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库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

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

若水0 分享 时间:

诗剧《浮士德》是德国著名文学家、剧作家、科学家、政治家歌德的作品,讲述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1

《浮士德》,著名作家歌德的作品。整篇文章充满着悲剧色彩。以浮士德的思想为线索,围绕浮士德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悲剧。这篇诗剧中,魔鬼魔菲斯特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浮士德确实为核心,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如魔菲斯特。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魔鬼魔菲斯特认为人类是无法满足的。他们最终必会堕落于他们的贪婪。而上帝却认为尽管人类在追求的途中难免会犯错误,但最终能够得到真理。于是魔鬼与上帝打赌,下到人间去诱惑浮士德。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与魔鬼魔菲斯特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则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满足了,那么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

于是魔鬼用自己的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自己已经得到满足。就这样,魔鬼收走了他的灵魂,可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这就是大体的情节。

魔菲斯特,书中的魔鬼,我心中的偶像。

浮士德虽然为本文主人公,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但是性格上的特点却不如魔菲斯特如此的鲜明。

因为是魔鬼。所以他有着一切人所有的坏品质。我认为,他是人,亦是魔鬼,他将人们内心的邪恶表现在了脸上。而人们只是将其掩藏在心中罢了。

魔菲斯特亦是人的代表。只有他,也只能是他才可以真正的体现一个人的本质。因为他,所以浮士德更加突出。

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他——一个魔鬼应有的损人利己行为。

他喜欢突然邪邪地笑,扬起嘴角,造出一个“魔菲斯特式的笑容”这个专有名词;他喜欢一本正经地整人,不留一丝痕迹;他能见死不救,无论你是官大或权重;他能杀人不眨眼,居高临下的瞥你一眼,让你尊严尽丧。一切的一切,都因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个魔鬼,又能说明什么呢?他邪恶?他坏?

他可以在夜深人静时,静静地思考别人的事,他能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轻蔑地对人类说:“造孽的不是人类自己吗?”他能在别人急得团团转的时候跑出来逗他开心。

真是个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让你禁不住要爱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爱、无私,高尚的人类和上帝却原形毕露。

野心、政权、阵风麦芒。贪婪财宝,恶狗扑食。表面称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谦和礼让,暗地私打算盘。遇到苦活累活,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锻炼。遇到困难杂事推给别人,嘴里还嚷着要给别人邀功请赏。

所以,我认为浮士德虽未主人公。但这篇诗剧成功之处在于魔鬼,在于魔鬼个性的鲜明。在于魔鬼邪恶,在于魔鬼跃然纸上,直触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2

《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悲剧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因此接受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可以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悲剧,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悲剧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悲剧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悲剧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后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浮士德》构思宏伟,内容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对比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3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沙翁在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也在探索;而一曲《存在》为何引得我们产生巨大共鸣,因为我们也还在探索。究竟该如何存在?

生命如芦苇般脆弱,如流星般短暂,却因探索而永恒。穷尽一生去探索的世界级文豪歌德在他的遗著《浮士德》中对人生,对人的精神内涵以及人生境界做了高度概括,也正因为这部巨著奠定了歌德的世界地位。

故事以上帝和魔鬼梅菲斯托的打赌开始,让梅菲斯托去引诱陷入知识无用苦闷中的老学究浮士德,以考验人性。在魔女帮助下,浮士德返老还童,并大胆的追求与玛格丽特的爱情,却遭失败。心灰意冷的他又开始追求权势,进入宫廷效力国王。后来他又溯时间长河而上,与古希腊美女海伦结婚生子,后来又遭破灭。最后浮士德决心追求围海造田,改造自然的宏大事业,并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在乞求稍稍停留时,浮士德死去,灵魂被天使从魔鬼手中夺下带入天堂。

艺术形态

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舞台剧,也不是诗歌,是类似于《神曲》的幻游故事,它也不是对现实场景的描绘,追求的是思想层面的碰撞。因此我们永远也无法有浮士德的经历,读时却会有强烈的思想感触。

语言描写

虽然内容有太多中世纪和基督知识,读时可能晦涩难懂,但是优美富含哲理的语句很容易让你迷恋其中,禁不住哼吟。尤其是他在书斋里的苦闷心境,在自然美景里的欢快,追求女孩,以及爱情里的心理,描写得生动形象。

人物形象

浮士德——“在我的心中啊,盘踞着两种精神,/这一个想和那一个离分!/一个沉溺在强烈的爱欲当中,以固执的官能紧贴凡尘;一个则强要脱离尘世,飞向崇高的先人的灵境。”浮士德性格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勇于追求真理的知识,追求美和善,这使得他趋向灵的境界;而另一方面,他也有惰性,贪慕虚荣,贪图享乐,庸碌无为,使他陷入魔的境界。而最后为什么上帝要出手救浮士德,这是因为浮士德身上有一种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积极有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人类社会不段进步和发展的原因。

梅菲斯托——而魔鬼梅菲斯托则代表着否定一切的坏人形象。他冷酷残忍,没有一点同情心,活像一个强盗土匪,这是我们需要斥责的人物。但在作品中,作者又像是借助他对教会贪婪无耻的夸张控诉。对主人公而言,梅菲斯托又像是扮演一个激励着监督者的角色,总是出现在浮士德迷茫苦闷之时诱惑他,但让他也体验到更为宽广的世界。本想把他带入地狱,却引领着他上了天堂。

关于作者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一个全能型人才,既是文学家、剧作家,又是科学家、政治家。他曾在魏玛公国任职多年,位居高官。他还在生理学上有重大发现。浮士德身上或许就隐藏着作者的.影子。歌德是一个入世极深的人,他追求有所建树。早在成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中作者有这样一句话“倘若我们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一切”,歌德一生关注人的精神发展以他丰富的经历体验,为我们的人生探索提供了参照。

人类社会正以高速发展,我们在享受极大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以牺牲个人自由思考与发展为代价。亲爱的朋友,停下你匆匆前行的脚步,为身边的风景驻足几秒;从你繁忙枯燥的发条生活解脱出来,与歌德一起探索人生,让你的生活不会沉沦,让你的人生追求不再迷茫!

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4

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什么?——题记

《浮士德》是德国文豪歌德的一部著名诗剧。它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永远不安于现状、永远自强不息的德国男子的故事。他一生痛苦曲折,但是却敢作敢为、豪迈悲壮。

故事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仛打赌。由靡非斯仛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的高尚追求,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浮士德在魔鬼的帮助下,恢复了青春,遨游了人间和仙界,先后经历了对男女之爱、宫廷中权势财富,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结果均未能获得心灵的满足。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高龄而又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然后灵魂升上了天堂。

我想当时歌德所在的社会也是这样的吧,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与封建,腐朽与罪恶,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书里,这个小小的社会里感受到。

人们都说地狱是最肮脏的,歌德却说人类的社会比地狱还要肮脏,腐朽。完全可以说人间就是一个炼狱,一个充满罪恶的地域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婪的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天堂地狱之在你一念之间。中国有句老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炼狱象征苦难,象征忏悔。天堂象征救赎这是宗教中永恒的主题。炼狱中的忏悔指人的一念,善念恶念,天堂地狱。

看到天堂的光辉,美梦将会成真!地狱恶鬼又再哀嚎,听得我心碎心惊,拖住我的脚想让我沉沦,而我却渴望自由的翱翔,向往天堂的晨光。

最后浮士德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我要勇立时代的潮头,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巨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为他挖掘坟墓的场面当作是他的人民与大海搏斗的壮丽景象,这也正是浮士德悲剧意义之所在,也是歌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2年《浮士德》读后感例文5

善良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浮士德》

这就是《浮土德》触动了我的一句话,也是浮士德性格“肯定”、“善”、“否定”、“恶”的发展历程的概括。

《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己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

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但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理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但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后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助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可以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可以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的品质。

100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