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范文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所著的一本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下面是小编整理好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一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二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希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东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一日三省”,正是从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终生将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因此,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希望以才为政,施德于民。

  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书施政”,号召“官员读书”,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一定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三

  在我还在大学时候就拜读过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后来知道这位经济学大师还有这样一部关于“人”的著作,就带着一种好奇的态度读了这本书,看看以经济学家的眼光来分析人性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震撼。

  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道德情操论》,共修订过六次。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此书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在当前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社会地位变化不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企业改革改制成败、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强权、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公平、正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但是,这些不道德和道德,以及衍生出以上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230多年前的英国“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亚当斯密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观察、思考写成了《道德情操论》。可以说这是他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道德情操论》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努力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是至关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有句名言,即: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却深刻地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亚当斯密这一席话,对于处在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来说,的确有十分重要的思考与借鉴意义。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做了简明扼要的理论阐述:首先,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换句话来说,情感互动构成社会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其次,他在第二卷中,曾经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即: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他在第三卷中,阐述了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在第四卷中,阐释了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五卷重点论述了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第六卷是阐释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他说: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七卷是关于论道德哲学体系。读完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给我的感触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大家的日常行为,而且,弘扬道德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我们医保中心的日常工作中,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温家宝总理曾提倡大家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并且还说可以从书中获取精神营养。这就告诉我们,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有值得大家学习、思考、借鉴的作用,有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某种明朗的启迪,有能让我们在当前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四

  被世人称为“经济学之父”的英国作家亚当?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论》中说:贪心过度高估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别;野心过度高估私人职位与公共职位之间的差别;虚荣过度高估无闻与声名远播之间的差别。在当今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千变万化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荣誉的差距,人们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当今社会幸福地生活、如何为和谐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为要有一个完全平静的心态对待世间的各种差别,要把自己幸福感满足感的标准放低,要满怀感恩之心和爱心去回报社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提高。

  我们要有被家人、朋友、社会所爱,得到物质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满足;更要有施爱于人、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富足和心灵涤荡,要把自己溶入整个社会,充分享受做人的快乐,要宽容待人,富有爱心,克服虚荣、妒嫉、贪婪心理,把贫富、贵贱、荣辱的“距离”缩短,崇尚博爱、正直、勤奋的美德,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诚地对待所接触的每个人,踏实干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气躁、好高鹜远,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报,从做事的过程中去享受快乐,从赞美中去寻找自己的不足,从值得赞美中去感受心灵的宁静。人只能在社会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够适应身处的环境。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需要相互帮助,也随时可能互相伤害。在人们能够互谅互让、互敬互爱、互相帮助的地方,社会就会繁荣兴盛、充满温馨。温情和爱将大家联系在一起,仿佛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是各种行为的产生根源,也是评判行为善恶的基础,人性的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在于克制自私心而放纵宽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宁、充满爱心的人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够经受时间的长期考验,他们的行为不计个人得失,不图他人回报,在德行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在施爱的行为中体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们的社会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为却不是这样,这些行为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对社会、对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个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损人利己或者损社会和他人的大利而获取自己的蝇头小利,这些行为谈不上道德高尚、这些人无爱心可言,他们终究必然被人们所认识,而自身也终日倍受正义、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谴责。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人员和统计干部,我们不仅是社会的普通一员,更是一名执法者,我们的工作行为代表国家,这样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义、忠于职守、真抓实干、严格执法、锐意进取、敢于负责、清正廉洁、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风。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我们暂且不去讨论道德和知识谁更重要,但我坚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识者。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在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和作风的修养,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甘于寂寞,富有爱心,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质量,把每项工作干好干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端正服务态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为本,让和谐充斥我们的每一个工作环节,让爱心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释放,让我们以高尚的工作行为和一流的工作业绩感恩回报社会。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五

  不读《国富论》不懂个人的致富之路、国家的富国裕民之道;但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如何使自己的的生命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国家更公平正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是不可分离的,正如温总所言:正确的经济学同高尚的伦理学是不可分离的。——佚名

  本科攻读经济学,导师曾推荐我读《国富论》,那个时候我知晓了自由经济学之神——亚当?斯密,而这本被奉为“经济学圣经”的巨著却让年幼的我嗤之以鼻,其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利益观固然有其道理,但我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道德与情感的气息。

  读硕士的时候在人大学行政管理,刚刚涉及到行政伦理学,正好温总来人大的时候曾向我校学生问及是否读过《道德情操论》,好奇心驱使我接触到亚当?斯密的这本巨著。静心潜读,追随大师的脚步,走进心灵的殿堂,去厘清崇高和卑鄙、简单和复杂、善良与丑恶、真诚和虚伪……。这时,我才意识到只读大师的《国富论》会曲解大师的本意、误读大师的思想。

  《国富论》说的是经济人,而《道德情操论》说的是道德人。它从道德的高度,阐述了以同情说为基础的道德评价论和德性论,其中包含道德准则与道德评价的共同标准以及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强调。亚当?斯密指出,同情是人的本性,关心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将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事情的牵挂,即是同情。其实,亚当?斯密是说,同情(利他)与利己都是人的天性。所以他指出,惟有当整个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同情心、以此作为行为的准则时,社会才会和谐、安定与进步。通读全书我们可以看出,《道德情操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自利为基础的市场机制一定要用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情感来协调,人们之间不但要自利而且要利他,通过人的这两种天性来达到“利益的天然一致”。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和贪婪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此我们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而在这样的情感和道德氛围中,我们该如何自处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的汶川大地震几乎天天上演可歌可泣的故事,即使不是身临其境的人们也无法抑制泪水。灾难面前,我们久违的同情的想象力重被激活,无需任何动员,人们就放弃狭隘的私利,自发组织起来帮助灾区。正是因为这种仁爱、仁慈、天伦之情、友情、尊敬等发自内心的感情倾向的伦理美德使得社会团结起来而不是一盘散沙,而这种最深沉的美德并不需要匹配华美的修辞,它只是能够同情他人的想象力而已。我想,只要这种同情的想象力不从人们内心深处消失,人类社会就永远存有希望。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韵味不乏与其相似。正应了那句话:智慧是跨越时代、地域、宗教和种族的。东方圣人出,西方出圣人,其心同,其理也同。《周礼》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儒家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克己复礼”、“一日三省”,正是从修炼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他们基于内心的探索,终生将其积极的付诸于实践。因此,饱读经书的文人志士走入仕途后,大都希望以才为政,施德于民。

  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荡涤,它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品位,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素质,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此前,中央“以书施政”,号召“官员读书”,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其实与其让他们从经济政治法律等书籍读起,还不如从中国的传统的《论语》、《道德经》或者外国的《道德情操论》开始读起,如涓涓细流般的温馨隽语一定会洗涤我们被俗务缠身的心灵,使我们忘却了身边的烦恼,使得我们在和历史伟人穿越时空的交流中提升自己的修养。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素质的提升,才能有社会整体素养的提升,才能有我们中华民族的再次腾飞。

177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