡觉皮肤不好了。是的,外在环境诱惑很多,有人试图给女孩子们指出充满享乐的捷径,沿着这条路滑落下去,猛然惊觉想再抬头往上爬,就全是打压之声了。多看看多想想罢,亲爱的们!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

非常认真地拜读完托翁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感受和书评相差非常的远。

书评内容如下: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冷漠和沃伦斯基的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另一人物莱温这里就不赘述了。

安娜特别懂得利用自身优势去诱惑男人,而且她很讨厌上流社会的虚伪,这些本来都是她的优点,可我却无法喜欢上她,更加无法去可怜她,在托翁咏长拖沓的结尾,我甚至非常期待看到她是怎么死的。

首先,安娜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无论他的丈夫如何(我向来反对夫妻的匹配说法),总之安娜的背叛就是一种错误,既然你不对,就没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丈夫应该怎么对你真正的宽容和友好,殊不知时下很多夫妻离婚是都是尽可能大地伤害另一方,所以卡列宁没有同意和安娜离婚,我认为没有什么不妥;

其次,安娜毫不犹豫地选择和沃伦斯基到国外去,完全把儿子给扔下了,等到和情人从国外回来才发现自己多么的想念儿子,这种爱是自私的。一个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置儿女不理的妈妈我不认为是什么好妈妈;

第三,在和沃伦斯基的相处中,安娜对于爱情有超强的控制欲,或许由于她缺乏安全感,对情人有强烈的不信任,也非常的神经质,成天怀疑情人对自己不忠,对情人的行踪必须了如指掌,有种让人喘不过气的感觉,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打扮地特别的妖娆并以此感到心理安慰似的认为,这样做情人就会永远地留在自己的身边,一个由于自己美貌而爱上自己的人,这种爱情本身就毫无可靠性而言,她却在无限地加大这种不可靠性,真是又可怜又可恨;

第四,那个几乎要了她生命而生出来的女儿,安娜居然不爱她,不是一个好母亲的行为;

第五,为了让情人后悔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自负而专横、也愚昧。

如果把安娜的悲剧归结于社会制度我倒是非常认可的,因为安娜如果生活在当代,大可通过正常的程序去离婚,她就不会没有任何的名分,也就不会发生由此而来的任何悲剧。除此之外,我不认为她的丈夫和情人有多么的丑陋和自私。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悟性不够高,这么多人看过的书,别人认可的道理为什么我一点都看不到,这些天我一直都在怀疑自己是不是观点有问题,但是这么长的小说我可是非常仔细地阅读的,没有走马观花,所以不可能是看不懂,我想是我太另类了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精选相关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西游记》读后感精选范文500字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精选

《复活》读后感5篇最新范文

《水浒传》读书心得400字五篇

《名人传》精选读后感范文

外国名著希腊神话读后感范文五篇

《复活》读后感500字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范文精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9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