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蛙》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蛙》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蛙》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莫言的《蛙》是一部描写特殊时代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的大作,为什么说它是大作呢?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嘛!这本书,我用了大概两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内心五味具杂。

  《蛙》读后感(一)

  读完了两遍莫言著作《蛙》,每一次读完都是不一样的收获,第一次读完后我想的是陈鼻,第二次读完后我想到的是姑姑。这次读完《蛙》我合上书脑子里谁都没有出现,似乎一切很朦胧,也像是在思考什么。

  一开始我真的觉得挺好看的,所以才会坚持看下去。看到姑姑的执着,心里既是敬佩又是难以理解,这么坚持的一个人,坚持是不是意味着少了很多人情味?看到王仁美死了,我哭啊,半夜三更在自个床上拿了本书抹着眼泪,有点傻劲。可是我真的伤心的哭了,你说一个天真的王仁美,只想再要个孩子而已,而那个孩子已经在肚子里5、6个月了,都成形了呀,却要被硬是拿出来,扼杀掉,悲剧的是,连王仁美一同去了,多么美好的生命,在当时的政策和医术下,就这样走掉了。真心心痛。这时候,还真恨那个姑姑啊。最不理解的是,我觉得书中的小跑对王仁美,并没有王仁美那么爱他,而是在王仁美走了之后,用一种怀念、思念来想念他的好。王仁美不值得啊!更是娶了小狮子后,被小狮子“荡漾起伏”的胸给征服了。王仁美是天真、没有心眼的。小跑是有思想的,也许在这一点上小狮子跟贴合他。  结果,到了晚年,姑姑开始“忏悔”了,毁了多少孩子啊,用一种迷信的方式、疯傻的行为来弥补自己当年几近疯狂的举动。国家是要感谢她的,她是为国家奔波前后的、她心里只有国家这一个政策。可晚年,她还是忏悔了,站在人性的角度,她怕了。年轻时,她是“大我”,晚年了,她回归了“小我”。这是多么矛盾的一对结合,以至于她内心的纠结把她整得有点痴了。  书中还有一些“痴傻”之人,痴傻之人自有可敬之处,他们的感情更为单一、纯洁,目标更为明确。作为一个正常人,都是有矛盾的、有犹豫的、有退缩的、有点自私的。可是他们没有,所以我远远的敬重他们,却不敢靠近!

  《蛙》读后感(二)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蛙》读后感(三)

  前些日子,爸爸从六合带回一本小说,小说名叫《蛙》,我心想,蛙有什么值得看的?我们农村里青蛙多得是,可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是。  《蛙》描述的是姑姑--万心由--一名助产士最后成为一名计划生育工作者,她专门与那些想超生的妇女们之间的斗争。结果使得如她的侄媳王仁美和张拳的老婆家破人亡。最后,晚年的姑姑充满了不安与自责,每当夜晚,她听到蛙的叫声仿佛是成千上万个婴儿的哭啼声和控诉。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惭愧。  记得四年前我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也有同样的遭遇,妈妈因超生而东躲西-藏。我从小就一直待在妈妈身边,从未离开过她的怀抱,我整天以泪洗面,后来生了一场大病,爸爸回来帮我挂了十天水。后来听大人们说弟弟没保住,而且房子又被拆了。妈妈回来以后我一点没怪她,相反,我觉得妈妈是伟大的勇敢的!  妈妈是幸运的,书中的王仁美因大出血而死亡,然而上天眷顾她的生命没有轻易离去。妈妈回来时明显瘦了许多,她看见别人的孩子总要 抱一抱,我知道妈妈是在想念夭折的弟弟,每当这时我就心如刀割。2009年一个新生命降临在我家,这个家又充满了朝气!

  《蛙》读书笔记四

  去年知道莫言荣获诺贝尔奖之后,就有各种道听途说地介绍《蛙》怎么怎么写的好,没有读之前,设想过好多种关于它的版本,最后竟没有一种是与原著的情节相符的,想来挺可笑。那是在书店貌似还是紧俏货,第一次读还是手机上下载的,读起来真心不方便,直到网购得了一本,才真正开始认真的读。   跟着莫言老师去的地方是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一个世界,我能看到一群以身体器官命名的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啃着煤球,跟着“姑姑”走过她年轻时将职业视为生命的宗旨,又被称为“松子娘娘”的光辉岁月,又目睹了她为履行社会主义号召成为了一名为党和人民鞠躬尽瘁的妇产科医生,在她的一生中,迎接过新生命的诞生,也打击过新生命的到来,在她的灵魂里有罪恶,有鲜血,有感激她的人,也有憎恨她的人。她的一生,代表了一个年代的历史,因为她是社会主义的忠臣。   读到王仁美的死,忍不住心酸流泪。她的死无疑是一个不该发生的悲剧,那个政策高于一切的年代,若非书中所言,生活在我们这儿幸福年代的人,估计很难体会到,有时候甚至不理解当时的政策如此无情。可是尽管这样,如果没有当时那些政策实在不敢想象如今的中国又该是何种模样。   读完这本书,心里划了一道口子,不明白当初人们的无知和愚昧,又悲伤着无辜人们的牺牲,心疼着“姑姑”不平凡的一生换来的仅是内心无尽的痛苦,这都是为了一个“忠”。如今,时代进步了,政策也改变了,愿人性在新环境中能得到新的熏陶和提升。世界越来越美好。

  《蛙》读书笔记五

  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
 


《蛙》读后感_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学奕》读后感

2.《洞》读后感

3.《读者》读后感

4.《担当》读后感

5.丁立梅散文读后感

18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