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

若水0 分享 时间: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篇1

我很久没有独自静下心来看一本书了,看一本如此纯朴的小说,是余华的作品,十万余字,用词很简练,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长,感触很深,或许有种刺痛的感觉。

《活着》是一本描写死亡的书。故事讲的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叫福贵,由于好赌而输光了整个家产,由一个好吃懒做的富人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穷人。富的时候除了具有一切富人所应有恶习外,他还要加倍;而穷的时候,甚至比所有那个时候的穷人还要穷,还要卑贱。然而,并没有因为他变成了一个穷人,命运就停止了对他的掠夺,而且这种掠夺是用最残忍的手段:死亡!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最好的朋友一个一个相继死去,每一次失去,我不知道富贵是何心情,但都让我这个旁观者悲痛欲绝,不知所措。书中人物各种不同的死因更是让我倍感死亡的恐怖。尤其看到他的儿子有庆为了怕弄坏鞋子而提着鞋子光着脚走在雪地里的时候,眼泪真的忍不住夺眶而出。我甚至有些责怪作者太过残忍和无情,不给这样一个卑贱的人留下一丁点什么。可是,书中的所有人,面对命运,他们没有任何抱怨,也许他们根据就不懂抱怨,所有的一切,除了承受,还是承受。

“活着”在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狂傲不羁的呐喊,也不是来自于凶残猛烈的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忍受所能忍受的,忍受所不能忍受的,在绝望与痛苦的边缘继续活着,而且骄傲而坚强的活着。当读到他的最后一个亲人苦根吃豆子撑死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福贵还有什么活下去的勇气了,可是此时的他早已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了。

“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

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许这就是家珍所认定的幸福。看完《活着》,很多细节都已经模糊了,可是家珍的这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如此清晰。只有经历过分离之苦的人才知家人团聚的真实可贵吧。我们应该感激,我们活着,我们的家人活着,所以我们幸福!

“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

这是福贵在农妇们聊天时插嘴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在经历生活的大起大落之后总结的生活真谛,很简单,朴实至极的话,却含义深刻。“福贵”老人其实只是广大中国农民的一个缩影罢了,在他们身上,遗存了太多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是无数像“福贵”这样的老百姓,我们的国家才能在那无尽的灾难中挺过来,他们为国家付出了太多太多,我们应该感激,我们活着,过着过去许多人的努力和付出创造的幸福生活。

另外,聪明的作者在描写很多死亡的同时,也给与了我们很多希望,家珍重新回到徐家,福贵从军队逃回家里,有庆上学念书,凤霞嫁给了二喜每一次家人死去后都会有新的生活的希望,虽然死亡沉重,命运多舛,但终归多了些生的喘息;也正由于每一次新的生活刚刚开始,却再次被命运捉弄,才显得生命的

脆弱和命运的难以琢磨。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汶川地震的幸存者,在经历过如此大的灾难后,他们需要的正是希望,祝福他们能坚强的活着。我们应该感激,我们活着,为了希望活着。

这本书,描写的是失去,告诉我们的是得到的意义;描写的是死亡,告诉我们的是活着的意义!当绝望和痛苦如狂风骤雨消失在宽广的海岸线,温暖而和煦的阳光总会相聚在某个云淡风轻的下午,让我们都去到山涧,望着无垠的天边,恬静而从容的呐喊出心中的那一缕缕不凡和坚持——我们感激,我们活着!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篇2

《活着》这本书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小说内容几乎横跨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地主儿子富贵在挥霍完家产之后变成了生活艰难的贫农,在父母、儿女、妻子外孙都相继离去后依然顽强的活着的故事。

我想先简述一下这个故事,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一下福贵的充满苦难的一生。

富贵是地主儿子出身,父亲和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亩地,在福贵父亲手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百亩,到了福贵手里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这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给霍霍完了。在还清债务之后,福贵父亲去世了,剩下福贵和母亲,妻子家珍和肚子里怀的儿子有庆,以及六七岁的女儿凤霞,一家人从砖瓦房搬进了茅草房,福贵开始了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贵去城里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给国军充壮丁,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幸存不死。回到家已是两年之后,母亲早死了,有庆也已经会走路了,凤霞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一家人心酸团聚之后,生活继续对着一家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话却是“你回来之后一切就都好过了”。

后来有庆慢慢长大上学,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差点将凤霞送人。日子是越过越紧巴,公社倒闭,上交给公社的粮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灾年粮食歉收,方圆几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实善良的凤霞会因为被人抢走刚从地里挖出的一小块地瓜而和人打起来,家珍会因为被队长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泪,然而福贵的磨难不止于此。县长夫人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匹配,结果被无良医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贵痛苦的是新县长是他被抓当壮丁时认识且关系要好的春生。

此后,福贵的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凤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结果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刚从有庆的死中缓过来的家珍紧接着去了。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凤霞生了个孩子苦根,孩子三岁时,二喜在工地干活发生意外而死,此时就剩下富贵和苦根爷孙俩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岁的时候发高烧,福贵赶着收棉花,给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结果孩子吃豆子撑死了。前后几十年,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福贵悲伤,但是依然顽强的活着,后来他从宰牛的手中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继续着生活。

我想福贵的苦难应该到此为止了吧,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看完这部小说,心里很感概,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为福贵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幸运。但是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福贵能从一碗稀米汤中喝出幸福与满足,这对于我来说却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认为福贵是幸运的,经历了破产,灾荒和亲人的离去,他依然顽强的活着,有时候又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命运只惩罚他一个人活着遭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和钦佩就是家珍和凤霞了。家珍本是个女学生,米行老板的女儿,就因为被当时还是地主少爷的福贵看上了,就嫁给了福贵,用富贵的话说是嫁给富贵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劳任怨,伺候福贵,操持家务,这种心态值得令人钦佩。还有凤霞,尽管变成了聋哑人,可是始终保持着对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护,保持着自己老实和善良,没嫁人前下地干活挣工分,操持家务,嫁人后帮助邻里扫大街,织毛衣,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我想有这两个女人在福贵的生命中出现,也是福贵的一种幸运。

福贵这样的故事在现在并不多见,可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贵一样不断地遭受着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贵一样顽强的活了下来。用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有的时候,放过自己,轻松一点,也是一种豁达。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篇3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是为了内心写作,而不是为了讨好读者,余华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活着》的灵感是来源于美国的一首民歌《老黑奴》,歌中写了一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可他依然友好的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而《活着》这本书同样也是写福贵一生的遭遇,相反现实中有的人,穷其一生却都被困在悔恨、咒骂之中,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之外,我们总是无法忍受太多生活的真实,这本书让我知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他失去的东西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可他仍用友好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故事的结尾总是令人回首,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想,活着的尽头并不是死亡,死亡也并不是失去了生命,只是走出了时间。

往事不能回首,岁月从不停留。我们不曾拥有,有时却像失去了千万遍,“我们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活着》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当读到有庆因为献血而死去的时候,我关上了书,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一个这么天真活泼的孩子突然死了,回荡在脑海的远远是他喂羊的场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当再次打开书,再次看到有庆时还是忍不住,眼泪一直流,他亲眼看到儿子躺在自己面前时是有多绝望啊,他骗家珍的时候心又有多痛,我始终不能相信有庆死的这个事实,当生命走到尽头,只有时间不会撒谎吧。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人生亦逆旅,我亦是行人,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把悲伤渗透到骨子里的一本书,我们在现实世界里如此艰辛的活着,这已经是最大的幸运,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选择一种安静的生活态度,然后在安静中,选择不慌不忙的坚强。看完这本书失眠了很久,不知以后的人生改如何,像福贵这样都能好好的活着,我又怎能颓废的活着呢,人活着,比什么都强,我想,我们是该好好活着,笑着……

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管遇到多少苦难,能一直活着到尽头,以前都还是有些盼头的,回过头也许就会发现,有些东西即便不愿接受,也已经被迫承受过了?,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时间里等待我们的是什么,既然不知道,那就以友好的态度是看待生命。福贵失去了爹、娘、有庆、二喜、凤霞、家珍、苦根,所有的人都离他而去,只有年岁看起来与他差不多的老牛了,他真的很艰难,活得很痛苦,可人的一直又有多少痛苦可以去承担呢,他看破了红尘往事,不是因为苦难又多难,是因为活着有多么不易,那个年代的人们共同的苦难就是怎样好好活着,活在蜜罐里的我们才该想如何好好生活,他们那么不容易的活下来,生命诚可贵啊!

“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和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就是要让生命变得有意义,而不是虚度光阴,我们都明白,没有什么对活着更珍贵难得,看了《活着》,也就让我尝到了酸甜苦辣,我看过有庆死时福贵的撕心裂肺,看过家珍和凤霞离开时的百般无奈,原以为上天开眼赐给了他苦根,却让我再次看到苦根吃豆子噎死在他面前的痛苦绝望,本以为命运不这么捉弄人,可岁月百般残酷的将他最后一抹希望也夺去了,我不相信在他这里命运是什么,可他却和命运抗争到底,我想,这就是他,纵使命运待他不公,可仍相信命运。

福贵的一生坎坷凄惨,家道中落晚年亲人通通离去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命,活着活着,却都离开了他,比死别更痛苦的是生离,比死亡更绝望的是活着吧。你说如果那个老人年轻的时候不那么……是不是就会好多了,那个孩子也不会被抽干血而死……可世间却没有如果。谁也不能陪谁到最后,经历生死离别后,没有比活着更容易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篇4

儿童看待人生的一种特殊态度,叫做“绝缘”。即解除事物在世间的一切关系,所见的便是事物的“本相”,而非交织利害与智谋的世间因果之网。

在孩童的眼中,这个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世界,便是世界的本相。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无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是爱,活着这回事,本来如此单纯。

晚上喝了三杯老酒,不想看书,也不想睡觉,捉一个四孩子华瞻来骑在膝上,同他寻开心。我随口问:“你最喜欢什么事?”他仰起头一想,率然地回答:“逃难。”我倒有点奇怪“逃难”两字的意义,在他不会懂得,为什么偏偏选择它?倘然懂得,更不应该喜欢了。我就设法探问他:

“你晓得逃难就是什么?”

“就是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啊!原来他的“逃难”的观念是这样的!他所见的“逃难”,是“逃难”的这一面!这真是最可喜欢的事!一个月以前,上海还属孙传芳的时代,国民革命军将到上海的消息日紧一日,素不看报的我,这时候也订一份《时事新报》,每天早晨看一遍。

有一天,我正在看昨天的旧报,等候今天的新报的时候,忽然上海方面枪炮声响了,大家惊惶失色,立刻约了邻人,扶老携幼地逃到附近江湾车站对面的妇孺救济会里去躲避。其实倘然此地果真进了战线,或到了败兵,妇孺救济会也是不能救济的。

不过当时张皇失措。

有人提议这办法,大家就假定它为安全地带,逃了进去。那里面地方很大,有花园、假山、小川、亭台、曲栏、长廊、花树、白鸽,孩子一进去,登临盘桓,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忽然兵车在墙外轰过,上海方面的机关枪声、炮声,越响越近,又越密了。大家坐定之后,听听,想想,方才觉得这里也不是安全地带,当初不过是自骗罢了。有决断的人先出来雇汽车逃往租界。每走出一批人,留在里面的人增一次恐慌。我们集合邻人来商议,也决定出来雇汽车,逃到杨树浦的沪江大学。于是立刻把小孩子们从假山中、栏杆内捉出来,装进汽车里,飞奔杨树浦了。

所以决定逃到沪江大学者,因为一则有邻人与该校熟,二则该校是外国人办的学校,较为安全可靠。枪炮声渐渐远弱,到听不见了的时候,我们的汽车已到沪江大学。他们安排一个房间给我们住,又为我们代办膳食。

傍晚,我坐在校旁的黄浦江边的青草堤上,怅望云水遥忆故居的时候,许多小孩子采花、卧草,争看无数的帆船、轮船的驶行,又是快乐得如入新天地了。

次日,我同一邻人步行到故居来探听情形的时候,青天白日的旗子已经招展在晨风中,人人面有喜色,似乎从此庆承平了。我们就雇汽车去迎回避难的眷属,重开我们的窗户,恢复我们的生活。从此“逃难”两字就变成家人的谈话的资料。

这是“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我想假如我是预言者,晓得这是虚惊,我在逃难的时候将何等有趣!素来难得全家出游的机会,素来少有坐汽车、游览、参观的机会。那一天不论时,不论钱,浪漫地、豪爽地、痛快地举行这游历,实在是人生难得的快事!只有小孩子真果感得这快!他们逃难回来以后,常常拿香烟簏子来叠作栏杆、小桥、汽车、轮船、帆船;常常问我关于轮船、帆船的事;墙壁上及门上又常常有有色粉笔画的轮船、帆船、亭子、石桥的壁画出现。可见这逃难在他们腑中有难忘的欢乐的印象。所以今晚我无端地问华瞻最喜欢什么事,他立刻选定这“逃难”。原来他所见的,是“逃难”的这一面。

不止这一端:我们所打算、计较、争夺的洋钱,在他们看来个个是白银的浮雕的胸章;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一切建设,一切现象,在他们看来都是大自然的点缀、装饰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篇5

第一次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是因为偶然跟在美国读书的同学聊天,他说自己世界电影赏析课程的结课论文题目是“张艺谋与《活着》”。这使得我瞬间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想想比较惭愧的是,我第一次欣赏这部经典电影竟然是在它上映整整二十年之后。

因为被电影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所吸引,又迫不及待的去看原著——《活着》。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似乎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和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以为噩梦与困境不再牵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猝不及防。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悦。

可是他却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轻的我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就像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无论当下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此刻的我们毫发无伤。

其实,只是像富贵一样活着,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希金说过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我想,最好的生命应该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篇6

《含泪活着》记录了一个35岁的中国底层人民前往日本为梦想、为女儿默默奋斗了15年的故事。而我,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在校大学生,在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只想到了两个字——回家。

1996年,老丁为了学习和生活独自去了日本,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在上海。原以为是走向了另一个新的世界,却没想到进入了另一个困境。逃离了所谓的语言学校,老丁变成了“黑户”,开始了长达15年的“流浪生活”,在工厂打工、餐厅洗碗,揣着能让女儿出国深造的梦想一个人在日本底层流着汗和泪,隔了8年见到了女儿,仅仅十来个小时。最终女儿考上了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并成为了医生,老丁回了家。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老丁妻子说的:“这8年来,最痛苦的是只有我一个人……”看着妻子憔悴的脸庞,爬满了的皱纹也已被泪水淹没,我真的忍不住泪流。有很多人问:老丁这样做值得吗?我不知道,可能老丁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事情。没有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向前走,不管苦和累,走下去。这或许也是中国人民的一个共性,不管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接受着走下去,没有那些所谓的意义与值得不值得。

可是,这13年与家人亲情的空缺,下一个13年,以后的几十年,能补回来吗?女儿上小学时与同学闹矛盾;女儿背完课文,要找家长签字;女儿家长会;女儿考试考差了,伤心、难过;这些统统需要父亲的参与却没有父亲的参与,女儿人生最好的那些与父母相处的年华,独独缺了父亲。一个孩子,最幸福的时光不是有许多的钱可以花,因为钱对于小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意义,而是父母亲陪在身边,宠着自己,哪怕会挨打会挨骂,但是有完整的父爱与母爱,孩子的生活才是正常与幸福的。而本来应该是女儿小时候生活的榜样与力量的父亲,本来应该像宠爱公主一样宠爱女儿的父亲,却独独在孩子人生成长中最需要父亲的时候远走了他乡,这一去就是15年。这些日子再也不会有第二次,那些遗憾永远补不会。

当老丁妻子质疑着老丁,说:“你为什么不回来,是不是那边有女人了……“,说着那样的话的妻子,背后是一个人拉扯女儿长大的无限辛酸与无奈。家里厕所堵了,电灯坏了,女儿半夜发烧了,半夜躺在床上睡不着……这些时候,一个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时候,独独丈夫不在身边。家庭生活的压力,与一个人的孤独侵袭了这个女人整整15年,那是老丁从日本寄回来的钱永远弥补不了的。

而老丁,一个人在日本流浪15年,做着最辛苦的工作,把所有的工资寄回了家,无时无刻他不想念着自己的妻儿,无时无刻他不感觉到孤独。小小的房子里,还墙上挂着女儿长大的照片,那应该是支撑着他在日本这样流浪了15年的唯一力量吧。如果回到家,这份力量会不会更强大呢!

《含泪活着》里三个人物,父亲、妻子与女儿,因为父亲的远走日本,女儿最终能出国深造,完成梦想,但是也因此使他们三个人承受了太多的辛苦与孤独,那是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我敬佩故事里的父亲,也为他15年没能在妻子与女儿身边而感到遗憾和惋惜。

生活给予了太多人的不幸,让很多人不得不远走他乡打拼,只为给家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而现当代最受关注的是农民工。我记得他们曾说过:出门在外,什么苦都能吃,再重的活儿都能干,可是,就是受不了晚上一个人躺在床上,那种孤独感让我想放弃一切,马上回家。是啊,最苦的事不是身体上的伤害,而是心灵上的空缺。家人是我们生活的最大动力,可是,没有家人的陪伴,这样的生活失去了很大的意义。生活永远是最苦的,是最能打击人的,而家人的存在给生活带来无限的美好与快来。在不得不远走他乡,离开亲人身边时,还是记得一年多几次回家陪陪妻子,看看孩子,关心关心父母。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回家吧!回到家人身边,至少在工作累时,有妻子在家里做着热腾腾的饭等你;回到家人身边,至少在寒冷的冬季,有妻子为你暖床;回到家人身边,至少能帮女儿修修坏掉的床;回到家人身边,至少不会孤单。

2022年阅读名著活着读后感范文篇7

许是余华残忍冰冷的语调碰撞到内心深处的脆弱,才令读者的心难以平静,久久震撼。

作者余华认为:我更关心的是人们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价值。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富贵用平淡冷静的语气陈述了自己坎坷悲痛的一生,作者说他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细细思考,有什么能像老人富贵一样以悲惨的遭遇来诠释活着的勇气——即使命运荆棘丛生,我依然面对生活,走完这一生的历程。

有时觉得余华太过残忍,以最为简单平淡的笔调书写着人物的遭遇,仿佛那些不幸死去的人就该黯然消逝,那些悲惨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宿命,之后的他们还要若无其事的活下去。但是作者若以同情而又悲悯的主线贯穿全文,那么我就无法体会到?活着?的真正意义。就像红楼梦黛玉在宝玉新婚当晚香消玉殒的故事,升华为一种凄美而又忧伤的意境;像那一棵开花的树,等来的是凋零的心,一种遗憾的感伤让我们难以忘怀她的等待。

小说的主人公富贵先是一个纨绔子弟,作为财主的儿子,不学无术,最终所有家产被他败光,而恰恰是贫困让他发生改变,体会到妻子家珍的善良,懂得家的幸福,所以他努力生活。被迫入伍后,他日夜思念的是家,经历过生死搏斗后第一时间赶到家中,也许这份念想才使得富贵在硝烟炮火之中紧抓活着的希望。富贵的儿子有庆因献血而导致死亡,护士却早已落荒而逃。我沉浸在有庆献血的情景当中,悲愤油然而生,憎恨那些藐视弱小生命的人,他们为救势力(县长的妻子)不惜牺牲十几岁小孩的生命。

余华并没有从表面的字里行间进行笔诛墨伐,而是通过读者的感受及思想对社会的现实进行了一种无声的谴责,这正是小说写作的高明之处,以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格调把自己的思想解读给读者,然后引起人们的深思。

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相继死去。留下了孙子苦根与富贵朝夕相伴,由于贫困使得苦根越发懂事,当其他小孩嘻戏在田野里,河畔上,三岁的苦根已经帮富贵割稻子,小小的身影晃动在稻田间,富贵满眼是幸福!是疼惜!

小说中苦根的死让人觉得荒诞而又现实,生活太苦,苦根从来没有吃饱过,乡亲送的豌豆对他来说是极好的东西,生病的苦根因吃的太急太都被活活胀死。类似的是电影1942的情景,老东家在逃亡的过程中,迫不得已把女儿卖进了腐朽之地,因吃的太饱难以下蹲的抽泣。

活着和1942皆处于悲剧的时代,多少人因饥荒而被剥夺生命,留给现实的只有悲凉。富贵并没有悲凉,他只是对自己的经历缺乏热情,“仿佛是道听途说般地只记得零星几点”,他对作者陈述记忆时的冷静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恐惧,而是当经历了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后,已经使得所有事情的变幻都变得自然而然,绝望也已经升华到坦然淡然的地步。

喜欢这本书的人大概也看过被改编的电视剧富贵,两者的结局大相径庭,小说中“老人和牛渐渐远去。老人唱到: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富贵和老牛相伴,读懂生活,平静地走下去。而富贵结局是苦根和富贵迎接来了新生活,新的希望。我想那编剧和读者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感想,希望命运留给富贵最后的希翼陪他迎接到曙光。然而此时却违背了作者这本?活着?的意义:即使命运蹉跎,我依然努力的走下去。

最喜欢结尾这段话:“我知道黄昏正在瞬间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和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降临。”我总是这样理解它的含义——黄昏过后是黑夜,即使有暴风雨的来临,但我依然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它带来的是安抚,让我坦然面对生活,勇往直前的走下去。

1196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