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5篇

若水1147 分享 时间: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与北京市密云区相邻,距北京市区130公里。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1)

  各位朋友:

  你们好!

  欢迎到金山岭长城观光旅游。也许您每天都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前的国歌声中,看到长城的雄姿。那就是金山岭长城。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与北京市密云县交界处,距北京市133公里,距承德市87公里,西起龙峪口,东至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敌楼67座、烽火台2座。1981年1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国家定为一级旅游景点、风景区,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就让我们一起去观赏被专家们誉为万里长城中精彩的一段——金山岭长城吧。

  (停车场至砖垛口的路上)

  北齐天保七年(556年)金山岭一带早出现了长城,由北齐的个皇帝高洋下令修建,主要是为了阻挡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对北齐的进攻,保证边境的安全。当时的长城为土石结构,单调低矮。十五世纪中叶,北方蒙古族的鞑靼、朵颜等部落,看到明王朝国力逐渐衰弱,就乘机南侵,威胁京都。为了保证京都的安全,明王朝决定重修这段对京都有着重要意义的长城。

  隆庆元年(1567年)秋天,明穆宗朱载垕将抗倭名将戚继光由南方调到北方,担任蓟镇总兵,负责包括金山岭长城在内的600公里的长城沿线的防务。但戚继光初到北方时,是有职无权,他先是想训练一支北方的“戚家军”,由于朝中有人阻挠而未能实现。非常现实的戚继光在求“攻”不得的情况下改为“守”。

  隆庆二年(1568年),戚继光到蓟州上任后,马上到长城沿线巡查,他发现蓟镇长城都比较低薄,在许多险要的地段,只有单墙,而且有不少地方已经坍塌。这样的长城,根本不符合作战的需要。于是他上报朝廷,要求加固和扩建蓟镇长城。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一支沂州兵到蓟镇戍守。

  戚继光奏请朝廷后,让这支在金山岭驻扎下来,负责搞示范工程。戚继美带领沂州士兵,在金山岭上修长城、筑敌台。7座早的空心敌台在金山岭的长城沿线上建立起来,蓟镇长城的加固、扩建工程全面顺利展开。在戚继光任职的十六年间,基本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以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明王朝又不断调兵修缮,使之成为一道城墙高耸、战垒林立、能攻能守的坚固防线。

  戚继光在修建长城过程中,依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山势低矮处,加高城墙,山势高峻处,修建敌楼,个别地方加修了障墙、支墙、挡马墙,全部为砖石结构或砖石木结构,使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牢固、布局严谨、可攻可守。经专家鉴定,金山岭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障墙、文字砖、挡马墙,被誉为金山岭长城的“三绝”。

  (砖垛口)

  砖垛口,清代史料称为“砖垛关”,一般是游人登临长城的站。

  砖垛口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隆庆年间由戚继光主持重修,高2.3米,宽1.6米,西距古北口4公里。虽然规模不大,但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砖垛口一带发现的火炮、手雷、石礌、铁蛋丸、箭头等武器来看,明朝时这里的战事是十分频繁的。1933年,张学良的曾在这里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过激烈的战斗。1948年夏天,北京解放前夕,我人民解放军强攻古北失利,就从砖垛口和龙峪口等关口突破,包抄了古北口国民党守军的后路,很快攻下了古北口。

  (砖垛口至东方台)

  细心的朋友会在长城上发现一些独特有趣的东西。

  我们脚下的马道,由方砖铺面,可容六、七人并行。坡度大的地方,又用砖砌成了梯形台阶,走起来十分方便,又不致于滑倒。这些地方的城墙有里外两层,里面一层高1.5米,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外面一层高2米,叫垛口墙。在垛口墙上,每隔一米多远便设一个垛口,供士兵射击来犯之敌。在宇墙和垛口墙,设有上、中、下三层射击孔,可供士兵采取站、跪、卧三种姿势射击敌人

  。大家注意一下,每个垛口都有一个小洞,它有两个作用:一是插军旗助威,或以旗来传递信号;二是明代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叫佛郎枪的武器,佛郎枪下面有轴,把轴插在小洞内,可转动做扇面射击。在垛口墙贴近马道的地方,每隔二三米便有一个砖砌排水沟,排水沟靠内侧一端设有吐水嘴,防止排泄出去的水冲刷侵蚀墙体;靠外侧一端修有礌石孔,也叫悬眼,用来施放礌石,打击敌人。这些都是金山岭长城建筑的独到之处。

  (东方台)

  大家熟悉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前的片头语长城和“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广告语的背景长城,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自1986年金山岭长城开放以来,先后有100多部影视的剧组和许多广告单位来金山岭取景。这是长城的骄傲,更是金山岭的骄傲。

  金山岭长城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前来视察,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观光游览。北京丽都、王府、凯宾斯基等几十家大饭店多次在这里举办越野攀登、烟花晚会、篝火晚会等文体娱乐活动。1998年9月,来自13个国家的“雷励远征计划”活动的160多人在此举行大型酒会,热烈的气氛、圆满的结果,更是把金山岭长城的名字传到了五湖四海。

  1992年11月15日11点35分,当身穿鲜红色摩托服的“亚洲飞人”柯受良驾驶着白色雅玛哈250型摩托车,凌空一跃,金山岭长城就随着几百只白鸽和无数支彩球飞进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我们西侧的西方台就是当年柯受良飞跃长城的地方。1995年10月6日,一对瑞典青年也在那里按中国风俗举办了隆重的婚礼。他们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像长城一样牢固可靠。

  好了,我们继续前行。

  大家看前面山脊上那截特殊的长城,它叫支墙,在长城的其他地方是难得一见的。它与前面的库房楼相通,是库房楼的道防线。遇有敌人入侵,支墙上的守军与敌人率先交火,万一抵挡不住,可凭借支墙边打边退,直到撤至库房楼。

  支墙北面200米的两侧山头上,各有一座圆形的墩台,那就是烽火台,也叫烽燧,是古时候传递军情或报警使用的。一旦有情况,白天放烟,称为燧;夜里点火,称为烽。

  (障墙)

  这种障墙,是金山岭长城特有的设施,修在敌楼附近,横着在马道上筑起一道道短墙,高2.5米左右,长大约是马道宽的三分之二,形同一道道的屏障。障墙上有了望孔和射击孔,一旦敌人攻上长城,守军可据守障墙,进行抵抗和反击。怎么样,金山岭长城的设计够完善的吧?

  (库房楼)

  库房楼建造在砖垛口和沙岭口两个重要关口之间的一座险峻的山峰上,南北宽9.7米,东西长10.5米,条石基础,青砖到顶,内有石阶楼梯,上有铺房,下有库房,外有月城、障墙、挡马墙,专家称其为明代长城中军事设施“有代表性的一座敌楼”。这不仅因为库房楼比一般的敌楼建得高大雄伟,更是由于它还拥有不少附属设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前面我们提到的两个墩台,那是库房楼的两个岗哨,如有敌人来犯,可以迅速将消息传递上来,以便做好迎敌准备;支墙,是道防线,便于兵力的运动;在库房楼北侧5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道高2米、长200多米的不规则石墙,叫“挡马墙”,可将敌人的骑兵挡在墙外,这是第二道防线;在库房楼外侧紧靠楼脚下,还筑有一个长15米、高2米的半圆形战台,叫“月城”,上面布满射击孔,这是第三道防线;再加上障墙和库房楼上的箭窗、垛口,构成了多层次、立体交叉的防御体系,必将叫攻打敌楼的敌人寸步难行。

  在库房楼两边的长城上,还有一堆堆的石头,叫“礌石”,这是我国古老的武器。在传统评书中,我们经常听到“滚木礌石”的说法,当敌人沿山坡仰攻时,这些礌石从山上飞滚而下,其杀伤力并不亚于利箭和火炮。

  这座楼防守如此严密,应该不是一般的敌楼,可能是指挥官所在的“总台”。

  (库房)

  万里长城万里长,关、口、台、楼数不清。但要说到房子,却只有一间。

  在库房楼内侧的小平台上,筑有长城上一的一间房子,青砖青瓦,木梁木柱,长6.4米,宽4米,高1.9米,形状与我国北方的民居一模一样,它与房前的长城建于同一时代,是珍贵的文物。

  关于这间房子的用途,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用来存储军粮和武器弹药的库房;一种认为是前线指挥官办公和住宿的地方。

  过去曾在库房楼附近的长城上发现过刻有“隆庆四年夏孟(即四月)之吉”和“隆庆四年季秋(即九月)之吉”两块石碑,上面刻有戚继光、戚继美、谭纶、刘应节等人的名字,说明这个地方与他们关系密切,而谭纶、刘应节当时都是“省部级”官员,他们来此,证明这应是“前线指挥部”所在地。根据史料记载,库房楼应是戚继美主持修建的早的7座敌楼之一。再联系到此处防卫如此严密,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推测,这间房子应该是前线指挥官戚继美办公和住宿的地方,还可能接待过上面来的军政要员。

  (库房楼至西峪楼)

  刚才我们观赏了长城上有代表性的敌楼。说到金山岭的敌楼,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密集、精美。在仅10余公里的长城上,竟建有67座敌楼,两座敌楼之间,远的200多米,近的不足60米,如此的密集程度,是其他地段的长城无法匹敌的。

  说到精美,这些敌楼形式多样,精巧别致,处处体现民族特色:有方形楼、扁形楼、圆形楼、拐角楼;有两眼楼、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六眼楼;有平顶的、穹顶的、船篷顶的、四角钻天和八角藻井的。造型奇特的像猫眼楼,真的就像蹲在山头上的一只猫,两个了望孔,就像猫的两只眼睛。观赏这里的长城,真的犹如欣赏精美的艺术品。

  (西峪楼)

  这座断壁残垣、碎砖成堆的西峪楼,是重建这段长城时故意留下来的破楼,目的在于让游客充分体会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所留下的痕迹。大家可以在这里留个影,让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

  (黑楼)

  过西峪楼后,就到了沙岭口。沙岭口两旁,有已毁的西方台和东方台。由沙岭口东行100多米,就是黑楼。

  黑楼南北宽9.1米,东西长11米,高7.8米,砖石结构,外有障墙。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分上、中、下三层,楼内有暗道。黑楼的楼门设在地下,称为地门,地门内是一条狭长的暗道,暗道用砖砌成台阶,直通二楼和三楼。战时将地门关闭,暗道口用木板盖严,形成易守难攻之势,坚守楼内,可说是万无一失。

  传说有位叫黑姑的姑娘因母早丧,随父亲来此戍守,与士兵一起修筑长城,不料一场天火将刚修好的敌楼烧毁,黑姑为救火而丧生。士兵们为纪念她,便将这重修的敌楼命名为“黑姑楼”,后来就传成了黑楼。

  由黑楼前行,还有两座无名的敌楼,再向前,就是著名的大小金山楼了。

  (小金山楼、大金山楼)

  现在我们马上就要登上大小金山楼了。

  这两座险峻秀美的山峰,长期以来并没有名字,戚继光主持修建这段长城时,曾经从江浙一带调过来一支南方兵,由他们来营造这段长城,他们便用家乡镇江的大金山岛和小金山岛给这两座山峰命名,借以寄托对江南家乡的思念之情,金山岭长城也因此而得名。

  小金山楼是个拐角形楼,条石基础,青砖到顶,南北宽10.5米,东西长12米,高8米,顶部有铺房,供守城士兵休息,下有障墙。

  小金山楼鲜明的特点是楼门设计和建造得十分隐蔽。初次登临的人走到楼前发现小金山楼恰好堵住了去路,登楼无路。仔细寻找,发现在内侧城墙下部,有一个1米多高的小券门,几乎紧贴地面。爬过小券门,已下了长城,眼前是陡峭的悬崖,又无路可走。左右张望,寻寻觅觅,才发现紧贴楼脚,有不明显的台阶,沿台阶攀上崖顶,还是找不到进入敌楼的楼门,观察很久,才发现头顶的楼墙上,有一个射击孔比别的射击孔大,完全可以供一个人钻进去。原来,这个射击孔实际上就是楼门了。大家可以想象,当年如果有敌人攻打到这里,在他寻找楼门的过程中,恐怕早就被敌楼守军消灭了。

  从小金山楼沿长城东行100多米,就是大金山楼了。

  大金山楼长13米,宽8米,高10.8米,形状与小金山楼相似,只是不象小金山楼那样难以进入。

  初“发现”这段长城的时候,大金山楼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座敌楼,仅有楼顶垛口有些破损,尤其是铺房,保存得相当完整。

  大家仔细看一下,谁能告诉我铺房房顶的檩、枋、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这是一间仿木制的砖砌小铺房,这些檩、枋、椽都是用青砖磨制而成,若不细看,还真以为是木制的呢。修复大金山楼时,还曾发现过精美的 吻和瓦当,可以想见当年修建时是非常精美雅致的,体现出了江南的建筑风格。

  从大小金山楼发现的“文字砖”表明,它们是修建于万历六年,即1578年,比库房楼“年轻”10岁。

  (将军楼) 

  从大金山楼前行,过窑沟楼和一个无名敌楼,便是拱洞高不足3米、宽不足2米的后川口,从后川口再过后川楼和一个无名敌楼,便到了将军楼。

  将军楼东西长13米,南北宽8米,高10.3米,形似棺柩。现在看来它与别的敌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据当地上了年岁的老人讲,当年走进将军楼,可看见四壁布满了各种雕刻,有各种花卉,如杜丹、海棠、荷花、绣球等等;还有各种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海马、龙、凤等等。楼门石柱用汉白玉雕砌。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世界”!因此,将军楼又有一个名称:“花楼。”楼内的雕刻在日本侵略者占领这一带时,被破坏殆尽。

  关于将军楼,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当年戚继光从南方调到北方担任蓟镇总兵不久,有一个眉清目秀的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坚决要求参军。他自称姓武名桂花,家住浙江宁海,奉父亲遗命来投奔戚将军。戚继光考察他的武功兵法,他连发两箭射下两只飞鸟,徒手打败五个持械士兵,并且对戚继光抗倭的兵法熟记于心。戚继光非常高兴地收下了这个文武双全的小伙子,后推荐给朝廷,任命为镇守古北口的副总兵。

  武桂花上任不久,鞑靼骑兵进犯,他率领一千名士兵,巧布奇兵,出奇制胜,使敌人的五千骑兵损兵折将,大败而逃。由此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并设宴为他庆功。

  隆庆三年,武桂花奉命率兵修建后川口一段长城。他与士兵同甘共苦,亲自背砖运石,还非常关心士兵的疾苦,认真听取士兵的意见,集思广益,出色地完成了筑城任务,受到了朝廷的嘉奖。

  长城刚刚修完,北方敌人再次大举入侵,武桂花率兵与敌人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胜利来临之际,武桂花却劳累成疾,突然病倒死去,时年刚满25岁。死后人们才发现武桂花是女扮男装来参军的。遵照武将军“活着为保卫长城而战,死后愿伴随长城而眠”的遗嘱,士兵们将她埋葬在离长城不远的山坡上。为了让后人永远缅怀和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女将军,士兵们将她亲自参与建造的这座敌楼命名为“将军楼”,把将军楼外的一条山沟命名为将军沟,世代相传。

  (小狐顶楼)

  从将军楼前行,经过拐子沟的敞楼子、破楼子、黑楼子、三眼楼、五眼楼等五座敌楼,前面有一座酷似狐狸头的敌楼,两个小黑洞就像狐狸的眼睛,一个大黑洞就像狐狸的嘴,这就是小狐顶楼。

  小狐顶楼为双层敌楼,特殊之处在于上下两层之间没有楼梯,只有一个四方形的小天井,当年守军借助木梯或软梯上下楼。如今木梯和软梯均不见了,一般人要徒手攀上这垂直的3米多高的天井,是非常困难的。而万里长城珍贵的浮雕影壁——麒麟影壁,就修筑在小狐顶楼的二楼上面。

  影壁墙用青砖砌成,高2米,宽2.5米,面向北方。影壁上用15块方砖,拼制成一幅浮雕的画面,画面中的麒麟呈奔跑状,四周驾祥云,头扭向侧后方,嘴微张,舌头外吐,尾巴高高翘起,显得生龙活虎,威风凛凛。

  数百年来,由于人迹罕到,少了许多破坏,因此虽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霜雪雨,麒麟影壁居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文字砖长城)

  过去,在万里长城上曾经发现过少数带有文字的青砖,就已经引起了专家们的广泛关注。而在金山岭长城的大狐顶楼两侧,竟然有500多米长的长城,几乎完全是用带有文字的青砖砌成的,这就更加难得了。

  从小狐顶楼前行不远就是大狐顶楼。自两楼之间的上坡路段开始,就可以看到两侧的城墙的青砖上刻满了文字,内侧由于年代久远,上面长满了青苔,无法辨识,而外侧的青砖上,则刻有“万历六年镇虏骑兵营造”、“万历五年山洞左营造”、“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等字样。这是万里长城上独一无二的一段用文字砖砌成的长城。它为我们研究长城的修筑年代、参加施工的等,提供了翔实而确凿的证据,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科研价值。

  由大狐顶楼继续前行,再过去两座敌楼,就到了金山岭长城的东段,那时万里长城上险峻的一段,有著名的仙女楼、望京楼等。目前已由北京密云县开发,称为司马台长城。

  好了,各位朋友,相信美丽的金山岭长城已经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在下山的时候请注意安全。下山休息之后,可以继续观赏迷人的长城夜景。

  由承德金山岭长城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长城旅游新项目——“夜长城”,西起西五眼楼,东至大金山楼,全长2 500米。在苍茫的塞北夜幕之中,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上,一条光明璀璨的长龙蜿蜒曲折,使人惊喜不已,赞叹不止。在夜长城之上品尝长城烧烤、举办各种舞会及游艺活动,定会让您终身难忘。

  大家都很辛苦了,一会儿可以乘坐索道直接到制高点来观赏长城独特而迷人的夜景。

  各位朋友,再见。

  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2)

  朋友们:你们好!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闻名中外的金山岭长城。有人说,要看长城之长,上金山岭;要看长城之雄伟,也上金山岭。此话十分有道理。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在河北省滦平县境内。金山岭长城是北京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的交界线。它西起龙峪口,东到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大小关隘 5处,67座敌楼,2座烽火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它被国家定为一级旅游景点、国家级风景区。

  (停车场至砖垛口的道上)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北齐,那时为土石结构,单调低矮。十五世纪中叶,明王朝国力由强转弱,北方蒙古族鞑靼、朵颜等各部乘机南侵,京都受到威胁,于是明朝廷决定重修这一段在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长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把抗倭名将戚继光由闽浙调到北方戍边,任命为蓟州总兵。戚继光率士兵与当地民夫,对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昌平县境),1000公里的原有长城,普遍进行了改建和重建。边墙城体加宽加高,要冲地段修筑双层的城墙。又在全线修筑 1000多座高大坚固的敌楼(又叫敌台或空心敌台)。在戚继光任职的十四年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在后来的数十年里,明王朝又不断地调兵选将,加以修缮,使它形成一道城墙高峙,战垒林立,能守能攻的坚固防线。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段。这段长城及所属设施都是砖石结构,气势雄伟,旧貌依然。经专家鉴定,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金山岭长城充分体现了戚继光“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因此,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坚实,布局严谨,攻守兼备。长城沿线的沟壑要冲都设有关口,既能出关巡逻,又可对敌人实行迂回包抄。主要关口加设防线,修筑重墙,山巅上还设烽火台。长城主墙与敌楼挽臂相连,互为一体。一些重要地段往往在主墙道上加设九至十多道障墙。

  总观金山岭长城,城关相连,敌楼相望,处处布防,道道设险。遇有战争,烽火传递军情,全线严阵以待。战事和平,沿线驻军可在附近坡地屯田,自筹军粮。

  (砖垛口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要进的这个关口叫砖垛口,游人一般都从这里的砖梯登上长城。

  据考证,早在北齐时期,就在这里建筑一个关口。戚继光主持修筑金山岭长城时,又在这里重建了这个砖垛口。

  砖垛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这一带长城上发现的火炮、手shou雷、石雷、箭头等武器来看,明朝时这里战事不少。近一个世纪,也有大的战事发生。1933年,东北军张学良的,曾经在这里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1948年夏天,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进攻古北口没有成功。然后改从砖垛口,龙峪口等长城上的关口突破,包抄古北口守军的营地,很快歼灭了敌军,打开了古北口通道。

  (手指文字砖)大家请看,这是十分珍贵的文字砖。在这里能见到的并不多,而在将军楼和大狐顶楼中间,500米的城墙上,这种文字砖就多了。这些砖上面主要记载了当年修筑这段长城的年代以及番号,如“万历四年震虏骑兵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等等。这些文字用楷书或隶书写在砖坯上,烧制而成。著名长城专家朱希元介绍说,这段文字砖长城,在中国万里长城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字砖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砖垛口至东方台的长城上)

  漫步在长城上,只要您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些有趣而独特的东西。

  长城底部用条石奠基,上部用长方形青砖包砌,中间用土、沙、石填方。城墙顶部的马道上,都用大方砖铺面,可容六、七人并行。马道的陡坡,都用砖砌成梯形台阶,上下方便,不致于滑倒。这是金山岭长城建筑的独到之处。各位请看,马道上每隔两、三米远,就有一条排水沟,排水沟靠外侧的一端,有一个吐水嘴。这吐水嘴作用有二:一是用来排除雨水,防止雨水冲刷墙体;二是守城士兵从这里施放雷石,打击敌人。不知各位发现没有,有的地方城墙设里外两层。墙顶部靠内侧的一面,用砖砌成高1.5米的墙,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墙顶部靠外侧的一面,用砖砌成高2米的墙,叫垛口墙。垛口墙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旗孔,用来插军旗助威,或以旗作为传递军情的信号。无论内侧的宇墙,还是外侧的垛口墙,都设有上、中、下三层射击孔,可供士兵立着、跪着或卧着三种姿势射击来犯之敌。这又是金山岭长城建筑的独到之处。

  另外,金山岭长城上,还可看到数不清的射击孔、了望孔,都饰以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桃形、箭头形、刀把形、锯齿形等等,一个个精巧别致,耐人寻味。请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细细观察。

  (在东方台)

  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前播放的片头语长城和中央电视台自用广告语:“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背景长城,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是金山岭的骄傲,也是万里长城的骄傲。金山岭长城自1986年开放以来,国家领导曾多次视察。13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来观光游览。100多部影视作品展示了金山岭长城的雄姿。北京丽都、王府、凯宾斯基等几十家大饭店多次在这里开展越野攀登,举行篝火联欢、烟花晚会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1998年9月,金山岭长城为来自13个国家的“雷励远征计划”活动的160多人在长城上举行大型酒会,取得圆满成功,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各位请看(指西方台),那就是台湾“飞人”柯受良1992年飞越长城的地方。当时39岁的柯受良,驾驶着“雅马哈”赛车,象凌空的雄鹰飞越过金山岭长城,成为中华飞跃长城第一人。

  1995 年10月6日,瑞典有一对青年在那里按中国风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时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举行婚礼?他们说在长城上举行婚礼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尤其这段长城景观奇特、雄伟壮观,愿自己的婚姻象长城一样牢固可靠。朋友们,你们中是否有人也想到这里举行婚礼,欢度难忘的一刻?如您已婚,也不要遗憾,到这里度金婚纪念日和银婚纪念日也一定终生难忘。

  (障墙前的丁字路口)

  刚才离开东方台时,有人问我,前面山脊上的那截长城很特别,在这里它起什么作用?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这截高大的城墙叫“支墙”,确实是万里长城所罕见。它与前面的库房楼相通,是库房楼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敌兵来犯,守卫在支墙上的士兵可以最先与敌兵交火,万一抵挡不住,可以凭借支墙,边打边撤退,最后撤到库房楼里,继续与敌人战斗。(手指支墙前方两侧的烽火台)各位请看,支墙北面200米的两侧山头上,各有一个圆形的墩台。你们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吗?我告诉大家,那叫烽燧,就是烽火台。古代战时,利用它点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

  (在障墙处)

  这就是障墙,是金山岭长城特有的设施。在金山岭长城的一些敌楼附近、横着在马道上筑有一道道短墙,这就叫障墙。障墙高2.5米左右,长差不多是马道宽度的三分之二。上面有望孔和射孔,万一敌人攻上长城,守城士兵可以据守障墙,进行抵抗和反击。

  (进库房楼)

  这座敌楼,就是鼎鼎有名的“库房楼”。它比一般敌楼大,在长城的军事设施上最富代表性。这座敌楼不仅有支墙、障墙等防卫设施,它的外侧还筑有一个半圆形战台,叫月城,上面设有密集的射击孔,这是库房楼的第三道防线。在距离障墙约50米的山坡上又筑有一道“挡马墙”,阻挡敌人的骑兵接近。“挡马墙”就是库房楼的第二道防线。这座楼防守如此严密,说明它不是一般的敌楼,可能是史料中记载的叫做“总台”的敌楼,因它旁边有座库房而被称“库房楼”。

  (登上库房楼顶)

  大家请看,长城多么象长长的巨龙,飞腾在险峰峻岭之间,昂首摆尾,气势磅礴。再请往四周眺望,您一定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东面,燕山山脉第一峰 ──雾灵山,隐隐约约,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婷婷玉立在青山之巅;望京楼,耸立于悬崖峭壁,像一位勇士,气冲霄汉;西面,卧虎岭象一只庞然大虎,守卫着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古北口,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南面,波光鳞鳞的密云水库,就象一面明镜,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闪闪发亮;北面,静静卧着的“毛公山”,林涛云海,如催风涌浪,滚滚流向天边。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它们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画!

  (库房前)

  各位请看,这座房子就叫库房。它长不过6.4米,宽也只有4米,形状跟北方民居没有两样。但请各位注意,这不是普通的房子,它是迄今为止,万里长城上唯一的一间小房,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据专家考证,是存军粮或弹dan药的库房。也有专家认为,是前线指挥官住宿的房子。究竟哪种意见正确,哪位朋友要是感兴趣的话,欢迎进行深入考证。

  (库房楼至西峪楼)

  有人问我,这段长城为什么叫金山岭长城,真有金山吗?我现在利用这段时间,向大家作个介绍。

  各位请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对面石山上两座雄伟壮观的敌楼,就是大金山楼和小金山楼。据史料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从南方调到北方任蓟镇总兵官后,发现北方的士兵纪律松散,战斗力很差,于是他上书朝廷后,从南方调来三千士兵,作为骨干。这一招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说,这两座敌楼就是这些士兵修筑的。他们把镇江的大、小金山名字借用到这里,以寄托对家乡的无限思念。正因为这段长城修建在大、小金山上,所以得名:金山岭长城。

  说到敌楼,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下金山岭长城敌楼的两个显著的特点:密集和精美。在这10余公里的长城上,居然建有67座敌楼,敌楼与敌楼之间的距离,最长的 200多米,最短的只有60米,密集程度,其他地段的长城无法相比。这些敌楼的建筑,处处体现民族特色,形式多样,精巧别致。有方形楼、扁形楼、圆形楼、拐角楼;有两眼楼、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六眼楼;有平顶的、穹顶的、船蓬顶的、四角钻天和八角藻井的。造型奇特的猫眼楼,真像蹲在山头上的一只猫,两个了望孔,就象猫的两只眼睛。大金山楼上层那一间仿木制的砖砌小铺房、椽、檩、檐都是用青砖磨制而成,如果不细心看,真以为是木头制的呢。小金山楼的楼门,设计和建造得简直让人难以寻找,如果不动一番心思,是不能进入楼内的。可能是人们特别喜欢这些建造艺术精美的敌楼,他们几乎给每一座敌楼都起了一个形象鲜明、含意深刻、美妙动听的名字,如:望京楼、桃春楼、仙女楼、将军楼……等等。

  这位小姐(先生)问哪座是望京楼?请朝我手指的方向看,远处那最高的山峰上,立着的那座敌楼,就是望京楼。……哦,你们问山那么高,那么陡,砖石怎么运上去?这还真有一个故事呢。

  当年修望京楼时,材料齐备,可是建楼的基石运不上去。千总张永安命令士兵、民夫往上抬,不但没办到,还造成人员伤亡。大家急得团团转。

  一天夜里,哨兵发现,山下有个闪着绿光的东西在移动,就邀十几个伙伴,壮着胆子去察看。他们发现是一个大乌龟,直径足有5尺多。“呀!这么大的龟啊!”其中一个士兵说,“咱们何不请它来帮忙?”于是他们把上千斤重的条石抬到龟背上。只见大龟伸伸脖子,弓了弓腰,就往山顶爬去。大家高喊:“真是神龟助咱呀!”接连几天,神龟把条石一块块运上山顶。当运送最后一块时,它爬到半山腰,再也走不动了。大龟变成了石龟,它所在的山就被称作龟石山。

  这毕竟是神话。那么,修望京楼用的条石,到底是怎么运上去的呢?据专家考证,主要是采用铁索绞、滚杠滚、撬棍撬并用的办法,把这些条石一块一块运到山顶上。

  (在西峪楼)

  现在我们来到了西峪楼。你们看,断壁残垣,碎砖成堆,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不把它修复原样?这是开辟旅游景点,重修这段长城时,故意留下的破楼。有人说,它毁坏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有人说,它坍塌于的枪炮。看着这断壁残恒,是不是仿佛听到了当年的枪炮声;看着这残垣断壁,是不是真切体会到和平的珍贵?许多游人到此,非在这里留影纪念不可。现在给大家留一段时间,好好在这里拍照吧。

  大家都拍完照了,好,现在我们从这个地门出去。因为台阶窄,石级高,请各位互相照应,慢慢往下走。

  (沙岭口)

  各位朋友,请抬头看。在我们的上前方又有一座敌楼,人们叫它黑楼。黑楼的建筑是很特别的。金山岭长城上的其它敌楼,大都是双层,楼的东西两侧各设一个楼门。而黑楼分上、中、下三层,楼西面的楼门设在地下,叫地门。地门内有一条狭窄的暗道,暗道内用砖头砌成的台阶,直通二楼和三楼。战争时期,地门紧闭,暗道口用木板盖严。敌兵难以攻入楼内。万一地门被攻破,守卫在二、三楼的士兵,也可以居高临下,将敌兵消灭在暗道之中。

  为什么叫黑楼呢?传说,当年戚继光主持修筑金山岭长城时,宁夏的一位老将军也领兵前来修筑长城。将军的夫人已经过世,身边只有一个独生女,名叫黑姑。黑姑担心父亲年迈体弱,支撑不住,再三请求,随父亲一同前往。将军考虑再三,只好应允。

  黑姑随父跋山涉水,来到金山岭后,看到士兵们不畏艰难险阻,每天早出晚归,深受感动。她不顾父亲和士兵们的劝阻,毅然投入修长城的劳动中。她不怕苦、不怕累,搬砖运石,一点也不比士兵差,手磨出血泡也不休息。早晚还抽空帮士兵缝补衣裳,深得士兵的爱戴。

  不料,黑姑和士兵们刚修好的一座敌楼,被雷击中,燃起熊熊烈火。黑姑二话没说,首先冲进火海奋力抢救,不幸被烈火烧死。

  士兵们流着眼泪,把这不幸的消息报告给老将军,并为没照顾好黑姑表示歉意。老将军忍受着极大的悲痛,对士兵们说:“黑姑为国捐躯,死得其所。”

  士兵们把黑姑的遗体埋葬以后,又在原来敌楼的基础上,重建一座砖石结构的敌楼。为了永远纪念黑姑,士兵们把这座敌楼名为黑姑楼。后来,传来传去年代久了,少了个“姑”字,就叫成黑楼了。

  故事就讲到这里。一会儿,咱们就从这沙岭口下山。现在,我建议大家来个登城比赛,看谁先登上黑楼。

  (下沙岭口)

  万里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她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是伟大的历史丰碑。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只能游览到这里,不知各位是不是领略到金山岭长城的“长”和“雄伟”了,不知您是否也会发出“长城万里,金山独秀的”感慨呢!

  金山岭的好景观还有许多,如“通天洞”、“天泉”、“压龟石”、“瘦驴脊”、“登天梯”……等等。欢迎朋友们再来,来金山岭旅游、度假、探险、考察……

  如果您春天来,会看到满山遍野的绿色中,点缀着桃花、杏花、樱桃花等各种花朵,万紫千红,微风吹来,还能闻到浓浓的花香。如果是夏天来,您看那葱葱绿树,听潺潺流水,顿觉气清身爽;看那五颜六色的彩霞,雨后美丽的彩虹,您会兴高采烈。如果您秋天到这,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让您目不遐接,那些挂满山榛子、山里红、山核桃等果实的枝头,会向您招手,如果您冬天到金山岭登高远望,那蜿蜒起伏的长城,就象飘落在千山万岭中的一条白玉带,那一座座敌楼,就象镶在玉带上的一颗颗珍珠,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此情此景,能不使您流连忘返吗?

  朋友们,今天我就介绍到这儿。现在我用一首歌来欢送大家:“到了离别时刻,才知时光短暂,纵有千言万语,也难诉心中留恋,再见,再见,等到相会的那一天……”

  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3)

  各位请看(指西方台),那就是台湾“飞人”柯受良1992年飞越长城的地方。当时39岁的柯受良,驾驶着“雅马哈”赛车,象凌空的雄鹰飞越过金山岭长城,成为中华飞跃长城第一人。

  1995年10月6日,瑞典有一对青年在那里按中国风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时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举行婚礼?他们说在长城上举行婚礼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尤其这段长城景观奇特、雄伟壮观,愿自己的婚姻象长城一样牢固可靠。朋友们,你们中是否有人也想到这里举行婚礼,欢度难忘的一刻?如您已婚,也不要遗憾,到这里度金婚纪念日和银婚纪念日也一定终生难忘。

  (障墙前的丁字路口)

  刚才离开东方台时,有人问我,前面山脊上的那截长城很特别,在这里它起什么作用?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这截高大的城墙叫“支墙”,确实是万里长城所罕见。它与前面的库房楼相通,是库房楼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敌兵来犯,守卫在支墙上的士兵可以最先与敌兵交火,万一抵挡不住,可以凭借支墙,边打边撤退,最后撤到库房楼里,继续与敌人战斗。(手指支墙前方两侧的烽火台)各位请看,支墙北面200米的两侧山头上,各有一个圆形的墩台。你们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吗?我告诉大家,那叫烽燧,就是烽火台。古代战时,利用它点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

  (在障墙处)

  这就是障墙,是金山岭长城特有的设施。在金山岭长城的一些敌楼附近、横着在马道上筑有一道道短墙,这就叫障墙。障墙高2.5米左右,长差不多是马道宽度的三分之二。上面有望孔和射孔,万一敌人攻上长城,守城士兵可以据守障墙,进行抵抗和反击。

  (进库房楼)

  这座敌楼,就是鼎鼎有名的“库房楼”。它比一般敌楼大,在长城的军事设施上最富代表性。这座敌楼不仅有支墙、障墙等防卫设施,它的外侧还筑有一个半圆形战台,叫月城,上面设有密集的射击孔,这是库房楼的第三道防线。在距离障墙约50米的山坡上又筑有一道“挡马墙”,阻挡敌人的骑兵接近。“挡马墙”就是库房楼的第二道防线。这座楼防守如此严密,说明它不是一般的敌楼,可能是史料中记载的叫做“总台”的敌楼,因它旁边有座库房而被称“库房楼”。

  (登上库房楼顶)

  大家请看,长城多么象长长的巨龙,飞腾在险峰峻岭之间,昂首摆尾,气势磅礴。再请往四周眺望,您一定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受:东面,燕山山脉第一峰──雾灵山,隐隐约约,象一位美丽的少女,婷婷玉立在青山之巅;望京楼,耸立于悬崖峭壁,像一位勇士,气冲霄汉;西面,卧虎岭象一只庞然大虎,守卫着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古北口,威风凛凛,势不可挡;南面,波光鳞鳞的密云水库,就象一面明镜,镶嵌在崇山峻岭之间,闪闪发亮;北面,静静卧着的“毛公山”,林涛云海,如催风涌浪,滚滚流向天边。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它们构成了一幅多么美丽的风景画!

  (库房前)

  各位请看,这座房子就叫库房。它长不过6.4米,宽也只有4米,形状跟北方民居没有两样。但请各位注意,这不是普通的房子,它是迄今为止,万里长城上唯一的一间小房,是珍贵的历史文物。据专家考证,是存军粮或弹药的库房。也有专家认为,是前线指挥官住宿的房子。究竟哪种意见正确,哪位朋友要是感兴趣的话,欢迎进行深入考证。

  (库房楼至西峪楼)

  有人问我,这段长城为什么叫金山岭长城,真有金山吗?我现在利用这段时间,向大家作个介绍。

  各位请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对面石山上两座雄伟壮观的敌楼,就是大金山楼和小金山楼。据史料记载,抗倭名将戚继光从南方调到北方任蓟镇总兵官后,发现北方的士兵纪律松散,战斗力很差,于是他上书朝廷后,从南方调来三千士兵,作为骨干。这一招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说,这两座敌楼就是这些士兵修筑的。他们把镇江的大、小金山名字借用到这里,以寄托对家乡的无限思念。正因为这段长城修建在大、小金山上,所以得名:金山岭长城。

  说到敌楼,我要向各位介绍一下金山岭长城敌楼的两个显著的特点:密集和精美。在这10余公里的长城上,居然建有67座敌楼,敌楼与敌楼之间的距离,最长的200多米,最短的只有60米,密集程度,其他地段的长城无法相比。这些敌楼的建筑,处处体现民族特色,形式多样,精巧别致。有方形楼、扁形楼、圆形楼、拐角楼;有两眼楼、三眼楼、四眼楼、五眼楼、六眼楼;有平顶的、穹顶的、船蓬顶的、四角钻天和八角藻井的。造型奇特的猫眼楼,真像蹲在山头上的一只猫,两个了望孔,就象猫的两只眼睛。大金山楼上层那一间仿木制的砖砌小铺房、椽、檩、檐都是用青砖磨制而成,如果不细心看,真以为是木头制的呢。小金山楼的楼门,设计和建造得简直让人难以寻找,如果不动一番心思,是不能进入楼内的。可能是人们特别喜欢这些建造艺术精美的敌楼,他们几乎给每一座敌楼都起了一个形象鲜明、含意深刻、美妙动听的名字,如:望京楼、桃春楼、仙女楼、将军楼……等等。

  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4)

  朋友们:你们好!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闻名中外的金山岭长城。有人说,要看长城之长,上金山岭;要看长城之雄伟,也上金山岭。此话十分有道理。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在河北省滦平县境内。金山岭长城是北京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的交界线。它西起龙峪口,东到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设有大小关隘5处,67座敌楼,2座烽火台,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它被国家定为一级旅游景点、风景区。

  (停车场至砖垛口的道上)

  金山岭长城,始建于北齐,那时为土石结构,单调低矮。十五世纪中叶,明王朝国力由强转弱,北方蒙古族鞑靼、朵颜等各部乘机南侵,京都受到威胁,于是明朝廷决定重修这一段在军事上有重大意义的长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明穆宗把抗倭名将戚继光由闽浙调到北方戍边,任命为蓟州总兵。戚继光率士兵与当地民夫,对东起山海关、西至镇边(昌平县境),1000公里的原有长城,普遍进行了改建和重建。边墙城体加宽加高,要冲地段修筑双层的城墙。又在全线修筑1000多座高大坚固的敌楼(又叫敌台或空心敌台)。在戚继光任职的十四年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在后来的数十年里,明王朝又不断地调兵选将,加以修缮,使它形成一道城墙高峙,战垒林立,能守能攻的坚固防线。金山岭长城,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段。这段长城及所属设施都是砖石结构,气势雄伟,旧貌依然。经专家鉴定,是我国万里长城的精华之所在。

  金山岭长城充分体现了戚继光“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建筑思想。因此,这段长城设施完备、构筑坚实,布局严谨,攻守兼备。长城沿线的沟壑要冲都设有关口,既能出关巡逻,又可对敌人实行迂回包抄。主要关口加设防线,修筑重墙,山巅上还设烽火台。长城主墙与敌楼挽臂相连,互为一体。一些重要地段往往在主墙道上加设九至十多道障墙。

  总观金山岭长城,城关相连,敌楼相望,处处布防,道道设险。遇有战争,烽火传递军情,全线严阵以待。战事和平,沿线驻军可在附近坡地屯田,自筹军粮。

  (砖垛口前)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要进的这个关口叫砖垛口,游人一般都从这里的砖梯登上长城。

  据考证,早在北齐时期,就在这里建筑一个关口。戚继光主持修筑金山岭长城时,又在这里重建了这个砖垛口。

  砖垛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这一带长城上发现的火炮、手雷、石雷、箭头等武器来看,明朝时这里战事不少。近一个世纪,也有大的战事发生。1933年,东北军张学良的,曾经在这里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1948年夏天,北京解放前夕,解放军进攻古北口没有成功。然后改从砖垛口,龙峪口等长城上的关口突破,包抄古北口国民党守军的营地,很快歼灭了敌军,打开了古北口通道。

  (手指文字砖)大家请看,这是十分珍贵的文字砖。在这里能见到的并不多,而在将军楼和大狐顶楼中间,500米的城墙上,这种文字砖就多了。这些砖上面主要记载了当年修筑这段长城的年代以及番号,如“万历四年震虏骑兵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等等。这些文字用楷书或隶书写在砖坯上,烧制而成。长城专家朱希元介绍说,这段文字砖长城,在中国万里长城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字砖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砖垛口至东方台的长城上)

  漫步在长城上,只要您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些有趣而独特的东西。

  长城底部用条石奠基,上部用长方形青砖包砌,中间用土、沙、石填方。城墙顶部的马道上,都用大方砖铺面,可容六、七人并行。马道的陡坡,都用砖砌成梯形台阶,上下方便,不致于滑倒。这是金山岭长城建筑的独到之处。各位请看,马道上每隔两、三米远,就有一条排水沟,排水沟靠外侧的一端,有一个吐水嘴。这吐水嘴作用有二:一是用来排除雨水,防止雨水冲刷墙体;二是守城士兵从这里施放雷石,打击敌人。不知各位发现没有,有的地方城墙设里外两层。墙顶部靠内侧的一面,用砖砌成高1.5米的墙,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墙顶部靠外侧的一面,用砖砌成高2米的墙,叫垛口墙。垛口墙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旗孔,用来插军旗助威,或以旗作为传递军情的信号。无论内侧的宇墙,还是外侧的垛口墙,都设有上、中、下三层射击孔,可供士兵立着、跪着或卧着三种姿势射击来犯之敌。这又是金山岭长城建筑的独到之处。

  另外,金山岭长城上,还可看到数不清的射击孔、了望孔,都饰以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桃形、箭头形、刀把形、锯齿形等等,一个个精巧别致,耐人寻味。请大家在游览的过程中细细观察。

  (在东方台)

  我们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前播放的片头语长城和中央电视台自用广告语:“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背景长城,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是金山岭的骄傲,也是万里长城的骄傲。金山岭长城自1986年开放以来,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13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来观光游览。100多部影视作品展示了金山岭长城的雄姿。北京丽都、王府、凯宾斯基等几十家大饭店多次在这里开展越野攀登,举行篝火联欢、烟花晚会等各种文体娱乐活动。1998年9月,金山岭长城为来自13个国家的“雷励远征计划”活动的160多人在长城上举行大型酒会,取得圆满成功,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印象。

  各位请看(指西方台),那就是台湾“飞人”柯受良1992年飞越长城的地方。当时39岁的柯受良,驾驶着“雅马哈”赛车,象凌空的雄鹰飞越过金山岭长城,成为中华飞跃长城第一人。

  1995年10月6日,瑞典有一对青年在那里按中国风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时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举行婚礼?他们说在长城上举行婚礼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尤其这段长城景观奇特、雄伟壮观,愿自己的婚姻象长城一样牢固可靠。朋友们,你们中是否有人也想到这里举行婚礼,欢度难忘的一刻?如您已婚,也不要遗憾,到这里度金婚纪念日和银婚纪念日也一定终生难忘。

  (障墙前的丁字路口)

  刚才离开东方台时,有人问我,前面山脊上的那截长城很特别,在这里它起什么作用?现在我就告诉大家,这截高大的城墙叫“支墙”,确实是万里长城所罕见。它与前面的库房楼相通,是库房楼的第一道防线。如果敌兵来犯,守卫在支墙上的士兵可以最先与敌兵交火,万一抵挡不住,可以凭借支墙,边打边撤退,最后撤到库房楼里,继续与敌人战斗。(手指支墙前方两侧的烽火台)各位请看,支墙北面200米的两侧山头上,各有一个圆形的墩台。你们知道那是干什么用的吗?我告诉大家,那叫烽燧,就是烽火台。古代战时,利用它点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放的烟叫燧。

  (在障墙处)

  这就是障墙,是金山岭长城特有的设施。在金山岭长城的一些敌楼附近、横着在马道上筑有一道道短墙,这就叫障墙。障墙高2.5米左右,长差不多是马道宽度的三分之二。上面有望孔和射孔,万一敌人攻上长城,守城士兵可以据守障墙,进行抵抗和反击。

  (进库房楼)

  这座敌楼,就是鼎鼎有名的“库房楼”。它比一般敌楼大,在长城的军事设施上最富代表性。这座敌楼不仅有支墙、障墙等防卫设施,它的外侧还筑有一个半圆形战台,叫月城,上面设有密集的射击孔,这是库房楼的第三道防线。在距离障墙约50米的山坡上又筑有一道“挡马墙”,阻挡敌人的骑兵接近。“挡马墙”就是库房楼的第二道防线。这座楼防守如此严密,说明它不是一般的敌楼,可能是史料中记载的叫做“总台”的敌楼,因它旁边有座库房而被称“库房楼”。

  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5)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前往的是承德市滦平县。说到滦平,可以说是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缘的,因为我国大力推广普通话,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制定普通话语言规范过程中,专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语言普查工作,最终,河北滦平被选作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滦平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普通话之乡”。在这里,我们能听到中国最正宗的普通话。

  滦平的滦字指滦河,滦河,古称濡水,上游源头起于围场、丰宁,注入渤海,全长近千公里,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系,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对其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距今有着7800余年历史的红山文化即是对滦河文化带最好的记录与传承,我们大家所熟知的北京最大的饮用水源密云水库、引青入秦的枢纽工程桃林口水库以及引滦入津工程的枢纽蟠龙湖都是属于滦河水系的。可以说,滦河水系养育了河北的承德、唐山、秦皇岛以及北京、天津等地数千万人。老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津、冀三地人民同饮滦河水,真可谓是一衣带水,国家提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说是有着深厚而悠远的历史渊源的。

  滦平,自古以来就是滦河流域的一座重镇,与北京密云县仅仅一墙之隔,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的北大门。是的,滦平与北京的确就是“一墙之隔”,这道墙就是驰名中外的长城。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正是滦平人最值得骄傲的景点——有着“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被长城专家盛赞为“万里长城之精粹”的金山岭长城。

  (二)初识长城

  说到长城,大家就会想起中国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的孟姜女哭长城。那么,修长城是秦始皇的专利吗?还真不是,修筑长城的渊源可追溯到西周,到了战国时期的燕国、赵国和秦国,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也各自修起了长城,甚至齐、楚、魏这样远离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国家,为了彼此防御也修建了规模不等的长城。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时的齐、楚长城。之所以一提到长城就能想到秦始皇,因为他修了一条史无前例的长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为了防御匈奴人进犯,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士卒、民夫,把以前各诸侯国修的长城连接起来,完成了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半岛的万里长城。

  跨越历史,千年一瞬。到17世纪中叶为止,中国历史上共出现秦、汉、明三次大规修建长城的高峰时期。其中明长城是历代修筑技术水平最高、工程最坚固、防御体系最完整的长城。历史过处,后人品评。长城以其雄伟宏大成为中国古代最雄伟建筑工程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被誉为世界古七大奇迹之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国以长城为图案的邮票已发行过多次。(最早1921年7月1日北洋政府邮政署发行)

  回过来,说说我们承德的长城,目前,承德境内共发现了不同朝代留下来的5道长城,见证了在这片热土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绵延不尽的冲突与融合,可以说,承德就是一座长城文化的博物馆。我们就按历史的脉络简单介绍一下这几道长城:

  第一道,在承德最北部今天的围场境内,属于燕长城,分为两道,考古学者冯永谦认为这两道长城分别是燕长城的内长城和外长城,秦始皇链接的是外长城。那是一条用土石筑成的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依然有断断续续的遗迹。

  第二道是秦长城,《中国古代长城遗址报告集》中记载了这道长城:从赤峰进入围场-三义永-殷家店-岱尹梁-棋盘山-龙头山-牌楼-城子-桃山-老窝铺等地。

  第三道修筑于汉代,汉初时期继续使用秦长城,并修了一些长城,但是仍然不能阻止单于率兵南下,即使和亲也没有停止对汉朝的骚扰,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政策,改和亲为主动出击,40多年边征战、边修长城。汉武帝曾派“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飞将军李广来守承德这段长城,“飞将军”的美名也正是在这时候得的。

  到了东汉时期,北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日益强大,向南推进,原来的长城失去了作用,不得不修筑新的长城。但因国力不足,已无力大规模修筑长城,因而修筑了一道特殊的防御工程。其最大的特点是“时墩时台”,互相衔接,构成一道时有墩台,时有长城的预防体系,史学界称之为“墩台长城”。

  于是在承德中部、燕秦长城以南,就有了第三道长城。据《中国古代长城遗址报告集》记载,承德地区汉长城走向是:宁城进入承德县-三道沟门-志云-三家-前庙-头沟,进入隆化-中关-韩麻营-十八里汰,由此分为两支,一支向西经过郭家屯-北兆营-丰宁化吉营-凤山;另一支向南进入滦平哈叭沁-白旗-小营-西地。目前,在承德、隆化、滦平、丰宁等县还有不少墩台,滦河镇也能找到遗迹。

  第四道,明长城,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金山岭这一带最初并没有长城,从秦朝开始一直属于渔阳郡境内的一片无名岭,直到公元555年,那是高洋做北齐皇帝的第五年,为防御更北方的柔然民族,他学起了秦始皇、汉武帝曾经使用过的方法——修长城。征用了民夫180万,修了西起居庸关,东到大海边,共3000多里的长城。至此金山岭一带终于有了最早的长城。北齐长城是一条用毛石、石灰、三和土修建的长城。

  高洋皇帝在历史上没啥知名度,因为金山岭最早的长城是他修的,我们还是得介绍一下:高洋,东魏宰相高欢的次子,高欢死后,长子高澄任宰相。549年(武定七年),高澄谋划取代东魏,未来得及实现,便被厨师刺死,高洋接替哥哥当了宰相。550年(天保元年)高洋令东魏皇帝“禅让”,自己当了皇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在位10年。这个“文宣皇帝”嗜酒如命,患有癫狂症,我说的不是野史,来自正史。史书记载:他有时没日没夜的唱歌跳舞,有时脱掉衣服在身上涂脂抹粉,有时躺在大街上睡觉。三伏天光着膀子晒太阳,三九天光着脚到处跑。有一次在路上拉住一个人询问:“知道当今皇帝怎么样吗?”那人随口答道:“癫癫痴痴,哪能当皇帝?”下场不用说,当即被高洋杀死。他在皇宫里设了一口锅和锯子,每逢喝醉酒,都要杀人为乐,大多被肢解后被火烧或被水煮。他的荒.唐事实在太多,就不一一道来了。北齐存在28年,被北周所灭,北周存在25年,以后就是南北统一的隋朝了。这也印证了一条真理:任何统治者,如果不励精图治,居安思危,不断改革发展,无论有多么坚固的屏障,最终也不会使江山固若金汤。

  到了明朝,戚继光主持修建的这段长城就是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加固而成的,也就是我们即将参观游览的这段长城,后面我会为大家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第五道,金界壕。公元 1115年金国建立,并逐渐强大,十年以后吞辽灭宋,以前的长城不用了,都是自己的领土了。但为防御蒙古威胁,金国几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不叫长城,称“界壕”,是用土石筑起高高的墙体,墙外有深深的壕堑。总长度6500公里。其中一条支线,伸向恒州境内,经过今丰宁满族自治县草原乡附近,还修筑多处边堡。现在还有20多公里的城墙和城址。

  (三)戚继光缘定金山岭

  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八月徐达、常遇春占领北京,元顺帝逃到塞外。当时,古北口、居庸关一带长城已被辽、金、元三代闲置,不起作用了。为了防御蒙古卷土再来,朱元璋下令修建长城,金山岭、古北口这段长城就在北齐的长城基础上修筑而成,其中主要关隘砖垛口、桃春口等都在洪武年间初建,但我们将要看到的金山岭长城还不是徐达等人建的。整个明代,先后20多次增修和重修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长达12700余里。(2009年4月18日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向社会公布:明长城长度为8851.8千米)。

  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撤销大兴州、小兴州,百姓撤到长城以内。外面土地列为只有“卫所”的“军事禁区”。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10月,靖难军到达承德一带。朱棣目标是夺取大宁(今宁城大明城),他的弟弟朱权“拥兵八万,战车六千”,特别是他手底下的兀良哈三卫的蒙古骑兵,骁勇善战,朱棣私底下和兀良哈三卫串通做了安排后,便单骑入城见朱权,两人热热乎乎的相处几天后,朱权恋恋不舍一直把哥哥送到郊外,饯行时伏兵四起,挟持朱权,朱棣没动一刀一枪,朱权及其麾下的兵马尽归朱棣所有。然后在今天承德平泉县进行一次整编。三年后(1402年),朱棣从侄子手中夺过江山,改年号为永乐。朱棣为了感谢兀良哈三卫帮助,“割大宁界之以偿其劳”“仍为三卫”“居则侦保,警则捍卫”,把承德大部分卫所都撤回长城以北。约定兀良哈永为明朝“外藩”。于是,承德一带成了无人区。但朱棣很快就尝到了放弃塞外的苦果。

  此时蒙古地区分为三部分,西部称瓦剌,中部为鞑靼,东部就是兀良哈,鞑靼部的阿鲁台对明朝威胁最大,兀良哈部“阴附”于阿鲁台。二寇相结,给明朝带来了烦。

  到了朱棣的孙子明英宗朱祁镇时期,蒙古部落逐渐进入承德一带,并成为游牧地和进犯长城的基地。兀良哈三部中,福余、泰宁分布在东北,最为强大的是朵颜部在承德这一带。翻开史书,朵颜进犯承德南部各长城的记载比比皆是。

  为了边墙本身的防守和修筑,朝廷把边墙分为九部分,这就是明朝的“九边”,也叫“九镇”。这里属于蓟镇,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灰岭口,全长1200多里(自增设昌平镇后,西改至慕田峪,全长1765里),称为“蓟镇长城”“燕蓟长城”,总兵驻在河北省迁西县三屯营。蓟镇长城分为十二段,每段由一路兵马守卫。其中95华里称为“古北口路”。古北口路中有20多里就是今天的金山岭长城,但当时还没叫金山岭。

  嘉靖年间,明朝那些不太友好的邻居屡屡来犯,镇守蓟镇长城的大将无法保证边境安定,17年间,更、撤主将十多次。怎样加强蓟门的防守呢?1567年(隆庆元年)十二月,戚继光奉命北上。先在北京任神机营副将,管6000人,后任命为蓟镇总兵。

  介绍一下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1528年(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戚继光出生在山东登州将门之家,祖籍是安徽省定远县昌义乡。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是朱元璋的“铁杆”支持者,出征云南时阵亡。朝廷赐予戚祥之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务。明朝廷真是幸运,区区一个世袭的官职,便网住了一个英武的家族。从此,戚家迁到了山东。传到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他虽身为武将,却能被举荐为“孝廉”,这是当时很高的荣誉称号了。然而,戚景通看不惯当时的官场黑暗,于1538年(嘉靖十七年),以侍奉老母为理由,请告回乡。退休后的戚景通有两个事,一是埋头研究抗击鞑靼的军事方策,二是培养儿子。15岁时,戚继光就因文武全能在家乡一带很有名气。戚景通72岁时身患重病,便催促戚继光去北京办理“袭职手续”,并将自己撰写的军事上策上奏朝廷。这样,17岁的戚继光就任登州卫指挥。曾赋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明效命疆场的决心。21岁时以指挥官的身份,帅山东六郡卫所士兵远守蓟门,这是戚继光第一次执行戍边任务,在这一带长城度过大半年的时光。从此一连五年,春来秋返。22岁时参加山东乡试,中武举人,第二年赴北京会试,正赶上俺达汗攻打北京,史称“庚戌之变。”,朝廷各路援军赶来支援,北京戒严,会试的武举都参加守城,戚继光被任命为总旗牌,督防九门,御敌方策被兵部采纳并刊布出来,供大家学习。戚继光被朝廷记录为“将才”,成为“后备干部”,此时23岁。

  戚继光成名是因为抗倭,倭寇就是日本海盗,主要指日本武士、浪人,他们不断掠夺中国沿海地区。从元末开始,作恶200多年。日本古称“倭奴国”所以把日本海盗称为倭奴,手段极其残忍,抓到男人当苦力,打仗时当先锋,女人轮奸,干杂活。攻杭州、湖州等地,杀人无数,大地尽是血色。杀死婴儿取血喝酒当饮料。回到日本的倭寇带着大量的金银珠宝,让人眼红,更激起新一轮的掠夺欲望,更多的倭寇一批批侵扰中国。明朝为倭寇所扰,虽绞尽脑汁仍无良策彻底平定倭患。到了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26岁的戚继光升任指挥佥事,负责山东备倭事宜,两年后,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28岁的戚继光被调到抗倭最激烈的浙江战场。相传慈溪龙山所之战,当明军溃败时,戚继光跳上高石,三箭射死三名倭寇头目,扭转战局。“三箭退敌”一直被传为佳话。此后,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胜仗,浙江沿海基本平定下来。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35岁的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帅6000兵马去福建。到1567年(隆庆元年),福建倭寇基本平定。戚继光在抗倭战场上战斗十三、四年时间。在中华民族防抗外来侵略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戚继光名垂青史,主要是治军有方,其实也是费一番周折的。在浙江抗倭的明军有两种:一种是外省来的“客兵”,虽待遇优厚,但不服管理。另一种是本地浙兵,许多都是市井无赖,素质太低,当兵只为领饷吃饭,戚继光曾花大力气训练3000绍兴兵。不过很快就发现,他们都不靠谱。最后把招兵地点选在义乌,因为义乌有银矿,为了争夺银矿开采,义乌人与邻县永康人双方发生械斗半年有余,义乌之民勇敢、团结、彪悍,令戚继光佩服。招兵要求很快制定出来:“市井猾民”不要,当过兵打过败仗的不要,正在官府服役的不要,有本事但不听话的不要,皮肤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不要。经过严格筛选,3000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为人老实,遵纪守法,服从政府,敢打硬仗,敢冲锋不怕死,具备二愣子性格的“肌肉男”很快招满,成为“戚家军”最初的骨干,后来发展到6000人。再配合以“鸳鸯阵”为代表的各种阵法,对倭寇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南倭北虏”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南倭”平定了,剩下的就是“北虏”。1568年(隆庆二年)初,41岁戚继光怀着满腔热血来到北京“报到”,他曾在抗倭时就做“南倭北虏”战事对比:第一,倭寇最多每次两万,鞑靼经常十万,边界几千里,齐全力攻一点,很容易。第二,倭寇多是步兵,战斗在五步之内。鞑靼是骑兵,行动凶猛。第三,倭寇受大海和季风影响来去有规律,而鞑靼骑兵不定。第四,明军使用火器在北方常处下风,作战不利。第五,北方各镇观望,号令不一。刚“报到”就向朝廷上了《请兵破虏四事疏》,提出上、中、下三个对策:上策,招10万兵,组建一支必胜,以这为基础,分训九边之兵,大修屯正,寓兵于农,不仅强兵,还能富国;中策,练兵5万,可与鞑靼一战,使他们不敢南犯,保十几年内安宁;下策,练兵三万,可加强防御,迎战来敌。但因为种.种原因,戚继光连下策也无法实现,

  但他是个很现实的人,既然“攻”不了,那就“守”吧,视察过长城过后,他向朝廷“打报告”,提出了对蓟镇长城加固扩修的想法,朝廷同意,在蓟镇总督谭纶的支持下,戚继光开始筹划设计修筑长城的方案。

  戚继光对长城的构造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除了加高加厚城墙,要冲之地增筑重墙,又创建了“空心敌台”,上下两层,或者三层,上层四周是垛口,中间有铺房,下层是空的,四面设箭窗;有的下面还有一层,可以发火炮。为了推广他的新式敌楼,戚继光准备先搞个“示范工程”,刚好1569年(隆庆三年)夏天,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领一支沂州兵从山东来蓟镇戍守。戚继光奏请朝廷,让这支参加修建长城,修筑过程中以功论赏,每修建一座空心敌楼赏50两银子,质量优秀者再奖50两。很快,7座最早的空心敌楼建好了。有了典型引路,边将们在空心敌楼里值勤,既舒服安全,又可以有效的防御敌人,能攻能守。很快人心安定,工程顺利进行。戚继光根据“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把蓟镇的长城、关口进行了增改扩建,代表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最高水平。

  原来的边将根本不敢跟蒙古骑兵正面开战,为了树立榜样,戚继光奏请朝廷调来了经过严格训练的浙江兵。1569年(隆庆三年)的一天,3000名浙江兵来到蓟镇,恰逢大雨,但直立雨中,军容整肃,从早晨直到下午,丝毫未动。当地官兵见到此景,不禁惊骇。训练过程中,戚继光撤去一些不称职的官员,按章处置一些违反纪律的士兵。初期士兵分散在长城上建敌楼,每月抽出时间“小操”“分操”。3年后敌台初步建成,就过渡到与敌人实战为目标,以大型操练为主,注重战术训练。

  根据蒙古骑兵万马奔腾的特点,他创立了车营,注重车、马、步兵的混合训练,与现在的“集团军”相似。“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而马步军处其中。又制拒马器,体轻便利,遏寇骑冲突。寇至,火器先发,稍近则步军持拒马器排列面前,间以长枪、莨筅。节制精明,器械犀利。”车就是“城墙”,如同“可移动的长城”,当年金山岭、古北口内外就有这种“有足长城”,史籍记载:有一次,鞑靼准备南犯,但是害怕这种有足长城的威力,竟然在长城外徘徊两个月都没敢进犯长城。这次,戚继光做到了兵家所推崇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

  戚继光曾多次率兵出塞追击来犯蒙古骑兵。边修长城边作战,几年后边境就太平起来。《明史·戚继光传》称:“戚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边塞太平的原因全是因为戚继光的功劳吗?当然,好的将领是主要原因,长城的加固作用也不小。但要往大了讲,明朝对蒙古的政策才是根本原因。蒙古长期进犯是为了与明朝互市,但是明朝多次无理拒绝,甚至杀死使者。频繁的战争给内地和蒙古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明朝军费开支巨大,老百姓不得安宁。蒙古受到经济封锁,缺衣少食。双方都感到必须要改变这个局面。宣大总督王崇古借俺答汗的孙子把汉那吉投明之机,向朝廷提出“封赏”和“贡市”的具体办法。在张居正和高拱的支持下。穆宗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三月封俺答为“顺义王”,长城沿线设了十多个马市,民间私市也渐渐兴旺起来,史称“隆庆议和”。边境渐渐太平下来,但军事上的胜利是政治上谈判的筹码,“弱国无外交”,想要获得尊严就要自强。

  后来,长城还不仅有防御敌人的作用,还能防备关内汉人的逃跑。明中后期,社会矛盾激化,起义失败后,怕遭到迫害,就往塞外逃,大的关口有重兵把手,过关不容易,小关口是很容易蒙混过关的。逃到关外的汉人很受欢迎,因为他们会种庄稼或者有手艺,可以帮助蒙古人生产。这些汉人自称百姓,蒙古人也管他们叫百姓,聚居的村落也就叫百姓,但蒙古话音的百姓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却谐音“板升”了,约定俗成,“板升”成为塞外汉人村落的专用名称。规模大点的“板升”成为“板生城”,口口相传简称“板城”,一直延续到清朝。今天,承德还有很多地区叫板城,最著名的要数“板城烧锅酒”了!

  (五)龙跃在渊

  其实,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交流,政治的得失,不是一座长城就能挡得住的,它既没挡住进攻,也没挡住偷渡。如同二战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伯林墙,再坚固的长城也阻挡不了历史的进程。

  到了清朝,长城开放了,这里成了的通道,长城守军就有了反的任务。1691年(康熙三十年),古北口总兵蔡元报告:“古北口一带边墙,坍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说:“昔日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巩固。”康熙帝以他的智慧察觉到了历史的脚步,于是清朝不再修长城了。在承德修建避暑山庄,修寺庙,随同皇帝木兰围场,团结少数民族首领,统一战线,实施怀柔,众志成城,成为他最为坚固的“长城”。

  金山岭长城曾遭受过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1679年9月2日(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发生了一场大地震,史称“十八年大地震”,震中就在三河县和平谷县之间,地震8级,震中11度,与唐山大地震相同。金山岭距震中75公里。还有人为的破坏,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大小战事即达130余次。其中,最为惨烈的当属1933年3月发生的著名的长城抗战。日本侵略军与中国的交战中动用了飞机大炮。1936年,日本侵略军修一条由承德到古北口的铁路,拆除了古北口的关城。1972年,“沙通铁路”开工,为解决住房,也曾拆砖盖房。

  1980年11月的一天,国家旅游局、文物局、财政部的专家们来到这段长城面前,看到眼前的一切,他们又惊又喜,中国大地上还有保存这么雄伟壮丽的长城啊!真是祖先给我们的恩赐啊!于是,各大报纸电视台纷纷发布同一条消息《河北省滦平县发现第二八达岭》,一时间传遍天下。但不能总叫第二八达岭吧,于是有关领导和专家集思广义。最后确定这段长城的正是名称为“金山岭”,为什么叫金山岭呢?经专家考察后得出结论:夕阳下的长城呈金黄色,并且有两座敌楼分别称大金山楼和小金山楼,其中“金山”二字引起了专家的兴趣。又对比“八达岭”加上个“岭”字,组成了“金山岭”。这样,400多年的老长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新的名字,并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981年3月20日,国务院女副总理陈慕华来到这里,金山岭的开发工作全面展开。1984年9月1日,邓小平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把对长城的保护、管理、宣传、研究等工作推进一个新的阶段。

  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金山岭长城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130多个国家驻华使节来此观光游览,160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火烧圆明园》《武状元苏乞儿》《长城大决战》《神话》等等,最有影响力的是新闻联播前“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片头曲的背景。还有万人徒步、马拉松等活动在此举行。

  (六)品味金山

  “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位于承德滦平县巴克什营乡东南八公里处与北京的密云县接壤,西起龙峪口东至望京楼全长10.5公里,沿线有重要关隘5处(龙峪口、桃春口、砖垛口、沙岭口、后川口),敌楼67座,烽火台3座(两圆一长方型)。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区。军事专家评价这里: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典范;美学专家评价这里:恰似一件工艺品!

  中外游人为什么格外喜爱金山岭呢?

  第一,视野开阔,气势磅礴。从地质学的角度看,这里属燕山褶皱与内蒙古背斜的过渡带。2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巨大的地壳升降运动和亿万年的时间雕琢,造就了百态千姿的自然奇观。再与古老的长城交相辉映。站在高处远眺,十多公里的长城尽收眼底,似一条巨龙在山峦间起伏绵延,此景惟金山岭长城独有。

  第二,敌楼密度高。只有10.5公里的长城上居然有大小敌楼67座。敌楼与敌楼之间距离最长200米,最短只有60米,敌楼密集程度之高是万里长城中罕见。

  第三,防御体系完善,构筑坚实。敌楼的数量和位置因势而异,依山凭险,设有障墙、支墙、挡马墙、坞墙、战台、炮台、瞭望台、射孔、礌石孔等,层层设防,可谓固若金汤。很多设施在其他地域长城中是绝对没有的。

  第四,建筑艺术精美。敌楼有砖木、砖石结构;楼墩有方形、圆形、扁形、拐角形等;楼顶有船蓬形、四角形、八角钻天形、穹窿形,可谓是异彩纷呈,独具匠心,连数不清的瞭望孔和射击孔都装饰了不同的图案;三层空心敌楼、500米文字砖城墙和麒麟影壁更是举世无双。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是“原装”,除一部分修复以外,大部分保留原始风貌,体现出苍凉悲壮的野性美和残缺美,使人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而流连忘返。

  一会儿抵达停车场后,要先上洗手间,上长城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是索道,可直接到达小金山楼;另外是徒步,长城上从西到东依次是砖垛口、沙岭口、后川口、东五眼楼四个通道。全程禁止吸烟,我们要文明旅游。今天我要陪您一起迈开双脚,感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意境。

  1.砖垛关广场浮雕文化墙

  此文化墙共分五部分,从右向左依次展示了金山岭长城的发展史:第一部是明代戚继光在金山岭督查续建、改建长城工程。第二部分是隆庆六年(1572年)10月,戚继光借领导视察之际,指挥兵车铁骑10多万人,以古北口、金山岭、雾灵山为中心,举行了为期7天,连同校阅共历时20余日的长城对抗演习,规模空前,为古今练兵史上的壮举。第三部分展示了康熙三十(1691年)五月,康熙帝上谕“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标志古代修建长城的历史宣告结束。第四部分是1933年3月10日,历时两个多月的著名古北口长城抗战爆发。东北军一零七师、一一二师及国民党第五十五师、第二师和第八十三师等部相继参战,七十三旅(旅长杜聿明)在金山岭长城的龙峪口与日军骑兵第八联队和三十二联队展开激战的情景。第五部分是改革开放后,世界各地的游人走进金山岭,长城走向了世界的画面。

  2.砖垛口平台

  这个关口是有咽喉要道之称的砖垛口,是我们登临长城的其中一个入口,重要关隘之一,宽1.6米,高2.3米,只是一个用砖拱起来的弧形劵门,清代史料称为“砖垛关”。相传,早在北齐时期,就在这里建筑过一个关口,后经专家考证,砖垛口始建于洪武年间,戚继光大规模的重建,在砖垛口两侧修建了一连串的敌楼和炮台,使它易守难攻。因为距离古北口很近,每次攻打古北口,都企图从此突破,因此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关口平时开放,人来人往,关内外通商,是朝廷收税的关卡。战时关闭,防止敌兵由此突破。如果敌兵败下阵来,城内士兵要趁热打铁,打开关口,放出人马战车,冲向敌兵。砖垛口起到了既能守又能攻的作用。考古时从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火炮、手雷、礌石、箭头等武器,说明在明朝时这里曾经战事不断。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俺答汗进犯古北口时也波及到砖垛口一带。1933年,东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曾经在这里与日军进行过多次激烈战斗。1948年夏天,东北野战军进攻古北口没有成功,就是改从砖垛口、龙峪口等长城上的关口突破,包抄古北口国民党守军的营地,攻下了古北口。

  3.砖垛楼

  您要看长城之长、长城之雄伟,必登砖垛楼,因紧邻砖垛关而得名,1569年戚继光光修建,2008年修复,楼体与关城劵门相连,楼基称战台,上层箭楼,箭楼分两层,为砖木结构,一层储备器械,二层为士兵休息、警戒、御敌之用。城体大部分是明代的旧墙,在阳光的照射下,原来的砖发出亮晶晶的光,后补上去的砖有些发乌,没有光泽,由此可以辨别出哪些是原貌,哪些是后来修缮过的。站在顶层,举目眺望,视野开阔。

  4.砖垛口到东方台的长城上

  高的外侧墙叫垛口墙,高2米。在垛口墙上,每隔二米便设一个垛口,垛口下方镶嵌一块殷红色的垛口石,石上凿有直径5厘米,深10厘米的孔。做什么用的,说法不一,总结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插军旗助威,或以旗来传递信号;二是明代从西方引进了一种叫“佛郎机”的武器,佛郎机下面有轴,把轴插在小洞内,可转动做扇面射击;三是插护官转板,护官转板是一个方板,下面有个木轴,敌人打击你时用转板将垛口封死,当你打击敌人时转动方板露出垛口。垛口两侧各用7块垛口砖,一块三角形帽子砖砌成,呈现斜面扇形,适应射击的角度,既保护自己又能更大范围的观察敌情,打击敌人。

  砖垛墙底下砌成一个凹形斜面,上面搭上一块凹形条石,内侧砌上半圆形城砖,这“卵”形的洞叫礌石孔,也叫悬眼。守城士兵从这里观察敌情,施放礌石,孔下外侧设有礌石槽。礌石有两种:一种是把一块圆形的石头凿空,装进炸药、导火线,封好备用,一旦敌人进犯,礌石通过礌石孔抛出,形成一个弧度,然后落地,碎石四射,击打敌人,利于近战。另一种是中间没孔的石球,旨在远攻。

  在金山岭其中一座敌楼里曾发现5个礌石,里面装有500克的明代火药,用火柴点燃仍能起火发出咝咝的响声。还发现铁炮、手铳、手雷、箭头、铁弹丸、铁蒺藜等珍贵的文物。

  矮的内侧墙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只有1.5米,比垛口墙矮,是防止作战士兵滑落,无需太高,顶端是三角体形状的帽子砖,既能遮风挡雨,又美观大方。在宇墙上的孔是叫通风孔,因为长城东西走向,北方经常刮北风,北风经过垛口后风力会加大,把对准垛口的部位的通风孔设计成喇叭形,起到通风并减少风阻,更好的保护墙体的作用。这些通风孔都装饰了各种各样的图案,有桃形、箭头形、刀把形、锯齿形等等,一个个精巧别致,让这个充满了血腥的战场,多了点艺术的温馨,确实是很难得。

  城墙是长城的主体,大部分以条石为基础,青砖包砌,糯米浆白灰勾缝,内填充石块、沙土,上层垫压石灰,然后砌上两层青灰的方砖,作为马道。我们脚下的马道,宽约3.5米。都是用大方砖铺面而成,可容六、七人并排而行。马道的陡坡处,都用砖砌成了台阶,上下方便,不至于滑倒,在马道遇有缓坡处,每隔几米,就竖起一道高出地面的砖,这就是排水沟。排水沟关外一侧高,关内一侧低,这样雨水很快就能从宇墙底下的排水孔流出马道,由于关内墙体大都是向阳的方向,这样雨水排出墙外后会很快风干,起到保护墙体的作用。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通风口就是射击孔:戚继光想一改过去死守长城的做法,强调纵深防御。敌人来攻,可以突破长城防线,但前面等待他们的却是戚继光的“集团军”。诸兵种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等敌军支持不住想要逃跑,这时的长城又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屏障。内侧宇墙上布设的上、中、下三层通风口又成了射击孔,可供士兵以立、跪、卧三种姿势射击敌军。或者敌人进入关内会和关外的敌人对守军形成两面夹击的局势,有了内侧宇墙上的射孔,守军既能防外,又能防御内,阵地没变,防御范围却扩大一倍。

  城墙就有这么多的学问。那么金山岭上该有多少学问值得我们去研究,真是学无止境啊!

  5.在东方台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片头曲以及现在各频道早晨开播时,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出现的长城便是金山岭长城。这是金山岭的骄傲,也是万里长城的骄傲。

  我们回望砖垛楼上面的那个战台就是西方台:

  台湾飞人柯受良1992年11月15日飞越长城的地方,当时39岁的柯受良驾驶雅马哈赛车凌空飞越金山岭,飞越弧线距离32米,直线距离14米,成为飞越长城第一人。

  2001年6月16日,41岁的东北大连倒骑王于顺业,为支持北京申奥成功,驾驶国产嘉陵125型摩托车,在这里凌空倒飞金山岭,震撼世界,成为倒骑摩托车飞越长城第一人。

  1995年10月6日,瑞典有一对青年在那里按中国风俗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时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举行婚礼,他们说在这里举行婚礼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尤其这段长城建筑奇特,景观雄伟,愿自己的婚姻像长城一样牢固可靠。怎么样,未婚的朋友们,是否也想到这里举行婚礼,把这难忘的一刻留在长城?已婚的朋友们也不要遗憾,以后还有那么多的结婚纪念日,都到金山岭来过,我们永远欢迎您。

  6.三岔口

  站在这里往高处先看这座将军楼(库房楼):它位于砖垛口与沙岭口的制高点,在它周围有:烽燧、支墙、拦马墙、障墙和坞墙,可谓是壁垒森严。专家称其为明长城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敌楼”。

  请大家再看对面的两个山头,各有一个瞭望烽燧,俗称烽火台,是当年传递军情的地方,一旦有敌人,马上点烟火报警,及时发出信号,夜里点的火叫燧,白天放的烟叫烽,这种传递军情的方法起源于2700年前的周代。

  面前山脊上延伸到山脚下的这段长城,是建在长城外的一道城墙,叫支墙,守城士兵在此扼守,两侧设有炮台、战台,支墙西侧垛口墙与砖垛关一带的长城相互呼应,形成一个半包围圈,可夹击入侵砖垛关的敌人;支墙东侧的垛口墙与沙岭口一带长城相互呼应,又可以合成一个半包围圈,可夹击入侵沙岭口的来犯之敌。敌人来犯首先进行阻截,一旦抵挡不支,士兵可用支墙做掩护,边战边撤,牵制敌人,延缓敌兵进度。因为直通将军楼。调动兵力出入便捷。支墙是将军楼的第一道防线,是金山岭长城独有的建筑。

  在将军楼外侧50米远的山腰上,有道用石块砌成的墙,高3米,宽1米,长200米,叫“拦马墙”,好似现在修的拦水大坝,彪悍的骑兵在挡马墙前,会威风顿挫。这是库房楼的第二道防线。

  在将军楼两边的长城上分布着炮台。想想当年铁炮林立,威风大振,令敌人闻风丧胆!

  7.通往将军楼(库房楼)的阶梯上

  这9道短墙,墙上都有瞭望孔和射击孔,高约2.5米,占阶梯宽度的2/3,这就是障墙。每道障墙远近不一,后面都有士兵活动的空间。敌人一旦攻上城墙,在障墙的掩护下,守军边打边撤,撤入敌楼,也可凭借障墙,利用射击孔打击敌人,直至赶走敌人。障墙是将军楼的第三道防线,被长城学家称为长城上的长城,是金山岭和古北口长城特有。

  8.将军楼(库房楼)

  登上这鼎鼎有名的将军楼(库房楼),南北宽9.6米,东西长10.3米,分为两层,底层作战层,上层建有铺房,以条石作为基础,建筑材料工艺确属一流,据说每块砖约重12公斤,看上去十分气派。

  在将军楼外侧的敌楼脚下,筑有半月形的围墙,叫坞墙,人们起了很多形象的名字——月墙、月城、重墙等,长15米,高2米的围墙,顶端有垛口,墙壁上布满射击孔。如果敌人一旦冲上拦马墙,守城士兵就凭借坞墙射击堵截。敌人再登上坞墙,守城士兵与敌人短兵相接,你死我活。更不用说将军楼上的士兵,可以凭借敌楼上的箭窗、垛口,打击逼近的敌军了,坞墙是将军楼的第四道防线。

  9.军事指挥所(库房 )

  万里长城万里长,唯独此处一间房,将军楼就是因这所房屋而得名。青砖青瓦,木梁木柱,长6.4米,宽4米,高1.9米,其形状与我国北方的民居一模一样,它与房前的长城建于同一时代,是珍贵的文物。据考证此楼为前线指挥官办公和住宿的地方。专家对附近三个关隘长城内200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也发现类似的房屋遗址,从位置看应该是每一段的军事指挥所,但只有这间保存最完好。

  过去曾在将军楼附近的长城上发现过刻有“隆庆四年夏孟(即四月)之吉”和“隆庆四年秋季(即九月)之吉”两块石碑,上面刻有戚继光、戚继美、谭纶、刘应节等人的名字,说明这个地方与他们关系密切,而谭纶、刘应节当时都是“省部级”官员,他们来此,证明这应是“前线指挥部”所在地。将军楼是戚继光主持修建的最早的7座敌楼之一。再联系到此处防卫如此严密,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推测,这间房子应该是前线指挥官戚继光办公和住宿的地方,还可能接待过朝廷来此视察的军政要员。

  10.西域楼

  这座敌楼,始建于1569年(隆庆三年),相传为宁夏兵所建,因而得名西域楼,原为砖、石、木等材料,上下两层。也许是毁于地震,也许是毁于战火,因二楼的木制楼板年久腐烂塌掉,东部落差较大,在内墙基础处用凹型方式修建石拱门,只能一人通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式。此楼为濒危敌楼,请您不要靠近墙体,注意安全。

  1984年修建长城时,砖料已经运至楼外,国家文物局专家建议在砖垛关至沙岭口这一经典环线上,保留一座历史原貌的敌楼,供后人观赏,因此未对此楼修复。

  您是不是仿佛感觉到了古战场扑面而来的烽火热浪,闻到了狼烟点燃后的刺鼻气息,怀古及今,一切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一切已成为历史变迁的痕迹,又仿佛在提醒我们要珍惜这得之不易的和平。

  11.沙岭口

  沙岭口是登上长城的入口之一,始建于1368年(洪武元年),与当时的砖垛关是最早的两个重要关口,是进出关内外的重要通道之一。对内外两侧入侵者都可防御,曾设重兵把守,关内150米山脊处设有总指挥所,现仅存房屋遗址。

  但是由于这两个关口的防御能力较差,敌兵多次由这里突破,攻入京都,大肆掳掠。于是戚继光加强了沙岭口和砖垛口的防御功能,首先在两个关口前方的山顶上修筑了烽火台,后修了支墙,战台上配有多种火炮,一旦兵临城下,最后可以施放“礌石”,牢牢的封锁住砖垛口和沙岭口的通道。游客可由此下山,此处距停车场1300米。也可以前行五百米出小金山楼乘索道或前行1200米从后川口步行下山。

  12.黑楼

  这座明二暗三的敌楼叫做黑楼,也叫黑姑楼,又一座建筑奇特的敌楼。敌楼的东、西两面虽然各设了一个楼门与城墙相通,但西面的楼门却设在了地下,叫地门。地门内有一条宽70厘米的狭窄暗道,用砖头砌成17蹬台阶,直通二楼和三楼。万一敌人攻上了城墙,马上紧闭地门,暗道口用木板盖严,敌兵很难攻入楼内。即使地门被攻破,那么守卫在二、三楼的士兵,也可以居高临下,将敌人消灭在暗道之中。如果攻城敌人太多,也可延缓进程,为赶来支援的士兵提供宝贵的时间。

  为什么叫黑楼呢?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当年戚继光主持修建金山岭长城时,有位叫黑姑的姑娘,因年少丧母,随父来此戍边,与士兵一起建长城,不料一场天火把刚修好的敌楼点燃,黑姑因救火而丧生。士兵为了纪念她,将用砖石重修的敌楼命名“黑姑楼”,后传为黑楼。虽然只是个传说,但是真的能偶尔找到有些砖石被火烧过的遗迹

  13.小金山楼:

  可以用扑朔迷离来形容小金山楼,条石基础,青砖到顶,顶部有铺房。南北宽10.5米,东西长12米,高8米,在层层障墙的掩映中呈拐角形,显得越发的神秘。

  考察者当年来到这,也如进入了迷魂阵。一般的敌楼都有门与长城相通,以便于戍边将士往来巡逻和相互救援。而走进小金山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城墙和敌楼没有门。返回来,仔细在内侧的城墙下边,发现个1米多高的小券门,从小券门爬出去,无路可走,只有不明显的岩石阶梯直升崖顶。边爬边找,仍找不到门。却发现已置身城墙以外,终于在头顶敌楼的墙上看见一个大的射击孔,钻进去才明白这实际就是楼门了。

  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假如敌人攻上了城墙,付出惨重代价打到这里时,却突然发现撞墙了,迎接敌人的是来自头顶上的射杀,估计也死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晕头转向总算找到城墙内侧的劵门时,也没有逃离守军的射杀范围, 即便敌人命大没死,攻出了劵门也不用高兴的太早,横在眼前的,又是一条非常难走的岩石小路,而且头顶上还有无数要命的东西在不停地“招呼”。还能躲过活下来的敌人绝对是鸿运高照,没时间多想,又得手脚并用爬上这条岩石坡,那么最后迎接他的,却是一个大射击孔,好几杆火枪在那等着呢,就算是大罗神仙,门没进也彻底死定了。这样的设计在整个万里长城从未发现过。

  进入敌楼内,楼内有两道砖墙,共有8个卷门,周围墙壁厚重坚固,共有十个箭窗。地面方砖墁地。顶棚用青砖拱起3个通拱,呈现3道船棚形状。这种古代建筑真是让人大开眼界。从石台阶通道到达楼顶平台,上面有铺房,铺房门对面的外侧砖垛墙上有一块非常考究的青砖影壁。为士兵出入铺房做掩蔽。

  14.大金山楼:

  用真伪莫辨来形容大金山楼。楼长13米,宽8米,高10.8米,形状与小金山楼相似,只是门比小金山楼好找,有两个很大的石拱门,人称古石门。

  这座楼最大的特点是楼上铺房的建筑材料不用木料,而是采用一种时尚、坚固、耐久的工艺——仿砖木,这些檩、枋、椽都是用青砖磨制而成,数一数前檐有方椽、圆椽31根,据说同时期的木结构的建筑物早都不存在了。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当年发现大金山楼的时候,仅有楼顶垛口有些破损,其他保存得相当完整。一直保存比较完好的敌楼,其他长城并不多见。修复大金山楼时,还曾发现过精美的螭吻和瓦当,可以想像,当年一定精美雅致的,体现出了江南的建筑风格。从大金山楼发现“万历六年墙子路造”的“文字砖”表明,他们是修建于1578年,比将军楼“年轻”10岁。

  金山岭的名字源于这两座敌楼,两座敌楼的名字来源于下面的两座山头,大金山和小金山,以前曾长期是无名岭,传说直到浙兵来此修建长城时,为了寄托对家乡的思念,用镇江的大、小金山为它们命名,所以敌楼具有江南情调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大、小金山楼附近,还发现小石窝,经专家考证是士兵凿制的石臼,主要是用来贮水、舂米。在长城还发现很多士兵的生活用品,如石杵、菜刀、油灯、陶罐、瓷碗、酒具、铜币、石磨、香炉等。

  15.后川口

  后川口建于1368年,和沙岭口一样,后川口是金山岭长城的重要关隘,是进出关内外的重要通道之一,曾设重兵把守,关内40米处山脊上设有总指挥所,现仅存房屋遗址。由此下山您将完成5公里的徒步旅行,这里距离停车场1900米。如果您还想继续挑战自己,可以前行2000米至东五眼楼,由景区东门下山。

  16.花楼

  这座敌楼叫花楼,上去需要爬一百多磴残缺不齐的台阶,基本都是高度超过宽度。花楼不仅是东西敌楼的枢纽,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担负着守卫后川口的重任。东西长13米,南北宽8米,高10.3米。现在看来它与别的敌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据当地上了年岁的老人讲,当年走进去可看见四壁布满了各种雕刻,有各种花卉,如牡丹、海棠、荷花、绣球等等;还有各种动物,如狮子、老虎、豹子、海马、龙、凤等等。楼门石柱四周窗框用汉白玉雕砌。简直就是一个艺术世界!现在仅能看到的是一个汉白玉的门槛。只能靠我们去想象当年华丽高雅的景象了。

  花楼又有一个名称——将军楼。将军楼是名气最大的敌楼之一,因为有段传说:女扮男装的将军武桂花,因抵御外敌,屡立奇功,受到皇帝的嘉奖,又亲自参与长城修建,最后为国捐躯。为了纪念这位女将军,把她参与建设的这座敌楼叫做将军楼。把将军楼外的一条山沟命名为将军沟,世代相传。

  17.拐角楼:

  此楼和长城的两面墙均形成一个垂直的90度角,故称拐角楼,拐角楼和其他敌楼不同,是一座木结构敌楼,长12米,宽9.4米,在敌楼内没有采用砖拱,而是用木柱支撑着顶部,柱顶石为0.6米,四面墙内有20根立木,立木上下用横木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有底层上楼也是以木梯相连,顶部覆盖木方,上层建有木结构铺房,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只是在底层楼的墙体内还残留一些木材。

  18.东五眼楼

  东五眼楼是因此楼设有5个箭窗,且在金山岭长城的东段而得名。砖石结构保存完好。可由此下山至金山岭东门或原路返回从后川口下山。此处前行1200米进入司马台景区,需要重新购票,有景区工作人员在此值守。由此向东还可以走3座敌楼。(麒麟楼、大壶楼、碾子沟楼)

  19.麒麟楼

  这座敌楼东西10.1米,南北10.5米,为不完全正方形的双层敌楼,特殊之处在于上下两层之间没有楼梯,只有一个四方形的小天井,有楼无梯,当年守军借助木梯或软梯上下楼。如今木梯和软梯都不见了,一般人要徒手攀上这垂直的3米多高的天井,是非常困难的,而万里长城上仅存完整的浮雕影壁——麒麟影壁,就修筑在此楼的上面。

  影壁墙用青砖砌成,高2米,宽2.5米,面向北方。影壁上用15块青砖,拼制成一幅浮雕的画面,画面中的麒麟呈奔跑状,四周驾祥云,头扭向侧后方,嘴微张,舌头外吐,尾巴高高翘起,显得生龙活虎,威风凛凛。数百年来,由于人迹罕至,少了许多人为破坏,因此虽历经了四百多年的风霜雪雨,麒麟影壁依然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这座敌楼的原名小壶顶楼,关于“壶”字,有的资料上采用弧形的“弧”,还有狐狸的“狐”,细想都有道理,采用弧形的“弧”,是因为敌楼内的顶棚成穹隆顶,用水壶的“壶”因为穹窿顶点留有一孔,从下往上看很像水壶的壶盖,采用狐狸的“狐”是因为远看整座敌楼像狐狸的脑袋。而现在因麒麟影壁而普遍称为麒麟楼。

  20.大壶顶楼

  从麒麟楼继续前行就可看到马道两侧的墙砖上刻满了文字, 称为“文字砖长城”,一会儿我要再详细讲解。前面这座就是大壶(狐、弧)顶楼,和麒麟楼(小壶顶楼)大致相同,只是矮5米,这种设计是根据地形地势而决定的,大壶顶楼比麒麟楼地势高,不容易被攻破。所以楼体低矮一些。独特之处在于顶棚正中,用长条青砖砌成四角钻天顶,一道道砖缝连在一起,酷似一圈圈的蜘蛛网,既美观又坚固,堪称建筑精品。

  21.文字砖长城

  从大壶楼东行至碾子沟楼的这段的砖墙上又布满了文字,据专家测量在大壶顶楼两侧(麒麟楼-大壶顶楼-碾子沟楼)的500多米的长城,几乎是用文字砖砌成的,是万里长城上独一无二的“文字砖长城”。刻有“万历六年镇虏骑兵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等字样。记载着烧制城砖的年代和番号,为我们研究长城的修筑年代、参加施工的等,提供真实的依据。在我眼中文字砖就是“光荣榜”,这些的将士与历史山河同在,永远值得纪念,受人尊敬。

  从年代上看,还有少量万历十二年、万历二十二年的文字砖。结合长城上曾发现的碑文可以佐证:金山岭长城确系戚继光主持修筑的,动用了从山东、宁夏、河北、北京、江西等各地调来的各路军,各兵种,并有统一的标准,明确的分工,严格的质量检查,同时得到地方官吏的大力支援。也可以佐证,继戚继光主持修筑金山岭长城以后的数十年间,明王朝不断派兵遣将加以修缮。这才保证了几百年以来,金山岭长城历尽风吹雨淋,战火洗礼,依然能够向我们展示着它雄伟的风姿。

  22.望京楼

  位于老虎山峰顶那个最高的敌楼就是望京楼,像把锥子,直插云霄。海拔988米,东面与雾灵山遥遥相对,西面是卧虎岭,南面是密云水库,是67座敌楼中最东、最高、最险的一座。修建于万历五年(1577年),长宽均6.5米,高9.4米,是座方形敌楼,二层铺房,四面设有瞭望孔,主要用途是观察远方的敌情,一旦发现敌情,就通过点燃焰火或击鼓鸣锣传递信号,动员守城士兵立即投入战斗。

  望京楼,顾名思义,就是说站在上面可以看到首都北京。据说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时,滦平县的同志曾登上望京楼并夜宿楼中,有人把他们亲眼见到的场景记录下来:“白昼,他们只望到南天一片浮云;入夜,他们只望到远近一片夜色,看来这望京楼之名已经时过境迁了,谁知正当他们不抱希望之际,南方天边地平线上忽然火光大作,一片璀璨。火光时现时停,持续了一个晚上。那是天安门广场在燃放国庆的焰火!望京楼真的能望见北京!”

  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呀,可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到那里去参观游览了。因为要想登上望京楼,就必须要走战墙、过天桥、攀刀山,过瘦驴脊、登天梯、下地狱、骑耳刀背、钻老虎嘴等道道险关。老虎山山脊如削,两侧是悬崖峭壁,下面是万丈深渊,是金山岭长城最险的地方,令人望而生畏。

  “战墙”是在狭窄如削的山脊上,用青砖修筑了一道高2米、宽30厘米,长50米单边墙,墙上采用蜂窝式立体效果,设有密集的射击孔。这就是万里长城上独有的战墙。

  “天桥”是城墙从两个通透的大洞——通天洞几米宽的顶部上越过,成为万里长城仅有的“天桥”。

  “刀山”是城墙砌筑的犹如刀刃向上的刀子,因而被称为“刀墙”或“刀山”,不能在“刀锋”上行走,而要侧身用身体贴着“刀面”,双手抠住“刀刃”,一点一点向前挪。

  “瘦驴脊”是因为墙顶80厘米宽,走这段城墙只能像骑驴一样骑着挪过去。

  “登天梯”,用石块一蹬一蹬像梯子一样排向山顶,100多级呈70度仰角,直通山顶与蓝天相接,就好像是登上天宫的梯子一般,因此叫“登天梯”。是万里长城中唯此独有的“天梯长城”

  “地狱”是因为过了山脊,就是下坡,沿着同样又窄又陡的城墙下行,难度比“登天梯”有过之无不及,可以称为下“地狱”。

  “耳刀背”,因为城墙为牛耳状,顶部宽仅40厘米,像刀背,长是20米。地处高山风口出,无风自有风,曾经有人亲眼看到鸟被风卷下山崖。

  “老虎嘴”是过了耳刀背,城墙依然是“天梯”到了半山腰有一个豁口,需要侧身钻过,被称为“老虎嘴”,没有英雄虎胆,休想过去。

  结束语

  用长城学家罗哲文的《题写长城联》来结束今天的讲解: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移山心力,筑修起伟大工程。聪明智慧、坚强毅力、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跨峻岭、横大漠、穿草原、经绝壁,纵横十万余里。望不断长龙雉堞、雄关隘口、亭障墩堠,有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飞舞腾翔、起伏盘旋、月宫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观金山独秀,品历史风云”, 金山岭长城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不仅是历史的丰碑,中华民族的骄傲。更是今天连接世界人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中华民族精神千载传承。今天,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价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用行动爱国兴国。好了,金山岭就游到这里,愿我们的友谊像长城一样坚固!朋友们再见!


相关文章:

1.精选5篇河北金山岭长城导游词

2.河北金山岭长城导游词五篇

3.最新的河北金山岭长城导游词范文

4.精选5篇河北清东陵导游词

5.河北白石山导游词五篇

6.河北清东陵导游词五篇

7.河北京娘湖导游词五篇

8.河北木兰围场的导游词范文5篇

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5篇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境内,与北京市密云区相邻,距北京市区130公里。金山岭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为大将徐达主持修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5篇,欢迎阅读参考! 承德金山岭长城导游词(1) 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85910